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紅軍的堅守

紅軍的堅守

發布時間: 2021-02-18 23:18:49

Ⅰ 關於紅軍革命的故事

革命教育的小故事:
1.「牛司令」
毛澤東少年時代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裡去啃莊稼。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他把同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讓它們吃了莊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輪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後天去采野果子。這樣,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時候,大家都回到了原來聚會的地方。看牛的孩子們,讓牛吃得滾圓滾圓的;割草的孩子們,都裝滿了一大簍子;采野果子的孩子們,從山裡帶回來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這時候,毛澤東就把草和果子拿來,合理地分給每個人。有時不夠分了,他就少分一點。而有剩餘的草,他就用繩拴起吊在樹枝上,誰能跳起來抓著就歸誰。和毛澤東一起,不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夥伴都樂意同毛澤東一起放牛,稱他為「牛司令」。
2.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3.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4.楊靖宇的故事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聖氣凌凌地說:「怎麼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
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麼么?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Ⅱ 紅軍要堅持什麼 (補充句子)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Ⅲ 關於有針對性的堅持不懈的紅軍例子

故事一 紅軍發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瑤寨見證民族團結

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居有苗、瑤、侗、壯等民族。當年紅軍長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後,就進入了這個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文物館退休幹部楊永明向記者介紹說,紅軍翻越老山界後,進入了龍勝境內。紅軍來到這里之前,國民黨反動派散布了大量謠言,使各族群眾對紅軍產生了許多誤解。湘江戰役還在進行時,紅軍政治部就發布了長征期間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關於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制定了《對苗瑤族民的口號》共13條,為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做了充分准備。

紅軍進入龍勝少數民族居住區後,一方面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一方面採取召集群眾開會和書寫標語等形式,熱情積極地向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宣傳我黨的政策,並始終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

在楊永明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這個縣的泗水鄉周家村白面瑤寨,見到了刻在一塊巨石上的兩條紅軍標語:「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據這個縣原黨史辦出版的《紅軍長征過龍勝》一書記載,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龍勝時,紅3軍團4師首長在白面瑤寨旁的這塊巨石下,會見了當地瑤族起義首領。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壓迫,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曾發動了一場起義,但很快就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鎮壓了。躲藏在這塊巨石下山洞中的幾名瑤胞中,就有當時起義的首領。

紅軍首長向瑤胞們宣講了我黨的性質、任務及黨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們對紅軍的偏見和誤解。為鼓勵他們繼續革命,紅軍還送給了他們一些槍支和彈葯,並在這塊巨石上刻下了兩條紅軍標語。為紀念這段歷史,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將這塊刻有紅軍標語的巨石「龍舌岩」稱為「紅軍岩」。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兩條標語仍然保護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瑤寨也因此成為當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有上萬遊人到此參觀旅遊。

周恩來在龍坪侗寨指揮救火 侗族群眾熱情支持紅軍

平等鄉是龍勝縣侗族群眾聚居的一個最大鄉鎮。當年紅軍就是從這里進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召開了著名的「通道會議」。

在平等鄉的龍坪侗寨,記者見到了仍然聳立在寨子中央的「紅軍樓」。這是一座修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侗族鼓樓,它是侗族群眾開會議事的重要場所,也是侗寨的象徵。這座原名「楊氏鼓樓」、現叫「紅軍樓」的古老建築,記載著一段周恩來指揮紅軍救火保侗寨的佳話。

原龍勝各族自治縣黨史辦主任粟新民告訴記者,在紅軍進入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後,國民黨反動軍閥派遣特務混入紅軍宿營的村寨四處縱火燒糧,藉以散布「紅軍放火」的謠言,挑撥紅軍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朱德對此十分重視,向各軍團首長發出命令:連日桂敵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軍團駐地燒毀民房,企圖疲勞及嫁禍我軍,破壞紅軍在群眾中的威信。各軍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於到達宿營地後及離開宿營地前,嚴密巡查。如遇火警,務必設法撲滅,救濟受難群眾。縱火奸細,一經捕獲,應即經群眾大會公審後槍決。

在龍坪侗寨宿營的是紅軍主力,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也在此駐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間木樓突然起火,火借風勢,大半個侗寨頓時變成一片火海。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迅速來到寨子中央的「楊氏鼓樓」上,親自指揮紅軍戰士救火,同時命令紅軍保衛人員密查縱火特務。在紅軍戰士和寨上群眾的奮勇搶救下,大火很快撲滅,「楊氏鼓樓」及鼓樓東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來。

