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堅守
① 結合正反實例談談在科研中如何堅持科學精神及其意義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堅持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人文精神並舉,實現社會歷史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始終離不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應堅持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人文精神並舉,並使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機統一起來.
科學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
科學精神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精神積淀,包括尊重科學、重視技術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嚴謹態度,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等.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高度重視和努力發展科學技術,能使和諧社會建設獲得強大的物質基礎.科學精神源於探索科學真理、追求技術創新的科學活動,其第一要義就是重視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財富,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就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把社會物質財富這塊「蛋糕」做大,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能使和諧社會建設高效有序地向前推進.在科學的視野里,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也不例外.社會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界為環境,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有機體,這些要素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相互作用.當社會建設的主體遵循這些規律時,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和諧的狀態;當社會建設的主體違背這些規律時,就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矛盾激化,甚至引發震盪和沖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政治、文化,人、自然、社會,階層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等因素的現實狀況和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使對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作用的各種規律都得到妥善運用,使和諧社會建設走上高效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
② 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需要怎樣的精神
科學精神使人類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勵著人們驅除愚昧,求實創新,並不斷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無論是西方近代的文藝復興,還是中國現代的五四運動,都充分展示了這種可貴的精神極其巨大作用。在即將邁入21世紀之際,國人又發出了對科學精神的強烈呼喚。當人們爭相把科學精神奉為一種崇高之回時,卻又不同程度地缺乏對科學精神的清晰認識和全面把握,從而缺乏對科學回精神追求的理性自覺。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現代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對科學精神賦予了哪些新的內涵?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有何重要意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科學精神是與科學直接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既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各個領域事物的具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又是探索世界奧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學實踐和認識活動。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科學精神、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科學認識的物質手段、科學成果等諸環節或方面。科學精神不同於具體的科學知識,前者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觀條件,以及凝結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科學精神也不同於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前者屬於更高層次的方法論原則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學精神是科學認識活動主體的內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於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換言之,人們在科學認識中所必需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由科學認識的主體與客體的內在聯系決定的,是由探索和追求真理這一活動的性質決定的。科學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特徵,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 追求認識的真理性,堅持認識的客觀性和辯證性,是科學精神的首要特徵 □ 追求真理,必須首先堅持認識的客觀性。這一特徵與唯物主義精神是一致的。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曾經就把「要追求真理,要認識知識,更要信賴真理」看作是「人性中最高上的美德」。工人出身的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慈根指出:「科學就是通過現象以尋求真實的東西,尋求事物的本質」。科學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承認對象的客觀實在性,避免主觀任性,是科學認識的前提。正是由於具有渴求和崇尚真理這一特質,科學精神導致了科學的昌盛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從熱氣球到宇宙飛船,從鑽木取火到使用核動力。。。。人類從愚昧野蠻走向光輝燦爛的文明世界得慢慢征程始終貫穿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要求辯證地思考一切。聯系與發展是客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真理性認識也必然具有辯證的性質。科學精神容不得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科學的發展得益於辯證的科學精神。恩格斯曾經高度評價過康德的「星雲假說」,指出它在近代形而上學的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17,18世紀歐洲的自然觀被形而上學所籠罩,天體被認為是永恆不變的,而且天體的誕生及運行被解釋為上帝之手的「第一次推動。」康德將辯證的思維方式引入自然科學,第一次用天體內部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來解釋天體的發生和發展,用辯證的觀點描繪了宇宙的圖景,否定了牛頓的第一推動力。這種辯證的自然觀對19世紀下半葉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新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追求真理之路布滿荊棘,科學精神同時意味著勇敢的獻身精神。馬克思曾經借用但丁的詩句來說明這種獻身精神:「在科學的人口處,正像在地獄的人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馬克思非常崇拜古希臘神話中勇敢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的獻身精神,並在探索科學的人生道路上實踐了這種精神。 □ 崇尚理性思考,敢於批評,是科學精神的突出特點 □ 科學認識的過程和對象十分復雜,單憑直觀、感覺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人們必須仰仗理性思維才能超越此岸世界並最終達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學的理性,就是反對盲從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絕非簡單拒絕或否認人們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們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即不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義和價值。但是,如果失卻了健全理性的導引或調節,人們就容易迷失方向,就會陷人迷茫,就會產生思想和行動的盲目性、自發性。理性精神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律,探索客觀規律,並把對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南。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天性。在科學理性面前,不存在終極真理,不存在認識上的獨斷和絕對「權威」。馬克思在其女兒要求他填寫得一份調查表中,把「懷疑一切」作為自己最喜愛的座右銘。這種懷疑,絕不是懷疑主義意義上的懷疑,而是對掩蓋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懷疑,是對似是而非的論調的懷疑。懷疑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懷疑精神是破除輕信和迷信,沖破舊傳統觀念束縛的一把利劍。缺乏懷疑精神,容易導致盲目輕信。正如古人雲:「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懷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導,批判精神是懷疑精神的延伸。沒有合理的懷疑,就沒有科學的批判;而沒有科學的批判,就沒有科學的建樹。新思想是在對舊思想的否定中誕生的,真理是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展的。沒有哥白尼對托勒密「地心說」的懷疑和批判,就沒有「日心說」的創立;沒有對「物種不辯論」的懷疑和否定,就不可能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沒有對牛頓經典物理學的絕對時空觀的懷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出現。當然,科學的批判精神並不是形而上學的絕對否定。而是辯證的揚棄。科學精神體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建設性與批評性的統一。 □ 以創新為靈魂,以實踐為基礎,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要求 □ 如果說求實精神深刻反映了人們對客觀規律的探索與尊重,那麼創新精神則充分體現了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並不是要人們墨守成規。科學精神倡導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鼓勵人們在尊重事實和規律的前提下,敢於「標新立異」。創新思維離不開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但是,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比知識更為重要。愛因斯坦十分推崇創造性思維特別是想像力,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新精神反映了科學認識與發展的規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正因為有了科學的創新精神,人類才得以不斷進步,社會歷史長河才得以生生不息。無論是求實還是創新,都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說,實踐是科學精神的根本,科學精神深深植根於實踐之中。實踐精神要求尊重實踐並積極參與實踐,以實踐為科學認識的來源、動力、標准和最終目的。離開了實踐,就既不能發現真理,也不能發展真理,科學精神也就無從談起。 □ 科學精神滲透著人文精神,包含著價值目標 □ 對科學精神的傳統理解存在兩方面的偏頗。其一,僅僅從功利的意義上來理解科學精神,把科學精神歸結為工具理性。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財富的急劇增加,人們沉溺在對經濟效益的極度追求中,科學精神一度被演化為與自然絕對對立的力量,科學理性被理解為無限制地攫取和破壞自然的工具。人類為這種被扭曲的「科學精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其二,僅僅從自然科學的觀念出發來理解科學精神,忽視了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來把握科學精神,把科學精神理解為單純追求精確性與物的客觀性,漠視人的存在與發展,從而導致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對立起來,或者把人文精神排除在科學精神之外。科學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來理解它。現代社會實踐要求人們反思以往對科學認識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認識科學理性的作用,要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同自然環境協調起來,同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及相互滲透,也促使人們對科學精神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當代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拓寬了科學精神的內涵,賦予科學精神以新的時代特徵。我們應該克服傳統視野的狹隘性,在自然與社會、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中來把握科學精神。科學與價值固然存在著矛盾,而現代科學精神則要求力圖自覺克服這種矛盾。愛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我們時代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為我們的上帝;它固然有強有力的身軀,但卻沒有人性。……理智對於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銳的眼光,但對於目的和價值卻是盲目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這些告誡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科學精神應該包含正確的價值取向或目標,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觀念。擯棄人文精神,見物不見人,脫離人和社會發展來孤立地理解科學理性,這絕不是科學精神的要求。科學精神是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長期以來,我們在國民素質教育中,在科學文化教育方面較多地強調知識教育,而比較忽視科學精神的宣傳與教育,這與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加強科學精神教育,有助於人們樹立起對待自然、社會與人生的科學態度,有助於人們自覺接受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助於形成創造性的思維和能力,有助於培養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
③ 當代科技工作者應該如何堅持科研規范
1,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堅持科研寫作規范,圖表製作。
3,堅持科學的處理數據,方法錯誤一樣導致科研的不規范。
4,堅持科研學術道德,時刻牢記科研道德重於一切。
④ 搞科研需要一種什麼精神堅持不懈,頑強的拼搏嗎
開拓創新 堅持不懈
1994年,30歲的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曾馥平來到了環江,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曾馥平在環江紮根,一干就是26年。在平常人眼中,科研人員好像是在實驗室里做實驗的,而曾馥平卻把論文寫在了,寫在了廣西環江的田地之間。
26年不變的是堅守,保持的是初心,曾馥平是“真扶貧”,把技術帶進了田間,讓百姓收獲了幸福。
⑥ 科學研究中堅持的事例
愛迪生在困境來中堅源持發明燈泡的故事: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
愛迪生在發明燈泡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