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治安秩序的結構
①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特點,希望詳細一點,有條理,謝謝。
九品中正制的文官制度。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唯才是舉的官員選拔制度,重文輕武的武官管理體制
②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結構是什麼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中國古代的科技官職
戴吾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朝歷代都建立有龐大完備的職官系統。在眾多的職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與科技有關的職務。從當政者的主觀願望說,職官系統的建立,更多是為了王權集中和穩固,國家長治久安,並非明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實際效果看,與科技相關的官職設立,對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職的一般情況
要說清古代科技官職,先需對古代職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謂「職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稱。職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據文獻記載,夏代曾設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務。這「六卿」是: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管農業)、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獄)、共工(掌管百工營建)、虞人(掌管山澤畜牧)。可以看出,後稷、共工和虞人的職掌都與技術有關。事實上,農業生產技術、營建技術(包括建築房屋、修建溝渠)和自然資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據傳,早在夏以前的顓頊時代,就有「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大火」(心宿二),根據其出沒來指導農業生產。後來由於氏族混戰,觀測中止,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到帝堯時設立羲和之官,恢復了火正的職責,因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代時,職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建立起六官隸屬制度框架,分別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職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觀測、農業、畜牧的官員外,周代還建立了一整套和醫學有關的醫政組織和制度。《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葯以供醫事。」這里所說的醫師,乃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葯之政令。醫師之下,設有士、府、史、徒等專業人員,各有職責。
秦統一中國後,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公」之下分設「九卿」,使中央機構基本系統化,其中,「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今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農業、財政以及鹽鐵專賣,「少府」掌管皇室財產、物資供應以及宗廟陵園營建等,都與科技活動有一定關系。漢代仍設九卿,且其職能大體不變,只是部分機構改名。
東漢時建立尚書台,西漢在尚書台下設立六曹,六曹成為以後近兩千年間國家六部的雛形。隋代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轄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為本司或頭司,余為子司。這類設置沿歷千餘年,直到今天,我國中央各部其下設司,猶是古之餘緒。當然,歷代在各部之下設司的名稱時有不同,數目到明清後也有變化。
唐初定六部名稱「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間只有短期改動。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後各朝往往還有一些新設的與部同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例如,隋唐有「五監」:「國子監」主管學校教育;「少府監」主管手工業製作;「將作監」管宮廟工程修建;「軍器監」管武器與軍用品的生產;「都水監」管河渠水利,這些都與科技有一定關系。
大體說來,到明清時,科技管理與工程技術有關的歸「工部」;與農學有關的歸「戶部」;與天文學有關的歸「欽天監」;與醫學有關的歸「太醫院」;與算學有關的歸「國子監」。進入民國,情況發生變化,科技管理機構開始向西方靠攏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職的幾個特點
古代科技官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佔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大不相同,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機構多設有天文、歷法、漏刻等分職機構,主要負責觀象、制歷、報時等方面的事務。歷代天文機構的名稱,部門的設置,職官的品級與職掌范圍都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職能未曾有實質性改變。其中負責觀察天文天象的部門與制歷、報時等部門相比地位尤為特殊,它不僅與參驗歷法的推算結果有關,具有重要的科學功能;而且與占驗人事的吉凶禍福有關,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早在《周禮·春官·宗伯》所載各種職官中,就有六種與天文學有關,它們是:「大宗伯」、「占夢」、「眂祲=「大史」、「馮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級別、僚屬等,均有明確規定。其中「大宗伯」級別高,職掌范圍較大,天文事務是其管轄的一部分。
從魏晉時起,太史(大史)成為國家天文機構的專職負責人,而相當於《周禮》中「眂祲」、「馮相氏」、「保章氏」的職官,則成為太史的下屬官員。太史所領導的天文機構,其名稱屢有變動,如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時,乃定名欽天監。
太史令的品級一般在三、五級之間,然而因為他是天意的解釋者和傳達者,故在某些重要關頭,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員的話更有份量。也有這種情況,一些著名天文學家深得帝王寵信,他們另任高官,並不擔任天文機構中的官職,但是他們在天文事務中的發言權,有時遠勝過太史令。
中國歷代的天文機構都有一定規模,以唐肅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況為例,其設品級:
大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註: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靈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五人(從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見天文機構官員眾多,分工細密。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用科學新法在預報日月食上較中國古法准確,漸為朝廷重視。順治元年,傳教士湯若望因預報日食時分不差,被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順治八年,順治帝在一天之內加付湯若望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五年正月,湯若望又被晉封為光祿大夫,列正一品,為朝廷的極品官員。
