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李一氓堅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

李一氓堅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

發布時間: 2021-02-23 11:52:25

① 哪位前中顧委的回憶錄被稱為真實可信的「教科書」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表示,李一氓同志的回憶錄,是人民出版社革命回憶錄中的經典之作,實事求是的文風縱貫全書,使本書具有常讀常新的價值。「年輕一代要了解黨的歷史,了解前輩,這部著作就是很好的教科書。」

《李一氓回憶錄》為李一氓同志生前歷時八年親筆寫成,講述了作者親歷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全過程。書中對南昌起義、上海地下工作、萬里長征、皖南事變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展現了許多生動的、不為人知的細節。書中也提及了建國後的一些工作、生活情況,包括「文革」中的遭遇以及恢復工作後的許多往事。

李一氓同志是前中顧委常委,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十年,他在新時期全國的古籍人才培養及整理出版工作,以及他高達兩千三百餘冊的詞書收藏,還有他的書法造詣,都使他成為在文化界很有影響的黨內領導人。

本書涉及了許多黨內外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比如,李一氓與周恩來一起介紹郭沫若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做過毛澤東一段時間的秘書,並以毛澤東特使的身份赴成都做劉湘的統戰工作;在上海時,他是周恩來、陳雲領導下的特科成員,是事關周總理清白的「伍豪事件」的見證人;抗戰時期,他受中央委派,協助葉挺、項英組建新四軍,並肩負協調二人關系的使命;他還曾擔任駐緬甸大使、中聯部常務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等職務,經歷非凡。

他的回憶錄,被著名黨史專家何方稱為「一本少有的朴實無華、真實可信的好書」。許多隱蔽戰線革命家的後人說,關於上海地下工作的情況,李一氓同志的回憶是比較可靠的。

② 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是什麼

新四大發明是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

高鐵:中國的高鐵已經完全回可以稱得上答是世界頂尖的水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高鐵鋪設里程最多的國家。讓中國的出行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支付寶:手機支付可能算是這些年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一項改變。讓外國小夥伴們感嘆,中國在近些年的發展速度以及掃碼支付的便捷性。

共享單車:因為共享單車真的好用又廉價,很多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甚至將共享單車當做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網購:這種新式的購物方式大大節省了我們的時間,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我們需要的所有東西,簡直不能再方便。

(2)李一氓堅守古籍整理出版之路擴展閱讀:

