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治安
1. 怎樣認識宋朝城市的治安與消防
在城市方面,宋時雖打破了前代坊和市的嚴格區分,仍將坊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城市人口的流動性大於鄉村,城市又打破城牆的限隔,向城牆外擴張,官府對城市的管理相當普遍地在坊之上設廂,有的大城市甚至設兩級廂制。開封城內八廂,城外九廂,每廂下轄若干坊。後來又在廂之上設四個都廂。《元史》卷62《地理志》也記錄了一些宋代城市設廂的情況,如饒州「舊設三廂」,安吉州「舊設東、西、南、北四廂」。太原府城有朝真坊、法相坊等,四川夔州設宣化坊、刑清坊等十八坊,王十朋曾為之賦詩。南宋晚期,上海也設立了拱辰坊等四坊,實際上成為城市的雛型。
北宋前期到中期,前已引證《兩朝國史志》所說,「州縣郭內舊置坊正,主科稅」,而宋朝仍沿襲舊制。宋神宗時,「廢戶長、坊正,其州縣坊郭稅賦、苗役錢,以鄰近主戶三、二十家排成甲次,輪置甲頭催納,一稅一替」。實際上,坊的頭目不一定叫坊正,如福州一帶則有坊虞候。宋欽宗手詔中提及「城郭差坊正、副」,可知坊正和副坊正仍是普遍設置的。
廂一般設置廂官和廂吏、廂典,特別是在大城市,廂官的資序較高。城市的防火是個大問題,按《慶元條法事類》卷80《失火》規定,「諸州、縣、鎮、寨、城內每十家為一甲,選一家為甲頭」,負責防火。又如南宋時,福州在廂之下設社,用以防盜和防火。
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城市的廂和坊,鄉村的管、耆和都全是基層行政組織,其職責離不開治安、催稅、戶口和家產的登記等事務,但也有諸如賑濟、防火、水利等地區性公共事務。如北宋名臣蔡襄規定,福州「諸坊只得管本地內爭斗、火燭、奸盜、賭錢、殺牛公事」。南宋後期黃震規定,撫州「應諸坊、廂委系貧乏妊婦無力養育之家,訴於臨產之時,經坊長保明申上,支保產米一石,會子五貫」。事實上,基層鄉胥、坊正之類的事務是相當繁雜的。宋太宗至道時,懷州「河內縣里正等申超分析到緣河兩岸使水二十村,二百二十五戶,澆得田土約六百八十餘頃」,這是里正參與水利的記錄。北宋前期,「綱運每有拋失官物,久例取憑地分村耆並全綱人照證,結軍令罪保明,除破官物」。參加科舉者也須由「鄉耆保驗」,「村耆察訪行止」。如此之類,都是宋朝鄉胥、坊正事務的一鱗半爪。
由上可見,專門的防火機構是沒有的,有消防隊.按《慶元條法事類》卷80《失火》規定,「諸州、縣、鎮、寨、城內每十家為一甲,選一家為甲頭」,負責防火。又如南宋時,福州在廂之下設社,用以防盜和防火。
2. 1、宋朝社會治安問題非常嚴重,極大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大宋公安局公開招聘反扒隊員,問如下四人誰最
時遷
禰衡
花榮
3. 宋朝的地方制度是什麼
宋朝最初是州、縣兩級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後發展為路、州、縣三級制度版。 宋代最低一級的地權方行政機構是縣,設縣令為其長官。由於常常派京官帶本官的職銜去掌管一縣之事,稱知某縣事,簡稱知縣。還有縣尉,負責一縣的治安。
縣之上為州,州的長官是朝廷委派文職京官前來「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簡稱知州。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對地方官的控制,又由朝廷派通判到各州,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一切州事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簽署方才有效。通判位秩低於知州,但可以監督知州,並且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
(3)宋朝治安擴展閱讀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4. 宋朝社會治安問題非常嚴重極大影響了和諧社會的紀律大宋公安局公開招聘反扒隊
時遷(飯扒大隊呀,他最合適了)
5. 為什麼宋朝治安不好,感覺生活在宋朝有點不安全啊
