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管服务 » 服务保障机制

服务保障机制

发布时间: 2020-12-18 06:58:05

㈠ 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生不是自发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产生的可能,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所需的信息、物质等要素,则它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但由于涉及的条件和因素很多,该保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

要提高技术市场对技术交易双方的吸引力,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与资助、信贷与税收的激励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技术市场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二是通过经济手段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经济手段促进成果转化是政府宏观调节机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与补助、政府采购、政府合同、税收优惠与抵免、信贷优惠及保持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等。政府的资助与补助对技术创新及转移具有起动作用,如法国的科研成果推广署就是专门代表政府做这个工作的。政府采购作为鼓励技术创新与开发的政策手段,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政府每年从预算中拿出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采购新产品,许多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的新产品的第一个买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政府与大学、政府与工业界的合作项目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实施的。政府的税收与信贷扶持是进一步刺激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三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在技术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国外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扩散机制是指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通过有关人员特别是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科技人员的流动来实现。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对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简单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因此说,人才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的流动使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学经常举办学术沙龙,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996年,日本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进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养与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为大学提供实践和锻炼场所,鼓励大学教师“内地留学”以及学生“工厂体验”(赵京波,2012)。日本还打破传统教育体制,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民间企业也派遣技术人员到大学进修或聘任大学教师进行讲学和指导,双方互通有无,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交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总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甚至一些高校规定院系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了必要的资助。而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则是通过控制离职率来调节人才的流动(万金荣,2006)。

(三)建立迅捷广泛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

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能把知识创造的源头与进行产业化的公司或企业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作用,相互连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让技术需求方或潜在的技术需求方尽快了解到他们能够获得技术的渠道和想要的技术,都会积极建立完善的、有效连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这也是其技术市场充满活力、成交规模大的有力保证。如日本技术交易所赖以服务的基础便是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和强大的数据库,其联网和数据库相当广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筹资800亿美元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50多个州的信息网络,供企业查询信息。德国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杨萍,张源,2010)。此外,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建有强大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和企业的技术交易与交换(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前提。关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受到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从战略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实现政策法律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1.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可以分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与税收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等(图4-2)。

图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

1)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重点、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现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立法,多是原则性规定。如:美国的《拜杜法案》(1980年)进行了以促进政府资助所产生发明的利用,鼓励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促进政府部门、商业主体与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大学)之间的协作为目的的一系列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李恒,2009),该法案使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达70%(张玲,贾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年)及随后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强了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加速了联邦资助技术成果的转移。《技术创新法》(1980年)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探索与政府、公司、企业的技术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加强研究交流活动,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技术展望计划》,韩国199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法国1999年制定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都可以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2)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更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本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欧各国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李恒,2009)。美国制定的《拜杜法案》专门调整政府资助中小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权利和义务(万金荣,2006)。德国政府在1978年制定针对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的科技资助。2000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小企业宪章》,将重视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推进了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跨国结合(李恒,2009)。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2),《小企业技术转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业创业活动促进法》(1995);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也对中小企业在结合研究中的技术发明权做了特殊保护条款,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3)税收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作为激励产学研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国家都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减税法》(1992年)以及《新税法》(1998年),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调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学研究及试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根据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投资给以税收减免,规模越小,获得的优惠就越大(万金荣,2006)。然而,从国际实践来看,大多数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制安排,更多的是体现在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的各种计划和制度中,方式比较灵活。

4)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扎根于市场经济,以科技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法律环境,是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专利法》规定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1994年以前为17年)(银纯泉,2003)。《国家技术转移与升级法》(1996年)保证了参与共同合作研发公司的知识产权利益,提高了团队研究人员及发明人的奖励,对促进技术创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赵德铸,2010)。日本于1999年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修改了大学发明专利权的归属原则,规定了专利年费和专利申请手续费的减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和《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使日本成为全球迄今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日、法、韩、印等十几个国家提出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制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法律是指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为根本目标的技术创新法、技术转移法等立法或与产学研结合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国外关于该类型的法律较为丰富,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授权联邦各机构与公司、大学和非营利机构达成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开发研究协议,为联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伙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韩国颁布实施了《协同开发促进法》,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万金荣,2006)。1998年,日本通过了《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官合作的专门规定,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交流促进法》(1986年)、《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年)也出现了专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条款。此外,众多发达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强化产学研协作,诸如:芬兰的“国家技术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术升级扶持企业增长计划(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营运与技术路线图计划(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麦的“创新共同体协议(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等(张嵎喆,蒋云飞,2010)。

