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傳統手工藝的堅守意義

傳統手工藝的堅守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07 12:23:47

㈠ 分析手工技藝民俗的現實意義

雖然先在科技非常發達,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用現代化科技來完成,不過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技藝民俗是不能忘記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現代人有義務傳承下來的

㈡ 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工藝美術是典籍之外的一支活態文化,承載了民族的造物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生動表徵,是民族鄉愁的載體。

在文化轉型和城鎮化背景下,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更關繫到如何用文化和藝術來涵養我們的經濟和文化產業,使傳統文化中精神的、心性的、情感的以及道德的種種軟性的構成,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具有工藝匠心傳承的現實意義。

(2)傳統手工藝的堅守意義擴展閱讀:

工藝發展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工程,一旦喪失生活載體,則成為形式的遺存。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生態發生變化,包括傳統村落減少,地域文化個性受到同質化消磨,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存土壤發生改變,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大量農村青壯年湧向城市。

傳統工藝美術等生活的文化難以發展壯大,民居營造、生產工具製作、生活用品加工等手藝人漸次老逝,內生動力不足,相關手藝後繼乏人等問題仍然嚴峻。

加上大工業發展,不少體現精湛手工製作技藝的傳統生產工藝被機器大生產所替代,不少民間以使用功能為主的器物被新材質、新形態的工業產品取代,傳統工藝和形式語言等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物質載體。還有民間傳統信仰、禮儀、習俗等不同程度上弱化,傳統工藝美術以及民間文化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傳播受到影響。

就此需採取積極行動,把保護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與修復工藝美術文化生態結合起來。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的自然節律載體,充分認識傳統生活中集會、節氣以及與歲律相合的傳統節日作為民間工藝文化等生成土壤的重要意義,進一步還原和培育傳統節日里豐富的民俗、民藝內容,在都市生活的假期空間里充實民間工藝等活動內容。

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相關的人生禮儀載體,深入把握傳統民間藝術的色彩、符號、形制等與生活相依存關系,有計劃地恢復和培育優秀民間禮儀,增強文化認同與情感維系,培育民間工藝文化發生與應用的文化空間。

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的社會聚落載體,深刻認識工藝美術與傳統村落、居民、生活的依存關系,推動傳統村落保護,促進恢復傳統民居營建、民俗活動等,保護民間文藝的豐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在自覺、自信的基礎上,修復民藝生態,留存工藝匠心,守望文化鄉愁。

