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職責
A. 地方政府有哪些職能
自1994年起,各級地方政府機構相繼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合理劃分職權,理順各種關系;大力精兵簡政,提高行政效率。
縣級以上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職能有: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的決議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議和命令;領導和監督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執行經濟計劃和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經濟文化建設、民政和公安等工作;依法任免和獎懲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保護公共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監督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辦理上級國家行政機關交辦的其他事項。
鄉、鎮人民政府的主要職能有: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發布決定和命令。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B. 地方政府都包括哪些機構
一、共有21個機構,分別是財政、審計、發展和改革、民政、勞動、衛生、城建、林業、水利、交通、統計、經貿、農業、環保、安檢、人士、司法、文化、教育、公安、計生等21個職能部門,分別按照各自職權行使職能,職責一般都是由法律具體規定的。
二、其職能如下:
財政部:負責地方的財政工作,貫徹執行財務制度,按照政策組織財政收入,開發財源,保證財政支出,管好用活地方的財政資金,培訓專職財會人員,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各項事業發展。
審計局:主要負責地方政府各部門和所有企事業單位的審計監督工作。
發展和改革局:管理重要農產品(糧食、棉花除外)進出口計劃及配額的職責,劃歸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民政局:主管救災救濟、雙擁優撫安置、民間組織管理、基層政權建設、城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區劃地名等工作。
勞動局:主管勞動力管理工作、職業技術培訓工作、企業工資工作、勞動保險和福利工作、勞動保護工作、勞動爭議仲裁工作等。在有礦山的地區,還要進行礦山企業安全技術管理。
衛生局分管食品衛生,執業醫師法的實施,醫療事故的處理等等工作等。
(2)地方政府的職責擴展閱讀:
除海南省和直轄市為三級以外,地方政府存在四級形式為∶
省級政府,分別為省、自治區政府;
地區級政府,分別為地級市、自治州政府;
縣級政府,分別為縣、自治縣政府,縣級市以及市轄區政府,旗政府;
鄉級政府,分別為鄉(民族鄉)、鎮政府。
直轄市:
省級政府即直轄市政府;
縣級政府,分別為縣、自治縣、市轄區政府;
鄉級政府,分別為鄉(民族鄉)、鎮政府。
C. 政府的職能有哪些
政治職能
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是指政府為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保護國家安全,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中國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職能:
①軍事保衛職能。即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保衛國防安全、防禦外來侵略的職能。
②外交職能。即通過政府的外交活動,促進本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正常的政治、經濟往來,建立睦鄰友好關系,促進國與國之間互惠互利,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職能。
③治安職能。即維持國家內部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職能。
④民主政治建設職能。即通過政府活動,推進國家政權完善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職能。
經濟職能
經濟職能是指政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的職能。隨著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中國政府主要有三大經濟職能:
①宏觀調控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
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政府管理、制定產業政策、計劃指導、就業規劃等方式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間接控制;同時,還要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的力量,與政府一道共同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任務。
③市場監管職能。即政府為確保市場運行暢通、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而對企業和市場所進行的管理和監督。
文化職能
文化職能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對文化事業所實施的管理。它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中國政府的文化職能主要有以下四類:
①發展科學技術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加強對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觀調控,做好科技規劃和預測等工作,重視基礎性、高技術及其產業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推動。
②發展教育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社會教育發展戰略,優化教育結構,加快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新體制。
③發展文化事業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整個社會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健康繁榮地發展。
④發展衛生體育的職能。即政府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全社會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
社會職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即指除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以外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政府的社會職能主要有:
①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即政府為保證社會公平、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個人收入差距,運用各種手段來調節社會分配、組織社會保障,以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對因經濟發展、人口膨脹等因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破壞等進行恢復、治理、監督、控制,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政策扶持等措施,促進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