2.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1)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措施。各国的税收优惠一般以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间接优惠的形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从所得税中抵免,同时对新产品的中间试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维持了美国将近20年的低所得税。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采取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的措施(李恒,2009)。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税收减免政策,如宣布研究开发的税收减免政策永久化,企业主持的学术研究再附加25%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新研究开发财团头两年再减税10%等(李恒,2009)。德国政府在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改善方面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以低息贷款等方式来改善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法国政府推行了科研税收信贷制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即企业第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50%可以免税,以后每年增加投资的50%可享受免税。英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贷款投资担保计划”,规定私人银行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总金额的80%由政府担保(李恒,2009)。俄罗斯联邦的《企业财产税法》和《税务法典》的相关规定中,也对科研机构、企业和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及从事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服务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对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政府采购是各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先购买本国高科技成果的“优购”、“首购”政策。二是对技术落后、低附加值政府采购产品的“限购”政策。三是政府对尚待研究开发产品的“订购”政策。美国是最早采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国家之一,与政府采购相关联的法律、法案多达 4000多个(李恒,2009)。2004年补充后的《联邦政府采购法》和1933年美国出台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对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高份额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集成电路为例,1960年集成电路产品问世之初,100%由联邦政府购买。英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购总量在1000亿英镑左右。为了加强对高科技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英国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政府实验室、国有公司在计算机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购上,必须从本国公司购买,使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种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为培育英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恒,2009)。

3)保护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政策。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如韩国政府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在激励竞争中的重要性,于2004年3月宣布,将原属商业、工业与能源部的韩国知识产权局转属于科技部,并对知识产权局的职能进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日本2002年7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2003年2月,由政府内阁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部成立,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若干个“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于此,一个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意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包括270项具体措施的完善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体系正式形成(李恒,2009)。

为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各国政府大都采取了下放政府资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的措施。美国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发达国家下放知识产权归属权这一措施开始实施的标志。日本也有类似于美国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颁布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规定,受国家和特殊法人之委托研究开发所得的成果及知识产权可归属与受托人。2002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规定取消上述条款中关于特殊情况的规定,将该条款适用于所有委托研究开发的预算项目。英国为推进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速转移和开发以形成生产力,把过去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得知识产权一般归国家所有,改为归项目研究机构所有。欧盟主要通过诸如《公共研究机构专利和许可》等研究报告来修订受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与使用的规则,推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向执行机构转变。

㈡ 如何建立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任务的再丰富再发展。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努力提高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是新时期稳基层强基础促发展构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群众观念强、对群众感情深、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服务型党组织,关键要有支服务意识强、服务境界高、服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队伍相适应。党员要自觉牢记宗旨、服务人民,干部要秉公用权、为民尽责。党组织书记要敢于担责、能力过硬、率先垂范。通过班子带队伍、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干部真正成为群众勤务员,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群众贴心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彰显自身价值和人生光辉。

二是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需要建立基层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全面深化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阵地建设,搭建一个服务内容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要扎实推进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各级党委组织要重视农村党员活动中心的建设,把它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的重点,作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要积极构建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以工作网站为重点的组织工作信息发布平台、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以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党内信息互通平台等三大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增强服务实效。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要围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任务、关键环节来推进。要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进一步规范入户谈心服务、承诺践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做法,充分运用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推动党员干部与群众保持最紧密、最经常的联系,提供经常性、全方位的服务。要健全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健全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督查推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要健全完善考核评议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建立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㈢ 简要说明如何建立优质服务内部保障机制

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一支具有高质量服务能力的专业队伍
服务的优劣依赖于参与服务的每一个人,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人员是第一要素。建立一只专业队伍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全过程服务体系
服务是一种精神,贯穿在公司业务的始终。企业要从服务中获得收益,必须从业务的起始点开始建立服务系统,创造满意度。这个起始点是公司的内部服务。
我们先来看一下服务的价值链这一概念。价值链是从提供服务开始到结束所必需的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潜力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活动。服务的价值链如下图所示:

