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業堅守
⑴ 解放戰爭時的民族工業。
解放戰爭時期: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3)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打擊。
(4)繁重的捐稅負擔給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民族工業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⑵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2、地區分布不平衡。
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
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2)民族工業堅守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及形成原因:
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
原因:第一個階段的原因是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產生、甲午戰爭後出現「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
原因:第二個階段的原因是內因是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一戰後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卷土重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近代民族工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工業
⑶ 民族工業和洋務工業的區別
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除了洋務派的官辦企業外,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還有兩條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原來的部分手工工場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分歧的焦點在於洋務企業算不算民族工業。近代工業是相對於傳統手工業而言的,即採用機器生產的企業,因此洋務企業和私人資本主義企業都屬於近代工業;民族是相對於外國而言,所以洋務企業和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也都屬於民族工業;至於民族資本主義則主要是指私人資本主義,即私營工商業。
中國近代外商企業,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共同的特點都是使用機器的近代工業。
⑷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背景和動力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經過這場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方針政策,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更激發了實業家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於是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較著名的有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拓植協會等。這些實業團體大都以「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侵略的愛國熱情。由知名華僑人士創辦的同仁民生實業會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這都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面對外國資本的加緊滲入,洋貨越來越多地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第一次出現了抵制洋貨的運動,這次運動於1904年首先由商務界發起,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再度興起(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清華學校學生抵制並焚燒日貨》),1919年達到高潮。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願望。同時也使國貨市場擴大,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北洋軍閥政府較之晚清政府,明顯地增加了一些資本主義色彩。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資階級代表人物參與北京政府內閣和地方的活動,他們利用掌握的部分權力,制定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繼續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同時因為出於戰爭的需求,它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這些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於是,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⑸ 民族工業的興衰過程怎麼概括
《子夜》是茅盾對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表現民族工業的艱難處境和悲慘命運,說明實業救國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駁斥了托派的中國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③民族工業為要自保,拚命從加強剝削工人中尋找出路,引發工人的反抗斗爭。
吳蓀甫形象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
吳蓀甫是上海灘上的工業巨頭,財力雄厚,開辦有近萬人的裕華絲廠。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徵是精明能幹,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險精神,是一個鐵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資本家的關系中,表現出他的心狠手辣、無情兼並的性格特點。
吳蓀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軟弱空虛。
吳蓀甫的形象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吳蓀甫的性格是復雜豐富的,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
(吳蓀甫形象的意義: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悲劇性歷史遭遇和命運。
②說明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實業救國道路在中國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說明中國當時社會的性質,不是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了,而依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駁斥了托派中國社會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⑹ 為什麼中國民族工業在1929年後仍然能一如既往堅持下去啊
或許因為當時我國的資本市場很不完善,而且與國際接軌較少。而當國際性經濟危機爆發時,不發達國家受到的影響較小。
⑺ 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主要企業:方舉贊創辦的上海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創辦的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840~1949年)在中國設立的、由民族資本創辦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近代民族工業從洋務運動開始,包括洋務派創辦的企業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企業。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十年代。
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後的數年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是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火柴、毛紡織、榨油、造紙、玻璃等輕工業,都有一定的發展。艱難發展的重工業,在這個期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號稱近世商人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新式企業的發展與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新政時期有著不同的特徵。後者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重點是發展重工業;而前者則是以私人資本為主,側重於發展輕工業。輕工業的發展以棉紡織業和麵粉業最為成功。
【發展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⑻ 什麼是民族工業
民族工業的定義
民族工業是在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現在我國已是完全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 並且已經加入了WTO,"民族工業"這一概念存在的歷史條件已完全不同。聯合利華對外事務董事曾錫文說,不能過於狹隘的理解"民族工業",在WTO背景下,"民族工業"不再是一個封閉概念,中國企業要以一個更廣泛的視野和國際化規則來描摹它。"民族工業"的概念將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變化 ,我們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quot;民族工業"的內涵和外延重新定位。
世界經濟一體化或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總趨勢 ,在這一趨勢的驅動下 ,各國的企業和產品紛紛走出國門 ,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發展機遇。許多產品都已成為全球性產品 ,許多支柱產業也成為國際性支柱產業 ,而不是某一國的產品或產業。
民族工業的內涵不僅包括由本地人出資發展的工業,而且包括整個炎黃子孫,如港澳台、海外華人等出資興辦的工業,它不再是單單以本國人的資本創辦的盲目排外的企業,它是整個民族的整體工業能力和整體工業水平。只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民生產能力及國際綜合競爭能力的工業 ,都應該屬?quot;民族工業"的范疇。
民族工業的外延不僅包括在本國國內由本國居民經營 (國有、集體、私營或個體 )的工業 ,而且包括中外合資、合作工業。但外商獨資 ,如果基本技術、品牌完全是外國公司的 ,資金的調用、調控都控制在外商手中 ,那麼該工業不是"民族工業"。在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並%B
⑼ 中國民族工業
特點:
(來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自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主要企業: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⑽ 近代工業和近代民族工業有何異同
近代工業的「近代」不是指產生和發展於近代時期,而是指使用機器生產而不專是手工生產。屬中國人自己最早的近代企業是洋務企業,中國土地上出現最早的近代企業是外國資本主義企業。關於官僚資本是否屬於民族工業,史學界觀點各異。一般認為,民族工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只要是中國人辦的,都是民族工業;狹義的只指民營資本所辦企業,不含國營的。一般而言,教科書中的民族工業特指「私人工商業,以區別以官僚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