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治安戰
A. 從1940年至1949年中國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發生於1941年1月4日至1月14日的事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沖突事件。
事件中,共產黨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損失;一般認為,此事件原因為稍早兩黨軍隊的軍事沖突。根據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協定,新四軍在編制上屬於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領導;但是新四軍事實上聽命於延安的共產黨。
毛澤東曾經就指示新四軍所在的中共東南局,也不論是八路軍、新四軍或華南遊擊隊,雖然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敵人,均在抗戰。因此,我們均能夠發展,均應該發展。這種發展的方針,中央曾多次給你們指出來了。
所謂發展,就是不受國民黨的限制,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范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在這種根據地上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
2、棗宜會戰
1940年5月至6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是為棗宜會戰。1940年侵華日軍為確保武漢,在第十一軍司令宮園部和一郎指揮下,於5月2日發動棗宜會戰。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六個集團軍進行堵擊。
日軍自5月1日起分三路先後攻佔明港、桐柏、唐河、棗陽等地,10日會師於唐白河畔。中國軍隊轉入外線的部隊將敵反包圍於襄東平原,收復明港、桐柏,一度克復棗陽。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數千人渡襄河出擊,在南瓜店遭敵萬餘人夾擊,壯烈殉國。
5月31日晚日軍強渡襄河,6月14日攻佔宜昌。16日中國軍隊全面反攻,分別到達江陵、宜昌、當陽、鍾祥、隨縣(今隨川市)、信陽以北一線,與日軍對峙。這次會戰,日軍雖佔有宜昌,但並未解除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指的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各部,於1940年8月開始,在總部統一批示下,於華北動員的一系列大局限攻勢,地區涵蓋山西、綏遠、河北、河南、察哈爾、熱河各省。
這一戰役最初並未命名,因開戰第三天我軍投入軍力即達105個團,故左權照料長將其稱為「百團大戰」。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收復了大片失地,成立起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華中、華南等一系列敵後抗日按照地。
八路軍、新四軍的努力抗戰,引起了日寇的極大驚愕,他們將侵華的86萬侵略軍中的54萬部隊壓向解放區疆場。日寇在解放區周圍成立了很多堡壘,封閉、支解各解放區,對解放區實行「囚籠政策」。
為了砸碎仇人的「囚籠」,八路軍主力隊伍會合了100多個團約30萬軍力,向華北敵占交通線和據點動員大局限進攻。
4、上高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中國派遣隊為加強華北治安戰,決定將駐江西安義地區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並利用調動之前對駐上高地區的第9戰區第29集團軍發動一次進攻,以鞏固華中戰略要地南昌外圍。
3月24日,日軍調集第33、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分北、中、南三路秘密集結。在第22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企圖對上高實行分進合擊,打擊和削弱國軍。由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集中了第49、第70、第73、第74軍約22個師的兵力參加作戰。
25日,北路日軍第33師團由安義向奉新、上高方向進犯,國軍第70軍在奉新城東西設防,憑借潦河兩側高地抵抗,在日軍飛機和炮兵的猛烈轟擊下,被迫撤守奉新。日軍攻陷奉新後,強渡錦江,續向上高進擊。
南路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贛江北岸發起攻擊,於夜間兩次強渡錦江,遂由獨城以北地區沿錦江南岸西犯,受到守軍第70軍第207師和第74軍第52師的阻擊重創。26日,中路日軍第34師團沿錦江北岸向高安方向進犯,企圖協同北、南兩路擊破守軍第70軍,再以3路圍攻第74軍。