宋朝商品經濟繁榮,是古代王朝貫徹重農抑商政策的反例。然而,雖然經濟繁內榮,但是一方面當時仍然處於容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是實際上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只能壓迫平民百姓;另一方面,經濟的繁榮帶來的賦稅也是沉重至極。社會矛盾滋生,階級的壓迫,使得起義不斷,治安也隨之不好了。
6. 宋朝讓街頭混混當「城管」,為何其街頭治安反而還很好
宋朝讓街頭的混混當城管,但是他的街頭治安反而會變得更好,其實主要是因為這些混混跟街頭的小販關系很好,他們都願意聽他們的。而且再加上其實混混一直都是老百姓,他們更加懂老百姓的心。
再加上這些街頭混混其實一直以來也都是百姓的身份,所以他們更加能夠讀懂百姓的心理,他們懂得怎樣和百姓打成一片。而且他們也更加會為百姓著想。畢竟城管和小攤販不應該是喊打喊殺的關系。其實兩者可以互相體諒,互相了解,而以前的朝代,那些城管就是高高在上,趾高氣昂的,不願意在乎百姓的生活,而如今的街頭混混,其實相比起她們會更加貼心。因此宋朝在能在這樣的城管管理下,有更好的秩序。
7. 簡述宋代如何管理城市居民
宋代有專門城市治安管理機構———廂。它的任務是「止令分地巡邏, 治煙火盜賊公事」。[ 8 ] (卷七十三)日本學者加藤繁在《宋代都市的發展》一文中說:「廂的制度是作為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市地域的擴大的結果而產生的東西。」
宋代城市中作為行政機構的廂,以東京開封為最完備。據宋太祖至道元年(995)時的劃分如下:舊城(又稱里城)內四廂:左第一廂,下管20 坊;第二廂,下管16坊;右第一廂,下管8坊;第二廂,下管2坊。新城(又稱外城或國城)內四廂:城東廂,下管9坊;城西廂, 下管26 坊; 城南廂, 下管20 坊; 城北廂, 下管20坊。以上統稱八廂。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新舊城內重新定為十廂,其名稱為:左軍第一廂,第二廂,城南左軍廂,城東左軍廂,城北左軍廂,右軍第一廂,第二廂,城南右軍廂,城西右軍廂,城北右軍廂,這十廂的稱呼使用了一個時間以後,又恢復原來八廂的建制。
新城以外的市區,原來分屬於開封、祥符兩赤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置新城外八廂,特置廂吏,「命京府(即開封府)統之」。這樣一來,赤縣不僅不管理首都城內事務,而且連城外市區的事情也不再過問了,這一制度較之隋唐的首都管理體制也是不同的地方。天禧五年(1021)將新城外八廂改為九廂,共管14廂,其名稱及所管坊數如下:
京東第一廂一坊,第二廂一坊,第三廂一坊。京北第一廂二坊,第二廂一坊。京西第一廂二坊,第二廂二坊,第三廂二坊。京南廂二坊。
新城以外各廂所管坊數較少,是由於城外人口稀少而地方遼闊的緣故,所以有的廂只有一坊,只是廂、坊的職責和任務不同罷了。
新城內外及舊城內共十九廂,是北宋中期設廂最多的時候,其廂官廂吏也較多,廂官廂吏數目的多少,是根據每廂戶數的多寡而定。
新城以外九廂,由於戶數不清,宋廷規定,每廂在500戶以上者,置所由4人,街子3人,行官4人,廂典1人;每廂戶數在500戶以下者,置所由3人,街子2人,行官4人,廂典1人。所有各廂之都所由一職,由開封府下屬左右軍巡機構差虞候充,又稱廂虞候,其餘並由招募而來。
宋代的東京與其他城市的廂制有所不同的地方,自宋初以來有四廂都指揮使,這時的四廂都指揮使,是由五代軍隊制度沿襲下來,其主要任務還是軍事巡警,與後來管理民事的廂有所不同。所以在太宗、真宗時雖有十九廂之設置,而四廂之軍巡任務仍存。神宗熙寧三年(1070)五月,根據開封知府韓維的請求,宋廷下詔,以京朝官曾任通判、知縣者四人,分治開封新舊城左右廂。這年十一月,編修中書條例所言:「逐廂決事不多,欲止令京朝官兩員分領兩廂決斷,仍盡留舊四廂使臣以備其餘差使。」這次請求得到宋廷的批准。這即是宋真宗時的左右廂公事所,民間稱之為都廂。所謂都廂,不管四廂也好,兩廂也罷,是應知韓維的請求而設,與宋初軍事機構結合起來,但它是隸屬於開封府的。所以《宋史•職官志》在開封府下屬機構中有這樣的話:「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掌檢覆推問,凡斗訟事輕者聽論決。」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開封府又以設二廂不便,重新改為四廂, 這一制度沿用到宋末。
由上可知,開封的廂坊制度,是都廂—廂—坊三級,它的上邊才是開封府。南宋首都臨安仿此。
自此,城外九廂和城內十廂互相聯系,組成統一的治安管理體系,正是依靠這樣嚴密而完善的治安體系,才確保了東京社會秩序的穩定。