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③ 民國四年中華書局出版朱熙詩詞

按:以下目錄順次為書名、編(著)者以及定價

1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 敦煌研究院 88
2 兩宋鐵錢 閻福善 130
3 敦煌詩集殘卷輯考 徐俊 68
4 通俗常言疏證 孫錦標 41
5 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 98
6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 饒宗頤 68
7 九店楚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 98
8 周易外傳鏡銓 (清)王夫之 52
9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釋迦方誌 (唐)慧立,彥倧 19
10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 (唐)羲凈 17
11 島夷志略校釋 (元)汪大淵 22
12 回回葯方考釋 宋峴 48
13 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 (唐)羲凈 22
14 唐大和上東征傳 日本考 (日)真人元開 20
15 往五天竺國傳箋釋 經行記箋注 (唐)慧超 15
16 西洋朝貢典錄 東西洋考 (明)黃省曾 22
17 西洋番國志 鄭和航海圖 兩種海道針經 鞏珍23
18 西域行程記 西域番國志 咸賓錄 (明)陳誠 22
19 真臘風土記校注 西遊錄 異域志 (元)周運觀 18
20 諸蕃志校釋 職方外紀校釋 (宋)趙汝適 23
21 古今韻會舉要 黃公紹,熊忠 120
22 嶺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25
23 啟功叢稿:論文卷 啟功 26
24 啟功叢稿:詩詞卷 啟功 20
25 啟功叢稿:題跋卷 啟功 26
26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 李學勤 60
27 澹圓集(全二冊) 焦竑 65
28 新編千家詩 袁行霈 12
29 漢語方言大詞典 [日]宮田一郎 980
30 元稹集 (唐)元稹 45
31 《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 寧忌浮 65
32 《馬氏文通》研究資料 張萬起 18
33 《儒林外史》人物論 陳美林 11.5
34 《說文》八種單字索引(精) 洪文濤 105
35 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誌目錄 榮麗華 18
36 安南志略 [越]黎 15
37 白虎通疏證上下冊 [清]陳立 30
38 白話《續治通鑒》 張宏儒 210
39 白話《資治通鑒》1-20冊 張宏儒 250
40 白話語匯研究 [日]香坂順一 22
41 白居易集1-4冊 [唐]白居易 79
42 白鹿洞書院古志五種 上下冊(精) 李夢陽 68
43 百喻經譯注 周紹良 12
44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 王明 16
45 抱朴子外篇校箋(上) 楊明照 24
46 抱朴子外篇校箋(下) 楊明照 34
47 北齊書1-2冊 [唐]李百葯 27
48 北史1-10冊 [唐]李延壽 130
49 北游錄 [清]談遷著 20.5
50 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 24
51 泊宅編 [宋]方勻撰 8
52 不下帶編 巾箱說 [清]金埴撰 9
53 草木子 [明]葉子奇撰 6.5
54 冊府元龜1-12冊(精) [宋]王欽若 1245
55 禪思與詩情(精) 孫昌武 36
56 長河落日 董乃斌 15
57 長沙古物聞見記續記 商承祚 39
58 萇楚齋隨筆二筆三筆四筆五筆 [清]劉聲木撰 49.5
59 巢林筆談 [清]龔煒撰 12.5
60 陳熾集 趙樹貴 20
61 陳黻宸集 上下冊(精) 陳德溥 57
62 陳書1-2冊 [唐]姚思謙 20
63 稱謂錄親屬記 [清]梁章鉅 28
64 成唯積論校釋 韓廷傑 36
65 池北偶談 上下冊 [清]王士禎撰 28.5
66 崇文盛世 董乃斌 17
67 出三藏記集 [梁]釋僧祜 32
68 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 胡厚宣 24
69 出土文獻研究(第四輯) 中國文物研究所 17
70 春秋繁露義證 蘇輿 20
71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 [清]鍾文丞 36
72 春秋會要(精) [清]姚彥渠撰 16.5
73 春渚紀聞 [宋]何遠撰 9
74 詞話叢編1-5冊(精) 唐圭璋 215
75 詞學名詞釋義 施蟄存 5.5
76 慈禧光緒醫方選譯 . 18
77 辭海上下冊(精) 舒新城等 93
78 叢書集成初編(後出書部分533冊) 3200
79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 13
80 大歷詩人研究上下冊 蔣寅 34
81 大漠來風 董乃斌 17
82 大唐新語 [唐]劉肅撰 10
83 道教概說 李養正 17
84 道教與傳統文化 文史知識編輯部 14.5
85 典故紀聞 [明]余繼登撰 15.5
86 訂訛類編續補 [清]杭世駿 18
87 東北大討伐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社科院 18.05
88 東北經濟掠壓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社科院 19.8

