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监督员
A. 我反映的省市控告检察机关以刑事立案监督只有一次为由拒不查处下属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哪里存疑
这种情况属于公安机关的一种失职行为,他们应该受到处处理的
B. 过了追诉时效,犯罪人员一定就没事了吗
民事案件有诉讼时效,刑事案件也有追诉时效。
那么追诉时效是什么意思呢?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规定,可以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已经超过刑法规定的这个有效期限,就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超过时效而已经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但是,追诉时效的规定并不是说犯罪人只要躲避司法机关就会没事。
依据《刑法》相关规定——
第87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例:2015年,刘某某被警方抓获后牵扯出20年前一起杀人案,新化县人民检察院获知后立即进行了立案监督,并呈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刘某某的刑事责任。
201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决定书》,同意进行追诉。
第88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C. 土地执法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目前土地监察兼具执法和监督性质,但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不能集中于同一主体,应将两者进行分离。土地监察权应逐步还原为单一的土地执法权,其改革方向为剥离土地监察权中的部分行政监督权,做到职权明确,并赋予其一定的强制执行权。本文从机构设置、职责和职权配置、土地执法权运行程序设计、土地执法权运行动力保障等方面对土地执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一、机构设置
现行的土地监察机构包括执法监察局(处、科)和执法监察队,执法监察局属于机关内设处室,执法监察队属于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后的机构只具备执法职权,机构名称可定为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人事编制不变,可以考虑实行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执法垂直体制,建立违法信息共享机制。
二、职责和职权
1.职责:
与原先土地监察部门的职责相比,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的职责中不包含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具体如下:
(1)组织对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
(2)拟定土地执法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
(3)依法组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2.职权:
与原先土地监察部门的职责相比,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的职权中不包含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但被赋予了一定的强制执行权,包括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的权力,强制没收、拆除违法构筑物、建筑物的权力。具体如下:
(1)监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情况;
(2)受理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检举、控告;
(3)调查处理土地违法案件,有权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
(4)依法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可以强制没收、拆除违法构筑物、建筑物;
(5)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6)对涉嫌土地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土地执法权运行程序设计
(一)程序制度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行政程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程序的作用是不同的、总结国内外行政程序制度,以下几类程序制度对督促自由裁量权的公正、合理行使有着重要作用。
1.信息公开制度。所谓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只要是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一律向社会公开,依法允许公众查阅、复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法律上对信息公开制度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如信息公开的范围、形式等。我国的法律法规尚无对信息公开作统一的、明确的、详细的规定。但有关法律已作了部分规定,如《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规定,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信息公开制度公开了行政主体据以作出行政决定的相关材料,使公众知晓哪些是行政主体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从而有利于公众行使和实现自己的权利,有利于扼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部门都实行了执法公示制度,将执法依据、程序、标准、时限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中立制度。“任何人不得当自己的法官”,这是英美司法的古老信条,这也是英美普通法上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因此,当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如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则不能参与该事项的处理。我国行政立法借鉴这一法例,将这一程序规则引入行政立法,并作为行政执法的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中立制度的价值在于防止偏私,保障公正,既保障实体的结果公正,又保障程序的形式公正。
3.告知并说明理由制度。这是一项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该制度要求当行政主体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决定时,应当告知行政决定的内容,并说明其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许多国家的行政程序法都规定了这项制度,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55条、124条,第3条,《行政程序法》第14条,荷兰的《基本行政法典》第31条等等。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也明确规定告知及说明理由制度,该法第31条及第39条规定,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相应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载明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该项制度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行政主体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
4.听取意见制度。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拟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如果涉及到某一行政相对人,必须事先征求意见。同样,土地部门在实施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时,应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并加以认真、充分地考虑。如果没有充分听取意见,而是随意裁量,且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这是不公正的。为此,许多国家的行政法都规定了这一制度。如德国《行政程序法》第58条,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3条等等。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2条规定,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时,相对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主体应认真听取,核实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论据,采纳成立的意见。行政主体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此项制度的设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错误的发生,保证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在行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5.职能分离制度。职能分离制度系调整行政主体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该制度要求对行政主体内部的某些互相联系的职能加以分离,使之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及工作人员掌管和行使。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主体行使调查权能的工作人员与主持听证程序的工作人员相分离,实施处罚决定的行政主体与进行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的制度,明确了行政处罚案件的调查人员不得主持听证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建立职能分离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扼制腐败和预防权力滥用。
