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唐代門下省的職責

唐代門下省的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10 03:56:07

⑴ 唐朝的門下省是幹嘛的

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審批
審核和駁回詔書
門下省發現中書所擬詔令有違失,可以駁正,封還中書重擬,即所謂『封駁』
門下省屬官給事中甚至有權在中書所擬詔令上進行塗改,駁歸中書重寫,此稱『塗歸』

⑵ 唐代中書書、門下省有哪些職能

唐代中書省是起草政令(詔書)的地方,門下省是執行(相當於內閣)的地方。

⑶ 唐代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辦公機構分別叫什麼

唐代尚書省的總辦公機構稱為都省
門下省,在唐代一度被稱為東台、鸞台和黃門省
中書省在唐代曾一度稱為內書省、西台、鳳閣和紫微省

⑷ 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的職責分別是

一:門下省: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

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二:中書省: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

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後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三: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4)唐代門下省的職責擴展閱讀

三省當中,尚書省的級別最高,長官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左右僕射(讀如夜)從二品。這當然因為尚書省出道最早又管事最多,直到隋代仍然是總攬一切的機關,高熲和楊素便是以左右僕射的身份成為隋的宰相。尚書省的規模也最大,下轄六部二十四司。

其中,吏部管官員,相當於組織部或人事部;戶部管度支,相當於財政部兼民政部和商務部;禮部管祭祀和教育,相當於文化部兼教育部再加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兵部管軍政。相當於國防部;刑部管刑律,相當於公安部和司法部;工部管營造,相當於建設部兼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

六部的長官都叫尚書,正三品。副長官都叫侍郎,正四品(吏部侍郎正四品上)。每個部下面還有四個司,司官都叫郎中,從五品上;副司官都叫員外郎,從六品上;其下為主事,從九品上。六部二十四司,每部第一司即為本司,比如吏部第一司為吏部司,戶部第一司為戶部司,等等。

這六個部,在尚書省分左右兩邊辦公,兩邊各有一個分管領導和秘書長。吏、戶、禮為左,兵、刑、工為右,領導和秘書長則分別為左右僕射和左右丞(正四品)。左右丞只負責協調具體事務,大事則必須向左右僕射請示匯報。

除分管領導和秘書長外,尚書省還有一個總辦公廳,叫都省,也叫都堂。各部的辦公廳,則叫部堂。六部尚書和侍郎,每天上午都要到都堂集中開會,下午再回本部辦公。如果尚書要出席國務會議,就由侍郎主持工作。

⑸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三省中門下省的職責是什麼

中書-擬詔 門下-審議(可駁回中書省擬的詔書) 尚書-執行
尚書省下設六部,為 :吏戶禮兵刑工,吏部管人事調動,戶部管人口以及稅收,禮部管各種公開場合的禮儀(如節慶、進貢禮儀),兵部顧名思義就是管調兵的,刑部管各犯罪案件,工部管國家建設。
至於作用,最初的目的是分割相權,因為宰相作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存在,很容易威脅到皇權。國家這么大,皇帝根本不可能一個人處理完來自全國各地的奏章。那麼就要分權,讓一些人來幫自己的忙。一開始是讓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來代自己處理一部分政務,這個人就是宰相,皇帝強勢時自然沒問題,單有的皇帝比較弱勢,那麼宰相只要有野心,很容易就能夠欺君妄為。於是就想出了三省六部制,把事情由不同的人協同完成,這樣就可以相互制約,不至於是其中那個部門權力過大。
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這有些類似於三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可見其確實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但唯一與之不同的是在這三個部門之上,還有一個凌駕於一切的皇帝,這也使得整個機制運轉起來另有一番光景

⑹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門下省的職責是什麼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介紹: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的權力。 中書省 長官為內史令,副長官為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 門下省 長官為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中。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可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分屬二省(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以匡正皇帝的過失。 尚書省 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由副長官左、右僕射代行職權。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他們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三監(或五監,見卿監)及地方上的府、州、縣官有領導、監督之權。「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 後期: 唐承隋制,至唐,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合議軍國大事於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李治死後,移至中書省,李隆基時改名中書門下);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時,決定政事之權已不全由三省長官,其後又有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的他官參政。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卻先後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決定政策之權則被剝奪。玄宗以後,中書舍人起草詔敕之權又為翰林學士所分割;尚書省各部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後也大部分為各種使職所瓜分。故唐中葉後,三省六部制名存實亡。 宋承唐制,設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三省)、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覆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已轉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也都只作為寄祿官銜,另派升朝官分別主判,以處理殘留細務,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實亡。元豐改制,以三省取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除正、副宰相外,門下、中書省分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掌原諫院所領諫諍彈劾職務,起居郎、起居舍人掌原起居院所領修起居注職務,又分設門下後省、中書後省,為門下省及中書省下屬機構,分別以給事中及中書舍人主管,以給事中掌原封駁司的封駁職務,並以封還詞頭的方式行使封駁權。尚書省下領六部,由各部尚書、侍郎主管,以原審官東、西院,流內銓,三班院所領職務歸吏部,以原三司與司農寺所領主要財政職務歸戶部,以原太常禮院所掌禮儀職務復歸禮部,以原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覆刑獄及三司有關審核會計帳冊等職務並歸刑部,以原三司有關修造、坑冶等職務歸工部,某些次要軍務歸兵部,並廢除樞密院之外的舊有機構,恢復六部下屬二十四司。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建炎三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水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⑺ 唐朝門下省的職能是什麼

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審批
審核和駁回詔書
門下省發現中書所擬詔令有違失,可以回駁正,封還答中書重擬,即所謂『封駁』
門下省屬官給事中甚至有權在中書所擬詔令上進行塗改,駁歸中書重寫,此稱『塗歸』

如有幫助 請採納

⑻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職能分別是什麼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職能分別如下:

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中書省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後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

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8)唐代門下省的職責擴展閱讀

隋文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侍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明初不設中書令,仍以中書省統六部,長官稱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誅胡惟庸,廢丞相,撤銷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廢止。清沿明制,以六部尚書任天下事,其上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

⑼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職責分別是什麼這樣設置的目的是什麼

唐朝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長官是中書令內,正三品,後升容正二品。副長官是中書侍郎正四品,後升正三品)
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長官是門下侍中,正三品,後升正二品。副長官是門下侍郎正四品,後升正三品)
尚書省:負責下發到地方執行政令,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是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是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後尚書令無人擔任,以左右僕射為長官。六部的長官為尚書)
三省的長官應該是宰相。但是唐朝三省副長官,六部大臣等等官員只要加參知政事與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可以成為宰相。但是唐玄宗時尚書省正副長官都不是宰相了。以中書令為首席宰相,門下侍中為次席宰相。其他的宰相一大堆。這樣做加強了皇權。避免一個宰相掌權,威脅皇權。

⑽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三省中門下省的職能是什麼

1)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回審批。 (2)措施:派轉運答使管理地方財政,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據取得成功,但導致地方軍事力量削弱,無法抵禦外族的進攻。 (3)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設置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元朝實行一省制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元朝中期以後,因宰相權勢過重,引起政局動盪。 (4)職能: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達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行。作用: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反映了明朝時期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