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故宮

堅守故宮

發布時間: 2021-03-12 15:34:41

⑴ 八國聯軍進京後,慈禧倉皇出逃,為何只留下兩個女人看守紫禁城

留下的兩個女人分別是瑜妃、瑨妃。雖然慈禧的意思是因為帶上瑜妃、瑨妃再加上光緒帝,由於關系是叔嫂同行,這樣傳出去不太好,但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已經不在了,偏偏瑜妃、瑨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慈禧對瑜妃、瑨妃很是有偏見,所以就要留下她們自生自滅了。


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洋人攻入紫禁城之後並沒有為難她們二人,而且還是以禮相待。他們這么做也只是為了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如果他們欺辱後宮的嬪妃,那麼將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對他們是很不利的,他們想要的只是金銀珠寶而已。

⑵ 我跪求一篇描寫故宮的文章,很有文采,很有文化底蘊的那種

可寫主題 故宮看海 上個月 發生的是
諷刺~~~~~

⑶ 故宮為什麼嚴控當代藝術品入宮

隨著人們對博物館行業關注度的不斷升溫,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在藏品數量上、場館規模上都有所增加。然而,一家博物館、美術館向高水平發展,其藏品不僅僅需要量的積累,更需要質的提高。嚴把藏品「質量門」,是一種保證,更是一種堅守
一座古剎名寺的方丈,是我多年的摯友。俗世間男女老少、五行八作遇到疑難事、堵心事、傷感事,總要找他破解,求得平安,獲取慰藉。可他們哪
里知道,其實方丈也有方丈的苦惱。其中一大苦惱,就是近些年不少書法家主動要求給這座寺廟題字、題匾,有些竟攜帶書法不請自來,以致寺廟中無處張掛。更令
方丈煩心的是,有的書法家在藝品、人品方面在社會上本來就多有爭議,他們往寺廟里送字送匾,那些爭議也就隨之捲入佛門清凈之地。我給方丈出了個主意,對那
些主動要求題字、題匾的書法家有個明示:廟里原則上不張掛在世書法家的作品。

我注意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2012年曾向媒體記者表示,故宮在接受現當代作品捐贈方面極為嚴格。2003年至2012年上半年,故宮
博物院共計接受個人和單位捐贈當代藝術品172件(套)。具體而言,在書畫作品方面,只接受了李可染、李苦禪、盧光照、吳冠中、劉國松(台灣)、范曾、饒
宗頤(香港)、張仃、黃苗子和郁風夫婦、袁運甫12位當代藝術大師捐贈的55件代表性作品。在工藝美術品方面,也只接受了1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捐贈的
17件紫砂、壽山石雕等作品。

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它對當代藝術品的收藏態度,頗值得研究、玩味。中國歷史悠久,
文化遺產多,名勝古跡多,文物保護單位多,博物館也不少,它們普遍存在如何對待當代藝術品入藏,以及所藏當代藝術品與古代藝術精品的比例問題。故宮博物院
在此問題上的態度,自然甚為重要。

故宮博物院有較為完整的藏品收藏體系,25類藏品幾乎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藏品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基本
完整地展現了各類文物從萌生、發展到輝煌的文化鏈。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徵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藏品體系為原則,以陳列、研究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致力於徵集
原清宮遺散在外的文物和中國原始社會至1911年的各藝術門類中的文物精品。故宮對於現當代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各類作品也注意徵集,不斷補充、完善藏品體
系,但一直從嚴掌握。據單霽翔院長說,如果當代藝術家要把自己的作品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他們持比較慎重的態度。故宮定了三條規定,第一,一定是藝術大家;
第二,藝術家捐贈的一定是他的代表作;第三,無論藝術家名氣多大,不得捐贈十件以上作品。

故宮的三條規定,對當代藝術品的作者、質量和數量都有明確的限制。盡管前兩條在具體操作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但故宮看似生冷實則嚴謹的
態度,是一種對歷史、對觀眾,也對故宮本身負責任的態度。正如單霽翔所說:「我們希望600年以後,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仍然是個倒金字塔,仍然是各個時期最
好的藝術品。」

