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堅守指揮
❶ 孫權指揮的戰役東吳贏過嗎
有,赤壁
孫權曾親臨前線的四大著名戰役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斗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緊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戰爭評論
此次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裴松之又評論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他的觀點認為,曹操進行赤壁之戰時機是正確的,孫劉聯軍的勝利有運氣成分。
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的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而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在遠流出版,陳正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他將主要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東南風。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准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了一個氣候學的事實。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長江水邊長大者得地利。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孫吳之間爭奪荊州的重要戰役,蜀漢的慘敗導致蜀漢永遠失去了荊州。此戰因交戰於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史稱夷陵之戰;又因最後決戰於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稱猇亭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勢力退保北方,劉備勢如破竹,占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吳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時間,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江陵(屬於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陸地通道)。後來,劉備又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治所為江陵),後又入蜀占據益州,留大將關羽坐鎮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占據蜀川後,孫權因為劉備不還荊州(主要是南郡)而懷恨在心,派遣呂蒙偷襲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忙來爭奪,但此時曹操消滅了在漢中的張魯,蜀川岌岌可危,於是劉備毅然求和於孫權,約定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西屬蜀漢。此時劉備已經將所借荊州(南郡一個郡),用三個郡(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了,雙方不存在「借荊州」之說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戰略重地--漢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曹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後來曹操採納謀士司馬懿、蔣濟建議,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勸孫權向荊州進攻關羽後方,以緩和關羽北上的壓力。
雖然孫、劉不存在「借荊」之說,但是劉備所據荊州(主要是南郡)居於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孫權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中原的戰略要地,東吳只有占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軍在樊城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當時的江陵守將為南郡太守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劉禪的親舅舅,關羽北伐曹魏時,他後勤工作出了差錯,關羽說了一句「還當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東吳。使得關羽進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十二月,關羽率領殘兵南返至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與子關平皆為吳將俘殺。孫權佔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吳、蜀聯盟關系破裂。
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張遼戰斗生涯中的巔峰之戰,此一戰張遼可謂威震魏吳,令孫權心有餘悸,即便是在許多年以後,張遼已經年老體病,孫權仍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三國志·張遼傳》載「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於人屯合肥」。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而在此之前曹操分別在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冬十月、214年秋七月、進攻過孫權,那麼曹操是在哪一次進攻孫權之後留張遼鎮守合肥的呢?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樂進曾「從征孫權」,之後曹操回師才「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而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公元212年曹操征孫權時,孫權曾向已入川的劉備求救,劉備在向劉璋告急時又提到「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由此可知,張遼、樂進、李典等應當是在公元214年冬十月曹操離開合肥時一同被留在合肥防守東吳的。除此之外,曹操還命溫恢為揚州刺史,協助三人防守東吳。
公元214年五月,孫權進攻皖城,張遼率軍求援不及,又馬上返回合肥守備,並馬上遣使向曹操報告。曹操這時正率大軍征討漢中張魯,來不及救援合肥,於是寫了一封密函派護軍薛悌帶至合肥,而且在這封密函上署上「賊至乃發」四字,要求張遼等人要等到東吳進犯時才能拆開來看。
這一年八月,也就在這封密函送到不久後,孫權就來了,「率十萬眾圍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眾人一起拆封,閱讀了這封密函。密函的內容,是曹操對此次抵禦東吳進犯的人事部署,「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曹操要求張遼、李典出戰,樂進負責守城,薛悌不參與戰事。諸將皆不明白曹操為什麼這樣的安排,張遼大膽的說出了他對曹操這樣安排的理解:「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素與張遼關系不和諧的李典也支持了這一看法,於是作戰方案最終敲定,先戰後守。當晚,張遼便從軍中挑選了八百名志願者組成敢死隊,並殺豬宰牛大宴了一場,准備天一亮就動身大戰東吳。
第二天一大清早,張遼便與李典一起率領著八百人的敢死隊,殺向了東吳陣營。張遼身披盔甲,手持長戟,一如既往的發揮其勇猛向前的作戰風格,率先攻進了東吳軍營中,不僅殺了數十名兵士,還斬了兩名將領級的人物。面對措手不及的東吳軍,張遼是越戰越勇,不僅奮力拚殺,還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覺中沖殺到了孫權所在的中央大營。孫權對張遼突如其來的進攻毫無防備,大驚失色,周圍眾人一時間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處防禦,「以長戟自守」。張遼見孫權依託高處及長戟防備,便挑撥孫權軍,「叱權下戰」,孫權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先觀察清楚情勢。由於孫權居於高處,很快便發現張遼所帶領的部隊人數並不多,於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優勢,「聚圍遼數重」。張遼的左右親兵見狀馬上突擊,打開一個缺口,張遼得以帶領數十名親兵突圍出去。這時還有一部分敢死隊隊員被東吳軍圍困著,他們向張遼呼救:「將軍棄我乎!」張遼聞聲又反沖殺進包圍圈中,並帶領剩下的人員突出重圍。
這一戰,張遼與李典率領敢死隊從清晨沖殺到中午,作為領軍人物的張遼,表現是最突出的一個。面對張遼如此神勇的表現,《三國志·張遼傳》用了九個字來形容東吳軍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也因此,東吳軍隊士氣大跌。反過來,合肥的守軍則因此士氣大振,對張遼更是佩服不已,全軍上下一心一意修築工事,堅守城池。值得一講的是,張遼此次帶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長的騎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後來追念張遼、李典的詔文里就清楚地寫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
