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堅守道義
⑴ 人際交往中如何堅守道德
做人必須堅守道德底線,這是不可否認的。不堅守道德底線的人,都是一些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的人。
堅守道德沒有統一的標准,有得必有失。做出任何一項決定前,必須充分考慮利弊得失。人什麼都可以缺,但不能缺德;人什麼都可以有,但不能有病。
⑵ 如何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其實這個問題,純粹是個人問題,每個的問題都應該有所不同吧。
我怎回么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呢:答
1、為道德操守做一個定義,劃定一個范圍,才有堅守的意義。我認為,道德操守就是所有做人的社會准則和道德思想底線吧。
2、在自己的范圍里活著。只在自己的領地里生活,不盲目干涉別人,不去傷害別人,這是很重要的道德操守。
3、盡可能的幫助可能幫助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為有可能需要幫助的人,主動的提供幫助,這體現了面的物質社會的誘惑,而不失自己的道德操守。
4、不去做在法律邊界徘徊或者違背法律的事情。
5、不盲目從眾,保持自我的意識,分辨社會的是非黑白,站在光明的陣營,不和不好的人在一起,不和不好的思想同行。
⑶ 在人際交往中怎樣堅守道德和法律規范
這個很簡單,在人際交往中只要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禮貌待人,就是堅守了道德規范。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就是堅守了法律的規范。
⑷ 怎樣堅守道德底線 排比句
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可言的,也不會走的長久。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們主動去遵守行為規范,法律永遠只能是使人們被動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規范人們行為和實現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人才與道德應該是相對應的兩個范疇,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養應該與知識的培養、能力的塑造同步進行,而其中若是出現道德的滯後,最終的結果可能會給社會、國家帶來嚴重的損失。
首先,重塑道德不能自下而上,只能自上而下。作為上層建築的
道德表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立法與執法上要做到公平正義,二是上層人物的思想要高尚,道德操守要規范。假如我們的執法人員克己奉公,政治官員恪盡職守,就不可能出現民怨沸騰、道德淪喪的狀況。而現在的問題是,上層建築改革滯後恰恰為有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而現在,在一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社會,在一個體制改革尚不完善、執法環境尚存問題,媒體導向崇尚媚俗的時代,並且可怕的政治"雙重人格"又流行於世,這樣的社會環境道德的滑坡在所難免。
其次,可以通過道德立法來解決。道德立法的實質是通過法律手段來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是法律成為道德建設的權力支柱。通過法律規范來強化道德約束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思想的混亂、理想失落、信念動搖、信仰迷失等現象,能夠促使人們普遍的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面對如今現實社會遭遇的道德困境,道德立法顯得尤為迫切。
單靠某個人某個群體的道德自省是不可能有什麼效果的,必須把這個當做一個全民的工作來做才會有效果。真心希望,以後我們的的國民素質會提高,道德的力量會戰勝人們心中的貪欲,那樣,中國才真正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真正讓人尊敬的國家。
⑸ 如何保持本心,堅守道德
摘要:本文在通過分析熊十力對儒、佛、道三家修養方法評述和修正的基礎之上再結合熊十力關於「思」方面的論述,嘗試性的歸納出熊十力可能主張的「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體認本心及其發用的方法,希望對把握熊十力本心論的體用關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實證;本心;修養;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論是其本體論哲學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識論》一開篇就明確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學本體必須求助於實證「今造此論,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一切物的本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新唯識論?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無所謂方法,因為實證所對應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獲得實證,也就是說「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為雜染所障蔽的修養方法,而要獲得這個方法必須求助於儒、佛、道諸家的修養方法。但是這三家的修養方法各有特點,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說法「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一、對儒學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儒言散見,而俗學每不悟
首先,我們來看看「儒言散見」的地方。儒學關於如何認識「本心」之體,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比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識,「默識」出自《論語?述而》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記住,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可以引申為一種道德心性修養的方法境界。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是通過擴充人的本心,來認識人的本性,來認識天的方法。
