微博舆论监督
Ⅰ 请教毕业论文前言怎么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微博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教
毕
业 专业
论 代写
文 QQ
前 +++
言 网络号
怎
么写
Ⅱ 论微博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人群、话题、信息、现象等,这也让很多个人、企业、媒体人士加入到了互联网平台内,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着信息的变化。
微博是一个互动平台,可以按照兴趣爱好、行业、领域、技能、话题等为主聚积微博好友、粉丝,同时还可以创建相应的话题,让更多的粉丝们参加互动。
一、社会现象
微博是一个可以随意发布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语音信息、创建话题的地方,若是因为其中一个上了头条或是热门话题,小到会短期网络上的转发大到会引起社会法律法规。
二、生活发展
很多人在微博上发布生活类的信息,吃、住 、行、用等,它是一个比较休闲类的话题或是信息,一方面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体现美好的画面,再者则是破坏生活质量的发生。
三、商务轨迹
互动平台是一个人气平台,它可以让很多商务人士在这样的领域内得到更多的认知或领悟,从中直入相应的商务信息或产品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行宣传,或是获得多个在线订单。
四、扰民
比较严重的微博网络舆论会造成扰民现象,造成相反的微博网民屏蔽或举报等。这是很多网民反感的,也是很多平台禁止的舆论。
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针对不同的事件或是现象,可以正能量的为广大网民服务才是比较正规的,同时也给互联网正常发现打下基础,让网络更多更好的为大众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福音。
Ⅲ 微博客舆论无序状况有无有效改变措施
自2009年以来,微博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在微博里,每个人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然而,这种自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微博舆论监督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微博舆论监督的弊端,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让微博得以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无疑,微博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回顾其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出现在2006年,美国的twitter网站最早发明了微博的核心概念,最早制定了140个字的通信通则。中国首家微博网站新浪微博于2009年开始内测,至2012年3月,新浪微博的用户注册数量已经超过3亿。微博凭其本身的便捷、实时、高效传播等特点改变我们汲取和阅读信息的习惯,并赋予每个人影响世界的权利与可能。微博精准地整合社交网站与信息发布平台,把这样的概念推向了极致。
微博的强大力量在舆论监督方面得以淋漓尽职地体现。在过去的一年里,微博打拐帮助被拐卖的乞讨儿童重返父母的怀抱;通过微博发起了“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在“7.23”动车事件中无数网友一起为受害者哀痛祈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污染整个网络舆论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微博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影响,探讨进入平缓期发展的微博存在的舆论监督问题,提出监管建议和策略。
1.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博舆论监督强大力量的凸显,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微博自身属性限制舆论监督承载的信息量
每条微博最多能容纳140个中文字符,这就使微博较难将一件事情的原委及始末细细道来,只能去粗取精,有时甚至断章取义。微博世界里的“标题党”、“标签式舆论”都力求把矛盾最激烈的断面呈现出来做“微传播”。
譬如“毁容门”事件中,一条“网曝安徽‘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在“官二代” 作为一个群体负性标签的当下,该事件激起了公众郁结已久的社会情绪,随即上升到微博热门话题首位。我们暂不去考
虑该事件的道德伦理,单纯为了博人眼球使用“标签式舆论”很可能使博友只考虑到断面预设的话语方向,而模糊或忽视整体的、具体的话语情境,终以“一己之揣度”作出并不全面的是非判断,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摩擦,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的知名人士“害怕”微博。全国政协委员倪萍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关心流浪儿童的问题。随后有记者问:“有些名人开微博解救流浪儿童,你要开吗?”倪萍回答:“我不敢写微博,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不好就被断章取义了。如果花一个晚上跟别人矫情,一个人哪说得过十万人啊,以讹传讹,瞎耽误别人功夫。”倪萍的这种“怕”并不是多余,恰恰准确道出了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病,即微博信息这种碎片化的存在有时无法反映事情的真相,甚至与真相相悖。
B.微博“意见领袖”舆论监督能力有待提高
在微博的舆论监督之中,一些人成为意见的重要影响者。这些人是经过实名认证的政府官员、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媒体从业者、学者、媒体机构等,因其本身拥有的社会关注度而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微博中的“名人效应”不可小觑,即使只是普通意见的表达,也更容易被用户广泛关注并传播。巨大影响力决定了“意见领袖”应注意在微博中的言论导向,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推进舆论监督。
C.部分舆论监督缺乏专业性和理性导致微博成为谣言滋生地
微博注册的“零门槛”使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拥有亿万名粉丝。这同时也为微博时代的舆论监管带来巨大阻力。大多数微博用户都是未经过专业新闻素养教育的普通网民,然而微博赋予他们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对舆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博用户通过转发、评论、加关注、搜索等基本功能,形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带来“病毒是传播”,传播呈几何式增长。譬如2012年两会期间,新浪微博制作系列“微焦点”栏目。笔者注意到单是第9期关于“机场建设费该取消吗?”