回復
3樓
2013-07-27 14: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孫武vs孫臏

正式會員
5

89 東漢會要(精) [宋]徐天麟撰 26
90 東里文集 [明]楊士奇 24
91 東坡志林 [宋]蘇軾撰 7.5
92 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精) 愛漢者 98
93 東軒雜記 [宋]魏秦撰 10
94 東齋紀事 春明退朝錄 [宋]范鎮撰 8
95 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 45
96 讀書偶記消暑錄 [清]趙紹祖 8.5
97 讀通鑒論上中下冊 [清]王夫之 39
98 杜詩詳注1-5冊 [唐]杜甫著[清]億兆鰲注 90
99 敦煌變文校注(精) 黃征 160
100 敦煌史話 付玫 10
101 鄂國金佗粹編.續編校注 全二冊(精) [宋]岳珂 85
102 二曲集 [清]李 31
103 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精) 童瑋 85
104 二十史朔閏表 陳垣 18
105 二十四史(縮印本)1-20冊(精) 中華書局編輯部 1800
106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縮印本(精) 中華書局編輯部 248
107 二十五史補編1-6冊(精)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 780
108 二十五史精選譯 1-6冊(精) 吳樹平 196
109 法言義疏上下冊 汪榮玉撰 25
110 凡將齋金石叢稿 馬衡 17
111 分甘餘話 [清]王士禎撰 7
112 佛教基本知識 文史知識編輯部 7
113 佛教與中國文化 文史知識編輯部 16.5
114 綱鑒易知錄全八冊 [清]吳乘權 113
115 高僧傳 [梁]梁慧皎 27.5
116 庚巳編 客座贅語 [明]陸粲撰 22
117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潭戒甫 9
118 公孫龍子懸解 王 4.5
119 公孫龍子譯注 譚業謙 6
120 龔自珍己亥雜詩注 劉逸生注 17
121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 [法]莫尼克 23
122 古代漢語第1冊 王力 16
123 古代漢語第2冊 王力 14
124 古代漢語第3冊 王力 21
125 古代漢語第4冊 王力 23
126 古代漢語教程 洪成玉 26
127 古代交通地理叢考 王文楚 20
128 古代經濟專題史話 中華書局編輯部 13
129 古代科學家傳記 曹曾祥 12.8
130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3.5
131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三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1
132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四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2.5
133 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一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0
134 古代旅行家的事故 中華書局編輯部 10
135 古代民族英雄 張習孔 15
136 古代名將傳 中華書局編輯部 12.5
137 古代抒情散文鑒賞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1
138 古代思想家傳記 中華書局編輯部 16
139 古代文化專題史話 中華書局編輯部 15
140 古代文學家傳記 喬象鍾 28
141 古代要籍概述 中華書局編輯部 10.5
142 古代政治家傳記上下冊 中華書局編輯部 26
143 古代著名事件 張景賢 17.3
144 古代著名戰役 中華書局編輯部 10
145 古道遺聲 董乃斌 13
146 古典詩詞名篇鑒賞集 文史知識編輯部 11
147 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 龔延明 26
148 古典小說十講 中華書局編輯部 9
149 古夫於亭雜錄 [清]王士禎撰 9
150 古漢語研究第一輯 《古漢語研究》編輯部 23
151 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精) 馬文熙 72
152 古籍整理圖書目錄(1949-1991)(精) 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 28.2
153 古錢大辭典上下冊(精) 丁福保 210
154 古人稱謂漫談 袁庭棟 8.5
155 古詩源 [清]沈德潛 16.8
156 古書修辭例 張文治 12
157 古體小說鈔宋元卷(精) 程毅中 31
158 古文觀止(簡體橫排) [清]吳楚才 21
159 古文字學初階 李學勤 5
160 古佚書輯本目錄(精) 孫啟治陳建華 41
161 古音系研究 魏建功 12.5
162 古尊宿語錄 [宋]賾藏 41
163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第3冊 顧頡剛 22
164 顧亭林詩箋釋上下冊 王冀民 48
165 顧維鈞回憶錄 第10冊 (精) 顧維鈞 27
166 顧維鈞回憶錄 第11冊 (精) 顧維鈞 28
167 顧維鈞回憶錄 第12冊 (精) 顧維鈞 33.5
168 顧維鈞回憶錄 第13冊 (精) 顧維鈞 21.5
169 顧維鈞回憶錄 第1冊 (精) 顧維鈞 23
170 顧維鈞回憶錄 第2冊 (精) 顧維鈞 29.6
171 顧維鈞回憶錄 第3冊 (精) 顧維鈞 26
172 顧維鈞回憶錄 第4冊 (精) 顧維鈞 27.6

