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職責
Ⅰ 父親的職責是什麼
傳統觀念認為,媽媽的主要位置是在家裡,而父親的職責在外面——出去工作掙錢養家。在家裡,他只像個後備母親,當母親生病或有事情不在時,他才伸出援助之手。
即使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說,「親子教育」幾乎是「母親撫養」的同義詞。根據這種觀點,父母雙方都應該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共同關心養育孩子,允許孩子逐漸離開父母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等。但是這種父母雙方的職責,現在反成為母親的職責了。
之所以說母親的職責,是因為有一種觀點,認為母親和孩子的親密聯系是由先天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當孩子還在母親子宮中的時候,母親和孩子就開始親密聯系了。胎兒能聽到母親的聲音,品嘗母親輸送的食物,甚至感覺到母親的感情,這些都為出生後和母親的親密關系打下了基礎。新生嬰兒和母親的需要是互相補充的,嬰兒需要母親的照顧,母親也需要照顧嬰兒,一切都顯得完美無缺。
母親本能的知道嬰兒需要什麼,她知道孩子何時餓了,何時困了,或覺得孤單,或者只是需要換個尿片。父親總是對母親的直覺感到迷惑不解。對父親來說,孩子的哭聲真的都是一樣!
父親也曾盡可能地幫幫手,但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個月,他並沒有多少機會。尤其在哺乳期,父親能做的僅限於換尿片或者抱抱孩子而已。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個月,父親並沒有太多機會和孩子玩耍,或以他們特有的方式逗孩子。孩子的大部分需要只能由母親滿足,因此,在這個階段親子教育或多或少就等同於母親對孩子的撫養。
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父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丫丫學語的嬰兒開始蹣跚邁步了,不知不覺地上小學了, 進入青春期了。他們卻繼續認為,照顧孩子是母親的職責。
我的父親只做男人的工作——他出去工作掙錢,然後拿回家。他也干一些粗活,諸如割草坪啦,修車,刷房子等等。母親則做飯,擦地板,照顧孩子們。當我們做錯了事,父母卻也一反他們的傳統角色,我們就得面對父親和他的皮帶了。母親令人愛戴,父親令人尊重,甚至敬畏。
話又說回來,許多人認為傳統意義上的男女分工是神聖的。女孩要學做飯,學針線活,洗衣服,打掃房間,期望將來嫁給一個能養活她的丈夫;男孩子們則去乾重體力活,期望將來找到一份能養家糊口的工作。大學學歷對男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女孩子卻是可有可無的選擇。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情況開始有了變化。
斯波克博士來了——隨之而來許多育兒專家的書籍極大地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這些專家極力拓展父親的角色。他們鼓勵父親和母腹中的胎兒說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母親和胎兒先天性親密聯系的優勢。
新一代的父親在孩子出生時,不再焦急地等在產房外面,而是走進產房。他們已經學會指導妻子進行分娩(這一角色過去由女助產士來完成)。
但是父親角色拓展的同時,它基本上仍然被視為母親角色的延伸。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男性獨一無二的作用沒有得到重視。一個非常盡責的父親在家中的作用就像母親的助手,盡管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為家庭提供經濟保障和制定紀律——也許從感情上和母親更親密些的孩子是這樣認為的。
實際上,許多父親都面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沖突。有些父親找到了一些方法,投入家庭生活,以積極,健康的方式照顧他們的孩子。有些父親也想為家庭多付出一些,但是迫於工作壓力,他們不得不早出晚歸。回家後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讓自己癱倒在什麼地方(五十年代以後的父親通常會半躺在電視機前)。有些父親則採取一些有破壞性的放鬆方式,他們或將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或將被壓抑的憤怒發泄到妻子兒女身上。
我正是在這個轉折期成為父親的。比起父親那一輩人來說,我對孩子所做的要多得多。但是在每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我還是很難感受到一個父親的獨特作用。因為在第一年,親子教育還只是處於喂養階段,我所做的也無非就是像母親那樣照顧孩子。我只是比傳統意義上的父親做的更多些罷了。
Ⅱ 父母的職責是什麼呢