皖城之戰
公元214年。曹操為充實軍糧,派廬江(郡治今安徽六安北)太守朱光在皖城地區屯兵耕地,種植稻穀。東吳大將呂蒙建議孫權,趁稻穀將熟之機進攻皖城。五月,大雨使江河水漲;閏月孫權率軍沿江而上,進攻皖城。朱光收聚部眾據城堅守。孫權採納呂蒙建議,不給守城軍喘息和待援之機,抓緊戰機一鼓作氣,四面齊攻。呂蒙舉薦將軍甘寧為升城督,率領精銳士卒,從拂曉發起猛攻。呂蒙擂鼓助威,甘寧身先士卒,蒙以精銳緊隨登城,城破,擒朱光,俘數萬人。
曹操聞皖城告急,派大將張遼率兵馳援,至夾石(今安徽桐城以北),聞皖城已失,便撤回。此戰,對孫權控制江淮地域起重要作用。
❷ 戰績被孔明竊取吹牛還遭到報應的孫權有多可悲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在平定了關中大部分地區之後,在十月間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准備親率重兵,對剛剛遷都建業的孫權進行征伐。
通過這一段記載我們能夠看出:甘寧在東吳諸將當中確實是勇猛異常,在濡須之戰中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個亮點。不過孫權把他跟張遼相提並論,這明顯是吹了一場大牛皮。因為這在幾年之後的合肥之戰中,馬上就得到了印證:張遼在逍遙津北偷襲孫權的時候,帶領八百死士殺得幾進幾出,東吳七位大將才算是勉強保住了孫權,所以說甘寧跟張遼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❸ 孫權資料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漢族。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佔領了荊州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隨即單刀赴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取代漢室。孫權自立為吳王。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6年,曹丕重傷而病逝。不久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丞相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❹ 三國演義中有關孫權的所有章節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政權正式成立。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孫權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孫權 - 簡明歷史傳記
吳國大帝。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發展造船業、連通台灣、積極和印度等國外交、多次減免賦稅,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孫權 - 簡明演義傳記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的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吳歷》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15歲時隨史策征戰。18歲時孫策被刺身亡,孫權便代兄為江東統帥,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助下,鞏固並發展了江東根據地。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戰敗齊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靜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台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❺ 孫權的悲哀,輝煌成就為何被諸葛亮奪走,吹了一次牛皮還遭了報應
孫權最輝煌的成就當然是赤壁之戰的勝利,然而後來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使得很多人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歸功於諸葛亮。後來孫權和曹魏集團的作戰過程中取得了一些勝利,這也讓孫權認為甘寧有能力和張遼對抗。不過後來張遼威震逍遙津,也使得孫權大敗而歸。所以這也可以說是孫權吹了一次牛皮卻遭了報應。
現在很多年輕人了解三國的歷史都是通過三國演義知道的。但是三國演義卻有著很嚴重的偏差,這也使得很多東吳集團立下的功勞被劉備集團竊取。比如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是周瑜,但是大家再後來卻認為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發揮出的作用非常的巨大,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❻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都在攻城掠地,而孫權為什麼只是堅守城池
三位君主中孫權是軍事能力最差的,所以孫權在軍事方面完全放權。由於孫策沒有處理好與當地大家族的關系導致自己被殺,險些葬送東吳政權,所以孫權為了拉攏江東大家族,重用江東各大家族的人,東吳的軍事力量基本掌握在陸,張,朱幾大家手中,很多甚至是他們的私兵。這些人防守無敵,因為守的都是自己家的土地,士兵拚命,陸遜陸抗朱然這些將領也真心打仗。進攻,因為打下的土地都是孫家的,死的人卻是自己的,所以都出工不出力。而孫權又沒有曹操劉備那兩下子,自己領軍打的仗幾乎沒有勝績,形式所迫只能採取這種守成的策略。
❼ 孫權真的是輝煌成就被奪走,吹牛皮遭了報應嗎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在平定了關中大部分地區之後,在十月間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准備親率重兵,對剛剛遷都建業的孫權進行征伐。
通過這一段記載我們能夠看出:甘寧在東吳諸將當中確實是勇猛異常,在濡須之戰中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個亮點。不過孫權把他跟張遼相提並論,這明顯是吹了一場大牛皮。因為這在幾年之後的合肥之戰中,馬上就得到了印證:張遼在逍遙津北偷襲孫權的時候,帶領八百死士殺得幾進幾出,東吳七位大將才算是勉強保住了孫權,所以說甘寧跟張遼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❽ 親自指揮戰爭的孫權,為什麼勝率卻幾乎為零
孫權,是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創立者,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孫權被塑造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偉大領導者的形象,有人說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而孫權則是一位真正英雄,吸粉無數。
又過了一年,公元234年,孫權接受了蜀國丞相諸葛亮的請求,配合他北伐,又一次主動出擊,進攻新城。
上一次,他因為驕狂被滿寵擊敗,這次,他帶著十萬人馬,在新城的城牆下吃癟。滿寵招募了敢死隊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孫權攻城器具,並且還射死了孫權的侄子孫泰。
久攻不下,每天光死人,降士氣,孫權只能乖乖退兵走人了。賠了侄子又折兵,孫權氣得吹鬍子瞪眼而又無可奈何。
孫權這輩子,只要是自己親自帶兵,只要是自己主動出擊打別人,勝率基本是零,因此,他的軍事才能,遠沒有傳說中的或者《三國演義》里給人印象中的那麼強悍。
他也許算得上一個比較合格的君主,但的確是一個不合格的將軍。
❾ 孫權的資料
孫權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政權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孫權 - 簡明歷史傳記
吳國大帝。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發展造船業、連通台灣、積極和印度等國外交、多次減免賦稅,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孫權 - 簡明演義傳記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❿ 孫權的「孫十萬」的稱呼出自哪裡
張遼威震逍遙津,合肥激戰中,張遼以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軍隊。