回復
4樓
2013-07-27 14: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孫武vs孫臏

正式會員
5

173 顧維鈞回憶錄 第5冊 (精) 顧維鈞 34
174 顧維鈞回憶錄 第6冊 (精) 顧維鈞 28.7
175 顧維鈞回憶錄 第7冊 (精) 顧維鈞 33.7
176 顧維鈞回憶錄 第8冊 (精) 顧維鈞 30
177 顧維鈞回憶錄 第9冊 (精) 顧維鈞 32
178 顧維鈞回憶錄(縮編本)上下冊 天津編譯中心 84
179 觀堂集林1-4冊 王國維 48
180 管城碩記 [清]徐文靖 28
181 管錐編(全五冊) 錢鍾書 80
182 廣東新語 上下冊 [清]屈大均撰 32
183 廣陽雜記 [清]劉獻廷著 12.5
184 廣志繹 [明]王十性撰 8
185 歸潛志 [金]劉祁撰 10
186 歸田瑣記 [清]梁章鉅撰 10
187 癸辛雜識 [宋]周密撰 15.5
188 國朝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 9
189 海國四說 [清]梁廷木冉撰 12.5
190 寒松堂全集 [清]魏象樞 36
191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 25
192 漢書1-12冊 [漢]班固 177
193 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上下冊(精) 林徐典 98
194 漢語數目詞辭典(精) 尹小林 31
195 漢語文言語法 劉景農 17
196 漢語現象論叢 啟功 18
197 漢語音韻 王力 8
198 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 (美)李珍華周長楫 96
199 河本大作與日軍山西「 中央檔案館 44
200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撰 18
201 紅樓夢上中下冊(精) [清]曹雪芹 89
202 後漢書1-12冊 [劉宋]范曄 143
203 後山詩注補箋 [宋]陳師道撰昌方生補箋 31
204 胡適學術文集教育 姜義華 19.5
205 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 姜義華 23
206 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 姜義華 17
207 胡適學術文集中國佛學史 姜義華 27.5
208 胡適學術文集中國文學史 上下冊 姜義華 51.5
209 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 姜義華 52
210 花月痕 [清]魏秀仁 19
211 華北大「掃盪」 中央檔案館 57
212 華北歷次大慘案(精) 中央檔案館 38
213 華北治安強化運動 中央檔案館 52
214 華夏飲食文化 王學泰 11.5
215 華嚴金師子章校釋 方立天 10.5
216 化書 [五代]譚峭 7.6
217 淮南鴻烈集解上下冊 劉文典 35
218 淮南子集釋上中下冊 何寧 73
219 黃丕烈書目題跋 顧廣圻書目題跋(精) [清]黃丕烈等 68
220 黃約瑟隋唐史論集 劉健明 11
221 煌煌唐韻 董乃斌 17
222 會評會校本金瓶梅(精) 秦修容整理 268
223 擊楫集 李一氓 7
224 雞肋編 [宋]庄綽撰 8.5
225 積微居金文說 楊樹達 20
226 稽神錄括異志 [宋]徐炫 15
227 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3
228 甲骨文編(精) 孫海波 120
229 甲骨文合集1-13冊(精) 胡厚宣 8000
230 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趙誠 63
231 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 丁山 31
232 甲骨文字詁林1-4冊(精) 於省吾 680
233 甲骨文字釋林 於省吾 77
234 江湖詩派研究 張宏生 18.65
235 江戶時代日中秘話 [日]大庭修 10
236 蔣維崧印存 蔣維崧 22
237 蕉廓脞錄 [清]吳慶砥撰 13
238 蕉軒隨錄 續錄 [清]方師撰 26
239 戒庵老人漫筆 [明]李詡撰 17
240 今文尚書考證 [清]皮錫瑞 25
241 今言 [明]鄭曉撰 10.5
242 金泥玉屑叢考 王仲犖 22
243 金石叢話 文史知識編輯部 5
244 金史1-8冊 [元]脫脫 121
245 金文編(精) 容庚 160
246 近代在華日人顧問資料目錄(精) 衛藤沈吉 19.5
247 晉書1-10冊 [唐]房玄齡 127
248 經典釋文索引 武華 30
249 經籍纂詁上下冊(精) [清]阮元 242
250 經書淺談 文史知識編輯部 6.5
251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 15
252 景刊唐開成石經附賈刻孟子嚴氏校文1-4冊(精) 432
253 鏡湖自撰年譜 [清]段光清撰 10.5
254 舊典備征 安東康平室隨筆 [清]朱彭壽撰 13.5
255 舊唐書1-16冊 [後晉]劉 208
256 舊五代史1-6冊 [宋]薛居正 80
257 居延新簡下上冊(精)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2000
258 卡爾梅克史評注 [法]伯希和 16
259 開卷有益齋讀書志.續志.藝風藏書記.續記.再續記(精) [清]朱緒曾 41