㈢ 在當前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在哪裡

「手工藝」一詞負載著許多特殊的價值信息,在當代設計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論對它是欣賞還是反感,是接續還是抗拒,人們在正的、反的、褒的、貶的等含義上,頻繁地使用著這一詞語和相關詞彙。十多年來,一方面許多學者、研究者一直關注並著手做著手工藝文化復興的工作,包括召開全國性的研討會、籌劃拍攝專題片、田野考察調查、兩岸研究交流等等;另一方面又有人指稱在當代復興手工藝是空想的和無法實現的。前者對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消退感到痛心,認為必須得以恢復和弘揚。後者宣稱手工藝在當代的消亡實屬必然,只能以仿製來保存。實際上,手工藝在當代的復興或消亡,並不取決於人們的意願,而是取決於手工藝本身,取決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還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文化上傳統設計由於手工藝的製作特點,作為經驗的、有機的、個性的、感性化的設計基調由此定下。手工藝最初的現代形態,是聚焦於人、藝術家,以服務民眾、崇尚自然為出發點,它一起始就以開放的姿態兼容各種思想,以自然、人、民主、藝術為特徵強調「手工藝」,一改先前那種粗糙、單調的工業風格和繁瑣、庸俗的維多利亞風格,體現出清新、自然的設計風格。在這一發展鏈條上產生的「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中的手工藝,面對新的情況,都以開放為前提,特別是裝飾藝術既表現為對不同觀念的巨大包容性,也表現為接受時間挑戰的巨大潛力:手工藝與工業化、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代、多種觀念都能匯同在一起,刷新了設計的時代精神。之後,設計的每一次變革,從波普到後現代都要回顧「手工藝」時期,手工藝為現代設計變革提供了範本與借鑒。這就是說,手工藝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並非是隔絕與封閉的,幾乎在每個歷史時期,人類的這一設計經驗始終保持著開放性。手工藝與大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決定了設計的最終形式。100年來現代設計的發展以大工業文明為基礎,形成了現代設計的風格特徵,而手工藝因有其開放的系統,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現代技術和現代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獲得了現代的演化,以獨特的發展形式在現代設計的夾縫中生存、壯大,並為現代設計提供參照。在某種意義上說,手工藝在現代的演化,也是因工業時代機器文明的作用,是以開放的姿態吸取了工業文明的成就。它過濾掉了傳統手工藝中那些繁雜和瑣碎的形式,摒棄了不適宜現代生活、現代審美的那些東西,使手工藝獲得了新的、現代的理念、方法和形式。開放的手工藝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相應的工具,不失手工製作的特性;二、現代材料與自然材料相結合,優先考慮資源消耗問題與環境保護;三、注重需求者的感性特點,確立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原則;四、模糊工藝與藝術的界限,符合視覺欣賞特點,走向多元化的層面。可以說,現代手工藝設計與現代設計並行發展,且能夠彌補現代設計的種種不足和缺陷。開放的手工藝系統是不斷面對新的情況、在不斷的抗爭中前進的歷史畫卷,手工藝持續發展必以開放為前提。現代手工藝惟一排斥的,只是固步自封和封閉,過去那種小農經濟時代手工藝的封閉性,導致某些手工藝傳統的缺失。現代那種鼓吹手工藝只能保存,甚至把手工藝研究、收藏與商人的囤積居奇相比附的觀念,與開放的手工藝觀念毫無共同點,它披上回復手工藝的外衣,除了擾亂手工藝語境,加劇手工藝概念的混亂,還誤導人們,以為手工藝只能進博物館。誠然,一百年來,傳統生活空間的改變,使傳統技藝被迫退位,逐漸凋零。對傳統手工藝而言,現代發達的工業技術是最駭人的,它幾乎成為殺手鐧。加上玩電腦、上互聯網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缺少了解,對傳統手工藝幾無感情。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對傳統的手工藝提出進一步繼承、揚棄和再創,是基於提升國民的審美素養與境界,改變傳統與現代對立的思維定勢,希望手工藝中優秀的基因能夠繼承下去,也是對當代日益嚴重的文化危機有所補益。更重要的是,要使手工藝在當代的實踐,對中國民眾的小康生活有所貢獻。在當代,當人們普遍陶醉於人類藉助科技發展而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時,也有一些深具人文精神者已經在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而大聲疾呼,當人們普遍欣賞互聯網擴大了人們了解信息的范圍,縮小了人與人交流的距離時,他們又提起注意大眾傳媒對人的心靈的消解作用。當全球一體化來臨之時,他們更提出建立我們的「本土知識體系」。而復興手工藝可能與此有概念上的含混,但就問題指向來看,它觸摸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重要的是手工藝雖然是物質的、生產的一種設計形式,但所體現的手藝思想和堅守的知識信仰維度具有一定的普遍的意義。我以為,正是這個原因,它對工業化初期的知識分子走出精神困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雖然當代的社會、文化因素,生產的環境和方式使手工藝發展面臨困境,但對於一個開放的傳統來說,困境不是墓地,而是使之更新和發展的契機。設計在線.中國手工藝的價值正在更大范圍內重新被人們所認識,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它作為開放傳統的前景。

㈣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意義

中國民間技藝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專帶,是彼此認同屬,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准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㈤ 堅持用傳統工藝純手工製作說明什麼

