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臨邑

堅守臨邑

發布時間: 2021-02-16 15:54:42

⑴ 明朝濟南的兩次著名戰役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
本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是為明太祖。
朱元璋派康茂才率軍到達濟南,以支撐徐達北伐。
二月,徐達率軍渡過黃河,繼續北伐。
明軍攻克濟南及山東各州縣後,即發布告示訪求賢才,聲明對曾任元朝官吏者不予追究,招撫逃亡安心生產。這些措施為安定局勢、生產奠定了基礎。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
本年正月,因「天旱民未 」,明朝廷令蠲免山東秋糧。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
詔免山東田租。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
歷城本年開始新建城垣。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
四月,賑濟山東飢民。六月發生蝗蟲災害。詔免田租。

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
八月,大清河水暴漲,齊河、禹城、商河、棣州均因水漫溢而受災。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
四月,歷城地震。

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
七月,山東大旱。十一月,詔免山東稅糧。

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
十二月,賑恤濟南飢民。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
正月,濟南地震。十一月,久雨傷麥。詔免被災田租。

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
免濟南飢民田租。

公元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
明建國後,鑒於歷年戰亂,北方的山東及河南等地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因此採取多種方法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如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調劑各地人口等。本年從濟南、青州等地遷移人口4000餘戶至東昌(今聊城)耕種。十餘年由外地遷至東昌的移民達5萬余戶。
八月,德州大水,壞城垣。九月,免秋稅糧。

公元1400年(明·建文二年)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為了奪取其侄明惠帝朱允 的皇位,從北平出師南伐,本年五月,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參政鐵鉉死守濟南,拒不投降。燕王圍城數月不下,乃撤圍而去。三年後燕王攻破南京,即皇帝位,乃將鐵鉉凌遲處死,妻女被充為軍妓,兒子被充軍。濟南人感念鐵鉉忠烈,在大明湖建祠以祀之。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
本年六月,燕王朱棣在南京即位,是為明成祖。鑒於三年多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祖下令對山東遭受戰爭破壞的地區免除徭役三年。

公元1403年(明·永樂元年)
本年春,山東一些州縣發生災荒,夏季又有蝗蟲災害,繼之又發生地震,因而飢民載道,田園荒蕪。九月,成祖命鑄農具發給山東「被兵窮民」,並賑濟飢民。
修復章丘漯河東堤。

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
十一月,歷城發生地震。

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
修復歷城小清河堤。

公元1411年(明·永樂九年)
本年,成祖令調發濟南、兗州、青州、東昌四府民工15萬人,登州、萊州二府1萬5千人,疏浚東平至臨清段的運河。

公元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
濟南因水災免災民徭役一年。

公元1416年(明·永樂十四年)
本年七月,濟南有蝗災。明朝廷令免永樂十二年欠賦,並賑濟飢民。

公元1422年(明·永樂二十年)
濟南大水。七月,免交公糧。

公元1423年(明·永樂二十一年)
本年八月,免濟南被水災者田租。

公元1425年(明·仁宗洪熙之年)
濟南府屬州縣因連續大旱,發生飢荒,明朝廷令免交夏稅及秋租之半。

公元1433年(明·宜德八年)
濟南府屬州縣春旱,官府賑濟飢民並免稅糧。

公元1434年(明·宜德九年)
本年七月,濟南有蝗災,「蝗蛾覆地尺許傷稼」。

公元1435年(明·宜德十年)
四月,濟南有蝗蝻為害。

公元1438年(明·正統三年)
四月,歷城連日大風,農作物盡被吹壞。
公元1441年(明·正統六年)
本年秋,濟南有蝗蟲災害。十一月,官府免受災農民秋糧。

公元1450年(明·景泰六年)
德平縣發生飢荒,德州大水,「人相食」。官府賑濟飢民,並免被災者稅糧。

公元1451年(明·景泰二年)
本年八月,「淫雨傷稼」;十月,免去年濟南被旱災者夏稅。

公元1452年(明·景泰三年)
本年六月,蝗蟲為害。九月,賑濟南被災州縣。

公元1453年(明·景泰四年)
本年五~八月「淫雨傷稼」;十月,免濟南被災者稅糧。

公元1454年(明·景泰五年)
本年春,濟南大雪盈尺,人畜凍死者甚多。六月,旱。 八月,大水。免夏稅及秋糧。

公元1455年(明·景泰六年)濟南久旱不雨,田苗旱傷。免濟南夏稅。

公元1465年(明·成化元年)
因大清河、小清河淤塞,本年山東巡撫牟俸、參政唐虞動員民工數萬,疏浚小清河歷城至樂安段、大清河張秋至平陰段。經過治理後,不僅河道暢通,而且開出可耕田數萬頃。