「俗學每不悟」又指的是什麼呢?儒熊十力可能認為儒家的修行方法講求「經世致用」,對於本體的體悟上可能不如佛道兩家,使他不得不對於儒學的修養方式加以新的闡釋和發展。孔子「默識」的方法,熊十力就給予默識新的定義:「孔子自明其為道之功曰『默而識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謂,乃貫動靜而恆無昏擾,是為默也。識者,體認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運行乎萬物萬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見攙雜,是以知明處當,萬理平鋪現前,故曰默識也。默識是生生動動,活潑潑的。」(《體用論?明心》)可見在熊十力那裡,所謂默識,就是返己體認天然明睿、感而無系的本心之仁,沒有一絲私心雜念,和孔子的「默識」相比就明確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養關鍵在於體認和運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義「默識」的基礎上提出了默識法 ,所謂默識法就是將「本心」運用於社會實踐的動靜語默當中,隨事隨地知明處當而動不失宜,恆清靜而無昏擾,憂樂不違而道及中庸,通過道德心性修養達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種方法,這樣熊十力就將「默識」的從體悟本心上升到了體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這種方法才是熊十力贊同的體認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識方法在修養方式上對於「修」的方面比較重視,強調「本心」對認識客體的主導作用,「默識法,反求吾內部生活中而體認夫炯然恆有主在,惻然時有感來,有感而無所系,有主而不可違,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欽。」但是只依靠默識法,來修養本心之「體」,就會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導致以心為實體,將超脫現實世界以養其神,不符合他「體用不二」的思想,認識「本心」的修養方法不能單靠「修」來完成還應該認識到「思」的輔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養本心需要默識法為主,輔以思維術的方法,「哲學的心理學,其進修,以默識法為主,亦鋪之以思維術。」(《體用論?明心》)那麼什麼又是思維術呢?熊十力說:「思維術者,直任明睿的思維深窮體用,洞然曠觀,毋滯一曲,須會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據。久之,體用透徹,而心之所以為心,有其源,有其關系,皆明明白白,無復疑矣。」
二、對佛學修養方式評述與修正——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
佛家通過修養「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達到 「常、樂、我、靜」的「涅盤」 ,在其達到「涅盤」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認識到「真諦」。按照佛教的說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稱為「俗」諦;但本質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順應這個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養方式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認識到真「諦」。
佛家的修養本心方法,對熊十力影響較大的一個是「比量」,一個是「證量」。 比量,在佛家那裡是通於思維的全體,主要指推理,是一般獲得知識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或實測獲得科學知識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說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實測這個依據,並不只是依靠思維。「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它既是證得本心方法,也是證得本心時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其實 「比量」類似於思維術而「證量」類似於儒家的默識。按照佛家的說法,「證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廢。根據樓宇烈在《熊十力「量論」雜談》中總結的後世對熊十力主張二者關系來看,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注意於兩種思維方法的前後關系,都是以體認為本,比較強調「融思辯以入體認。」第二種觀點注意到兩種思維方法的互補作用,認為理智思辨亦有助於體認「本心」,甚且是體認「本心」的全整體性過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其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種觀點側重於二者的地位關系,從地位上來說,「證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現,證得本心方法當然處於主導地位,而「比量」是獲得一般知識的方法理應屬於從屬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養的方法上與熊十力主張是基本一致的,那麼熊十力有為什麼認為「佛說祥密,其究趣寂,當以儒學折中之」呢?熊十力認為是佛家研究的興趣出了問題,其修養的目的是最求「涅盤」。關於這點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對於人心中壞的一面有極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損之學,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謂極深極密。」(《體用論?明心》)這就是所謂的「佛說祥密」的地方。接著,熊十力指出佛家從對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發,一味的讓人們去除痴惑,並未發現到人性中還有純善的一面,並非是修養「本心」的正道。