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職責
A. 倉央嘉措的真正死因
1一說病死,一說被殺,沒留下屍體,時年僅24 歲。
2另一種說法則是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後,於一個風雪夜失蹤。
3後半生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繼續宏揚佛法。
4 此外還另有一新的說法:六世達賴解送至內地後,軟禁於五台山,並在五台山圓寂。
B. 求僧人的日常生活用語,比如要飯叫「化齋」等等。
佛門用語 ------敬按法炬法師示貼
大凡學習各種語言、知識、學術、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學問,都有他專有的名詞或術語。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經典浩瀚,佛學名相繁瑣,佛門用語特殊,使得許多有心涉獵佛教的人士視入佛門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義,因而阻礙佛教的發展。為了讓有心親炙佛法者易於扎穩基礎,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別將佛門一般用語列出,並略做介紹。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製之棒)擊鳴,以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製的法器,中鑿空洞,扣之作聲。佛教既是講慈悲的,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魚類,它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製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系於銅制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必須音聲響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於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並以紐帶穿之,使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鈴
誦經時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材質所制。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鼓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鍾鼓樓,分別安置鍾鼓,稱為左鍾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鍾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鍾暮鼓。
鍾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鍾與喚鍾兩種。
梵鍾:又稱大鍾、撞鍾、洪鍾、鯨鍾等。懸掛於鍾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喚鍾:又稱半鍾、小鍾。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鍾。
香板
用於維系佛教僧團中的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梆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於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於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墊子,供人坐禪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塵弄臟了衣服。
在中國各地,因為氣候、地理、產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團的名稱,而並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長的小矮凳;蒲團的形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慣沿用著蒲團的名稱。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師於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木子經》: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不一,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材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庄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徵。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 。上香時,插香於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梁。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製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製品的分別。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制等類。
凈瓶
貯水的器具,供飲用或灑凈之用。
楊柳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敬禮。其齒木者,梵雲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
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凈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凈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凈水灑凈,表凈身之意;或於法會前,以楊柳枝沾凈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凈壇場。