孫武vs孫臏

正式會員
5

260 康熙字典(精) [清]張玉書 68
261 康有為政論集 上下冊 湯志鈞 48
262 科舉史話 王道成 7
263 科學發展縱橫談 王梓坤著 8.5
264 空谷流韻 董乃斌 16
265 藍田呂氏遺著輯校 陳俊民 22
266 郎潛紀聞初筆 二筆 三筆 上下冊 [清]陳康祺撰 38
267 郎潛紀聞四筆 [清]陳康祺撰 10
268 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 [清]梁章鉅撰 22.5
269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撰 8.5
270 老子(精) [魏]王弼[唐]李約 196
271 老

④ 中國當代哲學家

1、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2、金岳霖

金岳霖是第一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學體系的中國哲學家。他創建的哲學體系,其中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論道》一書是他的本體論;《知識論》一書是他的知識論,即通常所說的認識論。

他的知識論是以他的本體論為基礎的。這個哲學體系,不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金岳霖走過的哲學之路及其創建的哲學體系,為研究中國哲學,推進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熊十力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網路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省棲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牟宗三較多地著力於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並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

5、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⑤ 當代中國哲學家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葉秀山,1935年陰歷6月4日生於江蘇揚中縣,祖籍江蘇鎮江,於上海讀小學、中學。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畢業,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迄今四十餘年。現任哲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主攻西方哲學史,尤以古代希臘、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為主,兼及美學;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學溝通問題。平時喜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書畫、戲曲。

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1983年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Luce Fellow),曾任美國俄勒崗大學(1986)、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1995)香港科技大學(1992)麥克瑪斯特大學(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1986);1996年任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主講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1992--1994),現任該會駐中國代表。國內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兼任教授。

饒宗頤,字國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一九三七年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無錫國專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職。一九六二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一九七四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期間於一九八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
饒教授有關東南亞華僑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馬華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記"兩種及發表了多篇論文:"新加坡古地名辯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蘇門答臘北部發現漢錢古物""蒲甘國史零拾""論述中緬文化關系""論述中越文化關系"等,為華僑史研究增添了珍貴的資料,又曾於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稱的檢討-蒲羅中問題商議"與許雲樵教授,陳育崧先生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的論戰,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六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在文學,語言學,古文字學,敦煌學,宗教學及華僑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專著六十多種外,尚有發表在世界各大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文約有四百篇。

龐朴,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漢族。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班畢業,任教於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志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樓宇烈,男,漢族,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一九五五年畢業於上海浦光中學 同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畢業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國哲學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997年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第三屆,1992年起),全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三屆,1988年起) ,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6年起)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1999年起)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 《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1998年任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等。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4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評為"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及獎章。曾多次在歐美日澳及港台地區任教講學。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嶽陽,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時就讀北京師范大學附中高中一年級;9月全家間道南返故鄉,在長沙入中央大學附中(由南京遷校);1939年,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1946年讀清華在(西南聯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灣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1949-1950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1952-1950年北京圖書館編目員。1952-1956年西安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1956-198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後任清華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員會中方訪問美國學者,198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魯斯基金訪問教授,1986-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1994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於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並曾在金陵大學(原中央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青年軍。1949年到台灣,同年8月,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在幾十年的治學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紹西方的形式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到中國為己任,撰寫了《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並且畢生熱心於現代邏輯的研究、教學和宣傳。其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知因素極為缺乏,而這必須依靠西方實證論哲學的輸入來補救。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因素不發達,從根本上說,歸因於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採取的"崇古"價值取向。於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認知的獨立",強調"獨立思想"。殷海光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⑥ 稿本的重要資糧