當晚,紅軍保衛人員抓獲了幾名國民黨縱火特務。第二天,紅軍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開群眾大會,公審縱火特務,揭露敵特的卑劣行徑,宣傳紅軍及我黨的政策,並發放救濟款接濟受損失的群眾。侗族群眾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紅軍,認識到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有著本質的不同。於是,侗族群眾開始積極幫助紅軍,當向導、做挑夫,許多青壯年還加入了紅軍。為紀念這段歷史,後來當地群眾就把「楊氏鼓樓」改稱為「紅軍樓」,審判國民黨縱火特務的祠堂也被稱為「審敵堂」,現今都成為當地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

成立於1956年的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廣西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長楊通鳴(侗族)深有感觸地說,紅軍長征經過龍勝時所寫下的感人故事,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範,是民族團結的頌歌,是我黨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黨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們民族工作的法寶.

故事二 長征故事:雩都河畔寄深情
1934年10月16日,8萬紅軍集結在雩都河以北地區。17日傍晚,分別從10個渡口南渡雩都河。當時,送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來到各個渡口,與紅軍依依惜別。
雩都河上有20多戶漁民,都姓李。漁民們把所有漁船集中起來,徹夜送紅軍過河。16日是重陽節,漁民還把過節吃的炸米果送給紅軍。今天,送紅軍的老船工大多已去世了。在於都縣城,記者找到老船工的兒子李明榮,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送完紅軍後,怕敵人迫害,所有漁民帶上老人孩子一起逃亡,離開了祖祖輩輩打魚的河流,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鄉。15年背井離鄉的日子,有多少辛酸的故事,父親從未跟他講過。

過河需要搭橋,很多老表把門板、床板都拿來了。一位曾大爺,執意要把自己的壽材捐獻出來,紅軍工兵營營長王耀南不忍心收,曾大爺火了:「這位同志啊,怎麼硬是不通情理,紅軍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拿出幾塊棺材板算什麼。」當時,很多紅軍都知道這個故事。

記者尋找曾大爺的後人,打聽其真實姓名,找了許多人,都沒找到線索。他們講,於都縣姓曾的人很多,時間也太久了,很難找。其實,曾大爺的名字無需打聽,他的名字應叫「人民」。人民,就是紅軍走向勝利之橋。

於都人民奉獻的,還有成千上萬優秀兒女。那一年,全縣有1.6萬餘人參加長征,其中有1萬餘人犧牲在長征路上,有姓名的近9000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袁向貴一家就有3位烈士。他小時候不敢問母親「我的外公在哪裡」,一問,母親就流淚。家裡3張烈士證書上,犧牲原因全是「北上無音訊」,不知道是如何犧牲的,更不知道犧牲在何地。

今年6月1日,袁向貴專程來到廣西湘江邊上,向犧牲在這里和可能犧牲在這里的紅軍親人下跪祭拜:「外公,外孫來看您了……」說著,就泣不成聲。這一切,深深感染著在場的部隊官兵和少先隊員,大家齊聲喊道:「紅軍爺爺,我們看您來了……」

靜靜的雩都河,緩緩向西流去,有多少故事不可能也不會隨水流逝的。讓我們在雩都河畔多傾聽、多記錄,多感悟「人民」二字的真正內涵。

Ⅳ 形容紅軍打仗時艱辛的句子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毛澤東《七律·長征》的頷聯和頸聯

Ⅳ 紅軍長征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看這篇文章
紅軍長征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讀肖鋒將軍《長征日記》