第70軍第207師在日軍強烈攻勢面前丟城棄地,倉皇突圍。28日,第34師團侵佔高安又西進龍團圩。第33師團進至上富、若竹坳附近,29日,遭到第70軍一部伏擊,經苦戰突圍撤至奉新。
5、晉南戰役
1941年1~2月,中國軍隊在河南信陽以北地區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日軍為尋殲在豫南的中國軍隊湯恩伯集團軍,抽調第3、第17、第40師及特種兵一部,集中在信陽以北地區,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進攻豫南。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3個集團軍共8個軍組織防禦。30日,日軍中央兵團兵分兩路,企圖協同兩翼兵團夾擊中國軍隊。31日,日軍攻佔舞陽、上蔡,形成包圍圈,但中國軍隊已先行轉移,致使日軍撲空。
此時,日軍側背受到中國軍隊攻擊,正陽已被皖西第84軍克復,後方交通受到威脅,遂於2月1日開始回撤。日軍第3師從舞陽撤出後,於4日攻佔南陽,6日放棄該城向唐河、泌陽方向撤退。中國第13軍順勢收復舞陽後,即向南陽方向追擊日軍。
與此同時,由舞陽南撤的日軍第17師及第15、第4師各一部,在象河關附近遭到中國軍隊猛烈打擊,傷亡慘重,向南潰退。至7日,各路日軍均撤回信陽附近。此役,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B. 亞洲中國戰場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通常認為,反法西斯 中國戰場 ,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決定性的轉折之戰,這或許屬實。但又想到—個同日本法西斯殊死搏鬥長達14年之久、作戰地域遍布幾百萬平方公里國土、軍民傷亡人數數以千萬計的國家,怎麼會連一場或幾場具備重大轉折意義的戰役/戰斗也沒有呢?實際上,人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難以准確定位並形成共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能突破舊有思維的框框。這一方面是由於 中國戰場 長期的相持階段(將近7年),使人們對抗日局勢的微妙變化產生了迷茫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國內外的某些過度宣傳,導致我們把反法西斯戰爭的注意力放到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 實際上看來,所謂「 轉折點 」不僅有時間(或曰階段)和所屬戰區的限定,更有數量上的差別。比如斯大林格勒會戰,盡管法西斯德國及其仆從軍被殲滅總計在200萬人以上,但這並不是說從此「蘇聯已牢牢掌握了蘇德戰場主動權」,因為緊接著在庫爾斯克地區,恢復了部分元氣的德軍便集中其裝甲部隊主力發動了一場旨在扭轉敗局的戰略性進攻,結果又遭慘敗。自此蘇德戰場的敵我態勢才算完全改觀。至於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的 轉折點 ,那就更不具備說服力了。盡管當時反法西斯陣營已經形成,世界各反法西斯主要戰場在客觀上起到了互相呼應和支持的作用,但若粗略的以東西方兩大作戰地域論,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並沒有從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中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鼓舞軍民士氣是另一回事),僅此一點便可充分說明「轉折之戰」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又如中途島海戰,有人認為它是整個亞太戰場的 轉折點 (或是之一),但其實這種說法更是站不住腳。眾所周知,雖然在二戰中海空力量已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重要因素,但起關鍵性、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陸軍老大哥。若沒有地面部隊的大規模殲滅戰與實地佔領,是不可能徹底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的。同樣道理,有資格說是自己最終將日本法西斯送上絞刑架的,唯有長期牽制7成以上日本陸軍主力的中國軍民;另外,當時的侵華日軍和太平洋戰場上的守島部隊情形大不相同,前者自始至終都很少為缺乏彈葯糧秣發過愁(補給線短,較少依賴海運,可以就地籌措等),而後者卻常常陷入困守孤島的窘境,乃至一再的出現瀕臨絕地的日軍「爭食人肉」和「全體玉碎」的慘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中途島海戰取得了多麼大的戰果,具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其歷史作用可能還敢不上中國華北戰場的一次較大規模反掃盪作戰(至少可以打破日寇三光政策,打擊敵人的掠奪行動)。 