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少傅的職責

少傅的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10 01:05:29

Ⅰ 大明官職表。主要是要其職能。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朝(地方官員品級)
縣: 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 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曆年間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Ⅱ 東宮屬吏 歷朝歷代東宮官屬的名稱、職責

我回答是是唐代的東宮官吏制度 如有疑問 請補充問題

東宮官吏與秘書、殿中、內侍三省一樣回,都屬皇家宮廷機構性答質,直接為皇室宮廷服務

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置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葯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閑職。

Ⅲ 求明朝全部官員名稱職能和俸祿

10斗為1石,自己可以換算一下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編輯本段]明朝(地方官員品級)

縣:

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

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Ⅳ 九卿都是哪些,具體職責是什麼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Ⅳ 明朝一些官員的具體職責(不一定是明朝,但凡古代的吧!),和現在某些官職的對比! 詳細會有加分!

1、縣令,等於現在的縣長。
2、縣丞,等於現在的副縣長。
3、主薄,等於現回在的政府辦公室主任,專門答負責掌管政府公文。
4、通判,等於現在的副市長兼紀委書記,專門負責協助知府處理事務,外加監督本州各級官員。
5、推官,等於現在的中級法院院長兼審計局長,專門負責本州府的訴訟事務和財政審計工作。

Ⅵ 「太子洗馬」一職的職責是什麼

你好。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太子太傅、少傅的屬官有洗馬之官,顏師古注引張版晏說:「洗馬原十權六人,秩比謁者」,又引如諄註:「前驅也,《國語》曰:勾踐為夫差先馬,先或作『洗』也」。後世皆稱洗馬。「洗馬」即在馬前馳驅之意,為太子的侍從官。梁代以洗馬隸屬典經局。隋唐於司經局置洗馬,一變而為掌管書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設。清代司經局所設之洗馬用滿漢各1人,從五品。太子洗馬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

Ⅶ 少傅和太傅有什麼不同這兩個古代官職的職能各是什麼

級別和職責范圍不同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內孤,從一品。

太傅,容中國古代職官。始於西周,為國王的輔佐大臣與皇帝老師(輔弼官,國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少傅,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Ⅷ 有人知道古代的各種部門的職能嗎

兵部:軍事
刑部:刑事
禮部:禮法
吏部:官員
戶部:人口戶籍
工部:工程建設
此為六部

Ⅸ 急需簡明扼要的明朝官職一覽表,不要復雜,按等級順序寫明各官職的名稱及職能。

大明朝官職詳細列表

一、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並按時撰寫帝王譜系,記錄宗室成員子女的嫡庶、名稱封號、嗣職襲位、生卒年間、婚嫁、喪葬謚號等事。

  • 宗人令 正一品

  • 左宗正 正一品

  • 右宗正 正一品

  • 左宗人 正一品

  • 右宗人 正一品

二、三公:即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三職的合稱,正一品。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職位至重。

  • 太師 正一品

  • 太傅 正一品

  • 太保 正一品

三、三孤:即明朝的少師、少傅、少保三職的合稱,從一品。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職位至重。

  • 少師 從一品

  • 少傅 從一品

  • 少保 從一品

四、太子三師:即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職的合稱,從一品。最初負責以道德輔導皇太子,且謹身護翼,為東宮輔臣。後為虛銜。

  • 太子太師 從一品

  • 太子太傅 從一品

  • 太子太保 從一品

五、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職的合稱,正二品。最初負責掌奉皇太子以觀三公的道德而教諭等事,為東宮輔臣。後為虛銜。

  • 太子少師 正二品

  • 太子少傅 正二品

  • 太子少保 正二品

六、東宮:

  • 太子賓客無定員正三品東宮大臣

七、內閣

  • 中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舊名華蓋殿

  • 建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舊名謹身殿

  • 文華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 武英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 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 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八、中書省

  • 洪武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書省

  •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書省

  • 平章政事一人從一品中書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書省

  •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書省

  • 參知政事一人從二品中書省洪武九年汰參知政事

  •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書省左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書省右司

  • 員外郎一人正六品中書省

  •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 檢校一人正七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檢校

  • 照磨一人從七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 管勾一人從七品中書省

  • 參議一人正三品中書省參議府吳元年革參議府

  • 參軍一人從三品中書省

  • 斷事官一人從三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斷事官

  • 斷事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 經歷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書省