我個人覺得堅持用傳統工藝,純手工製作,說明了一個人,對這個人的對這個東西的喜愛或者是,堅持對這種,手工的傳承。

㈥ 我國有哪些傳統手工藝品,它們的寓意是什麼

傳統服飾及來其穿戴習俗正自在因文化適應和現代著裝觀念的沖擊而消失,服飾作為民族標志性文化符號的特徵弱化。傳統衣、飾品只在山區有零星遺存,婦女「針線」工藝傳承的脈絡微弱,其瀕危的狀況直接影響了民族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色文化建設。
我們在所擬訂的實施方案中將貫穿:用扶持民間傳承方式,激活「自然傳承」;用民間藝術進課堂的方式,啟動 「人為傳承」;用規定文化館(站)工作職責的方式,強化「保護性傳承」;形成行之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傳承機制框架。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寶貴的民族財富正在慢慢消失,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時間問題請你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細看有很多你需要的東西。

㈦ 中國傳統技藝的歷史貢獻和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如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意義
中國民間技藝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准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傳統技藝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傳統技藝包括:剪紙,陶藝,年畫,皮影,還有變臉,刺綉,泥塑,木刻,木雕,舞龍,戲曲等等。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如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傳統技藝是指一門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術、技能,並必須經過一定的深入研究學習才能掌握。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

㈧ 傳統服飾手工藝的傳承與超越在現實社會中的意義

傳統復服飾及其穿戴習俗正在因文制化適應和現代著裝觀念的沖擊而消失,服飾作為民族標志性文化符號的特徵弱化。傳統衣、飾品只在山區有零星遺存,婦女「針線」工藝傳承的脈絡微弱,其瀕危的狀況直接影響了民族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色文化建設。

我們在所擬訂的實施方案中將貫穿:用扶持民間傳承方式,激活「自然傳承」;用民間藝術進課堂的方式,啟動 「人為傳承」;用規定文化館(站)工作職責的方式,強化「保護性傳承」;形成行之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傳承機制框架。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寶貴的民族財富正在慢慢消失,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時間問題請你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細看有很多你需要的東西。