公元1471年(明·成化七年)
本年,濟南府屬淄川發生飢荒,人吃人的事時有發生。

公元1473年(明·成化九年)
本年,濟南府屬之鄒平、長山、淄川、臨邑、平原,三、四月兩次白天黑暗如夜。八月,大旱,有蝗災,出現飢荒。
德州大水,房屋、田禾多被漂沒。
從歷城至廣饒疏浚小清河50公里,並建閘38座,以資調蓄。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本年九月,鄒平發生地震。
秋,濟南發生水災。

公元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
濟南府屬之泰安等地發生地震,泰山為之動搖。
濟南府屬一些州縣有飢荒,官府免去被災者稅糧。

公元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
德平發生地震。濟南多縣有飢荒。

公元1492年(明·弘治五年)
德平大水。淄川發生飢荒。

公元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
濟南發生地震,城垣、民舍多有倒坍。

公元1509~1513年(明·正德四~八年)
濟南府屬之淄川、新城、長清、德平、齊河等縣連續幾年有蝗蟲為災。

公元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
濟南大旱,免夏稅。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
九月,濟南地震。德平淫雨。

公元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
章丘、淄川、鄒平大水。
長清大旱。

公元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
濟南發生地震,府城以西尤甚。

公元1524年(明·嘉靖三年) 1
正月,地震。三月,大旱。濟南府屬之平原縣一帶蝗蝻遍野。

公元1525年(明·嘉清四年)
本年長清縣大旱。

公元1526年(明·嘉靖五年)
據本年明朝政府之人口調查,濟南府有人口239143戶,1702935人。按當時山東全省人口為7442610人。

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
章丘、齊東、德平、長清有蝗蟲災害。

公元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
本年,濟南府歷城人邊貢去世。邊貢(1476~1532)的文學成就以詩為主,為明代「前七子」的中堅,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為「前七子」。

公元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
本年夏,濟南府屬之陵縣、平原一帶有雨雹,「大者如升斗,小者亦如雞卵」。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
濟南因水災免本年交田糧。

公元1541年(明·嘉靖廿年)
本年春,濟南府屬之德州刮黃風,白天黑暗如夜,「飲食以燈」。

公元1542年(明·嘉靖廿一年)
本年閏五月,淄川發生地震,淫雨連綿至七月。

公元1543年(明·嘉靖廿二年)
本年六月,淄川發生地震。
本年,山東鄉試在濟南舉行,試題為策問邊防事。明世宗認為試題語含譏諷,考官周 釒廣 等被貶官,權臣嚴嵩認為巡按御史葉經實主持試事,杖責致死。

公元1544年(明·嘉靖廿三年)
本年十二月,淄川又發生地震。

公元1545年(明·嘉靖廿四年)
本年春,新城有瘟疫。
淄川大水。
濟南因旱災免交夏糧。

公元1546年(明·嘉靖廿五年)
本年淄川、新城由春至夏無雨大旱,五月有蝗災。

公元1547年(明,嘉靖廿六年)
六月,淄川地震。

公元1549年(明·嘉靖廿八年)
本年春至夏,長山、淄川、平原大旱,有蝗災。六月,長山淫雨為災。孝婦河溢出,漂沒田禾、廬舍。

公元1550年(明(嘉靖廿九年)
德平黑風驟起,「屋瓦皆飛」。
△五月,章丘、淄川雨雹,田禾受損。

公元1552年(明·嘉靖卅一年)
本年秋,濟陽、德州、陵縣大水。

公元1554年(明·嘉靖卅三年)
淄川有瘟疫,有飢荒。

公元1555年(明·嘉靖卅四年)
三月廿七日長清白晝如夜。
△德州地震。秋,免被災稅糧。

公元1556年(明·嘉請三十五年)
本年一月二十三日,陝西華縣發生八級地震,震亡人數10餘萬人。地震之後瘟疫流行,死亡70餘萬人,朝野為之震動。

公元1557年(明·嘉靖卅六年)
本年,葡萄牙政府開始在我國領土澳門設置官吏。

公元1568年(明·隆慶二年)
二月,臨邑地震。夏,德州大旱,並有蝗蟲為災。
本年,濟南府章丘人李開先(1502一1568)去世。李擅詞曲,有傳奇《寶劍記》傳世。有人認為他是《金瓶梅詞話》的作者。