與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學官員和天文機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19世紀末某些西方學者驚訝:中國人竟把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若問何以如此,就需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業規模大、分職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統治者為了滿足行政統治、豪華生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須組織由國家控制的手工業,強制人民為其進行生產。這一情況決定了古代官手工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內容。
早在周代時已有官手工業,據《周禮·冬官》記載,當時的技術已分六大類30個專業,各專業均有工官管理生產,工官稱謂有「人」、「氏」、「師」,如有「輪人」、「匠人」、「冶氏」、「梓師」等。「人」、「氏」系下級工官(類同職能工長),他們懂技術,直接管理製作器物的工匠。而「師」為高級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許可權更大一些,不僅有監督權,也有處罰權。再上還有「司空」,為最高技術管理職務。
隨著社會的演進,技術門類增加,官手工業的規模也在擴大。以明代官手工業組織為例,按不同的領導機構可分六個部分:1、工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2、內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3、戶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4、都司衛所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5、地方官府(有司)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6、為保證官手工業的生產,以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為骨乾的監察組織以及以刑部為中心的刑事組織也予以配合。
工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工部下面設四個屬部,明洪武初稱為總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稱為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領導或監督官手工業的行政事務。對於一些任務特別繁重的工作則另設分支機構,特派專官蒞事,藉以加強領導和監督。這種分支機構大約有兩種: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員外郎、主事等高級官員出任,地位較高,可與各司相比,故稱為分司;另一是「所屬衙門」,地位較低,一切要服從司的領導。一般主管官員是大使。
司下屬分司,以虞衡清吏司為例,分司有:(1)寶源局——虞衡司注差員外郎監督,有關防、有鼓鑄公署,所屬有寶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處解進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膠。(3)軍器局——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領導下的中央軍器局,由虞衡司注選主事監督,大使、副使也屬該司。軍器局轄有盔甲廠和王恭廠,兩廠盛時近萬人。(4) 驗試廳——專司驗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業分層細致,是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乾的官職。
3. 科技官職造就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長期的生產實踐而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有重要的技術創新。如北宋建築專家喻皓本是一個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由於他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又勤於思索,因而在木結構建築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上取得傑出成就。再如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憑著多年的紡織經驗以及在海南學到的技術對家鄉的棉紡工具做出改革,傳播開來形成巨大影響。還有一種情況是,此人是官員,居科技管理崗位,他勤於學習和鑽研,又善用文字總結,結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宋代李誡,從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後共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薄、監丞、少監和將作監,主持營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門、宮殿、府邸、寺廟等大型土木建築工程。紹聖四年(1097年),李誡受命編修《營造法式》,他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代有關建築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工匠的實際經驗,在工地與工匠一起探討,分析比較各種營造方法的優缺點,找出構件尺寸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學的規范。經過辛勤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營造法式》的編修工作。
《營造法式》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正因為這樣,它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高度重視,李誡作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贊賞。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過副河渠使、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在他任職期間,主持興修了華北一帶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黃河一帶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從工部調來,和王恂等人負責制定新歷的工作。郭守敬認真調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製新的天文儀器。在他帶領下,先後研製出近20種天文儀器。此後組織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郭守敬親自參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觀測,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觀測資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編制出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
時間最長、也是最精密的一部歷法。授時歷完成後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運糧河,不僅可使南方的運糧船沿大運河直達北京,而且還解決了北京城裡的水源問題,對以後北京建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職,業余熱心科學研究而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以上簡要談了中國古代科技官職的一些情況。中國古代取得的若乾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經濟條件、社會背景都有一定關系。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做出新的更偉大的業績。