㈨ 傳統造紙的文化教育意義

炎黃部落回歸自然反哺鄉村行動在貴州黔西南貞豐走訪,今天走訪了窯上村和小屯的龍井村,這兩個村和其他村不同,因為小屯村有傳承幾百年的古法造紙工藝,窯上村有傳統制陶工藝,這兩個工藝承載著文化,承載著歷史,本來懷著這種准備感受歷史滄桑的心情去走訪,最後發現卻是滿滿的沉重。
在小屯鄉龍井村,這個傳說中的古法造紙保存最完好的村寨,如果不是村裡有個造紙的雕塑以及幾個古法造紙的宣傳牆繪,你很難把這個村跟古法造紙有什麼聯系,村裡靜謐的很,偶爾幾聲犬吠聲,在村裡打聽,村裡現在只有一個人還在做,叫劉世陽,也是古法造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但是劉世陽不在家裡,村裡人說,村裡不允許造紙了,因為污染,所有作坊都被關閉了,只有劉世陽在雙乳峰風景區在做古法白棉紙。我帶著疑問,村裡都因為污染不允許造紙了,怎麼還能在景區里做呢?直到在雙乳峰景區找到劉世陽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小屯鄉龍井村以前因為古法造紙也曾輝煌過,上世紀8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紙,這個村古法造紙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劉世陽自豪地說,上世紀80年代他的父親接待過由英國好幾家媒體組成的旅遊團來到龍井采訪,1986年美國遊客也來到這個偏僻的山村,參觀了古法造紙工藝的整個流程後,便來到劉世陽家,當欣賞堆積的一捆捆紙張時,遠道而來的美國客人如獲至寶。
當問起龍村村古法造紙的衰落,劉世陽悲憤的說,這都是人心太貪婪了,原來,古法造紙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把構樹皮和仙人掌要用石灰加水進行腐爛,這種古老的方式,很慢,基本都需要一個月,也不會污染水源,人們造紙的數量也是一定的,本來村裡有泉水的,96年開始,人們開始用鹼,因為用鹼大大加快了這個進程,最快24小時就可以把原料腐爛,紙漿多了就需要更多的水,開始抽地下水,村裡的地下泉水也沒了,因為鹼發生化學反應,全是黑水,幾百年龍井村造紙都沒有污染環境,短短10來年,村裡就全變成了黑水。2013年,國家行霹靂手段勒令所有造紙作坊關閉,經過幾年的改善,水又變清了。
劉世陽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投機取巧的,不然會受到懲罰。他還在堅守最傳統的古法造紙工藝,作為傳承人,他不想讓這個工藝失傳,自己花錢在景區租個地方,去給遊客展示這種技藝,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但是一年已經賠了2萬多了,今年8月份到期,他就不準備租下去了,他要重新找個地方,安心的做紙。從和劉世陽的交談中,感受到一個傳承者的疲憊。
其實這種情況在窯上也是一樣,上世紀最後20年,窯上村700多戶人家,9成都靠制陶為生,很多房子是陶罐累成,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如今,村裡做陶的也就只有4、5家了,一年也開不了幾次窯,僅有的幾個師傅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再做這個艱苦的工作,泥土中的藝術在走向衰亡,作為制陶,在窯上村,從來都是一種糊口的行當。很多老工藝都是隨著一個老人的去世而徹底消失。
關於傳承,很多民族傳統的手工藝特別是一些帶有很強時代印記和情感共鳴的老手藝老工藝,一經媒體曝光,開始迅速傳播,但是喧囂過後,傳承者依然去堅守自己的孤獨,過客開始開始追逐新的熱點,情感的沖動並不能挽救或者斷定一門老工藝是否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實用主義大行其道,不能賺錢的東西都是耍流氓,但是我們還應該有權利主義,並不是一個東西一定要賺多少錢,只要有人認可,有人喜歡,然後喜歡這個工藝的人願意去做,形成良性的小眾圈子,這個工藝就會傳承下去。
有些老藝人,因為熱愛,願意在傳承上耗下去,守一份淡然和堅定,用時間等待一朵花開,用時間沉澱出一個結果和延續的種子,世界那麼大,總有人對這個東西痴狂的熱愛,並不是為了利益,只是一種存在的尊重。