我們看到,一些有幾百年、上千年歷史的名勝古跡,本來已有歷代名人很出色、很得體的題字、題詞、題匾、題聯,卻一定要換成或摻入當代名人的
墨跡。這些當代名人,其中很多是在位為官的「書法家」的「作品」。這樣的題字,在更多的意義上是一種不規范的政治工具。在某些下級官員看來,上級領導題了
字,不僅為自己所在地方或單位,更為自己提供了「政治正確」的保證。這種肯定,對於下級官員來說至關重要,其作用往往被無限放大。2012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要求除中央統一安排外,領導同志個人不題詞、題字。這項規定貫徹落實下來,各地的名勝
古跡、亭台樓閣會減少一些帶有權力因素的當代「藝術風景」。

還有一些書法家,主要功夫在書外,把名勝古跡當成給自己做廣告的最佳平台。他們以為在賣字的時候,只要提一句某某亭台樓閣掛的匾就是他題
的,便能討個高價。但他們題的匾,寫得實在不堪入目,加上錯字,難以卒讀,不僅未能給人文景觀增色添彩,反而有礙觀瞻,甚至留下了很多笑話,破壞了名勝古
跡的深邃、厚重、和諧與安寧。

敬畏經典,是踐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題中之義。故宮嚴控當代作品「入宮」,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堅守。這樣的堅守,在不乏浮躁虛華、急功近利的當下,難能可貴。多一些這樣的堅守,我們才能保證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不降低文化的品質和品位。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⑷ 故宮里有一條「巨蟒」,堅守紫禁城至今長達600年,它在哪裡

故宮是皇帝曾經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質建築群。但傳說中故宮里藏了一條巨蟒,他守護了紫禁城600多年。不過很多人都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因為故宮現在是一個開放性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有很多人到這里觀賞,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人去過。大家根本不知道所謂的巨蟒到底在哪兒?事實上所謂的巨蟒,並不是真正的生物,它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金水河。從外形來看,金水河蜿蜒曲折,外形酷似一條巨蟒。頭部的設計,也跟巨蟒非常相似。很多人認為,設計師應該是以巨蟒為原型,建造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金水河。

封建王朝的統治,確實給國人帶來了很大的負擔,不過古人的智慧卻值得肯定。因為他們建造了很多東西都非常精妙,有些甚至連現代科技都沒有辦法模仿。從這一點來看,現代社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跟古人學習。盡可能地取長補短,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⑸ 有哪些書籍可以讓我了解一下故宮的文化內涵

去年有一部文化紀錄片深獲好評,隨後改編而成的電影也頗受追捧,那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當然在我國歷史和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紀錄片和電影首次展示了神秘而又尊貴的故宮文物的原始狀態、收藏狀態和漫長的修復過程。而我在觀影後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則是,「文物的價值不在修復,而在傳承」,可以說,這是文物修復的出發點,更是故宮文化的真諦。

事實上,祝勇自己也認為,故宮是他畢生的寫作資源,除了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故宮的書畫、故宮的建築以致故宮的各個角落,他甚至還與故宮自問自答。詩意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史學的態度,帶我們回顧故宮內外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深刻的時代文化背景。在他筆下,故宮之於中國,是皇城的故宮,歷史的故宮,也是文化的故宮。當然,還有很多故宮學專家的書籍也很有趣,如大家小書系列的《從紫禁城到故宮》等。

⑹ 關於北京故宮的九龍壁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壁長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製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9條蟠龍分隔於5個空間。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後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將火焰寶珠托於頭下,瞠目張頷,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弛,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後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二龍動感十足,爭奪之勢活靈活現。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刻畫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於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於其它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築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⑺ 人民日報:「故宮跑」說明了啥