綜上所述,在軍情復雜、地域遼闊的 中國戰場 ,其 轉折點 也不可能只有一個,因此如果我們根據時間跨度來區分的話,大致有以下幾場戰役(或戰斗)可入選: 一、局部抗戰時期(1931.9.18-1937.7.7) 1、1933年7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九一八事變後,著名抗日將領馮玉祥激憤於政府的無能和懦弱,毅然決定與中共合作,1933年5月在察省正式組建了兵力達十餘萬之眾的民眾抗日同盟軍,並很快開始獨立對日作戰。同盟軍在力克察東四縣後乘勝追擊,又經連續五晝夜的浴血奮戰,終於將察北軍事重鎮多倫收復,至此察省失地全部光復。盡管後來在國民政府及日寇的政治分化和軍事打壓下,同盟軍被迫解散,但他們的抗日壯舉極大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延緩了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間,而且察哈爾抗戰還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為以後的國共正式合作開創了有益的先例。以上種種,即足以令多倫大捷成為中國局部抗戰時期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戰役。 2、1936年11月傅作義綏遠抗戰,取得紅格爾圖和百靈廟大捷,肅清了綏遠全境敵寇(多數為蒙漢偽軍)。尤其是百靈廟大捷,殲敵近萬名,斃日本特務、顧問近百人,使日軍在綏遠下的賭本頃刻間輸得精光。綏遠抗戰之所以能夠位居「轉折之戰」行列,就在於其是局部抗戰時期,惟一一次既打擊了侵略者,又收復了失地,同時還沒簽訂任何賣國條約的完全勝利。 3、1936年12月12日華清池戰斗。其實就是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經過中共調停,最終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以團結抗日為基礎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此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戰斗規模很小,意義卻極其深遠,一方面它牽動了整個東亞局勢,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全國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因此這小小的華清池戰斗,也堪稱是局部抗戰階段的轉折之戰。 除了上述三個戰例,1932.1.28-3.3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又稱「一二八」事變),似也應當列入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戰斗。但小兵考慮到此役最後以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告終,故未將其列入。類似的情況還有長城抗戰。 二、全面抗戰之敵戰略進攻階段(1937.7.7-1938.10.27) 1、淞滬會戰(1937.8.9-11.12)。其入選的道理很簡單,即徹底打破了日寇「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瘋狂圖謀。國人神為之往,氣為之壯,血為之凝。 2、武漢會戰(1938年夏秋)。當時中日兩國的焦點都集中在武漢會戰上。一旦武漢失守,國民政府的威望與執政基礎將被進一步嚴重損害,同時給予蔣政權內部的對日投降妥協派以當漢奸的借口,而日寇則可將這座華中最大的城市變成其對中國腹地繼續作戰的跳板與後勤基地。不幸的是,最終這一切都發生了。隨著1938年10月27日武漢三鎮陷落,中國的抗日戰爭從此進入了八年抗戰最艱苦最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而武漢失守還不到兩個月(12月18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即投敵叛國。武漢會戰之轉折意義,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戰爭階段分水嶺以外,還標志著自此始,中國抗戰的主戰場開始由國民黨「正面戰場」轉向中共領導下的敵後戰場,抗日救國的主力軍也由國民黨軍隊變為人民武裝。 這一階段還有諸如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但其歷史地位和意義均遜於以上二者,故未入選。至於平型關戰斗,盡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作為隸屬於太原會戰一部分的局部戰斗,過分擴大其作用沒有必要。 三、全面抗戰之敵我相持階段(1938.11-1943年秋) 1940年底,為配合準備南進和所謂「長期作戰體制」的需要,整個侵華日軍的部署和作戰重心,開始向華北、華中地區的「治安戰」轉移——很顯然,日寇的主攻矛頭直指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 百團大戰(1940.8-12)。