㈩ 傳統(服飾)手工藝的傳承與超越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中國手工藝有萬年以上的不間斷歷史,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正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蛻變過程畢竟是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一事實是殘酷的。但適者生存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適用於文化產業。我們都清楚地看到,20世紀的一百年間、傳統手工藝從鼎盛期日漸下滑,到世紀末,已衰退到歷史的低點。而同樣在這一百年間,我們對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沿革、發展規律、文化內涵的整理和研究卻日漸興隆,到世紀末已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這一反差耐人尋味,但並不奇怪,它們都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發生的。前者與社會的轉型和變革緊密相聯,是已發生的客觀事實,不是理論問題。後者是在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對歷史的總結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有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本文擬從近代以來傳統手工藝潛在的蛻變因素、工業社會與傳統手工藝的沖突來分析21世紀傳統手工藝的前途。結論正確與否,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一、近代:潛在的蛻變因素
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推翻了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了共和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又以摧枯拉朽之勢盪滌了舊的思想體系和陳規陋習,從而開辟了中國文化史的新紀元。然而在如此劇烈的社會震撼之中,傳統手工藝從表面看似乎沒有多少變化,大體上傳承了清代的風格和技藝,時強時弱地延續了幾十年。但從它與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相關性來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將迫使它發生蛻變的潛在因素。
(一)傳統手工藝的市場日漸縮小
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品的使用幾乎涉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中,手工藝提供了大部分的社會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禮服、禮器,小到民間的嫁衣、紙馬。尤其是宮廷和寵大的官僚機構對高檔手工藝的需求曾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使金、玉、漆、木、絲織、刺綉等行業的技藝登峰造極。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體驟變,使頂戴花翎、龍袍朝珠一夜間被廢除,帶有封建等級烙印的手工藝立即失去了市場。這是市場縮小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來,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輸入中國,如洋布、洋油燈、洋火、洋襪、電扇、電燈、鍾表等等,逐步佔領了大都市的市場,就連慈禧、光緒都有了鋼琴和沙發。1893年(光緒十九年)上海安裝了6325盞電燈,次年達到9091盞。接著,北京、天津,包括皇宮禁苑都裝起了電燈(焦潤明:《中國近代文化史》)。這樣,實用手工藝的生產必然受到排擠。
(二)對手工藝品價值認識的偏移
傳統手工藝品原來就有兩大類別。一類是高檔品(即後來所說的特種工藝)。兼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一類是普及的實用品,直接服務於人的生活。在封建社會,高檔工藝品早就成了少數人積斂財富的對象,古物則當作「古玩」收藏。據《查抄和 家產清單》,何家玉器庫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塊、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價銀七百萬兩」。古玩器有「古銅瓶二十座、古銅鼎二十一座、古銅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價銀八百萬兩」等等。民國以來,實用手工藝品雖然有收縮的趨勢,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貴對高檔工藝品的需求並未有絲毫減少。因此對手工藝品的價值就明顯地偏向了高檔的特種工藝品。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明顯上升,使實用價值顯得無足輕重。晚清至民初蘇州工藝美術的畸形發展就是一例,當時以紅木傢具、玉雕、珠寶、檀香扇、刺綉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種工藝品。
(三)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難以與時代同步