④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關繫到國家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中國政府應加強對計劃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計劃生育的法制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規劃組織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加強計劃生育的宣傳、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
D. 地方政府的職能具有一般政府的各種職能,具體包括哪幾方面
地方政府職能是指地方政府在國家和地方事務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擔的職責專。
地方政府的三大職能屬:
1、建設職能;
2、社會保障職能;
3、社會事業發展職能。
政府職能也叫行政職能,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國家管理的執法機關,在依法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它體現著公共行政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質的反應。
E. 市委和市政府的職能分別是什麼
市委書記職責:
1、負責所在市一級區域內的黨務工作,加強黨的領導。
2、根據上級黨委的指示,開展本地區黨的建設工作,設立政法委員會,黨務委員會等部門分工負責。
3、在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管理方面分工合作,與市長協調並進。
4、根據市委組織部的考察任命黨委成員和其他相關的人事任免。
市長的職能: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地位在中共中央派駐的市委書記之下。
在許多政府系統里,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
(5)地方政府的職責擴展閱讀:
我國廳級行政級別
各直轄市下屬副省級新區正職幹部(如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區長)。
廳局級正職
以前叫地廳級,主要是地級市(各自治州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主任、市政協主席、省級下屬單位,(如省公安廳廳長、國家各部下屬單位,如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
國務院部委各司正職幹部,部分副職(如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國家安監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正職幹部(如河北省交通廳廳長,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新疆兵團林業局局長)。
各副省級市政府副職幹部(如寧波市副市長)。
各地級市政府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正職幹部(如寧夏固原市市長、新疆兵團第八師師長)。
註:以上為高級幹部。
廳局級副職
地級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市委副書記、市委常委、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省級下屬單位(如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各部下屬單位,如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等)。
國務院部委各司副職幹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副司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副職幹部(如黑龍江省建設廳副廳長、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新疆兵團農二師副師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正職幹部(如長春市朝陽區區長)。
直轄市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
省直管市正職。
縣處級正職
包括縣(縣級市、區、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級等)委書記、(區)縣長、(區)縣人大、(區)縣政協主席、市各單位局長(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
國務院部委各司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處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江蘇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如西安市衛生局副局長、藍田縣副縣長)。
副省級市所屬各局處室及區縣各局正職幹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處處長、玄武區衛生局局長、XX區XX街道辦事處書記、主任)。
地級市(新疆兵團各師)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正職幹部(如綿陽市勞動局局長、三台縣縣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團正職幹部(如新疆兵團農八師142團團長、政委)。
F. 政府職能包括哪些
政府職能包括政治職能 ,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
政府職能也叫行政職能,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國家管理的執法機關,在依法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它體現著公共行政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質的反應。
(6)地方政府的職責擴展閱讀:
政府職能具有公共性,法定性,執行性,強制性,動態性和擴張性。
政府職能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現為:
(1)政府職能滿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職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內容,直接體現公共行政的性質和方向。
(2)政府職能是政府機構設置的根本依據。政府機構是政府職能的物質載體。政府機構的設置必須依據政府職能這一重要標准。
(3)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關鍵。機構改革必須要根據政府職能的變化來進行,首先確定政府職能的增、減、分、合,然後再相應進行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
(4)政府職能的實施情況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標准。公共行政的最終目標在於追求行政效率的不斷提高。檢驗行政效率高低的標准,就是整個政府職能發揮的好壞。
政府職能的作用
(1)政府職能規定了國家行政活動的基本方向。
(2)政府職能是建立行政組織和進行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的最基本依據。
(3)行政職能的變化必然帶來行政機構、人員編制以及運作方式的調整或改造。
G. 地方財政的職責