●只有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文物才能擺脫僅僅作為寶物的狹隘「身份」,成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被世代傳承
●運用市場經濟思維、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傳播文化遺產承載的內涵,既是我們作為文化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我們作為文化繼承者的責任10月11日,國寶《清明上河圖》撤展的前一天,上千群眾在故宮徹夜排隊,次日凌晨四點,最後一位參觀者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此次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慶《石渠寶笈》特展,不僅有十年一現的《清明上河圖》,還有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五牛圖》等國寶級展品。由於群眾觀展熱情高漲,曾出現過早晨午門一開就有千人跑步沖向武英殿的情形,被網友戲稱「故宮跑」。

筆者也為一睹國寶真容排隊7小時,在漫長的等待中我發現,隊伍中有拉著行李箱剛下火車的「國寶粉」:「在電視上看了新聞馬上就從揚州過來了。」有一大家人特地從香港來看展覽:「國寶嘛,很難得、很自豪!」有行動遲緩的八旬老人:「能活著看見國寶,很激動!」也有五歲的小娃娃:「跟著爸爸媽媽來看最美的中國畫。」

這長長的隊伍,是國人消費轉型升級的小小縮影。已不必再為柴米油鹽煩惱的中國百姓,文化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日益增長。依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我國人均GDP 2008年已超過3000美元,2014年已超過7000美元,文化消費走強正逢其時且勢不可擋。拿電影來說,去年全國總票房達296.39億元,進口大片、國產大片的票房紀錄仍在不斷被刷新。

有人提出,國內文化消費增勢雖然迅猛,但缺少「內涵」。比如:文化快餐多,大餐、套餐少;作為物質消費附屬品的流行色,大路貨多,高雅文化、傳統文化等「精品消費」依舊曲高和寡。然而此次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的大熱說明,市場並未疏遠精品。你看,故宮長隊旁邊的小貨車中,熱銷商品不是麵包、礦泉水,而是《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故宮畫譜》等書籍。苦站了大半天的人們,仍饒有興味地討論《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是什麼意思,「上河」是哪條河。參觀時,有老者一邊看著《伯遠帖》,一邊用手指在腿上比劃筆畫,甚至有人凝視著千年古畫熱淚盈眶……

無論是「故宮跑」,還是徹夜堅守,都說明人民群眾多層次文化消費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一張張故宮參觀門票,散發著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渴求的熱度,承載著「取之於民,反哺文物、弘揚傳統」的責任,也印證著促進居民消費升級、拉動內需的時代課題。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品質,使更多國寶通過多種形式接近大眾,時不我待。

讓「精品」走近大眾,首先要有市場意識,研究供需形勢。比如,在現代技術手段可以提供珍品文物展出的環境、安全等條件的情況下,各路國寶能否多出來亮相些時日呢?真跡無法經常展,復製品能否更靠譜,印刷品能否更清晰,滿足消費者對文化精品的審美需求呢?

讓「精品」大膽走向市場,還需要加強產權保護。目前,文化產品盜版現象仍然存在,許多普通消費者仍缺乏尊重原創的意識,「精品」的價值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從立法實施到管理監督,還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

讓「精品」更好地服務大眾,還要善於借力 「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和營銷手段。如今,走進博物館看展,手機掃描展品二維碼即可聽到講解; 「來自故宮的禮物」等文化創意產品藉助電商平台遠銷海內外;網路眾籌可以拍出「大聖歸來」這樣製作精良的動畫電影……在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

只有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文物才能擺脫僅僅作為寶物的狹隘「身份」,成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被世代傳承。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擁有世人羨慕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幸運。而運用市場經濟思維、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傳播這些文化遺產承載的內涵,既是我們作為文化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我們作為文化繼承者的責任。