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贊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制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製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後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避免他人盜取。
袈裟乃聖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眾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於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於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於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穩帶
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鋪具、坐卧具、坐衣、襯卧衣、隨坐衣,即坐卧時敷於地上或卧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禦地上植物、蟲類,以保護身體及避免三衣、寢具受污損而作,因此具有護身、護衣、護眾人床席卧具的作用。
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於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余皆縫綴為若干方孔,顏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梁,與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徵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徵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於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為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聖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於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後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於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凈自活者);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飢,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凈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為功德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凈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期於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佛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覺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聖者。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訶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
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於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凈志、勤息,為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盤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為此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凈土的庄嚴,歷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彌陀佛,即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關懷、歉意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的聖人。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於戰斗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且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
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於諸天,卻不同於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眾很醜,女眾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我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為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侍者
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叢林職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系最為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復觀長老道德於前後,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為衣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叢林中負責大眾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大眾的齋粥,一切供養務須凈潔,物料調配適當,節用愛惜。
糾察
於寺院中,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者。
法名
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儀式舉行後,由師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眾於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為香燈。
祖師
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分別為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負責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來往信件及法會中祈禱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自處理,因此設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國師
我國歷代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南陽慧忠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無業大達國師、玉琳國師等。
凈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凈業作務者。
陪堂
禪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為陪堂。
律制儀軌中,頭單戒師為開堂,二單為陪堂。陪堂的職責為協助開堂訓導眾戒子受戒的儀規。
善知識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可稱為善知識。
善知識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種。
善知識就像慈父,能給予我們廣大利益。
善知識就像乳母,能守護你,不讓你做壞事。
善知識就像教師,能顯示菩薩所學。
善知識就像善導,能指示你走向波羅蜜道。
善知識就像良醫,能醫治你煩惱諸病。
善知識就像雪山,能增長你一切智樂。
善知識就像勇將,能幫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識就像船師,能指引你駛入智慧海洋。
善知識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納眾流。
善知識是功德處所,像大海能出生眾寶。
善知識是凈菩提心,像猛火能煉真金。
善知識是能生世法,像須彌山出於大海。
善知識是不染世法,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識能不受諸惡,像大海不為污染所污。
善知識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識能長菩薩身,像父母養育兒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雲: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於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凶慶吊、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並舉,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台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於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迴向等。
學僧
又稱學問僧,其義有二:指研究佛教的僧侶;指有學問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布施,即給與、施捨的意思。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安排到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後人以殊勝的智慧,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號之一。因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葯師佛、阿彌陀佛;或以象徵解行並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後來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水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虔誠禮敬之意。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屍羅
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且作為後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作悟禪的工具;作考驗的方法;作權威的法范;作印證的符信;作究竟的指點。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於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於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於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鍾板響後,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於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於七日中剋期求證的修行。
若於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於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之發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