价值链非常清楚地显示,客户获得服务的优劣,从内部服务质量就开始起作用了。所以,建立一支服务队伍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塑造员工的满意度。这是我们全过程服务体系的起点。
塑造员工满意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公司已有清楚的战略规划。现实工作中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公司已经在着手改善。近期将以总部的名义推出统一的行政、财务、IT、HR等服务标准,规范内部服务行为,作出服务承诺,方便员工的工作,这是将进行的一系列改善工作的一个尝试,请大家监督
2、服务意识和方法的建立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服务意识已经在很多员工中快速地建立起来,当大家进一步意识到服务手段可以解决现实中很多麻烦和问题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大家的需要。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最近一年来,有关服务、客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不断地被提及,提供高标准专业服务也正式写进了公司愿景的描述之中。在今后的时间内,为配合设计服务的战略转型,公司会为大家提供大量的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是明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在对每个人的工作要求、授权内容、绩效考核等方面,逐步注入服务的一些内容,让员工有机会实践有关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3、引进大量的服务型人才
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还需要引进很多具有服务技能的人才。事实上,CCDI的人才格局,已经不是单纯的设计师面目,从营销到财务、从IT到HR,都有各专业专家级的人员出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整体服务网络。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传统业务展现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聚合所形成的新生活力,已经开始起作用,这是公司战略执行的步骤之一。我们还将加大力度,引进这些人才。
还有一个引进人才的来源,需要着重讲一下,那就是现在大量存在于我们客户中的设计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都是设计师出身,又理解客户的动机和行为,是非常好的设计服务人才。但目前的条件下,他们回归设计方还不十分容易,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行业上下游的资源分布问题,其最终合理的分布方式,一定是效率最高、效益最好,同时成本最小的格局。目前大量设计师在我们的客户中工作,并不是这种格局。
比如说设计业务的管理工作,是由设计师出身的人来完成的。它是工程建造过程中必然的一个环节,也是必须的一种成本支出。当市场上没有充足合格的设计服务提供商时,我们的客户不得不自己建立这方面的资源。于是像万科一类优秀的发展商,拥有一大批优秀设计师的队伍,使他们在竞争中获得了足够的优势。当面临更大规模更高速度的企业发展要求时,发展商自有的设计力量同样需要更有规模、更有效率,但发展商基于资本和市场要求形成的业务模式,并不具备People Business所需要的能力,如果硬性建立这种能力,成本也不见得划算。所以,理论上讲,设计公司与发展商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促使发展商中的设计力量回归到设计公司,因为设计公司是People Business,可以使这些设计人员价值更充分的发挥,收益更高。
当然现实还不是这样,这是因为设计服务的供需格局还极不完善,发展商自身的发展还受制于资源的不足,具有服务技能的设计人员非常匮乏,这更延缓了设计服务市场的成长。有些发展商看到这一点,提出培育供应商的口号,但迫于现实问题,也难以很快解开这个症结。
握有主动权的还是设计公司一方,我们寄希望于尽快完成公司的变革,业务模式趋于稳定、人才挖掘培养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力量形成、通过资本手段让公司价值和员工收益可以与发展商比肩,使得作为工程师、建筑师的执业成就感更能体现在设计公司而不是发展商。那一天,人才从客户回流至设计公司也许成为可能。