近代傳統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長期停留在清代風格之中,少有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師徒世代相繼的傳承方式,使技藝和風格走向程式化,一時難以扭轉。正如《考工記》所說:「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轉型的不平衡性,使傳統手工藝無法迅速與時代靠攏。上個世紀初葉,當東南地區和大都市已經出現較多西裝的時候,邊遠地區還在給少女裹足,社會上出現了古今混雜、中西並舉的現象,傳統手工藝似乎無所適從。一些人感到世事的變遷,以創新來爭取市場,如景德鎮瓷瓶上出現了時裝人物畫。一些人處於獵奇心理,又丟不開傳統的觀念,就產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風格。如蘇州東山雕花大樓,既有中國吉祥紋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羅馬柱頭和文藝復興式的雕花,雜亂無章。只有刺綉不自覺地發生了比較徹底的蛻變。刺綉在古代以實用為主,明代露香園的「顧綉」開創了以綉仿畫的工藝,並廣為流傳。在實用刺綉日趨衰退的時候,這種工藝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刺綉了。三是高居於現實生活之上的高檔工藝品,本來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為上品,自然可以無視社會的變革。總之,近代傳統手工藝處在變與不變,似變非變的邊緣線上,預示著一場難以阻擋的蛻變之風將要橫掃中國。
二、現代:蛻變的必然性
20世紀的後五十年,中國的經濟曾經大落大起,而傳統手工藝反而大起大落,這必然會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此的「差異」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工業化社會,傳統手工藝必然要發生蛻變是客觀規律。而促成這一蛻變的因素則是多方面的。
(一)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20世紀50—60年代,傳統手工藝經歷了一個難得的復興期。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直接指導下,集體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個體作坊,以創辦工藝美術院校和子承父業的兩種方式培養後繼人才。在計劃性對外貿易的經濟杠桿作用下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廠社難以維持,甚至倒閉。而個體作坊又漸漸興起,手工藝生產以手工為主,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與工業化的批量生產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業和等級工資制度把個人創造的積極性淹在「大鍋飯」中,在新的經濟體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結果是大量的實用品由工業化批量生產、如日用陶瓷、傢具;少量的特種工藝品由作坊精雕細刻,如珠寶、金銀首飾等等,發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與生活方式脫離的產品
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與工業化社會生活方式的脫離。20世紀50—7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雖然簡朴,實際上已有嚴重的「西化」傾向。如單調的西式服裝、簡陋的西式住房、不變速的自行車、蒸氣火車頭等等。傳統手工藝除了換取外匯,與人民生活已經離得很遠。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的生活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攏,西化趨勢加速,居住環境的改善、家用電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車的增多、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都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時空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業化產品,價廉物美。手工藝品雖然價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業家斥巨資建立了紫檀博物館,能如此做的又有幾人?可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必然造成傳統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收縮,哪一個民族都難以擺脫這個規律。
(三)「推陳出新」的誤區
傳統手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始終處在「流變」之中,並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風格。現代的「推陳出新」是不是能夠使它重新與時代潮流相匯合?70年代的兩次創新嘗試說明這是十分艱難的。在「文革」的鬧劇中,傳統手工藝在「樣板戲」的感召下,曾出現直接反映革命題材或「樣板戲」某個情節的高潮,可以稱為「樣板戲式」的推陳出新。這種創新基本上排除了藝術規律。隨著「文革」的結束,這種創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後期,百廢待興,為了振興傳統手工藝,又作了「文藝復興式」的創新嘗試,也就是提倡復興「漢唐風格」、「敦煌風格」等。意欲擺脫幾十年來明清風格的束縛,從古典藝術中汲取養料使之有更廣闊的創作領域。然而這種變相的復古在70-80年代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兩次「推陳出新」的遭遇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一是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毋庸贅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傳統手工藝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風格中,不僅因為它們與近代直接相聯,而且明清遺物眾多,如建築、園林、傢具、書畫、戲曲、小說等等,它們與手工藝品融合為一道古典文化的風景線,形成了認識上的定勢。對於專家備加贊賞的漢唐、敦煌等藝術反而感到陌生。蘇州寒山寺近年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復興,即使藝術水準很高,也難以為多數人賞識。二是改良不能挽救傳統手工藝。上述兩種「推陳出新」都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技藝、材料、表現手法極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題材上進行切換,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實證明,在現代社會,傳統手工藝或者以既定的樣式顯示歷史的深遠;或者使技藝和風格分離,經過與現代要素的重新組合,才能融入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中,從而獲得「再生」。
