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准监管
1. 如何精准的把握科学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专科知识中的地位属,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较大的差距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简而言之,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水平有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学难点。克服难点就是结合学生实际想办法把落差的坡度变缓。
2. 目前,对科学的定义普遍认可谁提出的较为精准_ a, 牛顿_ b, 爱因斯坦_ c,
各有千秋,爱因斯坦相对高端,但漏洞大
3. 如何推进分级分类公务员考录工作的精准性、科学化
10月13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新闻通稿》重磅发布,标志着中央机关以及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工作正式启动,报名时间确定为10月15日至24日,将于11月28日举行笔试。本次考试计划招录2.7万人,相比去年的2.2万增加五千余人,这就意味着今年的招录人数刷新了去年创下的历史最高值,而且考试形式和内容方面呈现稳定性特点,这对于各位考生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中公教育专家在此针对本次考试进行深度解读,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本次考试的公共笔试科目为行测和申论,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前是申论试卷进行分类,即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机关职位分别命制试题,而行测只有一套试卷,但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试卷也进行了分类,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机关分别命题,首次出现两套试卷,与申论科目保持了同一步调,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也说明考试招录公务员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专业性在不断增强,这一制度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因此,中公教育专家预测,今年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将延续之前的风格,考生们可借鉴一二。
一、行测继续分卷,省级以上试卷相较难度略高
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1994年公务员考试开始在全国推行。这一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学科,开始在全国推行。纵观近15年公务员考试,以2002年和2006年为时间节点,把历史分成了三段:1994年-2002年处于“试水”期,行测一套试卷,题型题量也不稳定。2002年-2006年,行测分两套试卷,2007年-2014年行测又合并为一套试卷,2015国考行测再次恢复两套试卷。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分卷,这两套试卷有差异也有雷同:题量方面,省级以以上机关的试卷为135道,相比市(地)级及以下的试卷多出5道题,而且体现在考生们普遍反映难度比较高的数学运算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省级及以上的试卷要比市(地)级及以下的试卷难度更高,因此,想报考省级及以上机关的考生在备考中要加倍努力。
在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省级以上的试卷主题为生命化是合乎伦理的科技发展方向,相比市(地)级的人文让科学更精彩更加抽象晦涩,富含一定哲理性,要求考生有更高的理论功底,无形中对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大纲中要求的能力考查向一致。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将继续推进分级分类的形式,同时还有一些部门将继续采用往年的 “2+X”模式,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如银监会、证监会)和非通用语职位,除进行公共科目(行测、申论)外,报考人员还需统一参加专业科目考试或外语水平测试。同时,考生们也要关注新大纲,按照大纲有的放矢地备考,不要走弯路、错路。届时中公教育将继续解读公共科目大纲的变化及备考策略,以助各位考生从容应对
4. 精准分类,科学规划,指导"怎么扶
一抄是精准识别、瞄准袭对象,确定“扶持谁”。我们结合国家扶贫的标准,根据省里核定的基数,按照“七步法”(即农户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的程序,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案。
二是精准分类、科学规划,指导“怎么扶”。我们根据不同类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致贫原因和扶贫需求编制了《修水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做到三个一(即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家一户一套扶贫措施)。
三是精准施策、创新方式,注重“扶什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推行五种扶贫模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精准发力。四是精准帮扶、强化责任,落实“谁去扶”。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落实扶贫责任,确保扶贫实效。
5. 科学究竟是什么我需要精准定义。。。
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 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
6.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如何确定其精准度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如何确定其精准度用有效位数确定,有效位数越多越精确.
7. 为什么说科学的分类不能精准和穷尽
自然抄界和宇宙和微观世界,还有太多是我们没有发现没有考证的,无穷无尽,很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好比我们在高中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文史不分家一样,而且很多新事物的出现又颠覆了或者改进了一些以往的认知,最出名的是日心说地心说,再到宇宙说,再到多维宇宙说,怎么能穷尽。
8. 坚持公道正派保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有哪些基本要求
严格执行条例重点要做到“三严”。
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标准。条例规定的七项原则,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集中体现,是选人用人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条例规定的选拔任用六个基本条件和七个基本资格,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绝不能搞变通、打折扣、做选择,降低任用条件、放宽任职资格,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
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程序。条例规定的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基本程序,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实施,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要增强规范性、减少随意性,切忌形式上走了程序、实质上走了过场,要确保不走样、不变形、不跑偏。对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操作的,一律不上会、不上报、不审批,真正使规定的程序成为选人用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纪律要求。中央对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组部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纪律规定,这为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提供了纪律保证。组工干部要严格执行“十不准”、“十严禁”、“五条禁令”、“五条红线”等各项纪律规定,使纪律要求成为不可突破的禁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辱使命的责任感、遵章守纪的敬畏感,用铁的纪律确保公道正派贯穿干部工作的始终。
9. 结合马克思原理,谈谈如何理解“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十六字方针
1、坚定信心。坚定信心,就是要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内义制度优势,依容托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坚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2、同舟共济。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疫情防控是需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打赢的人民战争。
3、科学防治。科学是最有力的武器。防控疫情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如何确定传播途径,如何优化诊疗方案。
4、精准施策。精准,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作风。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不同节点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工作重点自然各不相同。
(9)科学精准监管扩展阅读
意义:
1、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这些要求而提出来的。有了这个总要求作指导,党中央就能更好地实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指挥。
2、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既有明确指向,又有较强弹性,能够把控各方面各阶段的要求统筹起来,是协调各种矛盾、化解各种阻力的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