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北宋職責

北宋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11 10:06:21

1. 北宋三司使的權利是什麼

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始設三司(鹽鐵﹑戶部﹑度支)使,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三司使指主管鹽鐵、度支、戶部的財政長官。這一職官萌芽於唐末,確立於五代,完善於北宋。三司使在唐宋政治、經濟、軍事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產生、 發展、消亡,是唐宋變革的產物。 北宋時三司使的發展趨於完善,成為皇帝以下主管財政的最高首腦,有「計相」之稱。三司使不僅具有處理三司內部事務的職能,還有薦舉官員、編撰會計錄、經度軍費、參議軍政等權力。三司使選任資格較為嚴格,要求兩省五品官以上充任;選任方式有特旨除授和堂除兩種。其任期較短,平均只有一年三個月。 北宋三司使約有四分之一晉升為宰執,使得三司使的地位在北宋達到了頂峰,在 權力中樞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北宋三司使多為皇帝的心腹之臣,皇帝通過控制三司使來掌握財權。同時, 皇帝也通過控制內庫的財富,限制三司使權力的過分膨脹,達到權力制衡的目的。 北宋三司使地位還不能和宰相抗衡,宰相掌握三司使及三司屬官的任免權,與三 司使共同負責財政事務。在皇帝、宰相和三司使三者的關系中,三司使相對來說 是一個被動的弱勢角色,有可能充當皇權和相權斗爭的犧牲品。 北宋三司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立的,後因過度集權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弊端日益顯露。宋政府雖然嘗試過對其進行調整,但收效甚微。在宋神宗元豐改 刊的大潮中三司被廢除,三司使被戶部尚書取代。至此,三司使完成了其歷史 使命,在中國官制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職權:

三司的設立最初是為了分割宰相的財權,有利於君主專制的加強,但與中央集權無關。後來三司是一個幾乎無所不管的部門,它的職權范圍涉及了原來的兵戶工禮吏部的事務,甚至連監察部門的職權也受到了侵犯,而且還包辦了地方州縣的所有財政事務。
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權利的過分集中,雖然在開始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的能力,但時間久了必然導致機構的過分臃腫,行政效率低下,這種壟斷全國經濟命脈的局面,不符合宋朝統治者分權制衡,防止任何一種勢力做大的建國理念所以,非改不可,元豐改制後,將三司侵奪各部門的職權重新歸還給了各部,其中最大的財政權歸屬戶部。三司這個一度凌駕於各個政府機關之上的龐然大物,終於壽終正寢了。

2. 宋代全部官職名稱及他們的從屬關系

01.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02.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03.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04.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05.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06.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07.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08.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09.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10.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11.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12.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13.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14.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15.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16.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17.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18.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19.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20.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21.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22.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23.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24.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25.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26.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27.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28.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29.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30.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31.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32.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33.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34.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35.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36.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37.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38.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39.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40.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3. 指出唐代中央三省各自得職責.並說明北宋宰相職得具體劃分。 概括唐宋兩朝中樞權利體系的基本特點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全。三省指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唐代尚書省別稱南省,中書門下所發的制令,皆由這里轉發中央有關部門及地方州縣具體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中書省的職能是起草詔令,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唐初兩省共掌中樞決策,合稱北省,唐玄宗後,決策重心逐漸由門下省轉到中書省。這樣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中樞決策機關,行政事務機關與監察機關的分工更加系統和制度化。
兩宋時期,中央行政機構和官職制度路徑改革,復雜而多變。宋代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形同虛設。另設「中書門下」作為中樞部門的最高行政機構。宰相「佐天子,總百官,事無不統"。又設參知政事以分事權,形成對宰相的有力牽制。樞密院源於唐末五代,宋延其制,掌管全國軍事,與中書門下對掌文武大權。三司是主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構,其長官三司使又稱」計相「,與宰相樞密使鼎足而立,分屬皇帝。神宗改制後,撤銷三司,財權歸宰相,南宋是因邊境常有戰事,宰相有兼管部分軍政,其權乃大。
唐中樞權力體系相權被分割,三省六部制度比較完善,分工系統制度化。
宋代三省長官形同虛設,宰相權力龐大,南宋時期尤為明顯。

4. 請求趣味、另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歷史(世界范圍、科學界、文學界···)向人介紹之用。

寫越王滅吳復國之後范蠡功成身退,隱居於齊國陶山,經商致巨富,世稱「陶朱公」。范有三子:大兒隨父艱辛創業,惜錢如命;二兒繼承父業,在外行商,忘義貪求;三兒湎沉於玩樂,浪盪成性。三子皆不成器,而范蠡因年邁體弱,疏於教養,終罹大禍。其時,楚國某地三年苦旱,餓殍遍地。二公子受商人鮑利教唆,以為「奇貨可居」便乘災囤糧。范蠡久居謀臣之位,深知「民不可欺,法不可違」,聞訊大驚,立即修書命二兒「賑放存糧,迅即返家」。誰知書到之時,二公子已因哄抬糧價激怒災民,被告朝廷,楚王震怒,逮捕下獄,面臨殺身之罪。二公子下獄凶訊傳來范府,全家震驚。范蠡推斷必判死罪。范母哀求范蠡救子,范思之再三,修書一封,命三兒帶重金去楚國,找忘年至交庄生大夫「贖兒之命」。大兒心痛錢財,又怕三弟在外胡來,「暗中督察」。庄生,乃楚國謀臣,深為楚國器重。見范蠡書簡後心領神會,便將所交千金全部購糧,以二公子名義運往災區放賑。此舉既救飢民,又平民憤,萬民稱頌,便上書楚王求赦。可惜三公子惡性難改,不遵父命返家,竟去妓院尋找贓官行賄,以致又招大禍。災民求赦書到王宮,楚王嘉其「知錯能改」,下旨赦罪。此事被贓官獲悉,便冒功向三公子再次索賄。大公子誤以為庄生無功而吞千金,竟去索還。庄生告之真相,大公子不信,親去災區,停止放賑。因此又激怒災民,上告奸商欺詐。此時楚王已查知贓官受賄,又見欺君坑民,大怒下旨就地處斬。-------結論,什麼人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紈絝子弟富二代也有妙用。 外國的拉斯普京http://ke..com/view/278460.htm?from_id=10909196&type=syn&fromtitle=%E6%8B%89%E6%96%AF%E6%99%AE%E4%BA%AC&fr=aladdin是男人都有興趣。

