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署太僕寺職責
❶ 中國古代太僕寺的職責是
太僕寺,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秦、漢九卿中有太僕,為掌車馬之官。明掌牧馬之政令,屬兵部,並於滁州設立南京太僕寺。清代因之,皇帝出巡,扈從車馬雜物皆為總管。其中,置卿、少卿、員外郎等官職。
太僕寺卿掌車輅、廄牧之令,總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諸監牧。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國有大禮,供其輦輅、屬車,前期戒有司教閱象馬。
凡儀仗既陳,則巡視其行列。後妃、親王、公主、執政官應給車乘者,視品秩而頒之。
總國之馬政,籍京都坊監、畿甸牧地畜馬之數,謹其飼養,察其治療,考蕃息損耗之實,而定其賞罰焉,死則斂其尾、筋革入於官府。
凡閱馬,差次其高下,應給賜則如格。歲終鉤覆帳籍,以上駕部。若有事於南北郊,侍中請降輿升輅,則卿授綏。舊置判寺事一人。
以朝官以上充。凡邦國廄牧、車輿之政令,分隸群牧司、騏驥院諸坊監,本寺但掌天子五輅、屬車,後妃、王公車輅,給大中小祀羊。
元豐官制行,始歸本寺。分案五,置吏十有八,總局十有二。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袁可立)五任太僕寺少卿。」
機構設置
乘黃署
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掌供車路及馴馭之法。凡有事,前期四十日,率駕士調習,尚乘隨路色供馬;前期二十日,調習於內侍省。有府一人,史二人,駕士一百四十人,羊車小史十四人,掌固六人。
唐朝規定天子有五輅,即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這些都是畜力牽引的車輛,五輅皆有副車,此外還有指南車、記里鼓車、 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黃鉞車、豹尾車、皮軒車等各類車輛,這些都屬於天子鹵簿(儀仗)的組成部分。這些車輅所用之馬則由 尚乘局提供。凡有大的典禮舉行,乘黃署根據典禮的性質、等級提供相應的車輅,事畢則收而藏之。
典廄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掌飼馬牛、給養雜畜。良馬一丁,中馬二丁,駑馬三丁,乳駒、乳犢十給一丁。有府四人,史八人,主乘六人,典事八人,執馭百人,駕士八百人,掌固六人。
掌管諸牧監上繳的雜畜給納之 事,以便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及為皇宮服務的部門,以滿足這些部門畜產品所需。唐朝對諸牧監都有每年提供馬牛羊及各種畜產品的數量規定,上供以後便交給典牧署,再由其按規定分配給相應部門。其中尚食局所需的牛羊便是來自於典牧署,而不是直接由牧監提供。
典牧署
令三人,正八品上;丞六人,從九品上。掌諸牧雜畜給納及酥酪脯臘之事。群牧所送羊犢,以供廩犧、尚食。監事八人。有府四人,史八人,典事十六人,主酪七十四人,駕士百六十人,掌固四人。
車府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王公以下車路及馴馭之法。從官三品以上婚、葬,給駕士。凡路車之馬牛,率馭士調習。有府一人,史二人,典書四人,馭士百七十五人,掌固六人。
掌管王公以下貴族車輅的管 理事務。唐朝規定王公以下的車輅分為四等,一曰象輅,二曰革輅,三曰木輅,四曰軺車。車府署管理的這些車輅並非王公等日常乘坐的車輛,而是用於參加各種典 禮時的乘用,也是國家禮儀的一個部分,因此必須由專門部門負責。唐朝規定親王給象輅,三品以上官給革輅,五品以上官給木輅,京縣令給軺車。在唐朝只有皇室 宗親才可以封親王,從這個角度看,不能不說車府署亦有為皇室服務的色彩。
諸牧監
上牧監:監各一人,從五品下;副監各二人,正六品下;丞各二人,正八品上;主簿各一人,正九品下。中牧監:監,正六品下;副監,從六品下;丞,從八品上;主簿,從九品上。下牧監:監,從六品下;副監,正七品下;丞,正九品上;主簿,從九品下。中牧監副監、丞,減上牧監一員。南使、西使,丞各三人,從七品下;錄事各一人,從九品下。北使、鹽州使,丞各二人,從七品下。掌
東宮九牧監
丞二人,正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下。掌牧養馬牛,以供皇太子之用。有錄事史各一人,府三人,史六人。初,監有監、副監、丞、主簿、錄事各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四人,掌固二人。自監以下,品同下牧監。又有馬牧使,有丞以下官。
❷ 古代皇宮都有哪些部門
明代二十四衙門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圍服役、為其生活服務的部門。明代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包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內廷任職之外,還能出任各種外差使職。按照原來的規定,這二十四衙門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圍服役、為其生活服務的部門。但事實上,明代的宦官已經發展成為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不但掌管了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般事務,還控制了全國的軍政要務。
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者,司禮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明代歷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均為司禮監太監。司禮監的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系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面。御馬監銅牌司禮監的第一項職權成為歷史上宦官所擁有的最大權力,也是明代司禮監權勢顯赫的根本原因。
其他十一監是: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鍾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鍾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浣衣局(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針工局(負責製作宮中衣服)、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內務府