8. 宋朝時負責皇城治安問題的是什麼官職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歷代的官府中以北宋開封府規模最為宏大,是管理國都及京畿地區的重要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政府,地位非常顯赫。
9. 古代唐朝與宋朝的治安差異
唐朝大部分是亂世,用宋朝人的話說:「凡唐之世治如此其少,亂日如彼其回多。其答治安之久者,不過數十年。」以明朝人的話說:「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宋朝大部分是治世,用元朝人的話說:「自景德以來,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用明朝人的話說:「宋之富盛,過今(明)遠矣。」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亂世與治世的差距。
10. 宋朝對城市居民是如何進行統治的
宋代有專門城市治安管理機構———廂。它的任務是「止令分地巡邏, 治煙火盜賊公事」。
宋代城市中作為行政機構的廂,以東京開封為最完備。據宋太祖至道元年(995)時的劃分如下:舊城(又稱里城)內四廂:左第一廂,下管20 坊;第二廂,下管16坊;右第一廂,下管8坊;第二廂,下管2坊。新城(又稱外城或國城)內四廂:城東廂,下管9坊;城西廂, 下管26 坊; 城南廂, 下管20 坊; 城北廂, 下管20坊。以上統稱八廂。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新舊城內重新定為十廂,其名稱為:左軍第一廂,第二廂,城南左軍廂,城東左軍廂,城北左軍廂,右軍第一廂,第二廂,城南右軍廂,城西右軍廂,城北右軍廂,這十廂的稱呼使用了一個時間以後,又恢復原來八廂的建制。
新城以外的市區,原來分屬於開封、祥符兩赤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置新城外八廂,特置廂吏,「命京府(即開封府)統之」。這樣一來,赤縣不僅不管理首都城內事務,而且連城外市區的事情也不再過問了,這一制度較之隋唐的首都管理體制也是不同的地方。天禧五年(1021)將新城外八廂改為九廂,共管14廂,其名稱及所管坊數如下:
京東第一廂一坊,第二廂一坊,第三廂一坊。京北第一廂二坊,第二廂一坊。京西第一廂二坊,第二廂二坊,第三廂二坊。京南廂二坊。
新城以外各廂所管坊數較少,是由於城外人口稀少而地方遼闊的緣故,所以有的廂只有一坊,只是廂、坊的職責和任務不同罷了。
新城內外及舊城內共十九廂,是北宋中期設廂最多的時候,其廂官廂吏也較多,廂官廂吏數目的多少,是根據每廂戶數的多寡而定。
新城以外九廂,由於戶數不清,宋廷規定,每廂在500戶以上者,置所由4人,街子3人,行官4人,廂典1人;每廂戶數在500戶以下者,置所由3人,街子2人,行官4人,廂典1人。所有各廂之都所由一職,由開封府下屬左右軍巡機構差虞候充,又稱廂虞候,其餘並由招募而來。
宋代的東京與其他城市的廂制有所不同的地方,自宋初以來有四廂都指揮使,這時的四廂都指揮使,是由五代軍隊制度沿襲下來,其主要任務還是軍事巡警,與後來管理民事的廂有所不同。所以在太宗、真宗時雖有十九廂之設置,而四廂之軍巡任務仍存。神宗熙寧三年(1070)五月,根據開封知府韓維的請求,宋廷下詔,以京朝官曾任通判、知縣者四人,分治開封新舊城左右廂。這年十一月,編修中書條例所言:「逐廂決事不多,欲止令京朝官兩員分領兩廂決斷,仍盡留舊四廂使臣以備其餘差使。」這次請求得到宋廷的批准。這即是宋真宗時的左右廂公事所,民間稱之為都廂。所謂都廂,不管四廂也好,兩廂也罷,是應知韓維的請求而設,與宋初軍事機構結合起來,但它是隸屬於開封府的。所以《宋史•職官志》在開封府下屬機構中有這樣的話:「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掌檢覆推問,凡斗訟事輕者聽論決。」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開封府又以設二廂不便,重新改為四廂, 這一制度沿用到宋末。
由上可知,開封的廂坊制度,是都廂—廂—坊三級,它的上邊才是開封府。南宋首都臨安仿此。
自此,城外九廂和城內十廂互相聯系,組成統一的治安管理體系,正是依靠這樣嚴密而完善的治安體系,才確保了東京社會秩序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