5. 北宋的龐太師牛X還是卞太尉厲害,是職責是怎樣分工的

太師是文官之首,太尉是武官之首,平級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對武官打壓比較厲害,用文官治國,文官的地位稍高一些。

6. 宋朝樞密院的主要職能

宋朝樞密院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軍隊的調防、戰爭的動員、戰爭的指揮等都是樞版密院的職責權,同時也領導兵部的工作。

宋朝為了加強皇權,設樞密使以削弱軍權。樞密使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怕武官奪權,所以宋一直重文輕武,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將帥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使二者相互牽制。

樞密院等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前者有兵權,後者是戰術指揮部。

(6)北宋職責擴展閱讀:

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

宋初,中書和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權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無宰相兼樞密使的情況。後來因用兵西夏,宰相與樞密院長官不相通氣,對軍事指揮不利,於是在慶歷年間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西夏用兵結束,又恢復原狀,兼職沒有形成制度。

到了南宋,一些權臣如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樞密使,但還不是定製。寧宗以後,宰相兼樞密使才成為定製。宰相不能兼樞密使,是防止大臣權重威脅皇權。後來權臣兼任兩職,確實曾使皇權受到影響。

樞密使的設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權力,也是強化皇權。

7. 歷史上,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

中國古代,兵部侍郎是個什麼官職

兵部侍郎,隋唐以後設立的兵部,職責是掌握全國武官選用兵集、軍械、軍令之政。“侍郎”可以說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我國古代因為各朝各代的制度不同,所以兵部侍郎掌管的權力也不同在隋朝侍郎設有一人,正四品,當時尚書常由宰相兼任,到唐朝時侍郎增設一人,到北宋時侍郎升至從三品,明初設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滿漢各一位侍郎,均為正三品。


六部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在清朝因為軍機處的設立,兵部侍郎這一職位的權力就比較弱了,清朝軍權主要集中在了皇帝和軍機大臣手中 。

8. 北宋大名府,是軍事重鎮嗎,它的職責

是,其職責是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堵塞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

北宋呂夷簡說:「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

意思是說:「如果皇帝遷到洛陽,使契丹不受抵抗地橫渡黃河,即使城牆高池深,他也很難阻止敵人的進攻。契丹人遇到強悍時會害怕,遇到懦弱時會害怕。倉促遷都洛陽,對敵人是軟弱的,對朝廷是軟弱的。應建城名,顯示皇帝的決心,親自征,以便粉碎契丹南侵的陰謀。」

(8)北宋職責擴展閱讀:

北京新建的大明宮成為宋代第四都城,既有「外城」又有「皇城」。唐代外城的周長雖不到80里,但也有48里。宮城,一周3里,非常壯觀。清歷八年(1048年),大明府設立大明府路,率領北京、魏德、賓、李等國軍。

明朝建文(1401)三年後,大水淹沒大明府城,結束了大明府一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如今,大明縣街道和玉英村的地下仍有取之不盡的瓦礫和磚塊。

大明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豪宅城市,但它是明朝著名的豪宅,而不是北京著名的豪宅城市。據縣志記載,北京大明府遺址在今天的街道和鄉鎮。該鎮的居民街村,歷史上稱為老城街,是北京大明府城的中心。東門、鐵窗、南門、北門是這座古城的四座大門。

9. 北宋的禁軍需要履行哪些義務

禁兵或來禁軍,是國家源的正規軍,天子的衛兵。禁軍的任務是守備京師、擔任征戰和屯戍邊郡、地方。禁軍中最親近扈從的稱諸班直,擔任皇帝的警衛工作;其次的隸屬於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負責宮廷守衛。其餘諸軍是用以「守京師、備征戍」。

10. 北宋時期,太守的職責大概是哪些求詳細,謝謝!

太守是秦朝至漢復朝時制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刺史) 從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設「太守」,「刺史」乃虛銜。
刺史是武官的階而已,早期宋朝最高武階是節度使,北宋後期改稱太尉。節度使以下有節度使留後,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這六個級別稱正任六官,屬於高級武官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將軍。刺史是其中最低的大致上相當於少將一級。
刺史一下就是遙郡官,遙郡官也帶刺史,觀察使等頭銜但是還帶著其他的階,比如東上門閣使領XX州刺史,要去掉前面那個稱呼後才能真正為正任官,這個過程叫「落階」,遙郡官基本相當於現代的少將-上校一類。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