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堅守
① 如果關羽堅守荊州能守住城池嗎東吳還會有機會拿下荊州嗎
如果他始終在荊州,不去打曹操的話,當然是能守住的。
如果他在,那麼糜芳等人應該是不敢叛變的。而且以他的兵力,憑借堅城,也足以拖到劉備來支援了。
② 如果當年關羽堅守荊州,能守的住嗎局勢會怎麼發展
關羽威名太大,如果他肯乖乖遵從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方針的話,曹操根本不敢動荊州,荊州穩如泰山。
不過關羽失荊州的杯具是他自身性格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他先是辱罵孫權求婚的使者,使孫劉同盟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然後又剛愎自用,被陸遜的書信麻痹,全力向北進攻,使後方空虛,讓東吳有機可乘。最終孫曹兩家聯手,關羽人地皆亡。
③ 襄樊之戰,若是由司馬懿代替於禁出戰,他能否擊敗關羽
大家都知道在襄樊之戰中,於禁先是率領軍隊增援,於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曹操最為器重的一員大將,以會帶兵,會練兵非常出名,曹操對他也是一百個的放心。
但是司馬懿也是精通兵法策略,定然也想到了關羽這一招,所以司馬懿埋伏了伏兵就等待關羽進去,以此關羽這一仗就失敗了。
司馬懿自然不會犯於禁的錯誤去給關羽水淹七軍的機會,而是選擇更加合適的位置堅守不出,始終在等待機會,任憑關羽軍如何叫罵,司馬懿卻一直不出,就要耗死關羽大軍。
而且司馬懿也知道關羽軍的軟弱之點不在這里,而在於荊州,所以他應該也是算明白了,卻一直在等待東吳那邊的消息,荊州的消息。
等著關羽荊州失陷,然後司馬懿揮軍一出,關羽自然大敗而回。
④ 如果關羽一直堅守著荊州的話
雖然如此,但攻曹是有劉備的命令的。
若關羽知難而退,放棄打樊城的話,即使沒有馬良,也能挫敗呂蒙陸遜
趙累作為負責糧草的官員,責任極大,關羽也是出於糧草的保障安全,不讓他守公安
⑤ 關羽在襄樊之戰時失荊州的責任,為什麼要諸葛亮來背
關羽北伐的襄樊之戰造成的直接損失就是:荊州三郡之地被東吳奪走,近5萬荊州軍全軍覆沒,要麼戰死沙場,要麼投降孫權,荊州三郡上的數千官吏和近百萬人口歸屬東吳,蜀漢實力一下子被削去三分之一,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滅亡。
間接損失就是:不僅關羽一生的英名付諸東流,而且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徹底地失去了對荊州的影響力,以及兩路北伐統一中原的可能性,同時劉備的英名也損失殆盡,還促成了後來發生的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精銳大部分戰死沙場。
糜芳、傅士仁
糜芳是南郡太守,傅士仁是公安守將,兩人在呂蒙進入荊州後,不戰而降,呂蒙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荊州三郡,這不得不說是因為叛徒的出賣,這叛徒就是糜芳和傅士仁,兩人作為留守將領,居然獻城投降,如若不是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而是堅守的話,那麼關羽哪裡會敗麥城呢?
所以糜芳和傅士仁各承擔襄樊之戰的10%的責任,算起來襄樊之戰責任人分別是:
關羽(30%責任)、劉備(30%責任),諸葛亮(10%責任),糜芳(10%責任)、傅士仁(10%責任)。
⑥ 為何關羽兵敗走麥城無人救援麥城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而據《三國志》記載,關羽所敗走的麥城,就在現如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離玉陽針只有40里。其實早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此地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遠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06年),吳國伐楚,伍子胥為了攻打此城,便修建了驢、磨兩城,之後更是有了“東驢西磨,麥城自破。”這樣的諺語故事。
到了三國時期,麥城又歸蜀漢管轄。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後,麥城也從蜀漢的疆域變成了東吳的疆域。而三國時期的麥城,現如今也變成了了無人煙的麥城村,讓人不得不感嘆時光的流逝。
因此,以上便是關羽敗走麥城的詳細經過,而關羽性格驕矜,正是無人救援的最大原因。至於麥城,現如今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
⑦ 如果關羽從麥城逃回成都,劉備會殺他嗎
劉備不會殺關羽,因為事出有因,關羽失荊州,並不全是關羽的錯,相對來說,糜芳和士仁更會讓劉備動殺心。劉備主政徐州時,劉備與關羽在前線作戰,後方的張飛被呂布擊敗,丟了徐州不說,連劉備的老婆孩子全丟了,劉備也沒有殺張飛,我估計連責備的話都沒有,劉備當時應該是這樣對張飛說的:兄弟,城池丟了沒關系,我們可以再打,老婆孩子丟了也沒關系,我劉備可以再娶。於是張飛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更加一心追隨劉備。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關羽估計會被降職,然後被要求帶罪立功,奪回荊州,那樣的話,夷陵之戰就不是劉備親征了,而是關羽率軍出征,有關羽在前征戰,劉備也至於在夷陵之戰中,敗得這么慘。當然,劉備除了要對關羽有些處罰,還會對關羽說一些話,估計他是這么說的:兄弟啊,荊州丟了,沒關系,我們不是還有益州嘛,荊州我們當然不會放棄了,我們再努力一把,把他奪回來!
