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海防
Ⅰ 海防戰士的生活情況。
以北礵島海防戰士為例:
和《士兵突擊》里散落在茫茫草原上的五班一樣,這里地處偏僻,遠離上級機關視野,卻沒有一絲五班懶散放任的影子,有的卻是黝黑冷峻的臉龐和拚命奔跑的訓練場。
一年四季,只要沒有特殊情況,這個連隊始終保持著每天8個小時的訓練強度,即使在五到十月的高溫酷暑天里,他們依舊要在正午兩點半的太陽下摸爬滾打。
為了保證戰士們有個好體魄,沈渤鑫逐漸把每天跑步三公里增加為五公里;把100米障礙升級成了1000米戰斗體能訓練;把5公斤武裝越野強化到10公斤……而像這樣的訓練,在這個偏遠的連隊里已是尋常。
(1)堅守海防擴展閱讀
2018年9月20日,由中央網信辦和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組織的「走進熱血邊關」網路媒體國防行活動,東線記者采訪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機步連,近距離感受新時代「老海島精神」傳人風采。
機步連營區始建於1963年,主要擔負戰備、訓練、執勤任務。官兵們在訓練場上揮灑熱血青春,讓記者們一睹新時代軍人的風采。
新時代「老海島精神」最核心的要求是枕戈待旦、練兵備戰,要緊緊扭住能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持續大抓備戰打仗、主業回歸。
和平時期,廣大官兵更是把對祖國和使命的無限忠誠,轉化為敢於拼搏、勇爭第一的具體行動,在上級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涌現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張茂春、孫智勇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和訓練尖子。旅成立以來,始終把能打勝仗作為第一要務,圓滿完成系列演習任務,2018年組織軍事比武創破紀錄29項31人次。
Ⅱ 為什麼說衛、所是成為明代海防骨乾的
在重要海岸、港灣、近海島嶼、江河海口及便於登陸的地段,利用地形,依託府城、縣城,構築衛、所、堡、寨,組成嚴密的防禦體系,殲滅企圖登陸之寇於近海、水際和灘頭。對寇船可以直接進入的江河,如珠江口、閩江口和長江口尤為重視。明廷對海防是要點防守。即擇要建立衛、所。沿海衛、所建在倭寇易於登陸的地點,能通向內地重要政治、經濟中心的要地,能溯江入侵的海口和重要的海灣、海港等,並修築城池和炮台。每個衛、所都有獨立作戰、長期堅守的能力。它防守的海岸約為100~200公里,成為明代海防的骨幹。
Ⅲ 小島中讓我們對海防戰士的什麼感到了敬佩
《小島》是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也是這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通過這一單元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了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人對國家和民族真摯的感情,同時也了解了中國從古至今所經歷的一些輝煌與創傷。到了這一單元的尾聲,選擇《小島》這篇以海防戰士生活和精神為描寫對象的文章,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有一群遠離故土的海防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正日日夜夜守衛著祖國的海疆,守護著寶貴的和平。
課文向讀者展示了海防戰士的日常生活,表現了海防戰士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樹少、草少、土也很少的小島上,駐扎著一群海軍陸戰隊的士兵,他們背井離鄉,長期守衛在海島上。因為島上缺少蔬菜,這些海防戰士靠智慧開墾了種植蔬菜的田地,並用不同的蔬菜拼成一幅中國地圖。戰士們一周才能夠吃一次自己親手種的蔬菜,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依然堅守在祖國的海岸線,無怨無悔。