緊接著,熊十力進一步指出佛家的修養方法有三個壞處,需要儒學折中:1、一切從壞處看人生,斷絕痴惑,是一種消極的方法,而沒有像儒學從人性的善端向至善發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種以行為上的善,並非是從善的本性出發。3、佛家認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斷絕一切痴惑,但在其斷絕一切痴惑的同時,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時斷絕了。而孔子的儒學從人的善性出發,通過以「慎獨之功」來防範人性壞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會不斷發展,其生命力也越來越頑強,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學加以折中。熊十力認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於是他在《十力語要》中將的「真諦」與「俗諦」改造為「玄學真理」與「科學真理」,玄學真理是對宇宙本體的一種透悟,而科學真理則是對現象界的一種真理認識。他認為無論科學真理還是玄學真理都是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所不同的是科學真理是對「用」的認識,而玄學真理是對「體」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對於佛家追求空寂是深為不滿的,所以熊十力反對的並非是佛家的修養方法本身,而是其修養「本心」的目的。
三、對道家修養方式的評述與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為訓
道家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在於「絕聖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個人要成為「聖人」,達到最高的修養境界,則必須拋棄聰明智巧。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老子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為學」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為道」是指通過直觀體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人們修養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為道」來「絕聖去智」,而「絕聖去智」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體「道」。
就具體的修養方法來看,老子提出了「靜觀」、「玄覽」的方法,「靜觀」的意思就是要使心靈達到無知、無欲、無為的極度虛寂,堅守心靈的清凈篤實,也就是保持心靈的自在朴實狀態;所謂「玄覽」,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凈,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礙和干擾,採取一種直覺的內心體驗方式。莊子也提出了「心齋」和「坐忘」的修養方法,「心齋」是指空虛的心境,認為只有保持「心」的虛靜,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渾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以上四種方式都是通過「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覺主義體認方式來認識「道」,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從「反知不可為訓」看出熊十力反對道家的修養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為日損之學,以去知去欲為不可易之規。」道家為了養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養神莫急於去知,好知則強於逐外物,而神不得斂於內矣;養神莫急於去欲,從欲則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體用論?明心》)但是,道家為了達到養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絕欲」、「黜知」在熊十力看來是一種「邊見太過」的行為。「道家去知,殆將黜耳目、遺視聽以絕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體用論?明心》)道家摒棄一切感覺經驗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來源於感覺經驗,思的結果只能是離「大通」漸行漸遠,所以,熊十力認為應該像儒學一樣「凡人之欲從大而戒小,從公而戒私。」人的慾望有善惡之分,惡欲當然應該擯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應該得到發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沒有想為仁的欲,仁又從何而來?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並沒有過分的地方,對待人的慾望,只有孔子的「敦仁」、「愛知」、「格物」才是達道的正確途徑。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總結出了佛道修養的方式雖然在體認「本心」的「日損之學」上的造詣要超過儒學,但由於它們的志趣在於「虛」、「寂」忽視「日益之學」的作用,導致其現實上不可行和脫離群眾,所以不得不通過儒學來矯正它們。
四、量論的體認方式
從以上分析的修養「本心」的目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贊同佛道的修養目的,而熊十力又認為實證「本心」只能求助於儒、佛、道三家,那麼熊十力就可能會贊同追求儒家「內聖外王」的境界。「內聖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於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熊十力對「內聖外王之道」給出了他的解釋: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聖」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他在《讀經示要》中說道:「君子尊其身,而內外交修,格、致、正、城內修之目也。齊、治、平,外修之目也。國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齊、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無外也,則私其七尺以為身,而內外交修之功,皆所廢而弗講,聖學亡,人道熄矣。」可見,在熊十力那裡修養「本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最高境界。「內聖」和「外王」的關繫上,「內聖」是「體」,通過實證的方法可以獲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發用,思辨才能獲得,二者還是一種「體用不二」的關系。