的微话题讨论,博友通过转发和评论,在短短12小时内,已达到十四万余条。可见微博上信息流通速度之快。
微博不是一个信息孤岛,而是和整个互联网相连的。网民缺少专业性和理性的行为很可能通过微博波及整个互联网,更甚则影响社会正常运行。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写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①微博为这种无意识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优质的电子传播途径,网络“蝴蝶效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
微博谣言和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名人被死亡”早已不是新鲜事。其它案例如江苏响水“谣言”导致逃亡事件、全国“抢盐风波”事件、北京地铁迷药谣言事件等等。在这些事件中,微博即便不是始作俑者,但也最大化地扩散了谣言传播并产生社会恐慌,导致严重后果。
D.微博的娱乐属性大大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影响力
毋庸置疑,娱乐圈名人是微博上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笔者注意到3月11日晚6时新浪微博的粉丝数排名,前十名全部为娱乐圈人士。著名主持人何炅3月11日发布的一条吃早饭喝汤的微博,在一个小时内被转发7125次,评论更高达9017条。可以说,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在微博中被娱乐性稀释了,微博的娱乐属性降低了微博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大众媒体在舆论监督的信息传播中依然覆盖了大部分群体,所以,微博的娱乐属性也是导致微博舆论监督从属地位的原因之一。
2.微博舆论监管策略
在以微博为关键节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形成的信息循环过程中,一旦舆论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微博便能将散落在各个互联网平台上的负面信息或危机导火索引入其中,加以汇聚,并围绕这些源头,由意见领袖、机构、品牌和个人用户进行传播与互动,多次传播讨论使内容扭曲,进一步形成新的观点,掀起新一轮讨论浪潮和舆论压力。如何正确发挥微博舆论监督作用,化解其存在的问题,避免陷入上述舆论漩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A.充分发挥政府类微博的作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说:“前些年,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近年来,政务微博的纷纷开通则算得上另一个里程碑。”的确,早在“微博元年”2010年,以公安系统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就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微博,政务微博的“井喷”现象出现在去年4月至10月。目前已达2万个。面对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场,政府机构不能缺席,通过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第一时间回应网上热点,努力引导好社会舆论。政府机构真正参与到微博舆论监督中,了解运行机制,之后再实施监管便容易得多。
B.传统媒体引导微博舆论
尽管微博是个有生命力的好东西,但引导不好就会变成驱动舆论的又一块监管盲区。然而,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电视,在舆论导向和监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撼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相反,两者应该是共生关系,相互作用。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的同时,应该加强舆论引导,第一时间粉碎谣言,打击虚假新闻,凭其本身的权威性,净化微博舆论环境。
C.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是根本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提高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意见领袖的媒介素养,推进微博更多地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提高全体网民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在面对微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保持理性明辨是非,不做扰乱舆论环境的始作俑者。
Ⅳ 如何进行网络舆论监督,舆论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舆论监督与应对方法:
引导和技术投入上完善网络监测体系和法规制度 。应该不断的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首先要建立配备像蚁坊软件这类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自动7*24小时监测,使得网络监测体系有一定的保障,使得网络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网络信息的通畅,使得事情的真相能够及时的、客观的发布出来。此外,针对网络事件影响较大的后续管理问题进行重视和处理。
2..规范网络舆论最根本的是规范网民的言论,网民参与程度日益深入,网络信息量逐步增加,对网民的素质考验和要求也逐步提高。网民的自身素质关系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网民在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用理性和专业的知识去理解和判断网络事件的前因后果,提出充分反应网民意志的意见和观点,对舆论监督起到积极作用。
3.强化网络自身建设,提高网络监督权威性。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如蚁坊软件的网络舆论监督软件。扩大监督主体,消除地域和阶层差异,使网络民意更具代表性。大力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监督主体。
Ⅳ 微博属于舆论监督么
这个说法不恰当吧,微博使媒介和工具,可以利用微博来引导和监督专舆论。中国传媒大学口碑研属究所的报告显示,在2011上半年微博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舆论场。其实现在的政务微博、微博反腐、微博问政、微博辟谣等都有舆论监督的意思。