合肥激戰——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曹操派遣三將守衛合肥)。太祖征張魯,教(注釋:教:諸侯王公的文書,這里可以理解為錦囊)與護軍薛悌(給護軍薛悌一個密封的文書),署函邊曰「賊至乃發」(在邊緣寫著:敵人到了才打開)。俄而(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看曹操的錦囊),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兵力懸殊,出戰的話怎麼能贏呢?)。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等到救兵趕到),彼(孫權軍)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這是叫我們在他們還來不及合流之前襲擊他們),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英雄所見略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八百壯士),椎牛饗將士(大吃大喝一番),明日大戰。平旦(清晨),張遼被甲持朝(全副武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孫權麾下(身先士卒,直闖本陣)。孫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孫權被這彷彿神兵天降的突襲嚇得夠嗆,大家連忙保護孫權撤退到一個土山之上,用長戟守衛)。遼叱權下戰(張遼:豎子孫仲謀,下來應戰!),權不敢動(孫權暗忖:如此猛將,如何可奈何!),望見遼所將眾少(突然發現張遼的人數不多),乃聚圍遼數重(包圍戰法)。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雖有重重包圍,奈何張遼當世之猛將,硬是殺出一條血路),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余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然而還是有一部分人馬被圍困。。。)遼復還突圍(好一個張遼,回馬又殺了進去),拔出余眾(全員脫出!)。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孫權雖然人多勢眾,卻無人能阻擋張遼之鋒芒)。自旦戰至日中(從白天大戰到中午),吳人奪(奪:喪失)氣(吳軍喪氣),還修守備(張遼領軍回城修築守備工事),眾心乃安,諸將咸服(全軍上下心悅誠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孫權攻不下合肥,撤退了)。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張遼不愧亂世之青龍,竟然還敢引兵追擊,甚至幾度差點擒獲孫權)。太祖大壯遼(曹操這才意識到,張遼不是普通的猛將啊!),拜征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對當日的戰斗依然感慨不已)。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其他事跡——
曹丕嘆服——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
深得器重——遼還屯雍丘,得疾。帝(曹丕)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還屯。
孫權喪膽——孫權復叛,帝(曹丕)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英雄之死——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謚曰剛侯。
官位——
前將軍,內朝官,亞於車騎、驃騎大將軍,晉陽侯,謚曰剛
子女:張虎
三國志記載: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
並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
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
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
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
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
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
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
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
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
「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
有功,行中堅將軍。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
徙其民河南。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
以遼為盪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從征袁尚於
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
破之,斬單於蹋頓。【傅子曰:太祖將征柳城,遼諫曰:「夫許,天子之會也。
今天子在許,公遠北征,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
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備,遂行也。】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
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陳蘭、
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於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
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
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
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
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盪寇功也。」增邑,假節。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教
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
「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
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
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
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
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
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
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
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
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孫盛曰;夫兵固詭
道,奇正相資,若乃命將出征,推轂委權,或賴率然之形,或憑掎角之勢,群帥
不和,則棄師之道也。至於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
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墯;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
勝而後守,守則必固。是以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
至而應,若合符契,妙矣夫!】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
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
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文帝即王位,
轉前將軍。【魏書曰:王賜遼帛千匹,谷萬斛。】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孫權復
叛,遣遼還屯合肥,進遼爵都鄉侯。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
導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
戶,並前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
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
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孫權復稱藩。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
曄將太醫視疾,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
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還屯。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
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
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謚曰剛侯。子虎嗣。六
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
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
戶,賜一子爵關內侯。」虎為偏將軍,薨。子統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