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 2020-12-24 06:58:33

㈠ 如何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来提供,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随着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努力,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契机,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阶段,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责任。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有欠缺。2013年,国采中心承担的中央机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采购项目,通过向供应商征集意见和专家论证发现,北京市场能够承担日100人次服务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只有1家,最终只能向财政部门申请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南京市浦口区有各类社会组织1800多家,但能够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不到10%。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要求,助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助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第一,培育公共服务的能力
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全面展开。针对社会组织登记难的问题,应加快推广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实现直接登记备案是必然趋势。加快这一改革,为社会组织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加快公益类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促进企业、个人和社会捐赠公益事业免税政策的落实;拓宽行业协会的发展门类,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推进去垄断、去行政化的改革,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优势产业、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行业协会,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升级的服务水平;注重大力培育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另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快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型服务业,实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新特征,逐步建立起层次多元化、布局合理化、诚信规范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体系。
第二,促进创新治理的能力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促进共治机制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地位不可或缺。它将社会领域中一些零散的社会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以组织的方式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既是用活用好社会资源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的具体体现,把政府职能充分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上来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自主性、公益性和平等性特征,在社会治理中相对于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细致入微,符合传统文化与基层群众利益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帮扶及影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众的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多种渠道的资源动员体系,妥善解决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因此,社会组织要不断地提升创新治理的能力,创造优质的“公共价值”,才能永葆自身的公益理念与社会公信力。
第三,推进合作协调的能力
现代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协调能力包括在公共服务供求上的合作协调能力,在政策制定及执行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在相关政治话题上的协调互动的协调能力。具体来讲,在公共服务供求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外包项目,在两者之间形成围绕公共服务供给所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及相应的协调互动能力;在政策制定及执行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并利用自身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专业特点,发挥政策倡导的功能,成为政府与公众间信息沟通的桥梁纽带,对于推进公共政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相关政治话题上的协商互动的协调能力,主要是指加强推进各类社会组织负责人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及各级党代会,进行广纳建言、参政议政等,还通过加入国际性合作组织及联合国的相关咨询机构,在国际政治体系中与政府进行协调配合,发挥好合作协调能力。
第四,增强社会责任担当的能力
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功能,必须把政府购买服务与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组织责任担当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培育扶持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性的社会组织,把公共服务交给具有担当能力的社会组织,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建立社会组织诚信档案,加强孵化培训,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各项制度,提升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社会组织植根于基层群众需求的特点,在集中民智、了解民意、表达民情和化解民怨中,培养勇于担当消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责任。(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㈡ 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虽然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年轻有活力,但由于刚涉教师岗位,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教学能力明显欠缺,只要稍加留心,不难发现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首先要创设情景,引发和培养教师愉悦情感。
即要创一流的校容校貌,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家庭状况、年龄特征、心理倾向,气质、性格特征、健康状况、性格差异、兴趣爱好、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工作能力,理想信念等,全方位考虑,全面安排工作。
在工作中,随时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运用物质的的精神的方式给予鼓励。
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每一位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学校的主人。
能受到组织的关心、培养、任用,从而产生强烈的事业责任感——这是引发培养良好心境的首要条件。
从教育者自身的角度来说,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掌握自己的心境,作心境的主人。
注意课前愉悦情感的引发和培养,人的情境由外界条件引发,消极的刺激使人情感低落,烦闷,积极的刺激使人感到精神愉快。
教师在课前培养良好的心境,消除不良心境,可以进行积极刺激。
想一想组织对自己的关心,学生特别喜欢听自己的课,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
总之,在课前几分钟,甚至在更长的时间内,选择能使自己愉悦的事情来做,来回忆进行有效的刺激,都会使感到快乐。
形成良好的心境,消除不良的心境,以利于课堂讲授。
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停地自反思的过程,都离不开对自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如何能更好的提高一堂课的工作效率,认为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循序渐进地做到以下几点:
1、认为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进行之前,教师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要工作就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详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这种教学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其设计是否合理与质量高低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把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青年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首先第一步要写好教案,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深刻把握总体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各章节的教学目标。
另外这里面还要注意对教学对象的定位,是给什么样的人讲课,不同的授课对象要求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同时要合理地使用教材,写教案时要备有多种教材,教案不是教材的翻版,每一个概念和方式要从多种教科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研究利用何种讲法使学生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在写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比如对第二天要讲的内容,要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因为教学经验不够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力不低。
因此最好能够在每次课前自己试讲一下。
再次,要重视辅导和答题工作,在上一门课前有条件最好能让老教师先担任一两次辅导工作,这样可以把本门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同时可以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2、课堂上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真正的课堂教学能否按计划实现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与教学设计本身的精确程度有关,重点还要看课堂教学的操作或传授能力和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
其中,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设计的执行与临场发挥水平,包括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教具使用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注意力的分配与协调能力、教学的组织及应变能力等。
教师的课堂教育管理能力则是着重指教师对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方面的因素的管理能力。