二、建立实现服务的战略执行体系
为客户提供综合设计服务是公司的产品战略,也是传统设计业务的升级换代,这需要公司一系列执行系统来保证实施。这是一项任务,我们不妨用6W的分析方法,来看怎么完成这一任务。
6W是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How(怎么做)、Who(谁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前文通篇讲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设计服务。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其他几个“W”。
1、设计服务是设计业务的新产品(What,做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新产品,不同于以往的产品。在本文的最初,已经介绍过目前的设计业务和专业服务的不同,谈到设计业务离专业服务的标准还有很多距离。缩短、弥补这些差距,会为设计业务增加价值。所以我们应该从过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服务提供者,这就是设计业务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设计服务的新产品。
新产品的产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首先,市场上产生了对新产品的需求,通过对于需求的理论分析研究,确认新产品的战略。其次,就是产品的规划。产品的规划包含很多项目:如早期的市场分析、竞争分析与定位策略、客户的需求分析等。接下来,则是新产品的具体开发,涉及到投资管理、团队建设、需求管理、知识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则是投入市场进行最后的验证,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新产品,最终获得新产品,带给公司经济效益。同时根据市场新的变化,再次开始下一轮新产品的开发。
2、在设计业务中如何开发新产品(How,怎么做)
如何做涉及方方面面,要有体系、要有目标、要有步骤。在此我们着重谈一下投资的问题。做新产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就是投资。因为新产品虽然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的,但新产品推出前,需求总是零散的、不明确的,客户也没做好准备。所以,不会有人为它埋单。供应方必须先投入成本,进行研发,推出新产品,并谋求客户接受它。这就需要投资。但在以往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里,是没有投资行为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设计公司不需要资金。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公理。基于这个认识,我们的业务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再生产和自然的经验积累,而不会有产品的更新换代。我们以前根据到手的项目机会去建立队伍,收到设计费,支付员工工资。这样随时都可以保证公司的现金结余。表面上看运营状况良好,但是不能有预见性地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工作。当我们需要以战略目标建立组织时,投资行为就出现了。因为根据战略目标拥有一只队伍,到在市场上取得收益,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的。必须把先期的亏损视作投资,并且懂得如何驾驭这些投资,才能实现一项新业务的快速增长。
大家可能由此会想到设计业务的投资行为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生产单位辛苦地赚回的利润被新业务开发单位“亏”掉了。新业务开发单位做的事情更有专业高度和挑战性,还有公司的支持,他们的优越感比之老业务生产者的辛苦和枯燥形成很大反差。在公司里面有过这样的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办法的。我们必须从财务、运营、成本控制、业绩指标设计、绩效管理等多方面,设计一整套拥有内在逻辑的管理体系,才能让投资行为真正与设计业务发生良性关系。这种能力,是设计企业和设计作坊的根本区别。公司在认真地做这方面的工作,也要求我们每个业务单元的经理人,都应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
当投资对设计业务能够产生推动作用时,资本将对设计公司的发展带来真正的推动作用。同时,设计业务也会给资本带来巨大的回报。所以,公司正在积极地准备,利用一定的资本运作手段,为公司发展和员工的收益,找到一些新的方法。
3、谁来实现新产品的开发
(Who,谁做)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清晰的执行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执行的人是谁。
德鲁克讲过,好点子不是创新,创新必须要有市场结果。市场结果是对创新最好的验证和肯定。所以新产品的执行人,必须是可以直接承担市场结果的人,这样才可以验证这个执行人承担投资、执行新产品开发的结果如何。
市场结果最终由公司承担,但大公司的市场结果是由多种产品组合来实现的,每个产品的创新有很大不同,放到一起无法执行,也看不清结果。需要把创新的责任分解开,授权出去。
这就是我们做事业部组织结构的原因之一。事业部是某一设计产品的专业化经营单位。为谋求在某一专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事业部必须集中力量,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它的业务水平,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事业部持续的业绩,直接反映了它业务行为的市场结果,体现了它的产品是否有优势。所以,事业部是承担公司投资、执行产品创新、塑造市场结果最直接的责任人。这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更包括服务创新。公司将通过事业部的绩效指标,将公司的战略意图分解成各个细分市场的产品战略进行执行。这将是各事业部总经理和技术副总重要的责任。
另外,公司总部还将建立战略研究、统用技术研发、计划、财务、质量控制等相关部门,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后台操作系统。
4、实施步骤(When、Where,何时何地执行)
新产品的产生需要一步步地进行,这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新产品产生需要以公司良好的运作、健全的体系保障以及完善的培育机制为前提。目前,公司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组织架构的调整、分工的重新划分、区域公司和事业部的关系定义等一系列的改变,正在逐步改变着公司的工作效率,为公司换上新鲜的血液。在这一时期,事业部的培育至关重要,只有作为新产品开发者的事业部运行得足够好,才能给新产品的产生带来足够的保障。
鉴于各事业部情况的差异,以及开发新产品的投入等综合考虑,做新产品不一定要齐头并进,处处开花。市场及内部条件成熟的业务领域我们可以先着手,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提升。
公司近一年的许多举措,按照一种相对平稳的策略在谨慎地实施这些步骤。在项目报表、来年计划、知识管理、营销网络的建设、事业部改组这些动作中,我们在努力减少对现有业务造成过多的影响。但细心的同事可能会发现,很多工作关系、流程在悄然变化。我们寄希望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逐步实现我们想达到的目标。

