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堅守
Ⅰ 醫生獨自堅守海島34年是怎麼回事
福建吉釣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進出全靠渡船。57歲的王錦萍是島上唯一一名醫生,已堅守了34年。她曾接生過200多個新生兒,島上居民該吃什麼葯、對什麼葯過敏,她了如指掌。盡管兒女都已離島進城,她依然堅守。
如今,王錦萍已經57歲了,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的兒子、女兒都已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他們希望王錦萍能回城裡跟他們一起住,共享天倫之樂。但王錦萍還是選擇留在島上。只有每年春節的時候,全家人才會在福清市團聚幾天。
「大年初一過去,初二就回來。不放心島上的老人,我生怕他們深更半夜出什麼狀況,沒地方找醫生。我很少出去旅遊,出去了也記掛島上的老人,還不如不去。」
「如果身體允許,我會繼續留在島上,為村民服務。」她說。
(1)海島堅守擴展閱讀:
將衛生所搬回家 她的一人診所24小時接診
王錦萍是土生土長的吉釣島人,1985年,她畢業於當時的福清衛生學校,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中專生,王錦萍本可以選擇在城鎮醫院工作。王錦萍的叔叔是鎮上衛生院的醫生,休息時經常回島上給居民看病。他的一句話,讓王錦萍留在了吉釣島。
「我叔叔說這島上不能沒有醫生,你還是回到島上來。」
當時的吉釣島常住人口大約1000人左右,當王錦萍作為醫生回到島上時,島上終於有了一名常駐醫生。大家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需要醫生時,只能渡海出島。
王錦萍看診,不分白天黑夜。在吉釣島沒有通電的那些年,王錦萍晚上看診,都是在煤油燈、蠟燭的微光下進行的。王錦萍遇到的麻煩,不止這些。最初,診所的房子是租的,房東一有需要就把房子收回。焦頭爛額之下,王錦萍乾脆把衛生所搬回了家。
「那時候孩子還小,每天晚上人家來敲門,我們全家人都醒了,感覺太苦了。」
Ⅱ 理解家就是島,島就是國
因為紮根生活在這座島上,所以島就是家,因為島是祖國版圖上的一部分,所以島就是國。
開山島面積0.平方公里,僅有兩個足球場大,位於中國黃海前哨。1986年7月,26歲的王繼才受命奔赴該島,成為第五任「島主」。
因條件艱苦,他之前四任駐島時間最長的13天,最短的3天。秉持英雄情結與赤子情懷,王繼才開啟了漫長艱辛的守島生涯,妻子王仕花義無反顧地追隨他一同守島。
自此,王繼才夫婦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一守就是32年:升旗、巡島、寫日誌、守護航標、維護軍事設施……他們每天都過得嚴肅認真有條不紊。
2018年7月,王繼才在守島時突發疾病離世,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家就是島,島就是國,我會一直守到守不動為止。」
(2)海島堅守擴展閱讀
開山島面積0.013平方公里,僅有兩個足球場大,位於中國黃海前哨。1986年7月,26歲的王繼才受命奔赴該島,成為第五任「島主」。因條件艱苦,他之前四任駐島時間最長的13天,最短的3天。秉持英雄情結與赤子情懷,王繼才開啟了漫長艱辛的守島生涯,妻子王仕花義無反顧地追隨他一同守島。自此,王繼才夫婦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一守就是32年:升旗、巡島、寫日誌、守護航標、維護軍事設施……他們每天都過得嚴肅認真有條不紊。
在這個波濤簇擁的孤島上,糧食不夠,他們就撿海螺和牡蠣充飢;淡水不足,他們就想辦法收集雨水。1987年7月,王仕花預產期臨近時,恰遇強台風無法下島,王繼才只能通過步話機,在他人指導下顫顫巍巍地為妻子接生……種種情形,直追丹尼爾·笛福筆下荒島求生的魯濱遜,以及邊地牧羊的漢使節蘇武。
《海魂》告訴我們:英雄並不遙遠,英雄就在身邊。所謂寂寞中的堅守,不是空洞的符號和無趣的口號,而是踏踏實實的行為和行動。
Ⅲ 五年級上冊語文15課小島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島》講述的是一位將軍在視察自己管轄的小島駐軍時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反映了小島戰士雖然生活艱苦,但他們具有熱愛海島,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表現了將軍關心戰士疾苦,與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質。
課文中心思想:戰士們為保衛祖國人民的安全,日夜堅守在小小的小島上。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小島的思想感情以及將軍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3)海島堅守擴展閱讀
