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安問題論文
㈠ 再求治安問題文章一篇
提綱:
一、現狀敘述與分析。
1、經濟大環境,對廣東當地企業的影響。
2、企業由於經濟困難,而導致倒閉或裁員的客觀現狀。
3、社會上失業人員的激增情況。
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的困難。
2、企業方面的困難。
3、失業人員自身方面的困難。
三、對社會治安的影響
1、閑散人員不斷增加。
2、犯罪率升高
3、社會治安狀況不穩定。
4、各種治安管理工作難以開展。
四、解決方法
1、政府政策扶持,如為失業民工創造就業機會,或加大宣傳,鼓勵失業人員回鄉創業等等。
2、公安機關在人群集中區域加大治安管理力度。
㈡ 社會治安管理論文,能不能給些參考文獻呢開題報告怎麼寫
其實本科論文都挺好寫的,自己寫得了,找別人還要錢。實在不行,你可以去一方論文網看下,我前幾個月的畢業論文也是在那寫的,還不錯。
xkbhfozslg
㈢ 公共安全事件產生的原因影響具體措施等方面發展論文
一、公共安全事件產生的原因:
1、我國體制轉型期內產生的社會震盪。我國正處於由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新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在此過程中,價值觀的多元化,從而,增加了社會控制的困難。
2、貧富差距的遞增。收入差距拉大產生的變態利益需求取向,使社會心理出現失衡,產生了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利益沖突的加劇必然使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3、大規模社會人口流動產生的附帶性社會治安問題。農村民工潮,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動大軍,給人口管理和治安帶來巨大困難。
4、自然災害的發生引發公共安全。
5、部分公民法制觀念淡薄。行為人文化素質低下,法制意識淡漠,對其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表現為無知,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
6、政府職能轉換期內產生的社會調控能力弱化。政府職能轉換還沒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會調控能力弱化,從而影響社會治安的調控和整治。
7、國際形勢的動盪、國際犯罪活動對公共安全也產生一定影響。
二、公共安全事件的影響:
1、不利於社會穩定、持續、健康的發展,引發社會動盪。
2、公共安全會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阻礙國家的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三、對策:
1、減少貧富差距。繼續堅持「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2、加強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公共安全事故防範意識。
3、加強各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將安全責任分配細化、安全責任主體具體化。
4、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同時,提高群眾的法律觀念和法制意識,使其能知法、守法,做到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尊嚴。
5、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6、發展科技。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科技產品運用到維護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對安全高發區進行監控、警報等預防。
7、維護世界和平。
㈣ 求關於治安問題的文章一篇
外來工盲目湧入廣東 社會治安壓力驟增
(http://www.gznet.com/news/ 2009-02-06 更新時間:08:02)
根據各交通樞紐、口岸和主要輸出省監測顯示,農民工返粵第一個高峰將持續至今日,預計入粵民工將達到530萬人,約占節後預計入粵民工總量的55%。同時,節後入粵農民工預計將達到970萬左右。
40萬抵穗外來工沒帶足7天生活費
深圳市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市企業用工數量比去年減少50%。廣州形勢也不樂觀,今年進入人才市場招聘的企業減少了約三成,提供的崗位也減少了近三成。
雖然工作崗位減少了,但是來粵的外來工步伐並沒有停止。據廣州市春運辦統計,年初一到初七,抵達廣州的旅客達到不降反升,共計341.8萬人,同比上升了7.8%。其中外來務工者依然佔了大頭,占來穗總人數的74.1%。在深圳,同樣如此。
廣州市公安機關調查數據顯示,如此龐大的來粵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兩成的外來務工者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
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吳沙介紹說,在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單位的200萬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40萬外來務工者僅僅帶了少量車費,他們身上所帶的錢財甚至無法幫助他們在廣東度過1周。
社會治安壓力增大
部分盲目入粵的外來人員可能會面臨失業和生存的壓力從而成為具有違法犯罪傾向的「高危人群」,給我省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各地公安機關預計兩搶、兩盜等侵財型犯罪、涉眾型犯罪和暴力犯罪將會呈上升趨勢。
其實,這種擔心已經開始演變成現實。去年,東莞市公安局曾經對大嶺山、清溪、企石、中堂等10個鎮做過抽樣調查統計,在刑事拘留的3838人中,因失業後犯罪的嫌疑人共有330人。
「走佬」老闆被抓受嚴懲
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有些不懷好意的老闆想賴掉民工工資,於是想到了「走佬」來逃避責任。
「當前形勢下,老闆『走佬』呈上升趨勢。」東莞市長安鎮政府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闆一走了之,爛攤子都轉嫁到打工者和政府身上,社會不穩定因素也因此增多。