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
本年,濟南歷城人李攀龍(1514~1570)去世。李為明代「後七子」的領袖,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著有《滄溟集》。他與王世貞、徐中行、謝榛、宋臣、梁有譽、吳國倫合稱「後七子」。
淄川有地震。新城有蝗災。

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
五月,齊東、章丘、濟陽有大風雨,漂沒田禾,拔樹倒屋。
五月十二日,德平有大雨雹,田禾受損。

公元1572年(明·隆慶六年)
正月,新城大雪,深三尺。夏旱,至七月方雨。
德州河決四處。

公元1575年(明·萬曆三年)
六月,德州河決。

公元1577年(明·萬曆五年)
淄川大旱,有蝗蟲為災。

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
淄川大旱,人民無以為食。

公元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
淄川地震。德州大水。

公元1585(明·萬曆十三年)
新城、臨邑地震。淄川大旱,免本年田租之半。

公元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
淄川、齊東、長清、新城大旱,人民無以為食,官府賑濟。

公元1587年(明·萬曆十五年)
濟南府屬一些州縣大旱,明朝廷令開臨清、德州倉賑濟。

公元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
本年四月九日臨邑發生地震。秋大水。

公元1581年(明·萬曆十九年)
本年三月十三日章丘、長清嚴霜傷麥。夏,德平有蝗災。

公元1597年(明·萬曆廿五年)
本年四月,章丘、濟陽有雹災。濟南有地震。

公元1600年(明·萬曆廿八年)
濟陽發生瘟疫。

公元1607年(明·萬曆卅五年)
濟陽、齊東大水。大清河決口。

公元1615~1616年(明·萬曆四十三~四十四年)
山東各地及濟南府屬各縣連年發生旱災、蟲災,人民無以為食,人吃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飢民聚眾造反者甚多,白蓮教首徐鴻儒趁機在山東聚眾起義。明政府開倉賑濟。

公元1622年(明·天啟二年)
本年正月廿一日德平發生地震,四月歷城發生地震。

公元1623年(明·天啟三年)
歷城發生地震。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本年二月卅日臨邑、德平地震。

公元1625年(明·天啟五年)
六月,歷城有蝗蟲災害。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
七月三日歷城大水,南山村舍漂沒甚多。大清河溢出。
章丘、濟陽、齊東大水。

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
鄒平發生地震。

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
十二月廿一日歷城大火,焚南關民舍數千間,並延燒至城內舊德王府、布政司官衙及民舍,大明湖邊樹木亦被延及。

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
章丘、淄川有牛疫。秋,歷城、淄川、章丘有蟲災。

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
濟南府屬各縣大旱。
鄒平、歷城、齊河有蝗災。

公元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
自上年十二月起,清軍竄入山東,包圍濟南,守軍雖民兵力薄弱,但堅守達兩個月之久,最後終被攻陷。清軍入城後,殺死軍民無數。清軍此次入關南侵,山東被占州縣18座,被擄人口40餘萬。
歷城、齊河瘟癘大作。 l

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
五月,歷城大旱,並發生飢荒。

公元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
本年春,德州發生瘟疫,六月大旱,有蟲災,發生飢荒。
由李青山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佔章丘及新泰、東阿等縣。

公元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
是年12月,清軍入關,明宗室魯王被殺,山東大部地區備受蹂躪,被掠人口36萬,牲畜32萬,金銀200多萬兩。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清·順治元年)
李自成於本年三月攻佔北京後,即派權將軍郭升率騎兵萬人進入山東,攻佔濟南,並立即推行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均田免賦政策,嚴禁燒殺搶掠,是以深受人民擁戴。不久,因清軍入關攻佔北京,並進軍山東,大順軍即自濟南撤出,與此同時,大順政權派駐濟南府屬的長清、淄川、萊蕪、新泰、利津、德平、禹城、濟陽、平原等縣的縣令亦率部撤出。
劉孔和組織的地主武裝趁大順軍失利之機進襲濟南。
是年,設山東巡撫,駐濟南府。

⑵ 杜甫的簡介,快快快快快快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⑶ 需要知道杜甫的一生中主要發生的事

[編輯本段]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杜少陵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所說的茅廬,即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編輯本段]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聖]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雲:「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編輯本段]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庄,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

⑷ 杜甫前期後期作品比較

杜甫早期的詩歌相對來說比較開朗,透著對政治的樂觀態度,並且有著少年志氣,而晚期的是個沉鬱頓挫,一場三嘆。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⑸ 杜甫是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庄,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