1、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5、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7、明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以後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於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
③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
就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而言,無論是朝代更迭還是社會變革,也無論是分裂還是統一,高度的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都是主體形態。其核心是地方權力歸於中央,中央權力歸於君主。這一政治結構的設計師是戰國時代的韓非。
韓非認為,國家權力運行與管理的實現,應當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這里所說的「聖人」就是君主。中央對於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指揮自如;君主對於全國,則是「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
以對地方與人口的管理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央王朝通過全國劃一的戶籍管理、土地賦稅管理以及嚴格的上計制度,將所有的土地與人口都納於其直接控制之下,地方政府缺少自主權與支配權,實際上只是中央王朝的派出代理機構。
宋朝以後,州縣長官都改作「知州」與「知縣」。「知」就是代理、兼任,這些人的正式職務都是中央官員,是以中央官員的身份兼任地方,如清官包公的第一個職務就是以中央王朝的「大理評事」兼「知建昌縣」。
這一點與歐洲中世紀大相徑庭。歐洲中世紀各國之君與中央政府是小政府與有限君權,地方的控制者是分封采邑而形成的領主,領主對封地內的所有事務擁有全權,國君對於領主封地內的土地與人民無權過問。
當時歐洲流行著一則格言,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固有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觀念的實質正好相反。
與之相聯系,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管理上,王朝政府幾乎是唯一的主體。中國古代的各級政府是實施社會管理的全能的一元化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有著構造齊全、涵蓋幾乎所有事務的機構與管理者。從國計民生的大小事務,到司法、治安以及宗教、教化等,都在各級政府的一元化管理體系之中。
如經濟事務的管理,從農業到工商業,無一遺漏中央王朝既有大農令、大農丞、勸農使,又有均輸官平準官,還有工部、戶部、少府等。縣一級則有工曹、戶曹、市曹等,連縣城中的市場也設有市令與均平令進行市場秩序與物價管理。
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在一元化的管理下,倡導什麼禮俗,尊崇什麼宗教,以至於表彰孝子烈婦,調和鄰里之爭都在政府的統轄之下。與之相應,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獨立於政府管理之外的宗教體系與宗教組織,也沒有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工商業行會或居民自治組織。
雖然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工商業行會,也有過村社組織,但都在政府的管理之中,實際上是政府體系的末梢或變體,一旦成為異己的力量,政府會毫不猶豫地將其加以革除。
而在歐洲中世紀,則是另一番景象。從經濟體系看,歐洲是典型的二元體系一方面是領主領地內自給自足的庄園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則是游離於其外自發形成的城市工商業經濟體系。無論是君主還是領主,對城市工商業與市民都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工商業行會的自主管理與市民自治是主要的管理模式。
宗教體系也是如此。歐洲中世紀的教權和君權雖然經歷過激烈的斗爭,但從總體上看,是君權屈服於教權。宗教體系獨立於國家體系之外,制約著人們包括君主與領主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生活,實際上也制衡著君主權力的行使。
④ 中國古代部落的結構與城市的區別,以及部落是如何抵禦敵人的,常見的防禦工事有哪些最好能附上參考文獻
你還是網路一下吧,你這個問題我一看到我就想到了我們的長城,我覺得你可以了解一下
⑤ 33.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的特點。
封建皇帝制度,上面是獨裁專權的皇帝,下面是一盤散沙的小農,中間是大批代理皇帝管理百姓的官吏。皇帝所做的事情就是維護自己的統治,在西方列強入侵以前,皇帝的目標就是守住江山,對臣民有控制力,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特權,而小農經濟為封建專制提供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小農經濟下多順民,小農只要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一畝三分地不被剝奪,任何欺壓都能忍受,而且小農又被固定在土地上,這樣皇帝征稅、抓勞役、兵役很方便,所以皇帝要重農抑商,閉關守國正是重農抑商的表現。另外,皇帝為了抓財政,對工商也實行官營,這樣一來限制了民間工商業。
皇帝為了長治久安,不會對百姓進行殺雞取卵的剝削,而官吏不同,他們有忍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所以他們就會亂收費、亂攤派。因為皇帝不可能監督天下所有官吏,而小農又因監督成本過高,監督風險太大,不敢監督,這樣官吏的胡作非為處於低風險甚至零風險狀態。不僅官吏剝削百姓,上級官吏也剝削下級官吏。而且由於當官吏很賺錢,大批人進入官吏隊伍,對社會破壞力大大加強。很少有人願意當企業家、科學家。
當官僚靠權力剝削百姓,當地主收地租在封建社會很賺錢,沒人願意去經營工商業,去當科學家,造成資本主義無法發展。
當企業家、商人要被官僚、土匪剝削,風險很大。
官吏由於有合法傷害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戚朋友會兼並農民土地,造成大量流民,流民多到一定程度便會釀成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又會破壞工商業發展。
⑥ 論述中國古代治安秩序的基本結構
中國古代國家對基層社會秩序的控制都要通過基層治安制度來實現。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的完善程度標志著國家權力對人民的控製程度,把握基層治安 制度的運行狀況是了解古代國家權力如何統治基層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把握古代基層社會結構和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中國古代基層治安理論上所形成的許多治安 措施、治安思想和治安原則,對於現實的治安實踐活動依然有著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本文通過挖掘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基層治安狀況梳理基層治安制度內容從而總 結歸納出中國古代基層治安制度的特點,剖析這些特點所形成的原因,並思考中國古代的基層治安治安制度對當今的基層治安制度的影響,以古為鑒,提出控制流動 人口、重視綜合治理、治安預防等完善當代基層治安制度的設想。
⑦ 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是怎樣的
每個朝代政治結構都有所不同:九品中正制的文官制度.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唯才是舉的官員選拔制度,重文輕武的武官管理體制。
⑧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的特點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那就是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的特點:
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系統而又完備;
2.以專制主義為核心的統治理念嚴密而又牢固。
概括起來說就是「中央集權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