6.时效制度。该制度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限制。在行政效率几乎成为行政活动生命的当今社会中,各国在行政程序立法中都毫无例外地在行政程序各阶段规定了时效、时限的内容,明确了违反时效的法律后果,我国《行政处罚法》共64条,其中关于时效、时限的规定有7条。可见,时效制度在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
除上述制度外,还应当设立督查督办制度、案件受理制度、案件审议、会审制度、案件评议制度、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等,用以规范案件办理工作,制约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维护程序的正确运行,这些制度都对土地部门执法监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或限制作用。行政程序是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一个重要法律控制要素。我们必须重点建立以下两个科学的执法程序: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和案件移送程序。
(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建立科学的执法程序是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促进土地执法权有效运行的保障,依照法定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在当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情况下,土地执法部门应当在《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下,结合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际和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执法监察工作程序,以保障土地执法监察权的正确行使,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应当包括以下环节:
1.受理
根据群众举报、信访、新闻披露、上级交办督办、其他部门移送、土地管理人员巡查发现等进行案件分类,审查资料,决定是否受理。
2.立案
对于具有下列条件的进行立案处理:
有明确的行为人;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属于本级管辖处理的。
立案程序:审查材料,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送主管领导审批立案;领导审批立案后,指定两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并向土地违法当事人发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通知书》,要求有关当事人提供土地使用有关资料和证明材料,必要时,向有关当事人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土地违法行为,听候处理。
3.调查取证
对当事人和证人进行询问调查,制作调查笔录;查阅、复制与土地违法有关的文件、资料;现场勘测、拍照,制作《土地违法案件现场勘验笔录》;对需要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的,致函有关单位协助调查。案件调查工作一般在立案后两个月内完成,调查终结后,案件承办人员应当起草《调查报告》,详细阐述土地违法事实及证据,适用的法律及理由,提出处理意见,经调查部门负责同志批准后呈报案件审理部门审理。
4.案件审理
案件审理工作应指定人员负责。审理人员经审理认为需要补充调查取证的,退回调查部门补充调查。认为调查部门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提交案件审议会集体讨论。
5.集体审议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案件审议小组,对调查部门提交的案件不定期进行审议讨论,决定案件的处理意见,案件审议应制作审议记录。重大、疑难案件还应提交局相关部门集体会审或由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6.行政处罚告知
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将拟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告知当事人,并赋予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权利,重大行政处罚,还应当赋予当事人享有听证的权利。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的,土地部门要认真研究,对合理意见应当采纳,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土地部门的法制机构应当组织听证。
7.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告知后,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不提出陈述、申辩意见、不申请听证,或提出的陈述、申辩意见,听证申请意见不能成立未被行政机关采纳的,维持原告知内容,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并依法送达给当事人。
8.执行
执行的方式有两种:督促违法行为人自觉履行;土地执法监察部门依法强制执行。
9.结案
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然后结案归档。重大案件需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国土部门备案。
(三)案件移送程序
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作了明确规定。该《规定》也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向有关机关移送时应当遵循的规范。按照该《规定》,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向有关机关移送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保存所收集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程序。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涉罪的土地违法案件的犯罪线索,要认真梳理证据清单。
(2)组成专案人员负责案件移送工作程序。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取得充分的证据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人员对案件专门负责承办,承办人员要认真核实违法事实及过程。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
(3)负责人审批程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要对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在收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移送的决定。这里明确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审批报告的时限。
(4)移送时限的规定。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移送的,专案组要认真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和有关的材料在24小时内,移送同级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案件移送后,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对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的犯罪案件线索,要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回执》。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在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对土地监察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按规定应当在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不属于本机关管理的,要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告知移送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经审查,依法不予立案的,要说明理由,书面通知土地执法监察部门。
(5)移送复议程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接到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要在自接到不予立案的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的机关复议。移送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还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移送的,承办人员要认真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并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和有关的材料在24小时内,移送同级监察机关。案件移送后,监察机关对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的犯罪案件线索,要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回执》。监察机关决定立案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在3日内将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监察机关。
四、土地执法权运行动力保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执法监察工作理论探讨深度、力度不够的主要表现。要提高执法者素质就要通过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去进行培训、激励、制约和规范。一是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土地执法人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一批年纪轻、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二是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土地执法人员实施资格证和执法证管理,通过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三是实行廉政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切实增强土地执法人员的廉政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秉公执法、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使人民群众能够支持土地执法检查部门的工作。