如本篇的標題所述「送娃上個美術班,我可就省心啦」,把孩子交託給藝術教育機構,或者某一個老師,這樣家長就真的可以放手了嗎? 唉,很遺憾地說,這還真不行。 其一 藝術教育機構和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有可能孩子進入的機構,都擁有如我剛剛所說的,可以承擔起基本職責的那類老師。但中國的教育資源分配是十分不均衡的,藝術教育也是如此。 其二 假如幸運地選到了一個好的機構,或者好的老師,就萬事大吉了嗎?又要讓您傷心了——NO,還是不行。按照現在的教育趨勢,孩子一般上了小學三年級以後,課業負擔開始加重,更何況好多孩子還不只上一個課外班,中國的小孩比CEO還忙。除了上課,做超負荷作業,還得彈琴、畫畫、學英語、游泳、溜冰、下圍棋、奧數、思維數學,各種課外班輪番上,左腦右腦全開發。這個時候,就是那個好老師還在繼續教學,您和您的孩子,也不一定有精力再繼續下去了。 這有辦法解決嗎? 有,兩點。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就要看您了。 第一,求您別給孩子報那麼多班了。 有些孩子報班之多,我聽著腦袋都要爆炸了,孩子學起來不爆炸才怪。孩子真非常熱愛的話,有兩種班可以報一報:一是藝術類中選他最喜歡的一種來持續熏陶,畫畫也好,捏泥巴也好,唱歌也好,跳芭蕾也好。另一種是家長確實無法教,孩子又非常喜歡的運動課程,什麼游泳啦,跆拳道啦,輪滑啦。 但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他的程度和步伐。經常遇見操場上滑輪滑的人群中大人叫,孩子嚎,聲音震耳欲聾,直穿雲霄,連天上的風箏都直打戰。課外班的學習逐漸演變成孩子的負擔,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監督讓它變了味道。 我的課堂里一般不建議家長陪同孩子。有一次一個熟人非給我介紹了她的一位死黨,讓我幫幫這位媽媽的孩子。說是以前特有天賦,自己能畫出一整套西天取經的故事來,活靈活現。她媽媽一看,這可不得了,趕緊培養,結果培養了半天孩子死活也不肯去學畫了,連回家也不碰筆了,流露出厭惡的樣子。我只能收下了那孩子,不然我那熟人要跟我急。後來我跟這孩子和家長熟起來後,才明白問題所在。敢情每次畫畫,她媽都得搬一小椅子坐她屁股後頭,連戳帶喊:「你咋回事啊!這畫的啥啊!你看這顏色,都塗外邊去了!這畫的是貓啊!鬍子呢?貓能是這樣的嗎!應該是這,這,這樣……」我也看出來了,孩子她媽其實已經盡量克制了,看 這架勢,孩子在家畫的時候,情形更糟。而且聽說所有的課程,她媽媽都要求陪同上課。 後來仗著熟悉了,我把這位媽媽硬趕出了教室,並且說如想繼續學,就得約法三章: 第一 在家在外面,都別參與孩子的活動和創作,只提供孩子主動索要的幫助。 第二 別拿別人的畫和事物在現實中的樣子為標准,要求孩子也描成那樣。 第三 因為她孩子現在的特殊情況,無論孩子畫成什麼樣,都真心地找出畫中值得贊嘆的閃光點,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說,給個擁抱也行,別在打擊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 沒多久,這寶寶兒就變成了課堂上最瘋狂的分子,每次的創作能量都非常強大,一小時之內就會有無數的創意冒出來。 當課外班不再是真心幫助孩子體會成長與探索的快樂,而變成打擊自信、攀比、攫取知識的道具,那孩子的反抗,我認為是聰明的舉動。誰都不希望去學一個怎麼學也不如別人,怎麼學也不能讓家長滿意的玩意兒啊! 如果能找到和孩子很投緣,自身水平又不錯的老師,家長又不去干涉孩子的自主度,那麼寶寶在這樣的課外班裡,獲得的肯定和滿足,與老師和小朋友相處的快樂,掌握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的幸福,確實是無可取代的。 第二,更關鍵的一點——我們要正視做父母的責任。 就拿藝術教育來說,不是送到老師手裡就萬事大吉了。不是我打擊您,若是在您生活的城市,怎麼也找不到一個像我所說的那樣的老師呢?或者即使找到了,老師能陪孩子看畫展、講繪本、布置屋子、挑選衣服、去旅行嗎? 就像我在自序中講的那樣: 藝術,並不是正襟危坐的一節節課程。 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眼光,一種美妙的體驗。 它存在於畫畫時,做飯時,穿衣時,靜思時,布置居住環境時,甚至選擇生活方式時…… 它存在於每個細小的生活中。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有這樣一本書,來告訴你藝術其實是件多麼輕松與家常的事。不然爸爸媽媽總會覺得它太難、太遠,而不敢邀請它進入自己的生活中來。 沒關系,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慢慢改變,改變自己覺得沒辦法帶給孩子正確藝術啟蒙這樣的想法,梨湯我,會和大家一起努力! 做孩子的藝術夥伴和老師其實並不難,只是問問你自己:肯不肯真正地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做?在給孩子帶來更多藝術體驗的同時,也讓自己對藝術越來越有感覺。 藝術擁有極其巨大的能量,它能開啟活力、觀察力、愛心、耐心和創造力。 這些能量其實潛藏在每個人的身體里。 梨湯希望閱讀和使用這本書能給你一種鼓勵,讓你知道藝術教育原來可以是這樣的! 要開啟孩子的藝術源泉,首先要打破自己沒有藝術細胞的觀念。 因為孩子需要你這樣一個夥伴和老師,與他們一起在藝術的體驗里探索。 我相信你一定能,只要你接受我告訴你的這樣一種新鮮觀念,並且持續地做下去。 我希望這些話能夠多多少少觸動你,讓你明白藝術教育還可以這樣,原來家長也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藝術教育夥伴,與他一起探索神奇的創意世界。這就是父母的責任。 這也正好是一個機會,把我們未曾開啟的潛能,與孩子一起打開;把曾經遺憾的成長,與孩子一起再經歷一回。這種機會,多麼珍貴!
Ⅲ 我想知道,做一個父母基本職責是什麼誰能告訴我
做父母的不僅要讓孩子吃好穿暖,最主要的就是對孩子多關心教育好他們,讓還在身體健康快樂成長。對孩子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不能認為我是家長理所當然的就要聽我的。要和孩子交朋友他們才會跟你說心裡話。
Ⅳ 父母的職責范圍
生了孩子,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教孩子,首當其沖是教做人,比一切來得更重要,學習上培養良好的習慣,生活中盡量地多要求孩子,也盡可能地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