今天用了一整天的時間,讀完了肖鋒將軍的《長征日記》。
肖將軍的日記從紅軍長征從江西於都出發的那一天,1934年10月16日記起,幾乎不間斷地記到三大紅軍主力會師那一天,即1936年11月23日。肖鋒將軍是跟隨在中央領導人身邊的紅一方面軍的一位團級軍官。在整個長征期間,他都是紅軍部隊中的一名政治工作者,而在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按照毛澤東的號令開始東渡黃河作戰的時候,他是紅一師三團的團政委。是紅軍作戰部隊的一名指揮員。當時他只有十九歲。
我讀過不少關於紅軍長征的史料,有親歷長征者的回憶錄,也有後人寫的紀實文學,甚至有外國人寫的長征史。而讀親歷者的日記還是第一次。我不知道在當年親歷長征的幾萬紅軍將士中,還有誰寫過並出版過日記?或許,這就是蕭將軍這本日記的可貴之處,而更可貴的是,即使是在戰斗最激烈、轉戰最辛苦的日子裡,肖鋒都沒有忘記每天記上幾筆。紅一方面軍一年多轉戰兩萬五千多里的長征,每一天遭遇的困難和危險,每一天走過的路,每一天打過的仗,都一筆一筆記得非常清楚。這正是我最希望閱讀到的材料。
由於肖鋒將軍在長征期間所擔任職務的特殊性,他的日記展現給我們後人的,也是不一樣角度的長征,或者說是我們很難從別人那裡看到的長征的另一些圖景。由於肖鋒不是部隊里的戰斗指揮員,他很少直接描述紅軍長征路上的歷次戰斗,他所寫的都是戰斗的准備和戰斗的保障。這准備包括從糧草到戰士的臨戰時的精神狀態。長征剛開始時,他是紅一師三團的黨總支書記,後來被調到師里擔任政治巡視員,再後來被調到軍團直屬隊擔任總支書記。他的職責,除了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各級黨組織要在戰斗最緊張的時候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所有黨團員在火線上要發揮身先士卒的先鋒作用之外,還負責檢查督促軍隊的群眾紀律,無論打到哪裡,都必須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不僅不能擾民,還要幫助群眾做好事,密切軍隊和地方的關系,還要幫助地方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發展黨員,建立當地的共產黨組織和縣區鄉蘇維埃政權以及游擊隊武裝。我們在別人的關於長征的著作中,看到的都是槍彈呼嘯的戰爭,但在肖鋒將軍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了即使在戰火紛飛的時候,共產黨人還絲毫沒有放鬆建黨和建政工作。長征結束之後,毛澤東曾總結長征說,紅軍不僅是戰斗隊,還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指的就是走一路,建一路。
最讓我感動的是部隊對於紀律督查的堅持。部隊無論行進到哪裡,都必須做到對老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借老百姓的東西要還,損壞老百姓的東西要賠償。日記中有兩次記到戰士在宿營時打破了東家的飯碗,都照價進行了賠償。共產黨深知中國的老百姓深受兵亂之苦,老百姓躲兵唯恐不及。但共產黨卻要以嚴整的軍容風紀以及讓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的實際行動,讓老百姓相信,紅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支新型部隊,是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部隊,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隊。
肖鋒將軍當時負責的還有擴紅、籌糧、收容落隊人員、安置傷病員等工作。從日記中可以看出來,擴紅是肖鋒當時的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因為一路上的戰斗,紅軍減員很多,必須隨時有新兵補充進來。但我們又不能象國民黨部隊一樣強拉壯丁,必須是群眾自覺自願參加的。這一點紅軍做得是非常不錯的。主要的原因是兩個:一是由於紅軍重視了群眾紀律,並及時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老百姓自己的政權和武裝,使老百姓相信紅軍是自己人的隊伍;二是所到之處的老百姓都太苦,也就容易被發動。在蕭將軍的日記中,記得最多的就是某日擴紅多少。有時還記得非常詳細,如這一天來參加紅軍的人和他的家庭的具體情況,如果是少數民族兄弟參軍的,也記清楚是哪個民族,為什麼要來參軍。毛澤東到了延安總結長征時,除了說到轉戰兩萬五千里,橫跨十一個省,建地方黨多少,建地方蘇維埃政府多少之外,還有一個數字,就是一路上的擴紅,有四千多人。想想當時最後勝利到達陝北的紅軍只有萬把人,這四千的數字應該說是不算小了。這是我第一次讀到過的一個有關紅軍長征的數字。