㈢ 工业4.0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为制造版业提质增速的战权略,因此,深入把握工业4.0进程中引发的就业变化,思考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应对产业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应该提供技能补偿教育,重视被替代人口的转岗再就业培训。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是这些工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案,实施职前职后衔接系统培养,真正形成尊重职业技术人员,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全球范围内工业4.0的推进,对承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赋予了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

㈣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起点时间比较晚。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点相对于国专外发展的很属晚,如德国的职业技术发展的很好,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
其次,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工业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大大增加。
第三,实践教育越来越重要。近年来,理论知识的实用性越来越不被看好,随之而来的是北大的学生退学去读技术院校,也就是说动手能力,真才实学越来越被社会看好。

㈤ 如何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示范院校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内技能培训容,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㈥ 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什么基本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带头做到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社会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服务型政府是诚信政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政府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正人先正己,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曾经发生的陕西镇坪县发现华南虎消息发布失实的“周老虎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诚信失信问题的个案。基层公务员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应当首先带头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办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缺失、造假贩假、坑人害人等失信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引导或依法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如果基层公务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诚信原则就可能遭到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保障,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抢险、医疗救助、救援安置、善后处理等服务能力。

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频发,重大责任事故较多。从非典肆虐、苏丹红泛滥、哈药质量问题,到火灾事故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再到5.12汶川大地震和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社会突发事件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到生产安全领域再到食品安全领域不时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基层公务员必须要不断提高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共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共服务能力。尽管非典让我们知道怎样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疫情,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明白如何对付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让我们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但仅有这些现成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服务能力,才能做到遇事不惊,方寸不乱,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发展又为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事物,基层公务员必须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力上不断创新,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承担公共服务的模式为调动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公共服务由简单的最低生活保障型逐步向高级的社会福利型过渡,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宏伟目标。

㈦ 国有博物馆将如何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

据报道,日前,吉林省博物院与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春签订合作协议,专计划在文创产属品开发与销售、文化交流展览、社会教育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合作,全方位开发吉林省博物馆文化资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要从传统的以收藏、保管、研究为中心转向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导向,增强为观众和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为观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㈧ 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自身建设------学习“三服务一加强”

“三服务一加强”: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科协、学会工作的新要求,也是科协、学会工作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三服务一加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方向

在“三服务一加强”中,四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四项工作的方向。

1.科学技术的根本任务

从哲学的层次看,科学技术的根本任务有两个,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二是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落实到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上。

2.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

沉痛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地蛮干,必须遵循客观世界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持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子孙后代的两大原则。

遵循客观世界自身发展变化规律,就是既要改造自然,又必须顺从自然、适应自然,这就必须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改造,还要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持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子孙后代,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既要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里。

3.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社会经济。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方向

科技工作者就是为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就是为发展科学技术服务,也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由此看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科协和学会工作的方向是不争的事实。

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是基础

1.民众的科技素质是提高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发展科学技术,一是靠科技工作者,二是靠广大的民众。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虽然第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工作者。但是,民众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大、最基本的生力军,只靠科技工作者还不够,还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特别是依靠高科技素质的民众。民众的科技素质是提高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和保证,这是不争的事实。

2.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内城乡之间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也十分明显,绝大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很少,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差距更大,一些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泛滥流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3.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性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我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认真实施这个纲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辟了道路。各级科协、学会一定要把提高民众的科技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宗旨

1.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主力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靠科技工作者,二靠广大民众。科技工作者是领跑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科协和协会是党和政府领导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在科协和学会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科技进步,必须一心一意地依靠科技工作者。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一定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但是,其具体工作,还是要依靠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去做,依靠他们的教、培、传、帮、带。科技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就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主力军。