三、建立适合服务业的运营管理体系
习惯意义上的设计公司,是没有运营管理的。找活的环节叫经营,接到活之后叫生产,这里面根本没有服务生存的空间。百十号人,谁干什么所长经理说了算;如何效率高成本少,凭着感觉来;大家提成分账,收费多少公司都有收益,日子不难过,真正的质量不高,设计师和客户满意度也不会高。
我们应该按服务业的要求建立运营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在:
1、按服务业要求设计业务岗位
比如近年才在设计行业中出现的项目经理岗位,成为执行客户服务的第一责任人。
2、按服务业要求设计业务流程
比如服务业的特点之一,客户参与过程,那么流程设计就必须有客户参与的内容。
3、按服务业的要求设计工作标准
例如,服务业特点告诉我们,客户在服务进行中会对结果产生担心和焦虑。应对办法之一是尽量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漂亮的过程文件,专业的会议记录,甚至开会的场景,接待员的着装等细节都能影响得到服务的质量。那么这些内容必须一步步落实成我们的工作标准,其意义在于为每一位参与服务的员工清晰地授权,因为服务质量决定于他们。
4、按服务业的要求进行质量管理
前文已经解释过服务质量怎么体现,除了设计质量,我们还必须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大家会注意到,最近推出的项目月报表中有一个内容是关于客户的评估问题,虽然都是很初级的问题,但这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第一步。另外,像设计质量控制的质管部门一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公司将出现专门的客服部门来管理服务质量。
5、按服务业的要求进行生产能力和需求的管理
这是服务业管理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无法详述。这一任务的目的就是让需求与生产能力尽量匹配,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各自的弹性,解决现在活多加人,人多加活的尴尬局面。
6、利用信息化手段
服务取决于个人,个人水平参差不齐,能力单薄,信息化可以使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IT手段还可以提供足够的运营管理手段。
7、知识管理
成功来自于知识的聚合。服务靠个人完成,个人的经验远远不够,需要从组织充电。个人的经验也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为此,需要强大的知识管理手段。