三、再生之路:脫胎換骨
在21世紀,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可能有三種生存方式。一種是整體的傳承。除了少數自然生存的品種外,還要從文化生態學的高度人為地保護最優秀的品種和大師級人物,使之不失傳。一種是傳統的技藝和現代風格的結合,即用現代審美意識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再創造,使之與現代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現代陶藝,它在造型、釉色、彩繪和肌理方面的變化都與現代派以及現代派之後的藝術有千絲萬樓的聯系。一種是將風格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使之與現代材料和工藝結合。只有風格的移植,沒有技藝的傳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現代樣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裝,紐絆做成假扣,團花可以剪一塊織錦緞替代等。這種形式既能寄託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適應現代化環境,生命力將十分頑強。上述三種類型中,後兩種都以風格和技藝的分離為特點,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手工藝「蛻變——再生「的規律。
(一)形式與思想內涵的分離和移植
傳統手工藝的思想內涵很豐富,難以一言蔽之。但從根本上說,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級觀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應的宇宙思維、永不忘本的傳承意識、辟邪納吉的民俗傳統是融為一體的。然而社會的變革往往迫使傳統手工藝的形式層面與精神內質相剝離,或者給舊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內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現古老的思想。舊形式新內涵的典型莫過於北京故宮從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館、江南園林從私家花園成了人民公園。另外,我們常見以京劇臉譜、儺戲面具作裝飾的現象,它們究竟是什麼角色或者什麼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神韻和風格。現代人佩玉只是為了吉祥,誰還記得孔子關於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誨呢?所謂舊內涵新形式的結合,是指用現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觀念和思想。如現代時裝設計中那些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作品、現代少數民族舞台服裝的設計製作均是如此。再如,陰陽五行說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觀念,在傳統手工藝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這種觀念最直觀的反映。2001年「藝術和科學」研討會的系列招貼畫《金木水火土》(見《裝飾》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視覺形象表現五行、五色觀念。由李政道創意的雕塑《物之道》(見《裝飾》2001年四期彩頁)則是以「陰陽互抱」為內涵的現代作品。
(二)形式與技藝的分離和移植
中國傳統手工藝風格的形成首先取決於思想內涵。同時,材料和工藝獨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為文化遺產,風格和技藝永遠是一個整體。但要想融入現代社會,卻不能不使它們分離。因為材料和技藝既帶來了獨特的風格,也帶來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樣鏤刻精細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現代社會並不重視玉和象牙的經濟價值,更需要華而不貴、隨風而變的飾物和用品。如果使傳統手工藝的形成和技藝脫離固定的關系,就有了再創造的空間。如軟雕塑表現彩陶紋樣,用地毯表現漢代畫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嘗試。反過來,用傳統技藝反映新題材也是一種移植,上文已說到的現代陶藝即是典範。但是,也不是任何題材都適合於傳統工藝。有一處陳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製作現代人物大型彩塑、變優勢為劣勢,難以成功。
(三)形式與實用性的分離與移植
傳統手工藝曾經與過去的生活緊密相連,一些產品為當時的生活服務,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現代生活方式和人居環境中,它們的實用價值也隨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實用性的分離就不可避免。如江南舊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樣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幾何紋。在現代建築中本已完全不用這種木製窗格,但在室內裝修中,它們被掛牆上,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歡迎,甚至出現了製成新窗格再做舊的現象。又如,服飾綉品成為掛件、石磨和栓馬樁放在院子里等等。這些曾經是非常實用的產品紛紛被移植到顯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裝飾之中,再也不會有使用價值了。這樣的「蛻變——再生」不能不說是非常典型的。 總之,傳統手工藝的風格將是永存的,然而,它卻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脫胎換骨的蛻變。