⑹ 杜甫和杜牧,世稱「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庄,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

⑺ 曹操的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詩人。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廟號: 太祖

謚號: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權: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生平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中的一員。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後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曹操「任俠放盪,不治行業」,未被時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橋玄一見曹操就大為驚奇,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隨之,橋玄又讓曹操去拜訪漢末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邵,許邵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漸知名於世。

靈帝熹平三年(174),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188),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後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准備討伐董卓。

獻帝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以行奮武將軍的身份,參加討董軍。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陽抵禦關東軍。董卓之涼州軍驍勇善戰,關東軍十餘萬人駐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無人敢向洛陽推進。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軍遭遇,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

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並。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與呂布在長安定計殺掉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陷長安,殺王允,進攻呂布,關中也陷入戰亂。是時,州郡牧守各據一方,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獻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曾參加討董卓之戰的陳留太守和曹操部將陳宮對曹操不滿,遂叛操,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曾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范(今山東范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敦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興平二年(195)夏,曹操整軍再戰呂布,於巨野(今山東巨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曹操從陳留起兵到興平二年將呂布、張邈趕出兗州,經過六年的經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曹操起兵之初,僅有數千人,出任東郡太守前後,他陸續延攬一些擁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強地主歸附自己,後擊潰青州黃巾軍,又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這樣,曹操又有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根據地和軍隊,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條件。

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後,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於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丘牆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昌。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飢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只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200),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通過以上二項措施,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迎獻帝、遷都於許和恢復農業生產是曹操得以成功的兩個重要條件。

從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東征西討,開始了他翦滅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

其時,在曹操的北邊,是佔有冀、並、幽、青四州的袁紹;南邊,是占據揚州的袁術;東南,是占據徐州的呂布;正南,是占據荊州的劉表;西邊,是關中諸將。此外,董卓部將張濟之侄張綉投降劉表後,屯駐於宛縣(今河南南陽),對許都形成威脅。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將侯成、宋憲等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處死,收降呂布將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當時,群雄實力最強的是袁紹。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綉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綉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徐州牧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准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譚、次子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

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劉宋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操之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問題的。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曹操對袁紹有很深的認識,他敢於在袁紹將要大軍壓境之時抽身去進攻劉備,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馬以西),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兼程去救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曹軍殺死,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袁紹另一大將文丑。顏良、文丑為袁軍名將,二戰分別被殺,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相應辦法擊破。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於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恰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於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操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斬瓊等,盡燔其糧草」。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但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袁軍潰散,大將張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於是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余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寫給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從客觀條件上說,曹操本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一戰,曹操擊潰了最大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建安七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並。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州平定。於是,曹操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河北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帶),「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八月,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放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敵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之機,向敵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並將其軍擊潰,隨後進占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孫權命大將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聯軍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沖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遂撤軍北還。

赤壁大敗後,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盡量把人材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九月,大破關中諸軍,馬超、韓遂逃至涼州,楊秋逃至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關中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五月,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割冀州的河東、魏郡等十郡以為魏國封地。曹操封魏公後,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權勢愈來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國社稷宗廟,又在魏國內設置尚書、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陝西沔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隨後向漢中發動進攻。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候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漢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今陝西沔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劉備殺掉,曹軍大敗。曹操遂放棄漢中,軍隊全部撤回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關羽乘洪水泛濫之機,大破於禁所統七軍,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被水淹,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很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准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兵,路上被孫權軍擒殺。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代漢稱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死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史書評論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氣出唱(三首)

駕六龍,乘風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遊。

驂駕六龍飲玉漿。

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

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火昆〕煌。

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

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澹,無所〔忄曷〕。

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其二

華陰山,自以為大。

高百丈,浮雲為之蓋。

仙人慾來,出隨風,列之雨。

吹我洞簫,鼓瑟琴,何□□(「門」內有「言」,音「銀」)!

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

玉女起,起舞移數時。

鼓吹一何嘈嘈。

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

乘雲駕龍,郁何〔艹務〕〔艹務〕。

遨遊八極,乃到昆侖之山,

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

來者為誰?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

樂共飲食到黃昏。

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

其三

游君山,甚為真。

崔嵬砟硌,爾自為神。

乃到王母台,金階玉為堂,芝草生殿旁。

東西廂,客滿堂。

主人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

長樂甫始宜孫子。

常願主人增年,與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

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

思想昆侖居。

見期於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

周禮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

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對酒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