四、为服务而营销
我们要做的设计服务是不断地从客户需求而来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让客户知晓我们所能提供的价值,这就需要营销。
英文的Marketing在进入中国时被直译成营销。营销,这个在中文中被扭曲了的词语,带给国人的理解就是销售,想办法卖掉自已的产品。实则,Marketing的本意并不是销售,也不是个别人理解的广告,而是上个世纪商业理论中创新的一门学科。市场营销,是用市场的眼光看问题,用供需关系、消费心理、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分析商品从生产到被消费全过程的行为。这里提到的营销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庸俗的市场行为。
营销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客户从不知道该产品,到知道该产品,进而对该产品产生兴趣,试用该产品,到最后购买消费该产品。
客户需要什么?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如何让客户从我们的服务中得到更大的价值?我们能为客户提供哪些额外价值?客户如何获取我们的服务?如何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达到客户满意度甚至忠诚度?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包装?如何定价?选择什么样的市场?通过什么渠道?需要运用哪些宣传手段?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营销要解决的问题。
营销不是卖产品、卖服务,而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找到目标客户,挖掘客户最真实的需求,提供解决需求的方案,使客户满意。
这里,要说明的是,需求和需要的区别。举个例子说,客户口渴了,他的需要是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解渴。根据客户的习惯等因素,他真正想要的也许并不仅仅是一杯水,也许是茶、咖啡,或者饮料等能够满足他/她生理或心理的物品或服务,这就是需求。客户来找我们做的设计就是“水”,而我们要提供的则是他真正需要的“茶、咖啡或者饮料”这类服务。
市场营销是以客户为出发点,建立在对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以公司以前供应的产品为基础的。我们所提到的建筑师和建筑师服务之间的不同是极其一致的。
在传统的设计行业里,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营销就是跑关系、请甲方吃饭等庸俗的做法。营销不仅仅是经营人员、生产人员的职责,更是每一个设计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职责。预判设计公司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是这仅仅是表现在最终的设计成果上。客户的需求远远不只是这些。客户希望好的服务态度,得到24小时全天候随叫随到的保障,设计成果和预期的一致性,甚至小到前台小姐的素质,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细小的要素,往往能够给客户带来深刻的体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营销不是为了推销产品,而是要为客户带来强烈的客户体验,勾勒完美的解决方案,营销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任何的其他因素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
著名的营销学之父菲力普.科特勒在接受美国管理咨询杂志采访时谈到:专业服务行业需要改善营销策略,他们需要提升他们树立品牌的能力。当然,像麦肯锡、埃默森和其他一些公司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品牌,但是大多数专业服务公司仍然没有多大的区别。树立品牌的关键,特别对于小型公司,在于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打造优秀的专家。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建筑公司的领导人说,他的公司可以建造任何建筑。当客户问到:“如果我要盖一座监狱,你能做好么?”“当然能”,他回答道。当客户问他:“但是如果有别的公司已经建造过很多令人满意的监狱,你凭什么让我相信你的工程会比他好呢?”他无言以对。
在谈到专业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技能或资质时,科特勒说,最重要的是客户管理。有些人具有这方面的天赋,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他们关心、敏感、善于倾听和学习、擅长解决问题。专业公司如果有更多这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有缺陷,也能够成功。
建立一个好的数据库,记录每个客户的活动、兴趣、观点和其他相关的信息,这会使你能够为每个客户定制服务和沟通方式。

㈣ 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 还有什么保障

1、制度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义务是一种法律在综合考虑了在调整商业活动的秩序中设立这种义务的社会经济价值及道德需要后依据诚信及公平原则确立的法定义务。具体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对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者或者其他进入服务场所的人之人身、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

3、组织保障:

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所采取的组织措施。

4、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为使军队装备性能完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美军称技术支援,日军称器材维修。

5、物资保障:

物资保障是指军用物资的筹措、储备、管理与供应的统称。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从物质上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军事任务的完成。

6、政治保障:

我国政党制度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

7、法律保障:

我国民法主要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进行保护,即采用民事责任的方式,对违反民事义务、侵害民事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㈤ 如何建立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特别是人财物方面的保障。《意见》涉及到的主要是3个方面。一是落实报酬待遇等激励政策和制度规定。《意见》提出,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按照这些要求,一方面要很好地落实已有政策规定,比如,村党组织书记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不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书记薪酬待遇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上级党组织要给予适当工作津贴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比如,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建立报酬待遇联动增长机制,探索实行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干部津贴补贴制度等。同时,还要认真执行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政策规定,注重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或到上级机关任职,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使他们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发展、退后有保障。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把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预算;多渠道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等等。在支持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利民举措方面,重点是建立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三是完善服务资源统筹机制。这也是加强服务的重要保障。主要是“三个统筹”,即加强行业统筹,各系统各部门给基层安排任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并以基层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加强城乡统筹,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村居共建,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区域统筹,引导区域内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创共建,实行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组织基层干部跨区域挂职培训锻炼。同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倾斜和支持力度。