在中國主要是:①為國家籌集財政資金。地方財政是國家財政的基礎,擔負著既版為中央財政籌集資金又為地權方的經濟建設和事業發展籌集資金的雙重任務。地方組織的財政收入,除按財政預算管理體制留取一部分作為地方財政開支外,其餘上繳中央財政,由中央財政統一安排使用。②為地方政府實現國家政治經濟任務提供財力保證。地方政權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它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戰略目標。地方財政為實現地方政權的職能服務。③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地方財政根據財政預算管理的劃分,在完成上繳中央財政任務之後,要用自己支配的財政資金,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④對財政資金的運用進行監督。地方財政根據政策和財政制度對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活動及財政紀律的遵守情況,進行事前和事後監督,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⑤編制地方各級預算和決算,審查所屬各部門、各單位的財務會計預算和決算報表,匯編本地區的總預算草案和決算草案,經同級政府審查後,報立法機構批准,並逐級匯總上報財政部。
H. 地方政府經濟職能是什麼
第六章 鹽城市鹽都區政府職能定位對策建議
一、基本原則
科學配置市轄區政府職能,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一)職能法定化原則
政府職能法定化,指的是政府職責與功能用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和固定下來。就市轄區來講,就是要從法律上明確市轄區的管理范圍和相應擁有的許可權和職能。職能法定化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利於市與市轄區在職能、職責、權力安排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堅持政府職能法定的原則,應做到:1、制定單行的市轄區政府組織法,對市轄區的組成、職能、許可權、隸屬關系和設立、變更的程序分別作出具體規定;2、法律上授予的市轄區職能,應由市轄區獨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機關干涉;3、加大對任意剝奪市轄區職權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保護法律賦予的市轄區政府職能;4、市轄區的職能必須依法設置、變更和撤銷。
(二)公民權利至上原則
在一個國家,公民權利究竟處於什麼位置,是「至上」還是「等而下之」,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本質區別。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民主法制建設嚴重滯後,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民主法制的不斷加強,我國正在由政治權力至上轉變為公民權利至上,由官本位轉向民本位。這是中國社會更為深刻的重大歷史變化,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市轄區的各項職能的配置和設計,不僅要適應這一轉變,而且要積極推進這一轉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遵循公民權利至上原則,不僅明確了政府職能的總體運行方向,而且有利於約束政府行為,增強其合法性。與此同時,遵循這一原則,能夠比較容易地確定市轄區政府的權力邊界。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條件下,公民權利不僅明確清晰,而且依法確定。公民權利的邊界同時也是政府權力的邊界,政府行使權力、履行職能時,不僅不能侵犯公民的權利,而且還要將維護公民權利、不斷增進公民的合法權益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
(三)量制賦能原則
所謂量制賦能,即根據相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以及部門間的層級節制關系,通過借鑒和運用公共管理中的工作分析、績效管理等規則與評估方法,清晰界定部門的權利和責任,賦予其相應的職能。當前,市與市轄區「部門職能交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門職能分工過細,職責許可權不清晰,協調配合難度大」政府職能應按照量制賦能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堅持量制賦能,需合理把握三個主要環節:1、根據市轄區的屬性特徵賦能。其基本要求是:精簡、釐清、匹配、對應。精簡即市轄區的職能配置必須做到精簡、效能、精確,通過賦能革除其交叉重合職能,賦予其精、准、協、和職能。釐清即清晰界定其職能關系,劃清部門間及部門內設機構的職能邊界,防止其職能關系含混不清。匹配即職能達到溝通聯結,關系清晰有序,協調配合功效有機生成。對應即根據組織結構的層級節制關系賦予其層級相符合的職能。2、根據政府管理的目標模式及施政理念賦能。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新的政府施政理念賦予了政府新的職能配置要求。配置與政府施政理念相稱的統籌、規劃、服務、協調、咨詢、監控等主要職能,是量制賦能的具體體現。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各項要求,將政府部門機構的職能定位,轉移到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強化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等主要職能。3、根據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任務賦能。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快推進「四個分開」。即,推進政企分開,政府部門避免直接介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其主要經濟管理職能需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推進政資分開。政府不再擔負國有資本所有者職能,由國資委對國有獨資、控股企業實行職能資本控制權管理;推進政事分開。政府部門必須將對公益事業的包攬替代,轉換為對其宏觀調控、分類指導的職能;推進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部門應配置相應的協調、督導、規制等職能,推進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社會化,讓社會力量與市場力量在政蜀府的有效協調與督導下,提供符合社會化要求的公共服務。
(四)職能下屬化原則
制度經濟學中的職能下屬化原則是一項在各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之間劃分任務的原則。它確立了財政分權和公共物品分層供給的理論,指出政府的大量職能都可以被分散化,並由相互競爭的機構來承擔,主張將集體行動中的每一項任務放置在盡可能低的政府級別上。布雷頓針對該原則提出了兩個層面,即響應原則與輔助性原則。所謂響應原則,是指行政體制架構中處於較低級次的政府與民眾更接近,對公民的偏好能夠更好地反映。因此,只有當下級政府不能在技術上承擔行使一項權力或者職能的責任時,才應當將其指派給一個更高的管轄級次。而輔助性原則是指一項權力或者職能不應該派給行政體制架構中一個更高的級次,如果下級可以同樣程度或者更好地履行該更高級次所承擔的責任。將上述理論應用到市、區職能上,應將區政府能夠履行的各種職能分權到區一級,只有牽涉到整個城市宏觀性的職能,才應集中和指派給市一級。
(五)合理分權原則
分權學說萌芽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該書提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司法)機能」。此後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了分權思想。這里所說的分權,一般是指三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分立。分權的目的在於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既然是以權力制約權力,當然就需要分權。這不僅適用於立法權和司法權,而且也適用於行政權。適當的分權,可以使權力之間起到制衡的效果,對於市轄區的分權也是如此。
合理分配市與市轄區的權力,就是要適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現代化變革的要求,明確劃分市與區的職責和許可權。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集權和分權相結合