中國清代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至順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復設內務府。自此遂為定製。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 、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宮內 ,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 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
清代內務府是清代管理宮禁事務的機構。 清世祖入關後設置。順治十一年(1654)裁革,清聖祖即位後恢復。初為三品衙門,雍正十三年(1735)升為正二品。
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無定員,由滿族王公大臣兼任。下設堂郎中1人,掌本府文職官銓選,並考核各司處承辦事務;主事2人,筆帖式64人書吏5人,分掌各種文書之事。直屬機構有7司3院。
廣儲司,設總辦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府庫藏,領銀、皮、瓷、緞、衣、茶六庫。
都虞司,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武職官銓選及畋魚之事。
掌禮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贊禮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筆帖式、 書吏、掌內廷禮樂及考核太
監品極。
會計司,設郎中、員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出納及庄園地畝之事。先用宮女、太監,
亦由該司管理。
營造司,設員同掌儀司,掌宮庭修繕工程。
慶豐司,設員同掌儀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行司,設員同掌體育館事,掌審讞上三旗刑獄案件。
上駟院,設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筆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馬匹。
武備院,設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製造器械。
奉宸院,設總理大臣、卿、郎中、員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筆帖式、書吏,掌景山、
三海、南苑等處的管理、修繕。天壇齋宮,亦由奉宸院管理。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玉泉山、香
山、熱河行宮、湯泉(今昌平縣東小湯山)行宮、盤山(今薊縣西北)行宮、黃新莊、(今良鄉北)行
宮,因與皇帝駐驊有關,俱歸內務府委官管理。
此外,內務府還管轄有三大殿,管理慈寧宮、壽康宮處,御葯房、壽葯房,文淵閣,黃武殿修書處,御書處,養心殿造辦處,咸安宮官學,景山官學,敬事房等。其中敬事房為管理宮內宦官的機構。
❸ 中國古代官署光祿寺職責的是什麼
光祿寺應該是負責禮儀方面的舉辦宴會方面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負責飲食方面的具體的工作,這也是當時的一個具體的執行部門,一個具體的做事情的部門。
❹ 中國古代官署名稱隋唐時期列為六部之首,掌管全國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動等事務。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❺ 古代官員體制中的六部具體是負責什麼任務
六部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
吏部
中國古代官署。東漢改尚書常侍曹為吏曹,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歷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 、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的責任內閣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
戶部
中國古代官署名。三國時設度支尚書,掌財政。隋代以度支尚書為民部尚書。唐代改稱戶部,遂為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歷代相沿。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遂廢。
禮部
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兵部
官署名。三國魏置五兵尚書,掌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晉代又增駕部、車部、庫部,掌車馬兵械等。隋唐因北周兵部舊名,設為尚書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器、軍令之政,長官本兵部尚書。後代沿置,取權范圍不盡相同。
刑部
中國古代官署。東漢尚書置二千石曹掌刑獄,三公曹掌決案。魏晉以後有都官、比部各曹。隋初設都官尚書,後改為刑部尚書,刑部遂為六部之一。長官為刑部尚書。歷代相沿。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清代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刑部改稱法部。刑部之稱遂撤。
工部
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營造工程事項。漢代有民曹。西晉以後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隋代始設立工部,與吏、民(度支)、禮、兵、刑並稱六部。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尚書。歷代相沿不改。清代工部設於天聰五年(1631),是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在「籌備立憲」、改革官制時,將工部並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
❻ 中國古代官署光祿寺職責的是什麼
不同時期指責不同
秦與漢初有郎中令,九卿之一,漢武帝改稱光祿勛,東回漢末復稱郎中令。答初始是掌宮殿掖門戶,是皇帝的侍衛長,因親近皇帝而極為重要,後演變為行政人員訓練機關。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隋唐光祿寺屬於禮部。
❼ 誰能幫我查中國古代有哪些官名及相應的職責!