C. 大陸有哪些經典的武俠片讓你印象深刻
說起武俠片,大家一定會想起《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這些經典的金庸、古龍作品,但是在電視業發達的今天,大陸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武俠片,下面為大家推薦幾部。
1.《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
這部片子的劇情類似於《卧虎藏龍》,但是在感情線上的處理比《卧虎藏龍》更加細膩,更是邀請到了楊紫瓊,保證了武打戲的質量,並且打鬥場面非常真實,是大陸武俠片中難得的好片子,更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片子的配樂非常好聽。
D. 寺廟裡面,廚房做飯的和尚叫什麼什麼僧比如有種職務叫知客僧等。廚房裡的呢,叫什麼
廚房做房的和尚叫做飯頭。飯頭僧。廚房裡都叫飯頭僧。
知客僧:雖然知客未必「知客」(會哄施主),但職責所在,知客僧一般的任務,就是接待寺廟的客人(尤其是進香、參拜的施主),並安排食宿之類的事宜。
其它他介紹如下:
方丈:「方丈」原為寺里的一處居所,是寺里長老為大家參禪講法之處。後來,傳法的長老逐漸演變成行政首腦,方丈也逐漸成為老大的私人居所。
住持:「住持」的本意,是指使佛法傳續。後來逐漸演變,行政上的職能代替了傳法的職責,住持基本上就以寺廟行政長官的身份出現。不過,住持與方丈不同,理論上,再小的寺廟都有住持,但卻可以沒有方丈。
監寺/監院:
顧名思義,是監督管理寺廟/寺院行政事務的和尚。一般情況下,監寺/監院都是住持的左膀右臂,而對於大寺廟,監寺/監院也可能是方丈的左膀右臂,協助一把手處理行政事務,權力可不小。
維那:「維那」這是梵文的音譯。簡單地講,「維那」類似於班長+課代表的角色,幫助老師(住持和監寺/監院)管理整個班級(寺廟),同時,在上課(法會之類的活動)時,喊「起立」、點名,幫助老師收作業。
十方叢林中,比較典型的是設四十八單執事,依東、西兩序排列為:
列職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頭、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頭、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序職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葯、侍者、清眾、請客、行者、香燈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置五個部分,即禪堂、客堂、庫房、大寮、衣缽寮,合稱為「五大堂口」;其中後四者又稱為「四堂口」。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主事共議決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學新參,有行者寮以處務行者和童行,有眾寮(雲水堂)以接待過往僧眾。
(4)沙彌職責擴展閱讀
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闍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E. 我覺得道家和佛家的這些神話體系裡面的神的等級、職責亂七八糟,你們覺得呢
沒有啊,十分清晰的,只不過你沒找到規律而已。我舉個佛教的例子:
我們知道世俗大學是用「職稱」(包含正高、副高、中級、助理、員級)來進行判定,佛教大學也不例外,用「果位」一詞來進行描述。「果」即修成正果,「位」即你在修成正果這條道理上正處於哪個位置。
佛教大學的最高果位就是「佛」,也稱「佛陀」。其次為「菩薩」、然後是「緣覺」、「聲聞」。根據前面10個能量空間「六凡四聖」的描述,我們知道這就是「四聖」的境界。那麼參照「職稱」一詞,我們就有了以下有趣的類比:
世俗大學「職稱」 佛教大學「果位」
正高(教授) 佛
副高(副教授) 菩薩
中級 緣覺
助理 聲聞
員級 比丘/比丘尼
本科生 沙彌/沙彌尼
專科生 式叉摩那女
電大夜大函大生 優婆塞/優婆夷
不過,比起世俗的「職稱」一詞來說,「果位」則有著巨大的差別:
1、掌握的知識不同:
世俗的學習多以只是思考而沒有親證的經驗為主,這些所謂的知識並非真正的智慧,可以解決生存、生活的問題,但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所以我們稱其為「書本智慧」;
而佛教的修行講究「信、解、行、證」(簡單的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四個過程,依照佛陀的指引去觀照事物的生起和滅去,發現生命的本質規律,洞悉宇宙的真相,這樣的智慧稱之為「內觀智慧」。
2、學習方式的不同
世俗大學基本靠研究學問,歸納整理而成,但是佛教大學則是實修+體證。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譬如對於「游泳嗆水」這個命題,世俗大學的教授一般就會查閱各國各地有關「游泳嗆水」的記錄、論文等大量數據(不排除也有極少數嚴謹治學的教授下河游泳體驗),統一歸納分析總結後,提交「游泳嗆水」的論文;而佛教大學的一定會下不同的水域如江河湖海等游泳(實修),觀察別人嗆水的實例,自己試著嗆水去感受(體證)等,然後再來提交論文。
3、層級細分的不同
世俗的職稱只有五個層級,但佛教大學的果位則還有非常細致的層級區分,譬如「聲聞」,就包含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四個層級(所以我們熟知的「羅漢」其實是以偏概全的「聲聞」果位的俗稱,包括18羅漢、500羅漢、800羅漢等);「菩薩」則從初發心修行直至成佛分為五十二個層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可謂極其嚴密而又系統。
4、鑒定標准不同。
不客氣的說,世俗大學的教授職稱除了正兒八經的,還可以冒充、熬日子、混資歷甚至花錢就可以得到,但是佛教大學的果位含金量100%,到什麼層次就具備什麼特徵和能力,無法矇混。
譬如,玉皇大帝他是什麼果位呢?佛教大學是以「心」的修行程度來裁定的,能否擺脫情慾的牽引,達到無嗔無怒無情慾的境界,就能跳出六道輪回。但是玉皇大帝做不到,他要娶老婆(王母娘娘),還要生小孩(七仙女),還發脾氣(女兒小七下凡嫁給了董永,他就派人去抓回來,弄出一曲黃梅戲《天仙配》;妹妹思凡下界,他又整出個沉香救母、力劈華山的「寶蓮燈」電視連續劇出來。佛教界里有句名言,「無愛不生娑婆,無欲不墮輪回」,可見最終玉皇大帝也會墮入輪回的。因此,玉皇大帝是天界至高神,是老大,但在學佛的路
F. 寺廟中首座是什麼職務