籌糧的困難就更大了。在江南地區轉戰時,這個困難還好解決一些,因為到處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有地主老財,有土豪。這個時候,紅軍籌糧掌握一個原則:盡量不想群眾要糧,部隊的糧食供應,主要從打土豪中解決。如果實在滿足不了,就按市價向群眾購買。也就是說,向群眾買,是必須付錢,而且是要按市價付足錢的,而向地主老財要的糧,是沒收,一分錢都不給。雖然紅軍長征是一次被迫的轉移,當然不可能把糧倉扛在肩上一起走,只能打到哪,吃到哪,硬是憑著打土豪的收獲,支持著這么大規模的紅軍部隊爬山涉水、與敵人的圍追堵截戰鬥了這么久。當時讓肖鋒和他領導的紅軍炊事員們最苦惱的不是缺糧,而是國民黨部隊空中和地面的襲擾和迫戰。有時炊事員剛把大鍋支上,正在取火的時候,警報響了;有時甚至飯剛剛煮熟,正等著戰士們來開飯,附近的槍炮聲響了,緊張得連煮好的米飯都扔給了敵人。
籌糧最困難的日子是到了川北藏人區的時候。這里本來就地廣人稀,更加上國民黨和藏人部落頭領們的宣傳,藏族百姓對過境的紅軍部隊充滿了敵意。他們不僅遠遠地避開了,還堅壁起了他們的糧食。由於籌不到足夠的糧食,紅軍過草地就顯得特別艱難。在過草地之前的長征途中,紅軍雖然也受餓過,但沒有餓成過草地時的樣子的。紅軍過草地死了很多人,人們都以為是被草地的泥潭吞沒的,泥潭確實吞沒了不少人,但更多的人是餓死的。紅軍們不僅沒有吃食,連鹽都沒有了。他們長期缺鹽,這也是使他們無力走出草地的一個因素。肖鋒他們在草地里一共走了六個晝夜。他在最後一天的日記中記到了他當時餓得頭暈耳鳴,兩腳發飄的感覺,但他堅持著沒有倒下去,終於活著走出了草地。如果在草地上再多走一天,說不定肖鋒的命也喪在了那裡。肖鋒自感幸運,因為在他的日記里,記載了很多有名有姓的戰友在草地上的犧牲。
在長征途中,戰士們最怕的是受傷。當年在根據地打仗時,有老百姓抬擔架,有戰地醫生,也有後方醫院。受傷後不僅能得到治療,傷愈後還能回到原來的部隊,或者另行安排工作。但在轉戰的路上,受傷的戰士只能被拉下,死活也就顧不得了。只有打到貴州遵義的時候,因為當時黨中央想在滇黔川邊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的根據地,而且初步進行了根據地的建設,當年四渡赤水期間的紅軍傷員能得到地方協助安排外,一路上紅軍被落下的很多。落下意味著什麼?受傷的紅軍戰士是很清楚的,所以有些傷輕一些的,死活要跟著部隊一起走,而傷重的,自知轉戰中的部隊不能帶著他們,乾脆自殺以免留在地方會落到國民黨的手裡。肖鋒的日記里就記到一位副連長,用一顆手榴彈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長征期間,威脅紅軍將士生命的,除了圍追堵截的敵人和雪山草地的嚴酷自然,還有對漢人軍隊不懷好意的少數民族武裝。他們躲在人們注意不到的地方,用冷槍,用刀,用箭,殺死了很多掉隊的、外出籌糧和其他執行公務的紅軍戰士。肖鋒的日記記著有一位作戰非常勇敢的紅軍團政委,就死於民族武裝的亂刀之下。他直接領導下的方面軍直屬隊有兩個通訊兵,在部隊宿營時,他們在營地附近架設電線,也被借著夜幕偷進營地的民族武裝分子殺死了。肖鋒自己也有一次十分危急的經歷,那是在一天的午後,他來到屋外小便,正便著時,突然見前面樹林里飛快地沖過來四五個手持大刀的漢子,嚇得他連褲子都來不及繫上,就一邊提著褲子一邊跑才擺脫了危險。我們在有關長征的書籍中,只讀到紅軍通過彝族地區時彝族的首領小葉丹和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歃血為盟的故事,而紅軍慘遭少數民族武裝殺害的事情很少有人提起。
但紅軍並沒有去搜捕這些一直緊緊地跟著卻從不露臉的民族武裝人員,在進入民族地區之前,紅軍就制定了民族政策,要求每一個紅軍將士做到尊重民族地區的信仰和習俗,不進寺廟住宿,不毀損佛經和其它寺院財產。肖鋒在日記中多次記到,在紅軍夜宿民族地區時,寧願露宿高原也不進寺院。以前的政府實行大漢族主義,使少數民族深受其害,他們對紅軍部隊的仇視也毫不奇怪,但紅軍所實行的民族政策,是要讓民族兄弟們了解到,共產黨實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尊重民族和宗教,主張民族自治。這也是一支新型軍隊的風貌。
肖鋒的《長征日記》雖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讓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所忽略了的紅軍長征的細節和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內容。最後再記述一下肖鋒在日記中情不自禁地紀錄到的一個細節。那是在紅軍翻越過大雪山夾金山之後,中央紅軍終於遇上了紅四方面軍專門派來迎接中央紅軍北上的先頭部隊。在這支紅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里,竟有一批女戰士在歡呼著。這讓肖鋒感到很興奮,這是1935年6月15日的日記:「看到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八師部分戰士,其中還有好多女戰士,她們見了我們親切地問候:同志哥,你們辛苦了!有半年多沒有看到過女兵了,今天見到,十分高興!我想起從中央蘇區出徵到湘江以前,我們一方面軍男女小紅軍很多,一路上許多人掉隊或犧牲了,尤其是女戰士,沒剩下幾個了,心裡實在難過。」