古代的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❽ 中國古代官署太僕寺的職務是什麼
它位列九卿之一,職責被劃入兵部范疇,掌管天下的車馬,類似於今天的後勤工作,最高領導是太僕寺卿,是個從三品的官,享受的是省廳級待遇,在這個部門能經常和皇帝打交道,所以升遷往往很快。
❾ 有關明朝太僕寺、行太僕寺、苑馬寺的職責問題
三寺都是管理馬政的機構,職能相同,只是管理范圍、地域不同、隸屬不同。行太僕寺、苑馬寺與太僕寺並無隸屬關系,是聽命於兵部。
太僕寺設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後增至三人),正四品;寺丞四人(後增至十二人,又裁止存三人),正六品;主簿一人,從七品;常盈庫大使一人。設在北京的太僕寺,主要負責京畿、北直隸、河南、山東地區的馬政事務,所督理馬匹主要供給京營之用。
另外,由於明朝的兩套官制,在南京也設有南京太僕寺,主要負責南直隸地方的馬政事務。除上述地方外,其它地方的馬政則分屬行太僕寺和苑馬寺。
行太僕寺設置於洪武三十年,當時的行太僕寺有山西、北平、陝西、甘肅、遼東四寺。永樂定都北京後,北平行太僕寺升為太僕寺,餘下三個行太僕寺。行太僕寺設卿一人,從三品;少卿,從四品;寺丞,正六品;主簿,從七品。
苑馬寺設於永樂四年(1406年),當時有北直隸、遼東、平涼、甘肅四寺。北直隸苑馬寺於永樂十八年並入太僕寺。苑馬寺設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一人,正四品;寺丞,正六品;主簿,從七品。
行太僕寺與苑馬寺雖然都是管理馬政的機構,但行太僕寺掌管的是邊鎮衛所營堡之馬政,不另設下屬機構,牧馬人即為衛所軍士。各寺長官由致仕的指揮、千百戶充任。而苑馬寺則與衛所無涉,下設各牧監、苑。各牧監設監正一人,正九品,監副一人,從九品,錄事一人。各苑設圉長一人,從九品。
明朝重視馬政,於中央的太僕寺之外另設行太僕寺、苑馬寺分理馬政。但這種馬政分散管理的方式弊端顯而易見。馬政分於眾多部門,無所統一,必然造成權力過於分散,難於統一籌劃。
❿ 古時太僕寺以及古代馬政
總體上看,古人沒現代人那麼重視戰術機動,所以馬匹一直不被作為戰略問題來重視。因此政問題在職官部分說得不多,在傳記里也少有提及。往往是在貨殖部分和介紹鄰國關系的地方會有提及,更詳細的內容只有去專史、筆記里篩了。要查細節,恐怕得翻翻畜牧史。
我也沒有做過專題研究,只講講脈絡。秦以前,戰爭圍繞戰車運行,各國從軍制到戰法都圍繞著馬車進行,以至於軍事法官叫司馬,首長的「司機」是近臣。那時候馬匹問題空前主要,但來源主要靠買賣贈送。西北的秦地,東方的代、燕是主產區,所謂伯樂一過冀北,馬群為之一空的典故,就說的是冀北草原。大概是春秋開始,步兵重要性增加,騎兵隊列作為突擊力量開始出現。秦始皇時代,馬軍是作為列隊沖鋒的方正實用的。而且據說還是重裝。可惜史料留下的就不詳細了。
漢朝靠步兵打天下,對北方敵人忍氣吞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馬。滇馬川馬體矮,負重能力差,沖擊能力差,漢人的車輛都是靠牛拉的。武帝時代,李廣在左北平發明(嚴格來說是學會)了輕騎偷襲戰術。漢人開始花重金從西域引進馬種,組織數千人規模的小股偷襲部隊。以後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加以推廣發展,讓漢軍的威名遠播大漠。最終形成了河套為基礎的馬匹繁育基地。這確保了漢軍的戰鬥力。所以漢朝對馬匹很重視,皇帝直接關注。
漢以後,北方地區逐漸被草原民族占據,草原民族接受漢化的同時,也保留了牧業,以至於北方文明發達的同時,有發達的牧業。所以隋唐五代時期,中國一直保有北方牧場,那既是中國軍隊最強大,版圖最廣闊的時代,也是中國馬匹少數不依賴進口的時代。
此後,中原人一直把馬匹貿易放到鹽鐵貿易的層次上來管理。但是那也主要是買,因為馬匹繁育是需要土地的,隨著中原農業發展,土地大量被開墾。使得牧業在經濟發達地區逐漸減少。馬匹就成了管控物資,屬於國家鼓勵進口限制出口的東西。宋朝人之所以早期神勇,中晚期萎靡,其中一個原因是山西的牧場丟了,只能靠買馬。西夏人之所以北方胡鬧二百年,也是靠了佔有牧區的優勢。而有限土地由主要用來種地。那宋朝政府沒馬怎麼辦?除了嚴格管控國際貿易之外,就是派馬役,把政府手裡的馬借給農民,讓農民承擔繁育和維護工作,但是宋朝的經濟兼並問題很嚴重,投軍又太容易,以至於發給農民的馬匹最終都莫名其妙養沒了。
元朝是古今中外空前重視馬政的朝代,最主要原因是他們發明了馬鐙。馬鐙能提高騎手控馬能力,保證射箭的精度和馬匹的前進速度。所以他們吃也靠馬,住也依靠馬,用一切力量確保馬匹遍布身邊。南到廣西,北到漠北,中華大地遍布牧場。但是不當的牧業發展和民族壓迫讓糧食減產,疫病流行。元末的農民起義也就不可避免爆發了。
明朝的締造者們多有對抗政府的經驗,在統一戰爭中大量使用馬隊奔襲戰術。但是滅元之後。國內政治斗爭形勢嚴峻,迫使明帝國把工作重心放在回復國內秩序上,北方再次恢復了靠長城御敵的局面,南方的牧場也就逐漸萎縮了。
清人入關前,也重視馬政,他們把馬匹當作旗兵的固定配置。滿蒙聯盟就是建立在蒙古出騎兵的基礎之上的。清朝的馬政局面,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