2、建立办案规范机制
查处案件在依法和严格按程序操作的前提下,开展比较规范的案件质量互查、互纠机制,通过案件互查互审工作,提高办案技能,使所办理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考验,减少失误和诉讼。对案件的立案、调查、处罚的各个环节既要相互分离,又要相互制约,落实终身负责制,把案件办成铁案。开展办案质量评查和疑难案件分析研讨活动、组织对案件查处工作的检查,及时解决和纠正案件查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案质量。
3、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第一,内部考核机制。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推行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以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巡查防范、案件查处、办案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指标考核体系,年度考核,奖优罚劣,把执法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基层。第二,外部考核机制。引入执法人员考核公示制,每个违法案件都由指定的工作人员负责,并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和公众监督,将社会群众意见作为考核执法人员的重要指标。这种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既能确保行政权的正确、有效和规范行使,又能增强执法者的工作动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基本框架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公务员晋升制度;第二,表彰奖励制度;第三,建立医疗、养老保险金等物质保障制度;第四,人身权利保障制度。这种激励机制能够为土地执法权的运行提供持续动力。
5、做好对土地执法权的监督
一项权力的设置是否完善,还要看对其自身的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即权力的相互制约及社会监督问题。从长远来看,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土地资源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公民的责任。因此,作为国家管理职权的土地行政执法权一方面要接受监察、审计等国家职能机构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及群众等非政府组织(NGO,比如日本建立的绿色地球网络组织)的作用,确保土地执法权合法、有效的运行。
五、土地执法权与司法权的衔接
2001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上述《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于2002年1月发布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根据上述两个规定的精神,发布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以上三个文件表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已经对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标志着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任务。但是这一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表现为,在土地监察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工作中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较少、案件移送不及时、协作配合不规范、移送后最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较少等问题,影响了对日益增多的破坏耕地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效果。为此应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
机制的有效运转依靠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相互配合,比如行政机关有可能不主动发现涉罪案件,或者发现了不移送;司法机关对于行政机关移送的涉罪案件不查处或者随意撤案。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主体角度来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
第一,畅通信息传递制度。当有土地违法涉罪的案件发生时,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就有法律上的义务向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移送,而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在对案件作出追诉决定时并没有义务将案件的处理情况反馈给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只是当案件不构成犯罪而仅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时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才有义务将案件送还土地执法监察机关。这是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不存在什么信息共享的问题。当然,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可以向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及时传递有关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传递已超出衔接机制所要求的信息传递的范畴。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发现涉罪案件?土地执法监察机关没有发现(包括真的没有发现和假的没有发现)怎么办?发现了不移送又怎么办?我们认为,可以建立这样几项规则:(1)规定立法机关必须及时将刑法立法的最新内容根据职能划分抄送相关行政机关,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必须及时在本系统内组织对这些立法信息的学习,并将公务员对这些立法信息的掌握程度纳入本系统的奖罚制度中。(2)在上述规则的前提下,应建立不移送刑事案件的责任追究规则。(3)推进行政公开制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土地执法监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院之间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保证执法信息传递的便捷、规范、透明、高效。
第二,完善立案监督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是一种实质上的衔接,衔接的标志是案件的相关信息由行政机关向检察机关的流动。实践中,由于我国大多数案件的侦查终结权完全控制在公安机关手中,加之对其立案之前受案和初查活动监督的缺失,致使公安机关立案与撤案行为随意,一部分行政机关移送的案件无法真正进入公诉轨道,实质衔接异化为形式衔接。在土地违法涉罪案件的受理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现有的立案监督制度:(1)确立案件并行移送规定。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罪案件时,统一制作一式三份的移送书,第一联存档,第二联交付公安机关,第三联送达检察院立案监督部门备案,使检察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立案监督工作。(2)扩大立案监督的范围。立案监督不仅限于公安机关立案之后的行为,还包括立案之前的受案与初查行为,增强检察立案监督的主动性与有效性。(3)取消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处分权。赋予公安机关案件撤销权等于分割了检察院的公诉权,故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案件撤销的最终决定权,防止行政程序随意取代刑事程序,督促公安机关慎重立案,防止任意立案、随意立案。(4)规范案件退回的处理程序。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9条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机关接到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可以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以何种形式退回的案件,很少有案件立案,行政机关提出过异议,而是转回本机关依照行政管理法规进行处理。这其中自然有不构成犯罪,未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但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公安机关不规范的处理而退回的案件。我们认为:上述第9条规定不仅是土地执法监察机关的一项权利,也是其一项职责。职责的规范实施前提在于职责内容和相应法律后果规定的明确化,所以在进一步细化案件退回处理程序的同时,要确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尤其是对那些公安机关明显处理不规范和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规定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必须启动相关救济程序,并将对于这一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土地执法检查机关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构筑立案监督的外在制约屏障。
D. 被人骗钱追回来了,还能报案么
问:2016年,我被他人电话诈骗4万元,报案后公安机关立即立案且查封了诈骗团伙的回银行账户,但是至今钱还答没有退给我,该怎么办?