Ⅵ 紅星照耀中國 分別舉出紅軍戰士長久和頑強勇敢的兩個事例

1、紅軍堅持作戰抄,組織了五次反國民黨圍剿戰役。

2、紅軍歷時兩年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

3、紅軍冒著敵人的炮火飛奪滬定橋。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紅軍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6)紅軍的堅守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真實地記錄了自1936.6-1936.10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紅星照耀中國》題目中「紅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紅星照耀中國》特指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革命,有明顯的贊譽意味。

作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火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這是斯諾對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的評價。

Ⅶ 在長征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紅軍們總能堅守初心勇往直前怎麼改

你可以改成:紅軍在長征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總能堅守初心,勇往直前

Ⅷ 紅軍戰士堅持典範事例

故事一 紅軍發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瑤寨見證民族團結

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居有苗、瑤、侗、壯等民族。當年紅軍長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後,就進入了這個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文物館退休幹部楊永明向記者介紹說,紅軍翻越老山界後,進入了龍勝境內。紅軍來到這里之前,國民黨反動派散布了大量謠言,使各族群眾對紅軍產生了許多誤解。湘江戰役還在進行時,紅軍政治部就發布了長征期間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關於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制定了《對苗瑤族民的口號》共13條,為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做了充分准備。

紅軍進入龍勝少數民族居住區後,一方面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一方面採取召集群眾開會和書寫標語等形式,熱情積極地向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宣傳我黨的政策,並始終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

在楊永明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這個縣的泗水鄉周家村白面瑤寨,見到了刻在一塊巨石上的兩條紅軍標語:「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據這個縣原黨史辦出版的《紅軍長征過龍勝》一書記載,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龍勝時,紅3軍團4師首長在白面瑤寨旁的這塊巨石下,會見了當地瑤族起義首領。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壓迫,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曾發動了一場起義,但很快就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鎮壓了。躲藏在這塊巨石下山洞中的幾名瑤胞中,就有當時起義的首領。

紅軍首長向瑤胞們宣講了我黨的性質、任務及黨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們對紅軍的偏見和誤解。為鼓勵他們繼續革命,紅軍還送給了他們一些槍支和彈葯,並在這塊巨石上刻下了兩條紅軍標語。為紀念這段歷史,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將這塊刻有紅軍標語的巨石「龍舌岩」稱為「紅軍岩」。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兩條標語仍然保護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瑤寨也因此成為當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有上萬遊人到此參觀旅遊。

周恩來在龍坪侗寨指揮救火 侗族群眾熱情支持紅軍

平等鄉是龍勝縣侗族群眾聚居的一個最大鄉鎮。當年紅軍就是從這里進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召開了著名的「通道會議」。

在平等鄉的龍坪侗寨,記者見到了仍然聳立在寨子中央的「紅軍樓」。這是一座修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侗族鼓樓,它是侗族群眾開會議事的重要場所,也是侗寨的象徵。這座原名「楊氏鼓樓」、現叫「紅軍樓」的古老建築,記載著一段周恩來指揮紅軍救火保侗寨的佳話。

原龍勝各族自治縣黨史辦主任粟新民告訴記者,在紅軍進入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後,國民黨反動軍閥派遣特務混入紅軍宿營的村寨四處縱火燒糧,藉以散布「紅軍放火」的謠言,挑撥紅軍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朱德對此十分重視,向各軍團首長發出命令:連日桂敵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軍團駐地燒毀民房,企圖疲勞及嫁禍我軍,破壞紅軍在群眾中的威信。各軍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於到達宿營地後及離開宿營地前,嚴密巡查。如遇火警,務必設法撲滅,救濟受難群眾。縱火奸細,一經捕獲,應即經群眾大會公審後槍決。

在龍坪侗寨宿營的是紅軍主力,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也在此駐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間木樓突然起火,火借風勢,大半個侗寨頓時變成一片火海。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迅速來到寨子中央的「楊氏鼓樓」上,親自指揮紅軍戰士救火,同時命令紅軍保衛人員密查縱火特務。在紅軍戰士和寨上群眾的奮勇搶救下,大火很快撲滅,「楊氏鼓樓」及鼓樓東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來。