本文表達方式很獨特,表面寫的是將軍來島上視察,實際是藉助將軍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展示了海疆艱苦的生活條件,介紹了海防戰士的日常生活,讓讀者看到了一群「最可愛的人」的形象,深切地體會到了戰士們的家國情懷。學習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將軍身份,通過具體語言形象,看將軍看到的,聽將軍聽到的,感受將軍感受到的,與將軍的情感真正產生共鳴,就能真切地體會到戰士們的平凡與偉大。由於學生對海防戰士生活環境等不太了解,通過自主查閱祖國海防戰士的相關資料,了解更多海防戰士所處的艱苦環境和他們日夜守衛祖國海疆的事跡,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精神。
Ⅳ 左宗棠為什麼堅持的海防與塞防並重、先收復新疆的國防戰略觀點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列強開始奪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領土的大高潮中,中國的邊疆地區普遍發生了嚴重危機,特別在新疆地區和東南海疆,入侵活動極為頻繁。在國家、民族遭受危機的情況下,清政府內部展開了一場有關海防與塞防的國防觀點之爭。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因負有海防之責,並想乘機建立由他控制的北洋海軍,加強其政治地位,主張國防重點在海防,不在西北邊防,應放棄祖國西陲重地防禦,移「西餉作海防之餉」。這些論點,在客觀上符合了英、俄帝國主義蠶食鯨吞新疆的需要。以左宗棠為首的一派愛國官僚,則堅決反對李鴻章以犧牲塞防來加強海防的主張,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強調先進兵新疆。他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背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又說:如果專力海防,新疆「不西為英並,即北折而入俄耳」;塞防不力,則又「無益海防而挫國威,且長亂,此必不可」。左宗棠年輕時研究過《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新疆識略》、《海國圖志》等書,形成了強烈的愛國思想,特別關心祖國安危,他堅持的海防與塞防並重、先收復新疆的國防戰略觀點,能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衡量新疆在戰略上的重要性,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客觀上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因為當時塞防之急甚於海防,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喀什噶爾,逐步占據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地區,並於兩年後建立偽「哲德沙爾汗國」。為了取得英國、沙俄的支持,1872年和1873年,阿古柏竟分別與英、俄簽訂條約,企圖分裂中國領土。新疆的邊防岌岌可危,非立即解決不可。
由於左宗棠力排時議,據理辯爭,以及朝廷內文祥等樞臣們的支持,清政府摒棄了李鴻章等反對的議論,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令左宗棠全權指揮「關外兵事、餉事並轉運事宜」,主持收復新疆大計,遂使左宗棠的戰略主張得以在內外一致的局面下付諸實施。