首座是東、西兩序的首領,其職掌是代住持統領全寺僧眾,即「表率輔翊住持。分座說法,開示後昆。他和其他三位班首一起,形成了住持顧問團和智囊團。在住持不在寺院內時,坐禪領眾,謹守條章,帶領僧人研習佛學。
大悲院共有48位執事8個課室,在這48位執事中,一般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除了住持方丈之外,「首座」就是住持的順位繼承人,其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德業兼修者充任。
另外還有負責用火的火頭、負責用水的水頭、負責蔬菜的菜頭、負責廁所的凈頭等共40位專門有不同分工的僧人。
(6)沙彌職責擴展閱讀:
進入佛門後,處在不同位置上的僧侶有著不同的稱法。剛剛入門的被稱為『沙彌』;經過學習並受戒後,就被稱為『比丘』;再經過一段時間,沒有在寺內擔任職務的僧侶就被稱為『清眾』,在寺內負責各項工作的僧人被稱為執事。」
佛教寺院的最高領導人稱住持,他是一寺之首,是主管寺院的僧人,有久住該寺護法之意。因為他住的地方稱為方丈,故住持亦稱方丈
前任住持稱為「前住」,現任者稱「現住」,未來者稱「後住」。如歷史上的五台山寺廟分為子孫廟與十方廟。子孫廟是家傳制,輩分最高者為住持。十方廟住持則由全寺僧人民主選舉產生。
寺院如果規模較大,僧人眾多,為了嚴格管理,在住持之下,常設種種執事,分工負責日常事務。
這些執事,又分為序執、列執兩類。序執掌管燒香、上殿、念經、來往文件、對外聯系、招待客人、僧眾醫療等事務;列執分管寺廟財政收支、庫房、飲食茶水、鍾鼓巡邏等。而序執、列執又分為東序、西序。以東為主,以西為賓。這種執事,可多達80種。但隨寺院大小,僧眾多少,可多設少設。
其執事排列次序為:
序執次序: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葯、侍者、清眾、請客、行者、香燈。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列執次序: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師、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伙頭、茶頭、行堂、門頭、圓頭、圃頭、照客。
寺廟中所設的僧職有8大職事,具體分工是:
監院:俗稱當家的。大寺院中,住持道高德隆,年齡較大,一般不負責實際工作,而由監院綜管理,主管全寺經濟收支、庫房等。
知客:是客堂負責人,掌管接待僧俗事宜,主要接待俗客。
維那:原是掌管僧眾的主要人物,負責調和僧眾糾紛與僧眾紀律等。維那主要負責殿堂、掌管上殿拜佛念經的行道儀式。
僧值:又名糾察,主要負責管理僧眾威儀,不得違犯寺規。
典座:主要負責廚房、齋堂、管理僧眾飲食,按時開齋,調劑飲食。
寮元:是「雲水堂」的負責人。負責招待臨時來掛單的外來僧人和居士。
衣缽:是大寺院方丈室的負責人,即住持和尚的秘書。
書記:掌握往來文件的收發起草,負責整個寺院的文秘工作。
G. 運命線上のφ的人物介紹
八重霞 紫乃 (やえがすみ しの)
CV:春菜さくら
身高:164cm
三圍:B83(C)/W58 /H87
生日:6月11日
興趣:劍道、擊劍
特技:秒錶計時
喜歡的食物:蘋果
討厭的食物:無 超凡脫俗的容姿和性格,兼具智慧,才氣煥發的少女。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天資過人而不自恃,人皆謂之才女。她天衣無縫,學習・運動自當不說,甚至已臻從無忘卻疏忽從無誤字脫字的境界。如上所述,無可詬議,並且絲毫不見浮誇傲慢。她舉止溫婉,處事直爽,渾身上下完全沒有令人不快之處。就品學而言,以老成概之未免偏頗,用優等生來形容較為貼切。她誠實開朗,無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人皆愛之。她正氣凜然,溫柔體貼,為女性之典範;她天真無邪,楚楚可憐,為男性之憧憬。她熟稔劍道,竹刀之囊作為私物常隨身攜帶。然而,究竟囊中藏有何物……「──吾亦欲知。君磨礪此劍,以為何用」 久遠 凪咲 (くおん なぎさ)
CV:米倉沙彌
身高:157cm
三圍:B91(G)/W59 /H83
生日:1月5日
興趣:日記(日常筆記的延伸)
特技:高速口算、瞬間記憶
喜歡的食物:蘋果派、御手洗丸子
討厭的食物:芥末 您將於本作中邂逅到的喪失記憶的少女。親切地稱呼年長又值得依賴的主人公為哥哥,常常如影隨形,每每從旁相助,奮不顧身的女孩子。本作中的地位類似於書記,總是拿著中意的記事本和筆(掛有小貓吉祥物)。對數字敏感,記憶力拔群,擁有即便不作筆記也能在頭腦中暗錄下來的便利體質。但是為了方便主人公閱覽,還是會記錄下來。於是乎連主人公的一舉一動也會記錄在案,至於記錄頁面則不為人知。她寡言少語,而對於親如兄長般的主人公則心嚮往之。主人公對此也明察秋毫,雖非如膠似漆,但兩人之間形成了牢固的信賴關系這點是顯然的。童顏巨乳,身材奔放。平時羞澀靦腆,含苞待放,在主人公面前卻從不刻意掩飾自己的身體,無意識之中便會作出花枝招展之姿。「與其坐而不動,不如去現場勘查如何?」 リーニャ・エーレンスレイヤー(漢化譯名:莉妮亞·艾蓮斯蕾亞)
CV:羽衣翠
身高:166cm
三圍:B88(E)/W60 /H86
生日:11月24日
興趣:游泳
特技:工作
喜歡的食物:青椒
討厭的食物:牛排 住在信天島洋館里的女僕,白人女性。照料住民的日常生活,伙食・洗衣・打掃一手包辦。看似身手不凡,訣竅是勤勤懇懇。本人偏愛故作鎮靜,暗中努力的樣子不願為人知曉。精通應用狹隘的技能,如擲飛刀和開鎖,無用武之地卻比家務擅長。在次文化與機械整備工作等一些跟女僕形象相去甚遠的方面也很厲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果凜。對果凜來說既如姐妹又如母親。 同時也是給果凜灌輸旁門左道知識的罪魁禍首。相處之日由來已久,故而經常承擔為暴走的果凜善後的職責。不過本人對果凜的奇行樂在其中,時常順水推舟,對她不可一概而論。「需要捶背揉肩,還是准備服飾,敬請吩咐」 火巡 果凜 (ひめぐり かりん)CV:小鳥居夕花身高:148cm三圍:B72(A)/W54 /H71生日:7月2日興趣:讀書、探險特技:急行跳遠喜歡的食物:水果甜品討厭的食物:牛奶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純真明朗的女孩。看似弱不禁風的少女,實則是信天島洋館・封燐館的總管。地位本應受到敬仰,可惜威嚴不足,被所有人當成小孩子看待。天「災」一般的奇思妙想,加上凡事愛橫插一腳,所經之處風生水起,超一流的麻煩製造機。封燐館的騷動多半由她引起,每每讓周圍的人無語。好奇心・探知欲旺盛。對未知的世界和事物兩眼放光,可有可無的知識也不斷吸收,像海綿一樣。總之因追求未知,愛好讀書,看上去恍如博學之士。 傳說中活動的書蟲。在意的東西不仔細調查一番誓不罷休。館里的住民稱她為「小姐」,不管怎麼說也是備受愛護的吉祥物。「出事情了呢!?好,突擊!」 結子 (ゆいこ)
CV:すずな 妖(あやか)
CV:なかせひな 喜輔(きすけ)