作為保存了書籍最原始面貌的稿本,因無傳寫、翻刻之訛而具有較可靠的版本價值。尤其是那些未經傳寫、刊行的學人著述稿本,則更可謂存世唯一的孤本,因而有著無可替代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珍貴難得的文物收藏價值。緣此,流存於世的各種稿本,不僅成為歷代公、私藏家競相蒐求珍視的善本秘籍,而且也是近代照相攝影術發明之後,古籍影印中的重要內容。自上世紀初商務印書館在《涵芬樓秘笈》、《四部叢刊》等大型古籍叢書中選印部分珍稀稿本行世,到七十年代由台灣地區專題影印的《明清未刊稿匯編》(屈萬里、劉兆祐主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六年),《清代稿本百種匯刊》(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以及九十年代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匯編的《稿本叢書》(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等,均為其中代表,且至今仍為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及有關學術研究機構的必備典藏和專家學者研究工作的重要資糧。
上海圖書館稿本最多
以收藏中國歷代典籍聞名於世的上海圖書館,歷經幾代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其所藏古籍稿本,無論是數量的豐富還是質量的珍善,均堪稱一流。只是長期以來,因其中絕大部分從未以任何形式刊布行世,使學界及有關研究者在利用時機緣難逢,深感不易;甚至根本不知其尚存人間,徒嘆無奈。如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所撰《演易》手稿本,由於從其子錢東壁等所撰《顯考竹汀府君行述》中列舉錢氏已刻、未刻、未成諸書開始,就沒有提到此稿,所以非但嘉慶間《潛研堂全書》、光緒中《嘉定錢氏潛研堂全書》等,均未收入;就是直至一九九七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新刊由陳文和主編的《嘉定錢大昕全集》,也仍僅錄其中一則,而失收絕大部分內容。再如沈欽韓的《三國志補注》,雖為殘稿,但其以文字訓詁和名物典故為重點的校釋註疏,頗有特色,當為研究《三國志》者所重視。而翁楚的《畫話》,則仿詩話、詞話體裁,多方輯錄散見於歷代正史、野史、筆記、別集,以及其他各種著述中豐富的畫論畫評史料,不僅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創例巨編,更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繪畫史多可取資的珍貴文獻集成。卻因人皆不知其人其書,長期湮沒。就是早已為學界藝林知悉的《龔半千自書詩冊》,也因種種原因,一直無法被有關研究者輯錄利用,至有「遺珠」之憾。而其所存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至十四年乙卯(一六七五)的詩歌七十多首,又恰為傳世龔氏《草香堂集》未收的暮年之作,因而對研究龔賢這位在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人物的晚年生活、交遊、創作、思想及其他有關方面等,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其他如焦循的《毛詩地理釋》、吳式芬的《待訪碑目》、陳逢衡的《續博物志疏證》及《續博物志補遺》、徐(火勃)的《紅雨樓集》、昭槤的《蕙孫堂集》、張謙的《道家詩紀》等,無不為既珍稀難得、又各具價值的史料文獻。也許正有慨於此,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之事的李一氓先生倡議整理出版《稿本叢刊》時,時任上海圖書館館長的顧廷龍先生,就先後有《關於整理出版稿本叢刊的管見》、《古籍整理二三事》諸文,除力贊此舉之外,更以北京、上海各館所藏為例,就摸清未刻稿本情況包括傳鈔本的家底、分輯刊行、擇要影印等事項,提出了極具指導意義的見解,並呼籲:「稿本在全國范圍內不少,希望制訂出規劃,搞出目錄,印出書來。」
匯輯成「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叢書
經過與上海圖書館反復磋商協調,並由專家學者及有關專業人員論證甄別,今從其館藏數以千計的古籍稿本之中,精選出最具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的明、清學人著述之未刊稿四十六種,匯輯成「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叢書,以經、史、子、集四部類之,依次為經部十二種,史部十六種,子部四種,集部十四種。藉現代化的先進技術手段,嚴格按其原書原貌,並基本保持原稿尺寸,付諸影印;再據其內容,酌加分合,以特製精品純質紙書芯和國際大十六開布面精裝的形式,成六十冊之數。每種之前,各冠以特請有關專家學者精心撰作的解題文字,就該書的作者生平行略、治學專長造詣及本書學術價值、流傳概況、乃至個別裝訂錯簡等,作出全面客觀的評述和簡明扼要的介紹。此外,還據稿本原裝分冊及卷次內容等,新編各書目錄,分列各冊之首;另有總目,冠叢書之前,以便檢閱。具體編例,則詳本叢書「凡例」各條所述。
此叢書的意義
此叢書的出版,不僅能使那些未經刊行、長期深藏的珍稀稿本化身數百、孤本不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及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學者個人的裝備、購藏之需,更可藉此方便學界研究利用,為學術研究因珍稀文獻資料的相對易獲而取得更大進展創造必備條件;同時,作為限量影印的名人著作手稿或清稿,又具有難得永久的鑒賞收藏價值。因此,本叢書的印行,得到了各界專家權威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支持和高度重視。傅熹年先生應邀專門為叢書題簽,朱維錚、陳尚君先生不僅鄭重專文推薦,並慨允俯就叢書學術顧問,多有指導;而且還和其他專家一起,為稿本撰寫解題。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制訂並已頒布實施的「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二○○六——二○一○)重點規劃」,已將本叢書正式列為專門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也將其列入首批資助的重點項目之一。凡此,皆為本叢書的順利編成和出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理當感謝銘記。
囿於見聞學識、篇幅規模、工作時日等,本叢書從選目到印行諸環節中,或多有疏漏謬誤,尚祈各方專家,批評指正。