Ⅳ 李鴻章堅持海防,為此他有什麼行動
李鴻章對於建設海防那做的事可都是大手筆。首先建立了一支現代化回的海軍——北洋水師。其規模答在當時是世界第六,亞洲第一。還包括了兩艘鐵甲艦。鐵甲艦在當時是海上巨無霸。就與現在的航空母艦一個意思。另外在各大江大河口和沿海海島設立了幾十座現代化炮台。裝備的都是大口徑克虜伯大炮。即便是現在去看也令人震撼。另外還建立了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等現代化軍工廠。在當時世界上也是最先進的。其製造的槍炮彈葯到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軍重要裝備。這些工廠甚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
Ⅵ 無名島的海防戰士是怎樣生活的
與蛇蟲為伴
「島上毒蛇多。」看到記者吃驚的樣子,駐西洋島某海防連指導員李響說,「不過冬天蛇冬眠,不常見。」
西洋島,又稱「蛇島」,有10多種蛇,其中又以劇毒的金環蛇、銀環蛇和眼鏡蛇居多。被毒蛇咬傷可不是鬧著玩的,平時戰備訓練除了武器裝備,官兵檢查最多的就是褲腿有沒有扎緊。
為了與蛇和諧相處,大家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防蛇辦法,最有效的還數「樹上吊墜子法」——把雄黃包在布條里,用廢舊飲料瓶罩住,用繩子吊在營區周邊樹樁上。下雨淋不濕,大風吹不跑,築起了一道「防蛇牆」。
與西洋島相鄰的北礵島,被官兵們稱為「三多島」:蛇多、蟲多、蛤蟆多。為了安全,連隊發放蛇葯、驅蟲液,要求官兵必須扎緊袖口領口,穿作戰靴。班排每周整治環境衛生,衛生員定期噴灑消毒液、雄黃水,盡可能驅蛇防蟲。
告別「水庫雨水」
偏遠海島的淡水資源匱乏。在西洋島、北礵島等島上建有巨大蓄水池,官兵們稱之為「水庫」,用來收集雨水。
過去,官兵們日常飲用的就是經消毒等簡單處理後的「水庫雨水」。
「雖然雨水經過了簡單凈化處理,但水中大腸桿菌、礦物質等超標,官兵腎結石、膽結石、腸胃病等發病率高,守島時間長的『老海島』往往脫發嚴重。」曾在3個海島服役過的駐北礵島某海防連指導員孫斌說。
那年,四級軍士長李貴旺的妻子易素珍帶著不滿周歲的兒子第一次上島探親,恰逢台風來襲。由於連續幾天飲用雨水,孩子突發高燒、嘔吐,可海島醫療條件有限,只能等台風過後才連夜將孩子送出島急診。
近年來,部隊各級持續努力,海島用水條件不斷改善。特別是某海防旅調整組建後,旅黨委注重改善海島官兵守防環境,協調軍地研發了新型純凈水處理設備,官兵們只要輕點按鈕,設備即可開始運行。
現在,西洋島、北礵島等駐島部隊不但安裝了凈化設備,還打了深水井,徹底告別了「水庫雨水」。
到坑道里躲台風
「台風一般從哪個方向來?」記者問。
「海島上,台風是從四面八方來的,毫無規律可言!」指導員李響說。
台風擅長摧毀。長期與台風抗爭的守島官兵「心態平和」:你破壞你的,我建設我的。
每次台風來之前,西洋島官兵都有一套「組合措施」:關好門窗,疏通水溝水槽,清理高處雜物。用重物壓住籃球架,把室外訓練器材捆綁起來。還要把室外的鐵鍬、鎬頭等物品搬進室內,否則台風過後,它們就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在北礵島,每次台風來臨,官兵們都要嚴密防範,甚至撤到坑道里躲避台風。」孫斌說,「炊事班要把干糧備足備齊,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斷水斷電情況。」
近年來,守島官兵以島為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多個海防連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駐北礵島某海防連被表彰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駐西洋島某海防連被評為「全國邊海防工作先進單位」。
Ⅶ 明朝時期對海防要點防守的原因是什麼
