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士師職責

士師職責

發布時間: 2020-12-09 20:11:05

⑴ 孟子公孫丑下 全文譯文

一、原文

第一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第二章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矣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 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故湯之於依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 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第三章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贈七十鎰而受; 於薜,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薜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第四章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飢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入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

孟子謂蚳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第六章

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第七章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贏,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為獨不然?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其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 又從為之辭。」

第十章

孟子致為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 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 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第十一章

孟子去齊,宿於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卧。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第十二章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 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第十三章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吾何為不豫哉!」

第十四章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二、譯文

第一章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所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利,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是有利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供給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棄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幫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會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夠勝利。」

第二章

孟子准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達說:「我本應該來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風。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讓我見到您?」

孟子回答說:「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裡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您托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裡吊喪,這或許不太好吧?」

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麼不可以去吊喪呢?」

齊王打發人來問候孟子的病,並且帶來了醫生。孟仲子應付說:「昨天大王命令來時,他正生著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剛好了一點,已經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達。」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攔孟子,轉告孟子說:「請您無論如何不要回家,而趕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裡去住宿。景丑說:「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這是人與人出 問最重要的倫理關系。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

孟子說:「哎!這是什麼話!在齊國人中,沒有一個與齊王談論仁義的。難道是他們覺得仁義不好嗎?不是。他們心裡想的是: 『這樣的王哪裡配和他談論仁義呢?,這才是他們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至於我,不是堯舜之道就不敢拿來向齊王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比我更對齊王恭敬了。」

景丑說:「不,我不是說的這個方面。禮經上說過,父親召喚, 不等到應『諾』,『唯』一聲就起身;君王召喚,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可您呢,本來就誰備朝見齊王,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這似乎和禮經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說:「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沒有人趕得上。不過,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麼不如他的呢?』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應該是有道理的罷。

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 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於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他怎麼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如果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出謀劃策,就親自去拜訪他們。

這就叫尊重德行喜愛仁道,不這樣,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因此,商湯對於伊尹,先向伊尹學習,然後才以他為臣,於是不費大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也是先向他學習,然後才以他為臣,於是不費大力氣就稱霸於諸侯。

現在,天下各國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間誰也不能高出一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君王們只喜歡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他們的人為臣。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於做的人呢?」

第三章

陳臻問道:「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給您好金一百鎰,您不接受;到宋國的時候,家王送給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給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確的,那後來的接受便是錯誤的;如果後來的接受是正確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錯誤的。老師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說:「都是正確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准備遠行,對遠行的人理應送些盤纏。所以宋王說:『送上一些盤纏。』我怎麼不接受呢?當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戒備。

薛君說:『聽說您需要戒備,所以送上一點買兵器的錢。』我怎麼能不接受呢?至於在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等於是用錢來收買我。哪裡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第四章

孟子到了平陸,對那裡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開除他呢?」

孔距心說:「不必等三次。」

(孟子說:)「那麼您失職的地方也夠多的了。荒年飢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拋屍露骨在山溝的,年輕力壯逃荒到四方的,將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說:「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孟子說:「假如現在有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麼必定要為牛羊尋找牧場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場和草料,那麼是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就站在哪兒眼看著牛羊餓死呢?」

孔距心說:「這是我的罪過。」

往後的某一天,孟子朝見齊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五個,能認識自己罪過的,只有孔距心。」

齊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啊。」

第五章

孟於對蚳蛙說:「您辭去靈丘縣長而請求做法官,這似乎有道理,因為可以向齊王進言。可是現在你已經做了好幾個月的法官了,還不能向齊王進言嗎?」

蚳蛙向齊王進諫,齊王不聽。蚳蛙因此辭職而去。齊國人說: 「孟子為蚳蛙的考慮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樣替自己考慮呢?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幹;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幹。至於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松而有自由的迴旋餘地嗎?」

第六章

孟子在齊國擔任國卿,受命到滕國吊喪,齊王派蓋地的長官王驩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見,一起往返於齊國至滕國的路上,孟子卻從來沒有與他商量過怎樣辦理公事。

公孫丑說:「王驩作為齊國國卿的職位不算小了,從齊國到滕國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與他談過公事,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他既然已經獨斷專行,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第七章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後返回齊國,住在嬴縣。

學生充虞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管理做棺槨的事。當時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來請教。現在我想把心裡的疑問提出來請教老師:棺木似乎太好了一點吧!」

孟子回答說:「上古對於棺律用木的尺寸沒有規定;中古時規定棺木厚七寸,槨木以與棺木的厚度相稱為准。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木的質量並非僅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要這樣才能盡到孝心。

為禮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不能夠稱心;沒有錢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也不能夠稱心。既為禮制所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會這么做,我又怎麼不可以呢?