CV:おおしたこうた ミミ
CV:木ノ下やや 善治郎(ぜんじろ)
CV:上松聖明 加治木 克男(かじき かつお)
CV:羽杉沙希 デビッド守田(デビッド もりた)CV:對馬芳哲
H. 現在的和尚都吃肉么
在佛陀在世的乞食時代,是允許吃肉,或者說,是不分腥素、不分味道、不分咸版淡的。為什麼?權
因為當時出家人都是乞食,到外面接受信眾的供奉的飯食。他們吃什麼,就供奉什麼,然後,把所有乞來的飯混在一起,不管是甜不咸,或者什麼味道,或者什麼食材,混一起吃,以避免弟子們執著於食物的味道好壞。是這個意思。
傳到中國後,乞食制度難以實行,逐漸用信眾供養的國地,開始種地以維持生活,這就有了統一飲食的可能性,梁武帝時因為學經,知道吃肉不慈悲,遂下令出家人吃素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僧人素食傳統。後來又影響到道教也開始不吃肉食。
I. 佛教中的韋馱是誰啊為什麼叫韋馱呢
相傳在釋伽牟尼涅磐之後,眾位天神准備火化釋伽牟尼佛的遺體,收取佛陀的舍利子來建塔供奉。就在這個時候,天神帝釋天手持著七寶瓶來到現場,向眾位天神說,釋伽牟尼佛原先曾答應給他一顆佛牙,在天宮建造塔寺供養,所以,帝釋天必須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釋天說話的時候,一個羅剎鬼正好躲在帝釋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盜走了佛牙舍利。羅剎鬼以為自已的舉動人不知,鬼不覺,然而卻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韋馱大將發現了,只見韋馱大將奮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羅剎鬼給捉住了,還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這里,不禁對韋馱的神勇贊嘆不已,都說韋馱大將能夠驅邪除魔,具有保護佛法的威力。 護法天尊,善走如飛 韋馱,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稱韋將軍、韋天將軍,原來是婆羅門教的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拿弓箭, 騎孔雀。崇拜韋馱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為伽藍的守護神,是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 韋馱生而聰慧,早離塵欲,後來皈依佛門,修清凈梵行,成為護法天神。傳說唐朝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從而感得他現身護法,身著甲胄,合掌而立,寶杵橫放臂上。從此以後,中國的道場中便開始立有天將軍身的韋馱菩薩像。 韋 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 如飛著稱。所以韋 神 通常是立於天王殿彌 佛的背後,面對大雄寶殿,兩眼注視 大雄寶殿前面的靈 ,守護靈 內的佛 與舍利子,以防 魔前來偷盜。另外也保護在寺內的出家人,成為佛教的特 護法神。在新加 的百 古剎蓮山雙林寺的天王殿後,也立有一尊韋馱菩薩的法 ,粉面無須、身著甲胄、肩披飛帶 、手執金剛杵,英氣逼人。 根據經中介紹,韋馱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尊"樓至佛"的示現,由此也可以證明"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的道理。 三洲感應護佛法 韋馱天將雖是四大王的部下,但在佛教的寺院中卻得到特別的尊 。傳統寺院的早晚課中,早課的末尾是祝韋馱儀,唱韋馱贊;初一、十五午供中,除了大雄寶殿、祖師殿、伽藍殿、香積廚之外, 而韋馱殿。韋馱天將為什麼會得到如此的殊遇呢?這是因為,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大王",各自衛護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堪察民心厚薄,維持社會秩序。而韋馱菩薩發願專門護持佛法、護持道場、護持出家人,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所以他游歷東南西三 ,被稱為"三洲感應"。對於正法道場,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絕對地盡心護持,他的感應故事在中國的寺庵山志中的記載不勝枚舉。 扛著韋馱就跑 《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 事:清代末 ,普陀山上而一座寺 ,而一天晚上忽然燒起一場 名火,那一夜剛好有一位小沙彌睡在韋 佛 旁邊,夢中 見一位身 多金甲,狀似韋 護法的人對他大喊:" 中矢火了,你緊 生吧 "小沙彌一覺驚醒過來,果然 大火已經燒遍了 個寺院,情急之下,他扛著韋馱神像就往門外跑。一直到早上,眾人察 災情時,發寺 滿目瘡痍,只有韋 神 安然 恙地屹立在門外。要知道,那一尊神像大概有幾百斤重,必須要幾個壯漢用盡全力,才能把它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彌竟然可以獨力背起,可見韋馱之靈驗。當代的法師在講經時也說過,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緣,可能會過的清苦一些,但絕不會餓死,如果餓死一個真心修道的法師,韋馱菩薩應受撤職查辦的處分。所以,韋馱菩薩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禮遇不是沒有原因的。 禮敬護法,功德無量 護法又稱護法神,是佛教的護法者,擁護佛陀的正法。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考慮到末世會有人誹謗正法、破壞寺塔,於是就 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聽聞佛陀說法後,也都誓願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眾神被稱為護法善神。 隨著佛教的發展,護法神的隊伍不斷擴大,護法神不僅充當守護佛教的職責,負責保護眾生,具有息災、增益、敬伏等四種濟世功德。因此,我們在學佛、拜佛的同時,尊敬和禮拜諸位護法也是一件慈悲、功德無量的善事。 供奉韋馱菩薩的要點: 一般不單獨供奉,只有在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全堂佛的時候才供奉韋馱菩薩。其他要求同諸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