《海防纂要》認為,海疆數千里,欲一一守之,雖盡天下之兵不能也。所內以,明廷對海防容是要點防守。即擇要建立衛、所。沿海衛、所建在倭寇易於登陸的地點,能通向內地重要政治、經濟中心的要地,能溯江入侵的海口和重要的海灣、海港等,並修築城池和炮台。每個衛、所都有獨立作戰、長期堅守的能力。它防守的海岸約為100~200公里,成為明代海防的骨幹。
Ⅷ 解放軍叔叔()在海防前哨()填堅守還是填堅持
堅守
Ⅸ 葉飛對鞏固福建海防提出哪些建議
面對台灣海峽蔣介石軍隊的最新動向,在福建省委召開的緊急擴大會上,對鞏固福建海防的作戰方針有兩種意見:一是把三個軍全部投入防禦,如果這樣做,縱深就沒有機動兵力,非常被動和不利;二是只以兩個軍擔任防禦,而以一個軍為縱深機動兵力,這樣做比較主動和有利。
在這次會上,葉飛和兵團有關領導反復研究考慮,決定採取第二套方案。
執行第二套方案也有如下困難:第一,只以兩個軍擔任一千多公裏海岸防禦任務,照顧不過來;第二,縱深機動兵力只有一個軍,要在一千多公裏海岸機動很困難。由於抗美援朝和軍隊建設的需要,要增加兵力是不可能的。
為了第二套方案,與會人員又展開了熱烈地討論。
在會上,葉飛確定把福建前線劃分為兩個作戰方向:第一個作戰方向是閩北福州方向,第二個作戰方向是閩南廈門、東山島所在地區的漳州、泉州方向。
為此,對沿海防禦方針,大家決心採取控制海島以防禦海岸的方針,這樣做就可以大大節約和減少第一線的兵力。
福州方向控制閩江口及三都澳、沙埋港外的各島;閩南方向控制廈門、東山島及泉州灣,控制海島就控制了海岸線。採取這個辦法就避免了分兵把口,處處防禦又處處薄弱的弱點。
要解決和克服第二個困難,就必須採取機動兵力機動的辦法,就是利用福建沿海公路來使用機動兵力,即改變過去一貫採用的只以徒步急行軍的辦法,而使用汽車裝載部隊進行機動,這樣機動兵力的機動能力就強得多了。這實際上就是將機動部隊的步兵摩托化,即平時不配備汽車,一到作戰,立刻集中汽車運載機動兵力,實現部隊摩托化。
但是,當時葉飛的第十兵團沒有裝載部隊的車輛,華東軍區只有一個汽車團是可以機動使用的,但駐扎在上饒。後來,葉飛曾請求華東軍區把這個汽車團調到福州,可是卻沒有得到批准。
那麼,運載整整一個軍的兵力所需汽車從何而來呢?葉飛是很有辦法的人。他在地方還掛著職務,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就從福建地方的運輸車輛打主意,規定沿海作戰部隊需要用汽車時,地方各部門運輸車輛無論客車貨車、機關單位車或是公路營運車,全部集中歸部隊使用。當時思想工作好得做,各部門都表示無條件服從。
當時福建海口被封鎖,鷹廈鐵路尚未修通,交通運輸全靠公路,地方運輸車輛比較多。一統計,一旦需要時集中起來可負擔運輸一個軍,就可以把這個軍變成摩托化軍了!但平時是不能集中車輛的,會影響地方經濟生活。於是葉飛司令員制定了一個預定方案,規定戰爭發生時的車輛集中地點,一接到命令,所有民用車輛便立即轉入軍用運輸。
福建前線的戰略部署,還有一段插曲,就是葉飛和前蘇聯專家的爭論。
福建前線開始沒有前蘇聯顧問,後來才來的。前蘇聯顧問熱情,細致,一絲不苟,但是脫離實際,硬搬教條。前蘇聯大國主義由來已久,派出的顧問都是指手畫腳,不像顧問,倒像是領導。
前蘇聯顧問們與我解放軍的戰略思想格格不入,一來就找麻煩,並與前線指揮員葉飛發生了摩擦甚至爭論。
前蘇聯顧問對我們的作戰部署橫加指責,要我們按他們提出的防禦方案,在沿海作正面防禦,即單純的消極防禦。而福建前線我軍的方案,是根據毛澤東「確保要點,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指示擬定的,經華東軍區、毛澤東批準的。
雙方發生爭論時,葉飛告訴前蘇聯總顧問:「我們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方針。如果敵人大規模登陸,除了廈門堅守,其它如漳州、泉州都不守,讓他進來。我們沒有海軍,無法切斷敵人的海上聯系。避開我們的短處,讓他進來,敵人海軍就發揮不了作用。它的空軍也是有限的。」
這樣,前蘇聯顧問惱火了,他一回南京,就對陳毅司令員講:「你們的前線司令員(指葉飛)是個『英美派』!」
前蘇聯顧問又向軍委告了葉飛的狀。在回蘇聯前,還向毛澤東告狀,說「葉飛此人靠不住」,要毛澤東撤葉飛的職,還說要告到斯大林那裡。