自去年12月以來,東莞市經偵隊在全市開展打擊惡意逃匿企業主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先後抓獲了14名「走佬」老闆,並積極協調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對他們進行了嚴懲。
嚴打黑中介
吳沙說,可能有超過百萬來粵的外來務工人員暫時無法就業。心急如焚的找工者顧不上分辨,只要看到哪裡有招工就去哪裡。如此一來,違法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各種名義教唆和欺騙外來務工人員從事黃賭毒、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正在對各職介場所的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以各種名目為由的地下職介場所、黑中介和「野雞車」。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0902/09/53872_5286660.htm
㈤ 求一篇社會安全感現狀和原因調查分析論文,急用
引言
社會安全感是人們對社會安全與否的認識的整體的反映,它是由社會中個體的安全感來體現的,安全感是反映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衡量社會運行機制和人們生活安定程度的標志。安全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五種基本需求的塔形層次圖。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於層次圖的底層,是實現人類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在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時,潛意識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認為安全的需要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國對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有三點是一致的:"第一,認為安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而非客觀實體;第二,其感受的客體是社會治安秩序與公共安全的現狀;第三,其感受的主體應是稱作為'公眾'的一定范圍的居民群眾,而不是某一居民個體。
雖然這里所說的「社會安全感」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和變異性,但由於它是對一定時期內社會現實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同時,和個體安全感的易變性不同,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安全感具有相對穩定性。這些都構成了測量的前提[6]
摘要:社會安全感是公眾對社會安全狀況的主觀感受和評價,是公眾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生活中對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護程度的綜合心態反應,也表示公眾對社會治安狀況的認知,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水平等,社會安全感是衡量一個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指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相關的權威部門對此做了調查,但是我們認為不同的人調查的側重點不同,調查之後反應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在暑假分別在山西臨汾、湖北黃岡、重慶、陝西延安對此做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和幾年前相比,人們的社會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治安也 比幾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有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社會安全感、社會治安、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遷、指標體系、
正文:
1、調查背景及內容結果分析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社會安全感也在不斷的發生之先河改變,不論社會發展的多麼繁榮,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自編問卷於 2009年7月25日-2009年8月10日在陝西延安、山西臨汾、重慶、湖北黃岡這四個地區採用隨機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這一課題進行了調查,希望通過本次調查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山西臨汾、陝西延安、湖北黃岡、重慶)對在社會的自身安全的主觀感受,再根據感受的傾向性和特徵,進一步分析導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體因素,尋求提高人民社會安全感的途徑和策略。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100 份,每個地區25份,共收回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96%。內容設計了16個選擇題,其中15個單選,1個多選,其中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地區治安狀況、和幾年前相比社會安全感如何變化,影響被調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問題,被調查者是否夜間敢單獨出行,長期出門是否擔心家中被盜,被調查者在那個地方最容易受到傷害,當你外出旅遊時安全感是否會降低,網路方面被調查者是否願意在網上購物,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及當自己或看到有其他的人受到不法侵害時採取的措施,社會上違法的人主要有哪些,搞好安全措施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等。