  • 都鎮撫一人正五品中書省都鎮撫司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

  •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書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 中書舍人十人從七品中書省舊名直省舍人

九、吏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吏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 司務二人從九品吏部司務廳

  •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選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驗封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勛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吏部

  •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選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設

  •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統十一年增設

十、戶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戶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 司務二人從九品戶部司務廳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浙江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江西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湖廣清吏司

  •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陝西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東清吏司

  • 郎中二人正五品戶部山東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福建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河南清吏司

  • 郎中四人正五品戶部山西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四川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西清吏司

  •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貴州清吏司

  •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四川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宣德以後主事七人正六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十一、禮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禮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 司務二人從九品禮部司務廳

  •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儀制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精膳清吏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禮部

  •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

  • 主事二人正六品禮部儀制清吏司

  •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 大使一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

  • 副使二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萬曆九年革一人

十二、兵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兵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 司務二人從九品兵部司務廳

  •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萬曆九年並革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後革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後革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職方清吏司

  •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

  • 主事三人正六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 主事四人正六品職方武選清吏司

  •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 主事一人正六品兵部武庫清吏司後革

  • 大使一人正九品兵部會同館

  • 副使二人從九品兵部會同館

  • 大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 副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十三、刑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刑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其屬

  • 司務一人從九品刑部司務廳

  •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十四、工部

  • 尚書一人正二品工部

  •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 司務二人從九品工部司務廳

  •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 郎中五人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

  • 員外郎二人從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

  • 主事五人正六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十五、都察院

  • 左都御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 右都御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 左副都御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 右副都御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 左僉都御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 右僉都御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 經歷一人正六品都察院經歷司

  •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 司務二人從九品都察院司務廳

  •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 檢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 司獄一人從九品都察院司獄

  • 監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十六、通政使司

  • 通政使一人正三品通政使司

  • 左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 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 謄黃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 左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 右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 經歷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經歷司

  •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十七、大理寺

  • 卿一人正三品

  • 左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 右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 左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 右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 司務二人從九品大理寺司務廳

  •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左寺

  •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右寺

  •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左寺

  •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右寺後革

  • 評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十八、詹事府

  • 詹事一人正三品詹事府

  • 少詹事二人正四品詹事府

  • 府丞二人正六品詹事府

  • 主簿一人從七品詹事府主簿廳

  • 錄事二人正九品詹事府

  • 通事舍人二人從九品詹事府

  • 大學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十九、太常寺

  • 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寺

  • 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寺

  • 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寺

  •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廳

二十、太僕寺
卿一人從三品太僕寺
少卿三人正四品太僕寺
寺丞四人正六品太僕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太僕寺主簿廳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僕寺常盈庫
監正一人正九品太僕寺牧監後革
監副一人從九品太僕寺牧監後革
錄事一人未入流太僕寺牧監後革
群長一人未入流太僕寺群後革

(9)少傅的職責擴展閱讀: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 ,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 ,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官職-網路

Ⅹ 漢代太子二傅有哪些工作職責

漢代君權大為強化,「三公」之職遂演化成最高的榮譽虛銜,且不輕易授人,經常專空缺。皇帝經常聘請某些屬學者名流入宮給他講授儒經,如桓榮、桓郁、桓焉祖孫三代,先後分別為東漢前期6個皇帝講授《尚書》。這些人雖也備受尊重,然而只是盡「侍講」之職而已,畢竟沒有「帝師」的顯赫職位,不可能對君權構成制約。漢代的太子太傅及其副職太子少傅,仍保持著作為太子教師的身份和職責。《通典》卷三十記載:「漢魏故事,太子於二傅執弟子禮,皆為書,不曰令。少傅稱臣,而太傅不臣。」二傅全面負擔教誨、訓誡、保育、輔佐太子的任務,獨尊儒術後,則更多地從事傳授儒經的活動,又以傳授《詩》、《書》和《論語》、《孝經》為多。太子太傅、少傅均由當世名儒或通才擔任,例如叔孫通、張良、周勃、匡衡、師丹、桓榮等。這些人因當過太子的老師,極受尊崇,後來多有升至相位者。除太子太傅和少傅外,其他學有專長者也可被皇帝派遣教授太子。如漢元帝時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博士張禹以《論語》授太子。桓榮先以議郎身份入宮授太子,後來才被正式任命為太子少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