⑻ 59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故宮這么多年來堅持5點關門

因為如果早點關門,就可以幫助還在裡面迷路的人找到路。

⑼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他給故宮留下了什麼

他接手前, 故宮深陷"瓷器門」「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等十重門 輿論危機。
他接手後,故宮院內不再通機動車,外國國家元首也不例外。開放區域從百分之三十變成百分之八十,遊客不用再擠在中軸線上參觀。
自1420年紫禁城建成以來,只有他和他秘書走遍9371間房間。
1862690件文物,是他脫口而出的數字。因為"我們國家收藏的國外藏品比較少,因為我們沒有掠奪,沒有偷盜別的國家,每一件都來歷清楚。」
有人說故宮精品都在台灣,他說「文物不被呵護,不被修復,不被保護,同樣是沒有尊嚴的。那些被蓬頭垢面堆在一起的文物同樣只是被簡化成了一個數字而已,不被展示,便也沒有意義。」
從他開始,故宮每日限流八萬人。
從他開始,故宮無論員工遊客一律禁煙。
從他開始,所有博物館館長都自稱「看門人"
更是從他開始,故宮新增售票窗口,遊客休息座椅,午門所有門洞全部打開,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宮終於離普通民眾不再遙遠。
他留下的故宮,是個網紅故宮。每年超過15億的文創產品,口紅賣到斷貨; "我在故宮修文物」全網播放量9782.7萬,豆瓣評分9.4分;"國家寶藏」讓國寶真正活了起來……
"沒有強大的博物館,是不能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沒有強大的文化,就沒有真正強大的國家。
從故宮建院90周年特展再到紫禁城裡過大年新春燈會,這位老人的願望很簡單-"將一座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⑽ 我在故宮修文物800論文怎樣看待這一事情

紅牆,高檐,琉璃瓦——紫禁城歷經數百年,依舊雍容華貴,隨時光的流淌,做一個「遲暮美人」。如今,它已作為博物館向百姓開放,遊客們懷著崇敬和好奇,趕來一窺它的豪華精緻。殊不知,有這樣一群人,工作地點就在故宮,而工作內容是修復故宮里的珍貴文物。我們眼中的神秘,卻是他們生活的日常,他們用一雙雙巧手使文物「再生」,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切。
「他們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紡織組陳揚笑著坦言:「剛剛畢業進來的大學生會有很長一段適應期,這里太安靜了,就像與世隔絕一樣,有時候我都不敢說話。」小小的屋子裡更多的是沉默,他們用心靈與文物對話,使價值連城的文物重新煥發出光彩。陳揚用「緙絲技術」恢復乾隆時期的絲織匾額,因為仍然沿用著古老的技術,一天下來只能織出幾厘米。「坐得住」、「靜得下心」成了他們工作的關鍵。那些古老的手藝在他們手中得到傳承,一代代匠人用他們的執著與熱愛,跨越古今,為我們講述著光陰的故事。
現代社會將我們裹挾在時代的浪潮中飛速前進,所以我們更應堅守一種工匠精神,細細打磨,追求完美。故宮文物修復科鍾表組的王津,打小就進入故宮拜師學藝,打雜五年,才漸漸上手修復文物,如今,他即將退休。今年,他歷時八個多月修復了一個大鍾,純粹的笑容展現在他的臉上。但是望著櫥窗里靜止不動的鍾,他無奈地對著鏡頭說:「有點心疼。」是啊,默默付出這么久,終於讓鍾上的動物跳動、歌唱起來,變得鮮活。但是展現在大家眼前的,仍是靜止的鍾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他們並不是刻板的一群人,他們帶著對職業的熱愛,使自我的生命得以張揚。正如雕刻組屈峰所說:「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里頭。」不同的人,相同的是執著與熱愛。更讓人感動的是那一幕幕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早上上班時,推開朱門,御貓在檐頭跳躍玩耍;閉館時,他們騎著自行車,在空無一人的大殿前兜兜轉轉,感受常人難以體會的寧靜氛圍;幾百年前栽下的杏樹結滿了黃杏子,陽光下,眾人拉著一張大大的厚紙接住打下來的杏兒,歡笑充斥著小院子… …
大國工匠精神在這部紀錄片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這個日益功利的世界裡沉潛於心,蝸居在小小的一隅,憑借巧手神思,讓我國傳統文化重新散發光芒。反觀當今社會,有幾個人會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虛無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著在生命里能有這樣一場神秘的相遇?期盼著,期盼著,能有更多的人傳承我們的古老手藝,能有更多的珍貴文物重見光明!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