⑧ 荊州之戰,讓關羽丟了性命,為何劉備不讓趙雲堅守呢
可能是因為在劉備的心裡趙雲沒有關羽重要,並且趙雲當時也沒有鎮守城池的經歷。
⑨ 關羽北伐時,趙儼獻了什麼計,導致關羽的失敗
樊城之戰關羽並不是打不過徐晃,主要原因是彼時形勢突變,東吳呂蒙率軍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軍心動搖,加上徐晃吸取了於禁兵敗投降的經驗教訓,抓住有利時機發起迅猛反擊,方才挫敗關羽,解樊城之圍,並逼迫關羽撤圍南返,最終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
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擊走曹操,奪取了漢中,又派劉封、孟達率軍攻取了漢中以東的房陵(今湖北房縣)、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目的是要把漢中郡與荊州連成一片。
但孫、劉兩家中分荊州後,劉備集團實際上只佔有荊南兩個半郡,地域狹窄,且處於曹、孫兩家的夾縫間,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從荊州直向宛洛”出兵條件並不完全具備。
而且彼時荊州北部重鎮襄陽和樊城還控制在曹操手中,襄樊乃江陵門戶,“勢同唇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攻取襄樊,則可依託漢水,擺脫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並可與漢中相互呼應,最終完成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
徐晃
《三國志》記載:“晃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將呵責晃促救。儼謂諸將曰:‘今賊圍素固,水潦猶盛,我徒卒單少,而仁隔絕不得同力,此舉適所以弊內外耳。當今不若前軍逼圍,遣諜通仁,使知外救,以勵將士。計北軍不過十日,尚足堅守。然後表裡俱發,破賊必矣。如有緩救之戮,余為諸君當之’。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飛書與仁,消息數通,北軍亦至,並勢大戰。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羽聞知,即走南還”。
以此可見,徐晃在兵力少於關羽的情況下,能以少勝多,擊敗關羽,首先要感謝一位叫趙儼的人。
失荊州,走麥城
話說徐晃、曹仁聯手對關羽發起反擊後,關羽受挫失利。而當關羽得知吳軍劫其輜重、襲奪南郡時,被迫率軍南撤,徐晃、曹仁卻不乘勝追擊,而是坐觀吳、蜀爭斗。
十一月,關羽知道自己屢遭挫敗,士卒離散 ,兵力薄弱,不敢回攻江陵,躊躇再三,決定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方),再尋機取路回川。十二月,關羽放棄麥城,率少數殘兵敗將逃至章鄉(湖北當陽東北),准備經此入川,但去路已被吳軍切斷,關羽、關平父子被吳將潘璋麾下小將馬忠擒獲,後不降雙雙遇害。
次年(220年)秋, 蜀上庸守將劉封與房陵守將孟達不和,孟達不堪忍受劉封侵凌,以上庸做“投名狀”投降曹魏,劉封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至此,蜀漢政權永遠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劉備在大巴山以東的勢力范圍全部被孫權奪去。
⑩ 關羽敗走麥城後,那兩個將軍堅守上庸拒不救援
第一種觀點,也是史學界大多數人的見解認為:一方面,當時關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於禁,斬龐德,把曹仁圍困在樊城,軍事上節節勝利,諸葛亮沒有必要派蜀兵來增援他。後來從丟失荊州到敗走麥城,時間很短,諸葛亮無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來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劉備戎馬半生,做了漢中王後,還要創造條件籌備登基;當時雖已據有兩川,但還須鞏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將士須要較長時間休整。劉備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為據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漢中打了一年仗,將士疲乏,這也是一個原因。當時上庸還有劉封和孟達的軍馬在,他們的不發兵營救關羽,也是劉備、甚至諸葛亮預計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不救關羽是為了「借刀殺人」。這一觀點最早是由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訄書》中提出「葛氏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