陳毅把此事告訴了葉飛,並且哈哈大笑說:「這老傢伙搞錯了,毛主席是最不買『洋大人』賬的!」
以後,彭德懷也向葉飛說起此事,兩人又止不住大笑了一陣。
話又說到部署方案上來。
在福建省委召開的緊急擴大會上,葉飛還認為,敵人的空軍也是有限的,而「關門打狗」恰是解放軍的拿手好戲。為此,葉飛提出了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聚而殲之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方案。
葉飛這個積極防禦的方案獲得了會議通過,並得到華東軍區和毛澤東的批准。之後,福建省委、福建軍區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備戰工作,對敵人可能登陸進犯的地方,都制定了相應的作戰方案。
1953年春,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控制的、落戶台灣的「西方公司」從幕後跳到了台前,美國顧問蔡斯策動國民黨軍加緊了「反攻大陸」的步伐,他們的眼睛很快就盯上了東山島。
後來,就出現了1953年7月15日夜晚,國民黨軍特別作戰部隊1萬多人突襲東山島的一幕。
國民黨軍隊在這次登陸作戰中投入的總兵力達2222萬人。其中有:陸軍第四十五師3個團、第十八師第五十三團,海軍陸戰大隊一個中隊約200餘人、一個水陸坦克大隊,水陸坦克有21輛;空降兵一個支隊487人。並有空軍航空兵的火力支援,海上力量主要為國民黨海軍第四艦隊的護衛艦、登陸艇、炮艦等14艘艦艇。此外,還有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第一、第二突擊大隊,南海第八中隊等。
後來,國民黨空軍得到情報:「東山島上有部隊」。美、蔣雙方研究後認為,解放軍忙於朝鮮戰爭,那點人成不了氣候,沒什麼可怕的。
為了使登陸突襲的成功,敵人緊鑼密鼓地進行組織准備。他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手段:一是戰前偵察。戰前,國民黨軍不斷派遣艦艇到東山島附近海域進行偵察,並多次抓捕大陸漁民,在東山島沿海就有200多漁民被抓走。國民黨軍向他們查問我東山島守備兵力和東山島北約12公里的古雷半島、東山島東北約45公里的六鱉半島至東山島東北約53公里的舊鎮沿海一帶我部隊船隻的活動規律。同時派遣特務搜集我兵力部署、工事構築、炮位、倉庫、交通及灘岸等情報。多次出動偵察機在100米至500米的低空掠過東山島進行航拍。7月8日後,每天出動偵察機在兩架次以上。
二是編組部隊。1953年7月7日,國民黨軍在金門成立了「聯合任務指揮部」,以金門防衛部司令長官胡璉為總指揮,設一個美國顧問組,下轄陸軍八十五師、十八師五十三團,海上突擊第一、二大隊,南海縱隊第八中隊,海軍陸戰隊第三大隊,還有6月1日在台灣組建的一個由480人組成的傘兵支隊,並配備了各種艦只13艘,飛機數十架。
三是組織演練。戰前,國民黨軍登陸部隊在金門集結,多次進行上下船、夜間登陸、進攻、撤退等模擬演習和沙盤作業。傘兵支隊則按作戰計劃在台灣本島選定一處與東山島相似的地形,進行多次空降演練。戰前一星期,國民黨軍還組織了一次三軍協同登陸作戰的全面演習,以檢驗其准備效果。
四是選定登陸地段。國民黨軍在經過各種手段偵察和對情報分析後認為:東山島南部地形較為平緩,港灣隱蔽,沙灘開闊而堅實,便於登陸艇波直接靠岸和艦炮火力支援;登陸後,便於向兩側和縱深發展,且該地段我守備力量相對薄弱。因此他們把登陸點選在東山島南部的湖尾、白埕、親營等地。
五是採取保密和迷惑措施。登陸前夕,國民黨軍艦、飛機的活動方向突然由福建轉向浙江沿海,以轉移我軍視線。同時他們將東山島改稱為「菱形島」,並更換了一些地名,在通信聯絡及戰前演習中均使用新的名稱,以迷惑解放軍。國民黨軍還對行動計劃嚴格保密,直到出發前,才向部隊宣布作戰目標和任務。
Ⅹ 堅守海防代表人物,多年難與親人相聚。是誰
那就是 戚繼光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