被調查者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齡在26-35之間的佔45.3%,16-25佔40%,36-50佔12%,50以上的佔2.67%,認為所在地區治安狀況一般的最多佔64%,不好的佔22.7%,而很好和很差的一樣各佔6.67%,而在最能影響被調查者安全感的原因中媒體報道高居首位佔到了46.7%,自己受到傷害和家人和親朋好友受到傷害大致相當,分別為16%和18.7%,在社會安全感變化方面沒多大變化的佔到45.3%,降低的佔到30.7%,提高的佔到24%,影響被調查者的治安問題中與人身安全有關的社會事件佔到了44%,而食品安全(如三鹿奶粉、食物中毒事件)佔到了21.3%,而突發事件和公共衛生事件只佔到了8%,是否敢夜間單獨行走的調查中有時敢的佔到了45.3%,不敢的佔到了40%,敢的佔到了14.7%,較長時間外出擔心家中被盜的佔到了57.3%,有時會的佔到了29.3%,不會的只佔13.3%。最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地區中公共汽車、火車站,繁華市中心,郊區住宅,公共娛樂場所所佔比例大致相當。而當陌生人尋求幫助時,大部分人會視情況而定是否幫助對方,佔到了77.3%,會和不會的各佔12%,在網路方面是否願意上網購物的調查中不太願意的佔到了45.3%,不願意的佔到了34.7%,而願意的只佔到了14.7%,而在網路方面注意保護自己信息的人24%,不重要的信息會公開的佔到了45.3%,不注意保護的佔到了25.3%,當看到有人受到不法侵害時選擇報警的佔到了58.6%,見義勇為的佔到了10.7%,主動幫助別人的佔到了18.7%,袖手旁觀的只佔2.7%,社會上最易違法的人中社會上的小混混佔34.7%無業遊民佔33.3%慣犯佔14.7%,而說不準的佔到了27%。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雖然男女比例大致相當,但是35歲以下的佔到了85.3%,他們認為這幾年的社會治安並沒有多大變化,相反,36歲以上的人尤其時50歲以上的人卻大部分認為社會治安比幾年前有了大的提高,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種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經歷的不一樣,因此感覺也不一樣。35歲以下的人認為安全感沒多大變化的人最多,5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都認為提高了。而在最影響被調查者的因素中35歲以下的人和50歲以上的人觀點也不同,35歲以下的人認為主要是社會媒體的報道,而50歲以上的人卻認為主要是自己受到傷害和家人及親朋好友受到傷害。而在夜間是否敢獨自一人行走時,25歲以下的大部分不敢,35歲以上的大部分都敢走,這和年齡有關,年齡較小的一般都比較膽小,較長時間外出是否會擔心家中被盜,35歲以下的人和50歲以上的人觀點一致,都認為會擔心。外出旅行時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人都認為安全感會降低,只是降低的程度不同而已。而當看到有人受到傷害時大家的選擇都是積極的,要麼報警,要麼幫助別人尋找幫助。這說明我們大家都還有社會責任感,而在網路方面35歲以下的人觀點和50歲以上的人觀點基本上是相反的,35歲以下的人樂意上網購物,認為網上的東西便宜,不太注意保護自己的信息,而50歲以上的人卻認為網路購物不安全,存在很多風險。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與幾年前相比,人們的社會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治安也提高不少,年輕的人已經開始上網購物,網路上誠信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幾年前相比,網上購物比例大大提高,尤其是淘寶網、阿里巴巴出現之後,隨著支付寶的出現,貨到付款的方式更加方便了網上購物。
但是社會治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火車站的治安問題,汽車站的扒手問題、銀行搶劫、流動人口問題、寵物傷人、小區治安問題等。
2、建議和意見:
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搞好社會治安提高公民的社會安全感
(一)小區方面
加強小區社會治安管理,小區全封閉式管理,設立門衛制度,加強門衛責任,全天24小時值班,非本小區的人員進入需要登記,小商小販不得進內,車輛進出需要經過檢查。所有居民應該安裝防盜門紅外線防盜系統,小區居民應該積極配合物業管理加強保衛。小區內禁止養烈性犬,家養的寵物狗貓應該大預防針,一旦有人被寵物咬傷,應立即上醫院。
(二)火車站汽車站方面
加強街頭巡邏警力,提高街頭治安民警的責任,加強治安巡防,看到可疑人員應該秘密監視,倡導旅客按秩序排隊進站上車,減少小偷行騙的機會,健全機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及時解決旅客之間的矛盾。對於小偷決不姑息,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傳授旅客如何識別行騙、小偷的伎倆。向旅客發放安全常識宣傳單,接到旅客報警之後應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提高破案率。
(三) 司法從機關和公務人員方面
司法機關和公安人員的形象和地位是影響公眾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為此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擴大司法公開,進一步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不斷充實警力、提高素質、規范執法、改進作風,樹立政法部門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機關和公安人員的執法、服務質量。積極推進憲法和法律實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滿意率。
(四)外來人員方面
要切實保障外來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城市中的外來人口之所以傾向於組成基於地緣與業緣的團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從制度及心理層面消除對外來人員的歧視,並切實解決其實際困難,保障外來人員的人生安全,對於經常在本市區居住的外來人員可以上戶。切實解決外來人員子女上學問題,是實現治安好轉、公眾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徑。
(五)輿論方面:
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從公眾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響公眾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媒介對於公眾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傳報道,特別是對社會治安、刑事案件的報道中,必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宣傳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進行個案炒作,消除負面影響,不應該造成公民恐懼心理,維持社會的穩定。
(六)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長期以來,刑事司法由於自身特點所限,注重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等國家利益,而忽視被害人權利保障,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後處於無助狀態,導致其安全感急劇下降。因此,從提高公眾安全感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
(七)公民方面
增強公眾的防範意識,時刻警惕不法侵害的發生,尤其是在繁華市中心火車站汽車站等地方,時刻小心小偷、搶劫,平時可以通過書籍、電視、網路等途徑了解公民防範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識。並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並在生活中有意的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以防被害。要切實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
(八)社會法制方面
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法治理念教育學習培訓班,引導廣大政法幹警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理念。宣傳造勢,營造氛圍,提高群眾對平安浮梁建設的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 。要緊緊依靠 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設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九)法制宣傳方面
政府機關及公檢法人員應該經常以各種方式如發放傳單、開展法律講座、發放光碟磁帶等向廣大公民講解法律安全知識,了解各種威脅公民安全的違法活動,並使公民掌握安全防範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發生時能降低自己的受傷害程度。
(十)違法犯罪人員方面
社會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員有前科,因此應該特別向這些人員宣傳法律知識,通過講座,看記錄片等方式改變他們頭腦中的不正確觀念,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降低他們在出獄之後繼續從事違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十一)社會基層人員
社會基層人員是最有可能威脅社會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不穩定因素,解決好他們的問題,可以大大提高社會治安。切實保障基層人員的生活問題,解決好基層人員子女的上學問題,是提高社會治安和人們社會安全感的根本途徑,是最切實有效的方法。
結束:
社會安全感和社會治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的社會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會治安仍有改善的餘地,近幾年來也看到了國家在社會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國家第一時間採取措施解決問題,穩定社會。七月五號新疆事件發生之後,國家第一時間做出指示,並嚴厲懲罰了違法犯罪人員。胡錦濤書記親自去新疆視察,穩定那裡的社會治安。
社會治安、社會安全感等和人們的經濟收入有緊密的聯系,只有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方面得到改善,社會安全感才有更大的提高。因此搞好經濟建設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牢牢抓住經濟建設不放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人民的社會安全感才會更高。
在文章最後需要加以強調的是,「社會危機感」是和「社會安全感」相對立的概念范疇。社會中如果安全感較高,危機感則較低;反之,危機感則較高。但安全感並非越高越好。對個人來說,過高的安全感會削弱人的競爭意識,不利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妨礙個人的自我實現;同樣,社會安全感過高也不利於社會的發展[13]。過高的社會安全感可能出現在兩種類型的社會中:一是像我國計劃經濟時代那樣,通過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分配方式,人為縮小社會差別,這種由平均主義帶來的高安全感銷蝕了人們的進取心,不利於生產者潛力的發揮,導致社會生產停滯不前,整個社會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二是像北歐國家那樣,過分完善的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使個人的進取精神大大減弱,社會活力不足。同時財政壓力巨大,社會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總之,適度的社會危機感和良性的社會安全感相配合,才能在社會中營造既友善又積極的氛圍,而這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目標。
說明:
由於時間和人力資源有限,調查的范圍局限,各個地方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調查的結果難免反應所有的問題,提出的建議也不一定合理。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㈥ 求社會治安的論文一篇
加強法制力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