2.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就是为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科技工作者的本质属性就是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科学技术工作的管理等。但是,归根结底,科技工作者的本质使命还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3.服务科技工作者是基点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核心力量,科技工作者处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中心位置。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做好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发挥出来了,疑难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从市场营销的观念看,学会是科协的顾客,会员是学会的顾客,没有学会科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会员学会也就不存在了。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会员,他们都是参加了学会的科技工作者。科协和学会要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根本任务。

4.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内容

科协和学会要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好务。要着重做到以下几项:

(1)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解决科技工作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捍卫科学尊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

(3)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保障会员的民主权利;

(4)为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自身业务技能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

(5)为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供支持和帮助。

(6)鼓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业,支持科技工作者干成事业,帮助科技工作者干好事业;为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论著,成果鉴定,技术职称评定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7)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争取机会,提供帮助;

(8)表彰奖励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向各级党和政府举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四、加强自身建设是保证

1.科技工作者需要科协和学会的帮助

科技工作者要献身科学技术的发展,献身经济建设,在科技强国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人努力是一个方面;但是,这些工作不只是科学技术本身,还有许多社会性的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要做,例如科技工作与党和政府的联系,科技工作对社会环境等要求等等,这些只靠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努力,一是力量太薄弱,二是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也不擅长这种工作,所以很难做好,必须有一个专门协助他们完成好这一任务的组织。这项工作顺理成章地就落到由科技人员结合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科协和学会的身上。

另一方面,在科技工作者完成本质使命的同时,还要实现自身价值,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满足生活、休息、进修、参政、议政等要求,正当地参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等工作。这些目标的达成,只靠科技工作者自身很难做到,也需要科协和学会帮助他们。这些工作做好了,科技工作者就不需左顾右盼,才能以忘我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冲天的干劲,勇往直前,完成好自己的本质使命。科协和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其根本任务是为他们创建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科协和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科协和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群众团体,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从这些组织的章程可以清楚地知道,科协和学会是促进科学技术繁荣、发展、普及、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组织,是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之一。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把科协和学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才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3.加强自身建设是执行科协和学会使命的保证

科协和学会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进行改革,乘着政府改革的大好形势,使科协和学会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等符合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其次就是要做好自身工作,创造条件帮助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科协和学会自身建设搞好了,完成好自身使命就有保证了。

4.不断进行改革,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动态服务体制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时期,经济社会不断前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工作者不断成长,科技发展的环境、形式、要求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服务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应对这种形势的有效办法。科协和学会要结合自身的工作范围和学科特点,及时接受政府改革中所退出的工作,保证社会有序和谐的运行,防止社会出现较大幅度震荡。

五、下实力,鼓实劲,扎扎实实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科协和学会要为科技工作者服好务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牢固树立服务观念

科协和学会要为科技工作者服好务,最为主要的是牢固树立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观念。

科协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有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不过,这种组织和引导最终的目的是为科技工作者能量的最大发挥服务,其本质还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所以,科协和学会的根本任务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是科协和学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我们一定要建成服务型科协和学会。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一要协助科技工作者把科学技术工作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要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工作的开展、成长以至获得成绩、成就,创造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并得到应有的权益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2.想科技工作者之所想,急科技工作者之所急,办科技工作者之所需,解科技工作者之所难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就是一屁股坐在科技工作者一边,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比如,会员们需要提高业务水平,科协和学会就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班,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或者是举办有关这一方面的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专业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会员们需要发表其学术成果,学会就应该有本专业的学术刊物,或者向有关刊物推荐本学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会员需要鉴定自己的学术成就,学会就应该组织有关评审团进行评审或将其成果送交有评审资质的组织进行评审;允许会员根据本人的情况自主地选择课题,学会不但不能限制他们,相反,要协助他们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关系,统一认识,力争选好题立上项。

3.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要做到以下 三点:

第一,牢固树立服务思想。科协和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因此要牢固树立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思想观念。

第二,讲求服务效果。科协和学会是人民团体,要研究社会不同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理解科技工作者的愿望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要大力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增大奖励力度,并适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举荐人才。还要引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第三,提高服务手段。科协和学会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特别要与服务对象的地方党政机关沟通好,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要针对党政的中心工作,结合科技工作者的学科、特长,把党政的需求变成科协和学会的课题和任务。总之,要把科协和学会的工作融入当地党政机关的工作方向,纳入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范围,与党政机关当前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科协和学会的工作有强大的支撑,永远保持不竭的动力,同时也增强了科技工作者与科协、学会之间的凝聚力。