举个例子吧。比如杨达才事件,微博用户在微博中曝光他的手表,鉴定这些手表价值,引起公众的围观和讨论,最后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这是网友微博反腐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微博辟谣、辟谣联盟等。微博上有辟谣专区、谣言终结者等板块和组织,他们的作用是查明事实真相,揭露谣言、虚假信息等。这净化了微博的舆论环境。“辟谣联盟”其实就是一个网友的自律组织,一方面约束自己,另一方面为净化微博舆论生态贡献力量。
Ⅵ 什么书里有介绍什么是微博和微博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紫皮书》内容提要:2002年12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版督”学术研讨会权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学院科研处和中国人民大学舆沦研究所合办。经过新闻与传播系在短短一个月内的精心筹办,来自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海外、港澳和内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新闻舆论监督实践第一线的有关媒体代表76人在年终岁末之际冒着大雪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办方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学术和社会热点,结合本系的专业优势,以“新闻舆论监督与十六大以后的中国”为主题举办这次研讨会,以期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推动新闻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化,为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界以及在新闻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Ⅶ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监督有哪些新特点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使得社会舆论监督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1. 社会舆论监督范围更广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其技术手段及制度的限制,“把关人”有着显著的地位优势,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广泛报道,只有重大的、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领域。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任何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 社会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
之前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公费消费票据被公开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强势推动下,两市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惩处了相关人员。
“考察门”事件显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秩序正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愈发成熟。此外,草根监督是独立于纪委、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的监督秩序之外的社会舆论监督方式。它能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起攻击,也显示出了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3. 社会舆论监督方式更多元
社会舆论的监督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媒体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的借助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来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社会舆论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也放大了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舆论并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标志着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Ⅷ 舆论监督对整个社会和自身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思
这得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处在什么环境下,因为他们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在工作中就是后者相对重要,不然肯定活不下去---、如果是自我创业初期,自然是前者最重要,不然没法继续下去
Ⅸ 微博舆情怎么引导
引导复即带领,使跟随。南朝宋刘制敬叔《异苑》:“傅承为江夏守,有一双鹅失之三年,忽引导得三十余头来向承家。”《南史·王僧辩传》:“有群鱼跃水飞空引导。”汉王充《论衡·自纪》:“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宋文莹《玉壶清话》:“上大奇之,因问引导之法,养生之要。”
微博舆情引导在宏观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从根本上约束微博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媒体应该本着客观公正、公开透明、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宗旨,在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方面提出导向性指引作用;三是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从源头上维护微博舆情的纯洁度、清晰度、透明度。使微博舆情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广大公众的网络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素养,从源头把关,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