市一級集權的上限是不能導致市級職能部門或組織的過分集權和獨斷專行;下限是不得侵犯和剝奪市轄區的自主權,不得侵犯和剝奪企事業、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不得侵犯和剝奪公民的合法權益。市轄區分權的上限是在政治上不得危及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得損害市級的合法權威;在經濟上,不得妨礙市場體系的建立、形成和發藹展;下限是不得侵犯和剝奪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侵犯和損害企事業、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的合法權益。市轄區是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特點決定城市管理的整體性和集中性,從而要求市轄區必須服從市政府對整個城市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需要調動市轄區的積極性,積極配合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服務,有的方面甚至要起主導作用,做到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2、縱向分權與橫向分權相結合
縱向分權即市與市轄區、市直部門與區直部門的分權;橫向分權即黨委同政府及經濟組織、群眾團體之間的分權。橫向合理分權是縱向合理分權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橫向合理分權,縱向分權的結果,必然導致地方保護主義,甚至導致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因此,要使市與市轄區的許可權劃分科學合理,運行有效,就必須處理好橫向分權與縱向分權的關系,讓縱向分權與橫向分權有機結合起來。
(六)權責利對稱原則
著名學者辛向陽在《大國諸侯》中提出:權利與義務對稱的本質在於任何一方都沒有資格只承擔義務或只享有權利,這是秩序和規則的基礎。將此觀點運用到市與市轄區權責利的配置問題上,其理論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城市的宏觀決策由市承擔,即有關城市整體利益的決策只能由市級來做,且解釋權和裁量權也屬於市級。2、微觀決策市轄區自主,市轄區可以根據市級宏觀決策精神與內容,自主決定本地區的實施辦法,只要是宏觀決策沒有反對或否定的,市轄區都可以依據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去實施。3、市與市轄區權責要對稱。首先,市與市轄區行政、經濟權力應該與各自所承擔的管理責任相對應。其次,市與市轄區責任要對稱,就是要使各自的利益與其肩負的責任和權力相統一,有多少責給多少權,有多少責給多少利,切實做到事與權統一,權與責一致,責與利結合。既不能使市承擔無限責任而使之與市轄區無關,也不能使市轄區承擔過多責任而市裡不承擔應有的責任。4、發揮市與市轄區兩方面的積極性。市轄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市裡的組織指揮和大力支持。只有把市裡與市轄區兩方面積極性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七)精簡、統一、效能原則
精簡、統一、效能是機構和職能設置的基本原則。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政府機構龐大,職責交叉,結構不合理,財政負擔重,行政效率低。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導致一些部門、地區、行業之間的分割和封鎖,加劇了部門、行業和地方的保護主義,妨礙了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市轄區職能配置中,必須按照精簡、統一和效能的原則,按照權責一致的要求,合理劃分事權,理順條塊之間和市、區層級之間的關系,明確市、區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弊端。要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優化市與市轄區政府組織結構,將精兵簡政與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結構合理、運行有序、統一高效的政府組織體系,實現效能目標。
(八)市場取向原則
魏禮群教授圍繞理順中央與地方經濟關系,提出了「以市場為取向」的原則。該原則包含了三層意思:1、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必須遵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不得隨意干預市場主體的理性運行,要保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中央和地方在權利和責任劃分上必須對稱,即中央與地方政府經濟管理權力和財政支配能力相對稱。地方不能要求中央財政支出用於地方政府理應承擔的建設項目,同樣,對事關全局性、跨區域性的項目建設,中央也不能強制地方財政支出。3、中央與地方政府事權、財權、決策權、管理權的具體劃分和協調要有明確的法律保護,明確規范,保持穩定。
聯系鹽都區的實際:1、必須堅持政企分開。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主體,應把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真正交給企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干預屬於企業自主權范圍內的事務,使自身職能的定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2、必須堅持黨政分開。黨作為政治組織,不是國家機關,不應直接行使國家機關的職能。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區直、鄉鎮黨委必須從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全局上長遠地考慮問題,堅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議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解決好帶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問題,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來實施政治領導;通過向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推薦重要幹部來實施組織領導;通過進行思想宣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來實施思想領導。把屬於地方各級政府職權范圍內的事,交給地方各級政府去管,地方黨委不能代替地方政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務。
I. 地方政府職能有哪些特點
地方政府職能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地方政府職能具有廣泛性特點。
由於城市公共事務復雜多樣,分工細致,加之我國城市社會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尚在發育之中,所以,從鄰里關系、社區衛生、居民福利、商業網點、公共設施到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事務,都要納入政府的管轄范圍,從而使城市政府職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職能更加廣泛多樣。
第二、地方政府職能具有服務性特點。
在鄉村社會,農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農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夠自給自足,農村的公共事務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會則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樣樣都離不開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離不開政府或公營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服務職能體現了城市政府的本質,服務是城市政府的天職。
第三、地方政府職能具有規范性特點。