《小島》課文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嚨」等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反復揣摩描寫將軍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語句,感悟將軍的情感。
(4)體會誇張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聯繫上下文等理解將軍向小島敬禮的深意,體會將軍的情感。
3、情感與價值
體會守島部隊在艱苦的條件下駐守海島,保衛祖國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學習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用歸納的方法把課文分成若幹部分。
教學難點:體會戰士們對祖國海島的熱愛,理解「小島」的真正含義。
Ⅳ 海島醫生王錦萍獨自堅守34年,對此事你有何看法
對於這些堅守在艱苦環境中依然不改本心甚至希望自己的生命中的剩餘時光依然留在那個地方的人們,我只能說我很敬佩他們,但是我自己做不到。
福建吉釣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進出全靠渡船。
或許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存在,我們才可以更好的勇敢前行。
Ⅳ 醫生為何會獨自堅守海島34年
這是因為王錦萍醫生的叔叔是鎮上衛生院的醫生,每個周末回鄉義診。只要叔叔回來,王錦萍就會跟在他身邊。「一個病人肚子痛,來打了針吃了葯,坐一會,感覺就好多了,很神奇。」就這樣,王錦萍心中悄悄種下了一顆行醫的種子:「我長大了也可以去當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
高中畢業後,王錦萍循著叔叔曾經的學醫之路前往福清衛生學校讀書,臨近畢業,同學們有的被分配到福清本地醫院,有的選擇去外省闖盪,王錦萍沒有多想,選擇了回島。
王錦萍行醫期間,數次想過離開,又數次因為無法割捨選擇留下,34年風吹雨打,王錦萍靠一己之力打破了島上常年缺醫少葯的局面,無條件守護著家鄉人民的平安健康。就像她當年許下的醫生誓言一樣——我對人類的生命自受胎時起即始終寄予最高的尊敬。
(5)海島堅守擴展閱讀
村民感激醫生:
福建吉釣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進出全靠渡船。57歲的王錦萍是島上唯一一名醫生,已堅守了34年。她曾接生過200多個新生兒,島上居民該吃什麼葯、對什麼葯過敏,她了如指掌。盡管兒女都已離島進城,她依然堅守,「如果身體允許,我會繼續留在島上,為村民服務。」
王錦萍的付出被村民們看在眼裡,吉釣村黨支部書記林依俤說:「我們全村以她這樣能堅守在我們海島為榜樣、為驕傲,都挺感激她。」村民林香玉說:「我老人家捨不得,王醫生在這里,我感覺很安全。」
Ⅵ 1283年,大宋最後的風骨文天祥是怎樣為了國家從容赴死的
1人生許多事,明知不可為,為何仍要為之?
德祐元年(1275),南宋臨安城裡,朝野上下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拋下年僅4歲的宋恭帝趙(xiǎn)棄職逃命。已經66歲的太皇太後謝道清,為此在臨安朝中張榜痛斥公開逃竄的各級官員:
我朝三百多年,對士大夫以禮相待。現在我與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一人出來救國。我們有什麼對不起大家?你們內臣叛官離去,地方守令舍印棄城……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乃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
大宋帝國危亡,崩潰在即。對於許多人來說,史書上“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的訓導,早已被逃生的恐懼所籠罩。以狀元出身的宰相留夢炎(1219-1295)為首,文臣武將們紛紛棄官逃命。
南宋,這個自靖康之變以來就南渡偏安的政權,眼下,已搖搖欲墜。
他死後幾天,妻子歐陽氏為他收屍,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了他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近代史學家蔡東藩評價說,正如諸葛亮明知不可為,卻仍然堅持北伐一樣,文天祥等人明知南宋大勢已去,卻仍然堅持救亡圖存,“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因為,即使明知失敗,敗,也要敗得忠肝義膽、轟轟烈烈,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