㈥ 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何保障一个方案的进行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为全体员工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就是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就是执行力问题。执行力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能力,通过强而有效的管理执行力,使企业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按照制度规定行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管理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政策才能确实得到贯彻执行,才能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氛围,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一个有伟大目标和宏伟构想的企业,在有完美操作方案的同时,必须还要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支持,并要建立起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规章制度是建立执行力保障体系的基础
(一)完善规章制度,制定高效保障体系
企业规章制度,主要有生产技术规程,管理工作制度,经济责任制等三类,是规范员工行为、明确企业秩序、确保有效执行的行为规范,无论在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和服务管理,还是在班组建设管理上,企业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定或规章来使员工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绝对不允许做的。令行禁止是打造企业执行链的基本要求,完善规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就企业内部各部门来说,在总经理统一指挥下,是相互服务,相互制约的,他们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因此部门之间也就必须要有规章制度来约束,对各自的工作和相正更提供的服务做出规范,提出要求,这是建立执行力制度保障体系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执行的盲目性。
(二)规章制度来源于实践,才能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企业规章制度大致有以下功能:1.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纷减到最少;2.好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3.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员工公平感的需要;4.好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员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结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做你所写的,写你所做的,留下证据”这句话是对质量体系的要求,也是对管理的要求。“做你所写的”展开来说,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有一套规章制度,要写下来让每位员工都清楚,切忌随意性;二是有了规章制度,就必须执行,而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三是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常抓不懈,决不能宽松不一,甚至放弃原则。这三个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因此,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把握住这三个环节,就会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
规章制度不是闭门造车出来的,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实用,有针对性,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必须来源于管理实践,即“写你所做的”,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人而不断加以完善提高,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二、执行力是规章制度得以贯彻的保证
制度制定后并不等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实现有序的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知道,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是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制度对员工来说是一种负担,那必然受到员工某种程度的抵制,最后影响到企业的执行力。让大家明白,规章制度就是企业的“红线”,对明示了的规章制度,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子丁或执行.力不到位的制度是没有意义的:企业的执行力越强企业的制度就越能被一贯彻,企业制度能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是企业执行力强弱的表现,企业执行力是规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的保证。
1 造成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没有明晰详细的目标体系,管理者没有持续地跟进,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有布置没检查,常常虎头蛇尾,这直接导致企业执行力的不彻底。
二是制度出台时不够严谨二对细节的关注不够,有些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出台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从而让员一工无所适从而不利于执行,结果导致政策变换比较频繁,连续性不够,员工敷衍了事,使企业的规定流于形式。
三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形式的东西过多,可操作性不强。
四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好的方法,沟通协调不好,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员工没有认同感。
五是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管理者本身缺乏常抓不懈的思想,导致有章不循,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楼扯皮现象。
六是企业的执行力还没有完全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凝聚力。
2 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途径
1.大力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一个部门的领导者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执行力。企业要培育和提升执行力,应把重点工作放在各层管理者身上,实现管理者角色定位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既是企业领导层的执行者,又是基层的领导者,其自身在计划、指挥、协调、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表现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执行力,如果这一层面的执行力衰减,会导致企业执行链的断链,以致最终导致整个企业执行力的丧失。一名优秀的、身先士卒、百折不挠的中层管理者的示范和凝聚作用,必将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共同实现企业目标。
2.精心培育企业员工队伍执行力。企业的各项重大战略的出台和各项工作任务及管理措施、方法的实施,最终都是靠员工的有效执行力来实现的。员工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这两个要素。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必须要主动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企业快节奏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学习,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企业必须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以培训进修、轮岗锻炼、工作加压等手段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提高,切实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执行力。
3.建立严格考核约束机制。这是提高企业执行力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加强执行力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任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企业制度也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制度要维护的是整个企业的利益、整个集体的利益,一旦制度被长期地执行,它就会变成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员工据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创造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并重的管理环境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如果没有考核,没有约束,工作就可做可不做,这将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相互推诱扯皮,效率低下,工作质量好坏一个样,这样的企业注定没有前途。“沾不了便宜就认为是吃亏了”这种观念在部分人心中还大量存在,因此,建立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就显得更加必要。同时,加强考核也是为了维护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严肃性,只有辅以严谨、科学、公平的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执行力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才可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证,才不至于导致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有则不遵的行为发生,才能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强化执行力促进企业管理加强和管理创新
我们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强化执行力,促进了管理的切实加强和不断的管理创新。20多年间,从建厂之初原油加工能力15万吨/年的小型炼油厂,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的中型炼油化工企业,直至还在不断的谋求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目标,这与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企业执行力是分不开的。
1 建立契约化制度体系和员工业绩档案,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为强化执行力创造条件
1.2006年开始推行的机构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次,细化了工作目标,建立了高效的组织机构,实现了最严格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创造了条件。公司内部各要素之间、各部门和各专业之间相互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形成契约关系,建立了契约化管理制度,以契约和程序为中介,不断给制度的决策与执行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管理制度适时地进行完善和补充,为使制度内容更为填密、完善,在制定、修订每一个制度时,都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由各部门领导会签的办法予以确认,使规章制度更加具体化、定量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保证了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和持续有效性,为切实强化企业执行力创造了条件。直至目前,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已经增加至390多项,这些管理制度涵盖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人事、分配以及考核等各个方面,有效地减少或杜绝了管理育区。
2.建立员工业绩档案系统,将员工工作表现记入员工工作业绩档案,帮助员工更好地总结提高,不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对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员工给予加分记录,对因工作不踏实所造成的差错、失误的员工给予扣分记录,定期对员工工作业绩得分情况进行排队,对得分较高、成绩和贡献较大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并作为员工评比先进、劳模、疗养、晋级、提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得分较低者给予批评、处罚、降薪、降级或撤职等处分。公开、公平、公正、全面地对员工各时间段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杜绝了一般业绩考核中“认认真真走形式”的弊端。一切以数据说话,实现了考核评价规范化、定量化,促进了管理加强与管理创新。
2 强化执行力,培育员工的爱岗之心,熔铸员工的责任之魂
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培育员工的执行力,公司领导很早就充分认识到了完善规章制度和强化企业执行力的重要性,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指出,规章制度只要一经建立,并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坚决予以贯彻执行,“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例外”,因为有了这个“例外”必定会造成另一个“例外”的出现,坚决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从持续坚持的反“低、老、坏”行为、反习惯性违章,到实行量化管理、量化考核;从千分制考核、末位淘汰下岗培训,到员工业绩档案的建立,无一不体现出强化企业执行力的决心。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在对规章制度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认真执行,给员工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细节、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自我管理,使工实现从制度约束到责任意识觉醒的转变。
3 严格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督查考核,进一步强化执行力
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点,但也是管理的难点,因涉及企业职能管理的各个方面,范围非常广泛、分散,管理关系复杂,所以存在很大的执行难度。公司为了进一步保证规章制度能够得到遵守,强化执行力,成立了“岗位责任制督查办公室”。作为企业执行力的推进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督促广大员工精益求精,不折不扣地掌握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员工知道,执行制度是公司科学、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全平稳生产的保证,杜绝“管理是管理,执行是执行,说归说,做归做”的两层皮现.象,以强有力的组织纪律性来增强执行.力,保障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一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由于规章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加强,执行到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公司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了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节节攀升。
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并有了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为保证,这个企业必将会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也必将会更快、更好的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与员工进步的双赢。