況且,這樣做不過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死者的屍體,難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這樣一點滿足嗎?我聽說過:君子不因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

第八章

沈同以個人名義問道:「燕國可以討伐嗎?」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得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不得從子噲那裡接受燕國。比方說,這里有個士人,您喜歡他,就不稟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祿、爵位讓給他,那個士人也不經君王同意,私自從您那裡接受俸祿和爵位,這樣行嗎?(子噲)讓君位的事,同這有什麼兩樣?」

齊國攻打燕國。有人問道:「(您)鼓勵齊國攻打燕國,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 「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征伐嗎?』我答復他說『可以』,他們認為這個說法對,便去征伐燕國。他如果問『誰能去征伐燕國?』那我將答復他說:『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這里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回答說:『可以。』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這個殺人犯?』那我就會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殺他。』現在,讓一個跟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麼要鼓勵它呢?」

第九章

燕國人反抗(齊國的佔領)。齊王說:「對孟子我感到很慚愧。」 陳賈說:「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較,自己覺得誰強一些?」齊王說:「咳!這是什麼話!」陳賈說:「周公派管叔去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

(如果周公)知道他會反叛還派他去,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還未能完全具備,何況您大王呢?請允許我見到孟子時向他作些解釋。」 陳賈見到孟子,問道:「周公是怎樣一個人?」孟子說:「古代的聖人。」

陳賈說:「他派管叔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是這樣。」陳賈說:「周公是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的嗎?」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既然這樣,那麼(豈不是)聖人也會有過錯嗎?」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誰能料到哥哥會背叛呢?)周公的過錯,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嗎?

況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過錯就改正;現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卻照樣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後,人民都仰望著他。現在的君子,豈只是堅持錯誤,竟還為錯誤作辯解。」

第十章

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准備回鄉。齊王專門去看孟子,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後來終於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現在您又將拋棄我而歸去了,不知我們以後還能不能夠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請求罷了,這本來就是我的願望。」

過了幾天,齊王對臣下時子說:『我想在都城中撥一所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鍾糧食供養他的學生,使我們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談談呢?」

時子便托陳子把這話轉告給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哪裡知道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 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鍾俸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鍾的賞賜,這是想更富嗎?季孫曾經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 別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

誰不想做官發財呢?可他卻想在這做官發財中搞壟斷。』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的部門進行管理。

但卻有那麼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別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稅。徵收商業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

第十一章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歇宿。有個想替齊王挽留孟子的人來看孟子,嚴肅地端坐著與孟子談話,孟子不理睬他,靠著幾案睡覺。

客人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先一天齋戒沭浴後才敢跟您說話,先生睡卧而不聽,今後再也不敢請求見您了。」

孟子說:「坐下來!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侍候,就不能讓子思安心。泄柳、申詳要是沒有人在魯繆公身邊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請你為年長的人考慮,遠遠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絕長者呢?還是長者拒絕你?」

第十二章

孟子離開齊國,有個叫尹士的人就對別人說:「不能識別齊王是不可以成為商湯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識別其不可以,但是又來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國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來見齊王,得不到賞識所以又走了,在晝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長期滯留在齊國,我最不高興的就是這種人。」

高子把這個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那個尹士怎麼能知道我呢?不遠千里來見齊王,是我的願望!不得賞識而離開,怎麼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無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離開晝地,在我心裡仍覺得快了,就是希望齊王能改變。齊王如果改變,那就會反過來找我。

而我離開晝地,齊王沒有來追趕我,我這才產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雖然這樣做,怎麼是捨去齊王呢?這是齊王遵照足用為善的原則,齊王如果使用我,我怎麼會只是讓齊國的人民能安居樂業?

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樂業了。就是希望齊王能改變,我才每天盼望著。我難道象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小人嗎?向國君進諫言而不被接受,就發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臉上,離開時就要拚命盡力後才住宿嗎?」

尹士聽說孟子這番話後,說:「我才是一個小人呀!」

第十三章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

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第十四章

孟子離開齊國,住在休地。公孫丑問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祿,是古時候的道理嗎?」

孟子說:「不是,在崇地的時候我見到齊王,退下來我就有離開的想法,我不想改變這種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祿。後來發生了戰爭,不能夠申請離開。長期留在齊國,不是我的想法。」

(1)士師職責擴展閱讀

公孫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孫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為十四章,作於戰國時期。

作品名稱:《孟子·公孫丑下》。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孟子》。作者:孟子

⑵ 古代以色列人的「士師」是什麼職務

士師時代的主來要標志是以自色列人結束游牧生活、過渡到定居生活。希伯來族成功佔領迦南地後,必須在此地長久立足,接受當地的耕種生活習慣。《士師記》共講述了當時12位高高在上的士師。人們以「大」士師和「小」士師來區分他們。「小」士師的職責就是進行狹隘意義上的審判。而「大」士師則不但要調解法律紛爭,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是具有領袖風採的統率。他們統治著百姓一切重要生活領域。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