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监察司
1. 唐朝之后是什么朝代
唐朝之后是宋朝。
唐朝: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版。
十国:公元891-979年。
宋朝权: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不能称为朝代,所以唐朝之后是宋朝。
(1)王朝监察司扩展阅读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历史朝代
2. 关于包公的故事
包公审驴
一天王五抢自己的驴去卖炭他把驴捆在市场门口的树上,一会卖完了回出来看见答驴变的又瘦又小,就去报了案,包公想了想说:“把这头驴关上3天,再审,第三天包公说把这头驴打40打板爱他怎么跑就怎么跑!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驴的坏人!!!!
3. 1911年的中国社会状况是怎么样的
正值多事之秋,先后繁盛了广州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等。
1、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时30分,黄兴率敢死队130余人直接到粤粤两省督察厅,发动了中国共青团广州起义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行刑队入总督之手,总督张明奇逃走后,起义军烧了监察长,城外东元门和海军司令李准派人联手镇压起义的北洋军。叛军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战斗,但因寡不敌众而惨败。
2、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为了向一群四家银行借钱镇压革命,清政府,盛宣怀的鼓动下,邮政和通信部长宣布“铁路国有”和国有化的政策Sichuan-Han和广东汉铁路已经在商业管理。四川铁路建设的股东不仅有绅士、商人、地主,而且还有农民,他们购买了大部分股份。
3、武昌起义
在革命党的努力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成功发动。起义的胜利逐渐导致清王朝灭亡,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亚洲和中国向民主共和主义过渡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3)王朝监察司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而从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上看,是半独立、半殖民地的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处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时期。与清末相比,民国的主要生产关系少了封建性质,多了资本主义性质,这体现了民国与清末帝国的历史特征的不同。
从1912年到1949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作用不大。但是,从事历史活动的人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领导了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定了中国社会开始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政治团体的权力兴衰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因素。
4. 抚台大人是什么官职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4)王朝监察司扩展阅读:
抚台大人的来历:
1. 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 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 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5.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
秦朝设立郡县制作为地方的基本建制,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县级组织相对稳定,县以上地方政权变化多多,先后经历了郡县制(秦汉),州制(魏晋南北朝),道路制(唐宋),行省制(元明清)。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更是复杂多变,本人粗加整理,便于备查。
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后,除京师以外,将全国分为36郡,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后又增设4郡:南海、桂林、九原和象郡。
京师长官称内史。
郡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各郡设守、尉、监各1人。郡守主管行政及其他事务;郡尉(都尉)主管军事;郡监是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机构。
县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主官是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县令以下设有县尉、县丞。县下有乡、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