㈦ 服务收入保障机制是什么意思

服务收入保障机制就是可以不管什么情况,保障你每个月有最低收入。

㈧ 组织保障机制

地质资料抄管理、服务机构多,袭层次多,最高至全国地质资料馆,最低到处级地调院的资料室。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的大势之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地质资料共享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由于未来的评估活动涉及国家的多个行业和机构,因此,为了保障评估的持久健康发展,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构,包括领导协调小组、专家小组以及日常的办事机构。领导小组由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参加,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机构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在评估活动中的关系。专家小组由数据专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网络专家和客户服务专家、客户等组成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的评估工作。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组织相关的评估活动、信息发布、理论研究、开展不定期评估检测等。

㈨ 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这仨有啥区别分别包括什么呢

组织保障是指为某一特定目的服务的组织机构、相关人员的组成及其运行;制度保障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在组织范围内执行的规章制度体系;机制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

(9)服务保障机制扩展阅读:

产生标志: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

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老年和残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

㈩ 什么是工作保障机制

像涪陵、万州招人的机会很少,而且名额也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编制,现有人员太多回。
如果要答招社保所工作人员,现有渠道肯定是通过重庆市选派大学生招考进行。可以持续关注
按照重庆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方向来看,从去年开始推行“五险合一、一票征缴”机制,而且开始建设新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每个区县的乡镇分批建设),所需的工作人员会增加很多,近两年应该是大发展时期,可做好考试准备。
当然根据区县具体情况不一,也可能会存在从临时人员中考核或者考试招录的情况。
现在这么多考试,选择余地还是不小的,也不一定非要考社保所呀。喜欢乡镇工作,可以考村官,农技服务中心。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