法治政府起源於近代以來的城市,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政府管理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學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城市政府的職能范圍、權責關系和政府職能實現方式納入法制的軌道,保證各種城市事務間的相互協調和整合,調整和發展各項政府職能,從而確保城市政府職能的規范性和穩定性。
第四、地方政府政府在其職能范圍內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具有自主性特點。
在現代社會,城市是國家或區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國家行政體制中發揮著獨到的作用,其職能的實現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城市社會自成一體,城市社會關系和城市事務也有其特殊性,無論從時間上、經濟上,還是從效果上看,城市事務中的環境、能源、規劃、建設、住宅、交通、福利、衛生、治安、消費等都自成體系,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適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實施管理。
第五、地方政府職能的實現方式具有多樣性特點。
現代城市政府職能范圍廣、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務結構復雜,功能多樣,加之行政環境的劇烈變動和行政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至政府在管理這些公共事務、實現其各項職能時,不得不採用多種手段、途徑和方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情況,保證城市政府的各項職能和管理決策得到順利實施。
廣義的地方政府政職能包括國家在該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管理方面的事務,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職責和功能,在市政管理過程中體現為法律、法規和上級政府決定的執行;而狹義的地方政府職能主要是製成市政府在城市環境、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服務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和功能,同時也包括組織本轄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管理地方公共事務,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J. 政府職能是什麼
政治職能
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是指政府為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保護國家安全,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我國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職能:
①軍事保衛職能。即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保衛國防安全、防禦外來侵略的職能。
②外交職能。即通過政府的外交活動,促進本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正常的政治、經濟往來,建立睦鄰友好關系,促進國與國之間互惠互利,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職能。
③治安職能。即維持國家內部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職能。
④民主政治建設職能。即通過政府活動,推進國家政權完善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職能。
經濟職能
經濟職能是指政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的職能。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政府主要有三大經濟職能:
①宏觀調控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
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政府管理、制定產業政策、計劃指導、就業規劃等方式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間接控制;同時,還要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的力量,與政府一道共同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任務。
③市場監管職能。即政府為確保市場運行暢通、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而對企業和市場所進行的管理和監督。
文化職能
文化職能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對文化事業所實施的管理。它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政府的文化職能主要有一下四類:
①發展科學技術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加強對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觀調控,做好科技規劃和預測等工作,重視基礎性、高技術及其產業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推動。
②發展教育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社會教育發展戰略,優化教育結構,加快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新體制。
③發展文化事業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整個社會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健康繁榮地發展。
④發展衛生體育的職能。即政府制定各種方針、政策、法規等,引導全社會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即指除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以外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政府的社會職能主要有:
①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即政府為保證社會公平、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個人收入差距,運用各種手段來調節社會分配、組織社會保障,以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對因經濟發展、人口膨脹等因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破壞等進行恢復、治理、監督、控制,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政策扶持等措施,促進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
④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關繫到國家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強對計劃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計劃生育的法制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規劃組織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加強計劃生育的宣傳、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