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思考

蘇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類齊全。它是蘇州的驕傲。但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蘇州工藝美術事業的新發展呢?這是每個工藝美術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在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全體職工和藝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工藝美術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少產品的藝術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歷史水平。如刺綉,檀香扇、仿古銅器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還有不少工藝品尚落在歷史水平的後面。產品往往是老面孔,都似曾相識。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們對待傳統的東西,缺乏全面地科學地研究,只是一古腦兒地繼承或者說是仿製。產品陳舊,缺乏時代感。缺乏時代感的作品,又怎能獲得這個時代人們的喜愛和賞識呢?
任何一件工藝作品都要有時代的風格,時代的氣息。沒有時代內容和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枯萎的作品。只有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作品,並且有時代內容和氣息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傳統,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但傳統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而得到發展的。傳統從來就是立足於民族、地區,同時又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東西來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傳統看作是靜止的,排外的,繼承傳統就是「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不斷從現實社會中吸取營養,使傳統的表現形式增添時代的色彩,為發展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品而服務。 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時代產品,要求我們必須從更廣的范圍,全面地研究和繼承優良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也就丟掉了自己的特長。那未,如何突破以往繼承傳統的狹隘界限,在傳統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呢?一是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這是工藝美術繼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工藝行業面臨資金短缺,生產力水平低等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利用外資和民間資金發展外貿產品。蘇扇是傳統產品之一,利用傳統的制扇技藝積極開發系列產品,即「工藝扇、電腦扇」等產品,其特點表現在材質上,如扇骨,扇面製作上的變化,扇骨採用聚苯烯硬塑,圖案花樣採用燙金,從而替代傳統的竹骨,扇面面料採用不同的棉布滌麗綸,從而替代傳統的紙質。膠水採用高強度水溶性膠水,替代傳統的槳糊,改變傳統紙扇易蛀、易損壞的缺點。其扇不但造型美觀大方,扇面新穎奪目,可洗性,價格適中,其質量遠遠超過了「西班牙扇」,得到西方各國人士的普遍喜愛,並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要研究傳統,科學地繼承和發揚傳統。這是工藝美術創作設計和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對它的研究、開發做得很不夠。還有不少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地探討、研究。中國的工藝美術在國際市場面臨著極好的機遇。刺綉品、絲綢服裝品、床上用品等產品都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把握機遇,在繼承傳統產品的同時,勇於創新,積極開發適應時代需要、現代人所喜愛和賞識的新時代的工藝美術品。特別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新產品的發掘、開發,使我們的工藝美術產品有新的面貌、新的技術、新的材質、新的品質。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現在人們喜歡所謂的「流線型」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只不過有一種新鮮活力,歡快的情感表現。工藝美術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首先具有實用價值,同時也具有欣賞價值。人類創新各種生活用品,首先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同時也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按照美的規律來設計和製造產品。工藝品的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標准,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產品的審美功能上必須要不斷地創新。象過去廳堂陳設的太師椅,那樣方,那樣大,那樣的笨重,那樣的庄嚴,那樣的一本正經。你喜愛么?不僅坐著不舒服,其式樣也離開了時代審美標准。工藝美術品要適應社會的需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在產品審美功能上要不斷創新。現在我們的工藝美術品,常常是多少年一貫制,脫離現實生活,這正是阻礙我們工藝美術發展的要害所在。 開發適應時代生活需要的產品,必須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必須使傳統技藝傳統風格在新技術基礎上有所發展。如我們現在的微雕產品,一粒米大的象牙刻著首詩,一根頭發上刻著一首詩,在過去是難以做到的,現在能做到了,這正體現了現代光鏡技術。可以這樣說,每個工藝美術精品,都體現出時代性,不但表現在產品使用和審美功能,而且還應該體現出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決定著一個時代產品的基本面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創造了新的生產力,而且也為藝術表現能力開辟更加廣闊的陣地。 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工藝美術品。但是我們現有的工藝美術品,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仍很突出,而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工作比我們做得好,如漆器是我國的傳統產品,後來才傳入日本,日本人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大漆」的化學成份,研究干方法,使產品的功能質量等方面都越過了我們。科技落後,產品也必然落後,這些是影響我國工藝品升級換代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歷史上說,沒有冶煉技術,就沒有青銅器,也就沒有編鍾樂器。編鍾是我國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樂器,它由一系列的鍾按順序掛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如湖北隨州市戰國早期曾候乙墓葬出土的「曾候乙編鍾」就是我國最大規模的編鍾,共65枚一套。1999年初,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黨中央、國務院下達計劃,要求蘇州在9個月內研製成一套仿古銅樂器「中華和鍾」,108枚。其造型要在古代編鍾基礎上改制,其顏色、音量、音色都有嚴格規定要求。蘇州工藝美術家們奮力拚搏,終於在規定時間內成功地研製成一套「中華和鍾」,不論在造型設計、定樣、翻模、澆鑄、製作,還是在上色、調音等各個環節,都發揮了最佳的技藝水平,同時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也積極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了大膽創新。108枚鍾掛在一起,音質優美,氣勢宏大。其規模遠遠超過了曾候乙編鍾。108枚編鍾象徵著中華民族精神,象徵著國家的祥和、吉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華和鍾」的研製成功,是我們蘇州工藝美術事業上一次新的突破。給了我們一個啟迪——運用傳統技藝結合時代特徵,勇於創新,開拓時代產品是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繼承、創新、發展工藝美術必經之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工藝美術也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車輪,加快步伐,正確處理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的關系,抓住機遇,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出更美的作品,以滿足現代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需求,同時也使蘇州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閃耀出新的光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