江西利元律师事务所龙庚云律师:公安机关立案后案件久拖不决,应当向当地检察院投诉,通过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1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监督立案的案件应当及时侦查。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应当加大追捕力度;符合逮捕条件的,应当及时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侦查终结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监督立案后三个月未侦查终结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发出《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人民检察院反馈侦查进展情况。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监督过程中,发现侦查人员涉嫌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涉嫌职务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
(文字整理/记者淦丹丹)
E. 如果怀疑某位员工可能有泄漏商业秘密的行为,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公司权益
北京本同律师事务所建议如果企业怀疑位员工可能有泄漏商业秘密的行为,应采用如下方式保护公司权益:(1)协商方式。商业秘密纠纷属民事纠纷,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受到侵害时,如果直接采取正面对抗形式来维护合法权益,可能耗时耗力,效果也可能达不到预期,即使达到了预期,但是市场先机已经失去,对双方来讲都是两败俱伤。另外,企业采取正面对抗形式,如刑事报案,若证据方面不完善,可能会导致该程序不能进行下去。因此,企业不妨尝试与员工进行谈判协商,要求其停止侵害并做适当赔偿,以便最大限度的将损失将至最低。(2)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该方式应综合考虑《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公司法》、《侵权责任法》等。采用劳动合同救济的前提是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保密条款、竞业限制条款,或有相关的补充协议。员工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企业可向员工要求支付违约金。没有约定违约金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若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员工的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应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体现。另外,若泄露商业秘密的员工是企业的董监高(高级管理人员范围可由公司章程规定),还可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董监高擅自披露公司秘密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通过诉讼途径让董监高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还可以选择追究员工的侵权责任,若企业以侵权为由向侵权人追偿,需提交侵权人有过错、权利人受到损害的证据。而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财产损失的赔偿标准按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企业受到损失的市场价格往往难以确定,参照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赔偿标准。(3)侵犯商业秘密后果严重的,就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通常来说,企业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但企业需要掌握充足的证据,如果证据不足公安机关不会立案,而且实践中公安机关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也较少。如果企业认为证据确凿,但公安机关仍然不予立案,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详情咨询本同律师事务所
F.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一般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第九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第十一条 对于根据本规则第九条规定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根据案件性质,由人民检察院负责侦查的部门进行侦查。报送案件的具体手续由发现案件线索的业务部门办理。
第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侦查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涉及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应当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在上述情况中,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6)立案监督员扩展阅读
人民检察院对于控告、检举、自首、移送、交办和自已发现的违法犯罪材料,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1、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即填写《立案请示报告》,经检察长批准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制作《立案决定书》。按照案件管理制度的规定及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当立案的,应用书面形式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予以撤销。下级人民检察院有不同意见时,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复议结果应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
《立案决定书》内容包括:被告人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案由和案件来源、主要犯罪事实、决定立案的根据等。
2、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不予立案的,经科、处长或检察长批准后,应制作《不立案通知书》,将不立案的原因和理由通知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
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复议的结果,应当通知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
3、经审查认为控告、检举的犯罪事实不清、需要补充材料才能确定立案或不立案的,可以通知控告、检举单位补充材料,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派人直接调查,或者配合有关部门联合调查,对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立案侦查。
认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并通知原控告、检举单位或个人。
G. 公安不拘留犯罪人员该怎办(找哪个部门的上级领导,公安局的肯定不行)
不拘留可能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获得了保释
证据不充分、事实不清楚,公安机关不能立案,自然就无从谈起拘留。
检察院作为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机关,你可以凭借材料去检察院要求立案。
H. 玉林市检察院侦查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侦查监督科的职责概括为“三项职责八大任务”。三项职责,即:审查批准或决定逮捕、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具体地说,审查批准或决定逮捕是指对全市刑事犯罪案件,包括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贪污、贿赂、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案件的审查批准、决定逮捕;刑事立案监督是指对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以教代刑、超管辖立案、错误立案的情况的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是指对公安机关在侦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的进行监督:
1、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诱供的;
2、对被害人、证人以体罚、威胁、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
3、 伪造、隐匿、销毁、调换或者私自涂改证据的;
4、 徇私舞弊,放纵、包庇犯罪分子的;
5、 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
6、 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
7、 不应当撤案而撤案的;
8、 贪污、挪用、调换所扣押、冻结款物及其孳息的;
9、 违反刑诉法关于决定、执行、变更、撤消强制措施规定的;
10、 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的;
11、 在侦查中有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八大任务是三项职责的具体化,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刑事立案监督、适时介入侦查、审查批准或决定逮捕、要求侦查机关开展补充侦查、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开展侦查活动监督、对强制措施执行情况开展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