當晚,紅軍保衛人員抓獲了幾名國民黨縱火特務。第二天,紅軍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開群眾大會,公審縱火特務,揭露敵特的卑劣行徑,宣傳紅軍及我黨的政策,並發放救濟款接濟受損失的群眾。侗族群眾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紅軍,認識到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有著本質的不同。於是,侗族群眾開始積極幫助紅軍,當向導、做挑夫,許多青壯年還加入了紅軍。為紀念這段歷史,後來當地群眾就把「楊氏鼓樓」改稱為「紅軍樓」,審判國民黨縱火特務的祠堂也被稱為「審敵堂」,現今都成為當地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

成立於1956年的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廣西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長楊通鳴(侗族)深有感觸地說,紅軍長征經過龍勝時所寫下的感人故事,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範,是民族團結的頌歌,是我黨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黨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們民族工作的法寶.

故事二 長征故事:雩都河畔寄深情
1934年10月16日,8萬紅軍集結在雩都河以北地區。17日傍晚,分別從10個渡口南渡雩都河。當時,送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來到各個渡口,與紅軍依依惜別。
雩都河上有20多戶漁民,都姓李。漁民們把所有漁船集中起來,徹夜送紅軍過河。16日是重陽節,漁民還把過節吃的炸米果送給紅軍。今天,送紅軍的老船工大多已去世了。在於都縣城,記者找到老船工的兒子李明榮,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送完紅軍後,怕敵人迫害,所有漁民帶上老人孩子一起逃亡,離開了祖祖輩輩打魚的河流,直到1949年才回到家鄉。15年背井離鄉的日子,有多少辛酸的故事,父親從未跟他講過。

過河需要搭橋,很多老表把門板、床板都拿來了。一位曾大爺,執意要把自己的壽材捐獻出來,紅軍工兵營營長王耀南不忍心收,曾大爺火了:「這位同志啊,怎麼硬是不通情理,紅軍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拿出幾塊棺材板算什麼。」當時,很多紅軍都知道這個故事。

記者尋找曾大爺的後人,打聽其真實姓名,找了許多人,都沒找到線索。他們講,於都縣姓曾的人很多,時間也太久了,很難找。其實,曾大爺的名字無需打聽,他的名字應叫「人民」。人民,就是紅軍走向勝利之橋。

於都人民奉獻的,還有成千上萬優秀兒女。那一年,全縣有1.6萬餘人參加長征,其中有1萬餘人犧牲在長征路上,有姓名的近9000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袁向貴一家就有3位烈士。他小時候不敢問母親「我的外公在哪裡」,一問,母親就流淚。家裡3張烈士證書上,犧牲原因全是「北上無音訊」,不知道是如何犧牲的,更不知道犧牲在何地。

今年6月1日,袁向貴專程來到廣西湘江邊上,向犧牲在這里和可能犧牲在這里的紅軍親人下跪祭拜:「外公,外孫來看您了……」說著,就泣不成聲。這一切,深深感染著在場的部隊官兵和少先隊員,大家齊聲喊道:「紅軍爺爺,我們看您來了……」

靜靜的雩都河,緩緩向西流去,有多少故事不可能也不會隨水流逝的。讓我們在雩都河畔多傾聽、多記錄,多感悟「人民」二字的真正內涵。

Ⅸ 紅軍憑借怎樣的精神擊退敵人,頑強堅守,保證中央紅軍順利渡江

大無畏的精神。順便說下,我覺得頑強堅守用詞不對,負隅頑抗,不知道對不對。

Ⅹ 紅軍長征中,能體現堅持不懈的故事

1、朱德的扁擔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斗,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

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

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

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

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

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今天,這條扁擔珍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從此,「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像長了翅膀,傳遍了整個井岡山,也傳遍了全中國,激發了全國人民爭取革命勝利的鬥志。

2、可敬的班長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3、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

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

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

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

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

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

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

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

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4、七根火柴

王願堅在1985年發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說中,生動記述了這一曾經真實存在著的故事——一名紅軍戰士在即將陷入沼澤地的戰友身上找到了一本黨章和寶貴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隻手緩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並且是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戰士用生命守護的火柴和黨章留了下來,然而他卻永遠地犧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對於在草地上行軍的戰士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的葯品一樣。草地里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經常凍得戰士們瑟瑟發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貴的物品之一。這位戰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帶給多少戰士溫暖,挽救多少戰友的生命。

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重溫紅軍長征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表達長眠於長征路上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戀,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好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5、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

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

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

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