㈨ 如何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服务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交通运输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8年增长3倍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5.3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建成公路桥梁总量是1978年的近5倍,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终南山隧道等一批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公路桥梁和长大隧道建成运营;——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13万公里,其中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255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多;——港口生产性泊位和万吨级泊位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8倍和19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拥有14个亿吨大港;——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3万公里,50%以上为等级航道;——民用汽车拥有量是1978年的25倍,民用运输轮驳船增长1倍,净载重量增长7倍;——公路完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21倍、10倍和31倍;水路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和16倍,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通过水运完成。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必须牢牢把握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交通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都是由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与交通运输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交通运输行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加快发展、适当超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抓住发展不放松,这是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第二,必须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好机制、好政策推动交通运输发展。30年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的方针;贯彻“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贯彻“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贯彻“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方针;贯彻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正是因为30年来始终贯彻执行这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发展的好机制,取得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三,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步伐。30年来,交通运输在六个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用好了机遇,使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交通运输抓住了“优先发展”的机遇,部党组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解决的思路。1984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对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项决定。二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交通部抓好“两纵两横和三个重要路段”的国道主干线建设,使我国公路建设的等级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决策后,交通部加大投入,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成功整治了长江口,上海港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和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四是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交通部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和公路网的建设。五是在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后,交通部制定了西部开发交通建设规划,提出有力措施,使交通建设从东部推向更广袤的西北地区。六是在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后,交通部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使我国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30年的实践证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对交通发展尤为重要。第四,必须注重科学规划,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发展步骤、重大举措落到实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政策的研究,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交通部制定了建设“三主一支持”的战略构想,坚持不懈地分步组织实施。1998年,又提出实现交通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交通部又陆续制定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和沿海港口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我国交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步骤更加明确。第五,必须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交通运输发展的强大合力。30年来,交通运输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机制。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交通发展倾注了心血,给予了坚定支持,在组织领导、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实行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积极支持并踊跃参加交通建设。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同推进交通事业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把交通改革发展事业推向前进。第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3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各级领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多成分的运输经济结构;破除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破除了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完成了企业管理体制、港口管理体制、海事救捞体制等重大改革;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使交通运输管理具有了国际视野,交通运输行业拓展了发展空间。第七,必须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第一生产力。30年来,交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软科学研究、重大装备开发、行业联合科技攻关、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开发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使我国在沙漠等特殊地质的公路建设技术,特大跨径的桥梁建设技术,特长大隧道的建设技术和深水航道的整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八,必须坚持依法治交,加强交通运输法制建设。3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执法与执法监督并举,依法治交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海上交通安全法》、《海商法》、《公路法》、《港口法》、《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和一批交通行政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初步搭起了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加强法制建设是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第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增强交通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能力、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能力、运输和建设市场依法监管能力、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做负责任部门和负责任行业,才能使交通运输发展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第十,必须抓好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政治保障。30年来,以交通运输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具有行业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了杨怀远、严力宾、包起帆、陈德华、许振超、陈刚毅、孔祥瑞、“华铜海”轮、青岛港等一批先进典型。弘扬了“铺路石精神”、“筑港精神”、“灯塔精神”、“救捞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交通精神,并注重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了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交通运输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提供可靠保证。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今后发展方向上, 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条:第一,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第二,紧紧抓住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机遇,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2008年3月,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就是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一是加强公路水路民航交通运输规划的衔接,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空则空”,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配合。二是加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建设中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综合考虑市内交通的方便和进出城区的快捷,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和某种运输方式内部有机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三是加强城市客运和农村交通的衔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消除分割,建设统一协调的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加强公路水路民航等几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为邮政业发展搭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平台。第三,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确保交通运输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时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后两年,交通运输要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到202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运输服务和管理显著改善,行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城乡、人民共享,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㈩ 社工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社会融入的作抄用,帮助社会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帮助其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环境。二是帮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对有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没有劳动能力的要增强其生活能力和社会人际关系中共存的能力。三是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帮助社会救助对象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四是资源连接的功能,社会工作者既可以帮助救助对象了解和衔接各项社会救助资源,也可以在基层服务工作中帮助有关部门做好资源衔接工作。五是面向社会救助对象还可以发挥好宣传、倡导的功能,宣传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达到人人知晓,尤其是社会救助对象和困难群体知晓,帮助其及时地求助,使符合条件的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同时也倡导全社会焕发爱心,给社会救助对象以更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