百團大戰之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首先,將日寇的「火力」都吸引到了人民軍隊一邊,極大的緩解了國統區壓力;其二,既打亂了日寇的誘降蔣政權陰謀,也部分打消了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心理;其三,振奮了全國民眾因國民黨部隊會戰連續失利,而陷入低迷狀態的抗戰士氣;其四,至少使日軍的「南進」計劃推遲了5個月,為美國政府贏得了極為寶貴的備戰時間。百團大戰的特殊性在於:這次戰役是在日寇自認為「穩固」的後方發起的;百團大戰是人民軍隊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的一次規模空前的集中性展示,三個半月時間向敵頻繁攻擊達1824次,攻堅、破襲、伏擊,多種戰術靈活運用,令敵防不勝防。就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百團大戰一度使「華北局勢惡化」;此役,人民軍隊互相支援,勇挑重擔,體現了高度的革命覺悟;百團大戰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強的群眾自發性,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一階段,日軍在國統區也發起過為數不少的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予敵以沉重打擊,但敵我雙方基本上處於拉鋸相持狀態,國民政府方面除了國土比前期丟的少了一點外,基本上偏安西南一隅,而也隨著正面戰場壓力的減輕,其反共行動有所回潮,兄弟鬩牆的悲劇一次又一次在華夏大地上演。 四、全面抗戰之我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秋-1945.8.26) 1、蘇聯紅軍出兵東北(1945.8.9-8.26)。此役全殲侵華日軍兵力最雄厚的關東軍集群,僅此一點即足可使其成為戰略反攻階段最重要轉折之戰。而1945年8月26日結束的虎頭要塞攻堅戰,則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結束。 2、全面反攻和殲滅拒降之敵作戰。1945年8月9日毛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短期內我人民武裝即殲滅(斃傷俘)日偽軍40萬人,繳獲步槍24萬支,輕重機槍5000多挺,各種炮1300門,攻克縣以上城市250餘座,殘余日偽軍的主要屯集點包括北平、天津、太原,均已陷入我人民武裝重重包圍之中。如果不是日寇很快宣布投降,拿下這些城市均指日可待。 ——別人博客上的 我很認同就復制下來了
C. 為什麼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的統計中日之間如此懸殊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內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容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D. 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教訓是什麼
主要是由於清朝的腐敗統治,官員的貪污腐敗,不引進先進技術,,再加上外國鴉片毒品的危害,官兵的軍事力量差
E. 在抗戰時期 八路軍 進行的著名戰役、戰斗有哪些
1937年9月,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全源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八路軍方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打響了忻口會戰。抗戰初期,在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戰役是忻口會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F. 《永不磨滅的番號》歷史背景是什麼
冀中大地上,一群「被鬼子追著腚跑」的窮苦人,為了生存,為了給死去的親人報仇,他們攥緊拳頭,抄起長茅,聚集在民兵隊長李大本事身邊,跟著他用從戲檯子上學來的「孫臏斗龐涓」、「岳飛大戰金兀術」、「諸葛亮火燒赤壁」的法子,奮起抗擊兇殘而強悍的日本鬼子。
一支倉促成軍的雜牌隊伍,竟然用迷魂陣和一口行軍鍋不僅掩護了八路軍主力轉移,還牽動了保定乃至華北的日軍。
他們的聲勢日漸壯大,震懾住了燕趙大地的偽軍,也招致鬼子親王率關東騎兵殺奔而來,然而這不可一世的滾滾鐵騎,卻消殞在這支沒有番號的雜牌軍的地雷陣中。
就是這樣一支沒有番號的「土八路」,他們不僅挫敗了鬼子在華北實施細菌戰的陰謀,打退了鬼子精心策劃的「治安戰」,而且以區區幾百人的兵力,生生擋住了鬼子飛機大炮助陣的精銳師團的輪番進攻,以頑強意志武裝起來的血肉之軀,粉碎了鬼子對八路軍的合圍。