⑦ 李一氓的基本概述

李一氓(1903年 -1990年),出生於四川省彭州市東大街。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回學,追答求革命真理。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李一氓同志曾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科長,南昌起義參謀團秘書長。他參加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並先後任陝甘寧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抗戰勝利後,李一氓同志先後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大連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90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⑧ 幫忙列舉下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學家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葉秀山,1935年陰歷6月4日生於江蘇揚中縣,祖籍江蘇鎮江,於上海讀小學、中學。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畢業,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迄今四十餘年。現任哲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主攻西方哲學史,尤以古代希臘、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為主,兼及美學;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學溝通問題。平時喜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書畫、戲曲。

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1983年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Luce Fellow),曾任美國俄勒崗大學(1986)、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1995)香港科技大學(1992)麥克瑪斯特大學(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1986);1996年任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主講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1992--1994),現任該會駐中國代表。國內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兼任教授。

饒宗頤,字國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一九三七年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無錫國專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職。一九六二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一九七四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期間於一九八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
饒教授有關東南亞華僑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馬華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記"兩種及發表了多篇論文:"新加坡古地名辯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蘇門答臘北部發現漢錢古物""蒲甘國史零拾""論述中緬文化關系""論述中越文化關系"等,為華僑史研究增添了珍貴的資料,又曾於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稱的檢討-蒲羅中問題商議"與許雲樵教授,陳育崧先生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的論戰,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六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在文學,語言學,古文字學,敦煌學,宗教學及華僑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專著六十多種外,尚有發表在世界各大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文約有四百篇。

龐朴,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漢族。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班畢業,任教於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志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樓宇烈,男,漢族,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一九五五年畢業於上海浦光中學 同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畢業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國哲學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997年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第三屆,1992年起),全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三屆,1988年起) ,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6年起)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1999年起)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 《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1998年任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等。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4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評為"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及獎章。曾多次在歐美日澳及港台地區任教講學。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嶽陽,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時就讀北京師范大學附中高中一年級;9月全家間道南返故鄉,在長沙入中央大學附中(由南京遷校);1939年,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1946年讀清華在(西南聯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灣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1949-1950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1952-1950年北京圖書館編目員。1952-1956年西安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1956-198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後任清華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員會中方訪問美國學者,198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魯斯基金訪問教授,1986-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1994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於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並曾在金陵大學(原中央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青年軍。1949年到台灣,同年8月,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在幾十年的治學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紹西方的形式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到中國為己任,撰寫了《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並且畢生熱心於現代邏輯的研究、教學和宣傳。其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知因素極為缺乏,而這必須依靠西方實證論哲學的輸入來補救。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因素不發達,從根本上說,歸因於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採取的"崇古"價值取向。於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認知的獨立",強調"獨立思想"。殷海光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還有胡適和金岳霖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