(6)什麼叫治安戰擴展閱讀
《永不磨滅的番號》是一部由徐紀周執導,黃海波、王雷、姚芊羽等人主演的抗戰劇,講述了「李大本事」帶領著被他忽悠來的戰友們組成了一支沒有正規建制番號的縣大隊,在敵占區浴血抗擊日寇的悲壯故事。該劇於2011年8月16號在北京衛視和深圳衛視上星播出。
角色信息:
(1)李大本事
本名李赤水,原是紅軍西路軍,西路軍打散後以短工為生,直到參加了八路軍。古靈精怪,眼珠子一轉就是一個主意,騙偽軍、斗鬼子,偽裝進城,哭天抹淚,跟鬼子耍心眼,跑縱隊求給養。論武藝他不如孫成海,論戰力他不如吸鐵石,論軍事素養不如陳峰,但是他總能找出最適合的戰術戰法,說出最妥帖的動員話語。他整天跑東跑西嘻嘻哈哈,可隊伍沒了他總缺了一股子精氣神,他是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創立者和奠基人。
(2)賽貂蟬
紅槍會二當家,賽豹子之妹。在一次伏擊日本兵的游擊戰中救下垂死的李大本事,隨後被算命先生忽悠,逼迫李大本事與自己成婚。突襲衡水一役中,為保全李大本事的部隊,用紅纓槍引爆炸葯包,與鬼子的騎兵隊同歸於盡
(3)崔小辮
衡水鎮維持會長,視財如命、但求自保,既不參與八路抗日,也不參與日軍侵略。在女兒小北平心上人陳峰落入日軍手中後,幾度躊躇後,舍上全部身家換出陳峰,點燃炸葯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4)孫成海
河北滄州人,一身的武藝,但也一身的江湖習氣。槍法一般,武功高強!打急了眼,經常操著槍當燒火棍使!他是一個典型的北方草莽性格的人物。為抗日自立山頭,為和八路軍別苗頭自己起了一個九路軍的稱號,並和李赤水展開了斗氣的打賭,之後合為一股,並逐漸從一個我行我素的獨行俠變成了一個有著大局觀的軍事將領。
G. 抗日戰陣中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起了什麼作用
國民黨作為執政黨,其軍隊作為官軍、政府軍在正面戰場和日軍內對抗。共產黨作為擁有獨立容武裝的在野黨,西安事變達成和國民黨合作抗戰後,一方面將其正規部隊接受國民黨軍的統一整編(八路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協同作戰;一方面在敵戰區的薄弱地區大力發展地方武裝,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和影響力,並騷擾敵後方的補給和統治,較有效的協助了正面戰場。
很多人現在喜歡問誰的作用大,實際個人認為沒有可比性。那個時代國民黨是執政黨,其治下的軍隊才是正規軍,打的是日軍主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抗戰初期的共產黨軍隊實力相當薄弱,但依託群眾路線不斷壯大,但從頭到尾也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只不過由於國民黨軍隊各地方軍閥性質嚴重,軍隊管理腐敗,指揮失當等眾多原因,給人一種差勁的感覺,不如共產黨軍隊的上下一條心。內戰後,對國民黨也是一味否定,所以一直都給人一種錯覺,國民黨一無是處,不過歷史早晚還是得客觀來看的。
H. 八路軍在抗戰時期進行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八路軍在抗戰時期進行的著名戰役分別是:
1、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中旬,由於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
2、雁門關大捷:
路軍第120師切斷了日軍由大同到忻口的交通補給線,同時第115師打擊了蔚縣至代縣的日軍交通補給線,使進攻忻口日軍的彈葯、油料供應瀕於斷絕,攻勢頓挫。
3、陽明堡機場之戰:
1937年10月初,日軍華北方面軍一部向太原發動進攻。第二戰區部隊在太原以北忻口一線抵抗,八路軍務部隊在晉北廣大地區展開游擊戰配合其作戰。
4、神頭嶺伏擊戰:
我八路軍第129師,於1938年3月16日,在山西省潞城縣至涉縣之間,邯、長公路上進行的一次伏擊戰,殲滅了侵華日軍第16師團、第108師團、第14師團各一部,共一千五百餘人,擊(燒)毀汽車百餘輛,沉重地打擊了入侵晉東南地區日軍的囂張氣焰,破壞了敵之交通運輸線,有力地策應了我第115師在晉西地區的作戰行動,鉗制了日軍向黃河南岸和西岸的進攻。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I. 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戰爭中,傷亡主要來源是什麼
主要的傷亡都來自於常駐該地進行例行巡邏時,被當地的反美武裝襲擊。
J. 為什麼同樣打越南,美國人打的叫苦連篇,中國上去直接高歌猛進,強勢插入
中國不是長期佔領。
越南這個國家有個特點,叢林的地形導致地面佔領的戰爭比版較難打,特別適合游擊權隊的出沒。美國當時候為了長期控制越南,不得不長期駐扎軍隊,然後就被越南人坑了。中國當時候很快就撤退了,也就是及時止損,沒有被拖入戰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