那麼具體的修養方法又是什麼呢?從前面對於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實證「本心」的方法大概兩種,一種是儒家的「默識」,佛家的「證量」,道家的「靜觀」、「玄覽」、「心齋」和「坐忘」方法。這些方法都是通過體認的方式來達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種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維術」的方法即通過思辨對事物進行理智、邏輯的推求。在這兩種修養方式的基礎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盡」的修養方式「思維與修養交致其力,而修養所以立本。思修交盡。久而後有獲也。」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種修養方法,「思」就是第二種修養方法。熊十力認為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失。「專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為故,則理智終離其本,無可語上達。專重修為者,可以養性智,而以不務思辨故,則性智將遺其用,無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盡,二智圓融,而後為至人之學。」(《新唯識論?明宗》)二者應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達到「二智圓融」, 在「思修交盡」基礎上還是要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人的性智還是要統攝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盡」的同時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的目的還是要服務於他的「內聖外王」的觀點。「修」就是「內聖」的修養方式 、「思」作用於「外王」,「思修交盡」就是「內聖外王」統一的體現,以體認為本,思辨為輔的修養方式就是以「內聖」為體,以「外王」為用的體現。而「內聖」就是「本心」的體現,「外王」就是「本心」的發用,以達到「內聖外王」相統一的「思修交盡」的過程,就是實證 「本心」的過程。
⑹ 怎樣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職業操守」這又是一個因為中國人的過度使用而概念模糊化的詞語。操守內,往往指涉道德。容職業操守是個聽上去很抽象但實際上很具體的概念。其實職業操守是並不單指是一個道德問題。個人道德也是職業操守的來源之一,甚至不是首要來源。職業操守集體敗壞,成為一種行業現象,成為或明或暗的行業運作規則。
⑺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咋樣堅守道德底線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咋樣堅守道德底線
在毛澤東時代人民生活在不知貧困的貧困中,陶醉在不是樂土的樂土上,惦記著世界上五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口。
2006年的中國人絕大部分對自己的命運茫然不知,只是根據對市場的各種猜測和自相矛盾的流言進行各式各樣的賭博,竭盡全力做出合乎自己的選擇。他們瞻前顧後,步步權衡的走向道德和尊嚴的考驗之途。最典型的莫過於那些煤礦關停整頓仍然生產的礦主和礦工為我們進行的演繹,那些死去的礦工在走進已經沒有起碼的生命保障的深井的時候,一把利劍已經高懸在他們頭上,悲壯的情形會讓人聯想到猶太人走向奧斯威辛。他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和勞作在自然社會的最底層。買悍馬的人知道你們中間有人從此再也見不到父母、妻兒和兄妹,還會象對待牲口一樣驅趕你們步入深井,工頭還不時對懵懵懂懂者破口大罵:你他媽的拿錢還不好好乾活,想舒服到別處玩完,怕死就甭來。類似的情景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很多,媒體接二連三的報道已叫我們不忍卒讀。這時我們發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溫良和平的秩序之外,與生俱來的信仰傾間崩潰。在無序的競爭中,與人和道德同時被殺死的,還有本質純良的人性和尊嚴。讓我們寒冷徹骨的不僅是資本家的利令智昏,制假售假者的喪心病狂和腐敗者的貪婪成性(有多少人還在夢想成為他們),而且還有受害者在那種環境中自身人性尊嚴的喪失,就如在知道煤礦關停整頓的情況下,仍然愚昧的服從,甚至不惜以死亡作為代價。若干年後,你拿什麼向你的後代交代?你能描敘資本的由來是詐保、造假、黑金、設賭、貪污或受賄,讓他們繼承發揚?你能坦然的告訴這房子是父輩鋌而走險用生命換來的,讓他們前仆後繼?你們要知道因其現在的所作所為,會讓人格形成期的青少年失去對世界的全部信任,這些包括:相信自己的道德標准,相信他人不會惡意傷害自己或互相傷害,相信有一個善意的「上帝」維持著整個世界的合理秩序。千萬不要讓維系社會的道德體系坍塌的信仰碎片聚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在世界之林是否還有道德和尊嚴。那網路廣傳的《美國論壇里評論的中國人》、《日本人在美國論壇中攻擊中國人》要他們相信和贊同嗎?「道德的原則是幸福,但幸福不是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幸福,而是分布在各個人身上的……幸福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或是各個方面的」。(《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第432頁)。我們每個家庭不論貧窮和富裕都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我們有過怎樣的設想,你希望你的孩子今後應該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空間呢?有人覺得事不關己,寄望他的後代可以出國了之。(寫到這里我還是講中央電視台,2006年10月15日文明中國節目「春蕾」,講敘一個孩子從他八歲起國家就開始培養,最後成為國際鋼琴大師,正當我無比欣慰的時候,電視卻傳來他移民國外之音,頓時惡從口中出TMD,語驚四座。)殊不知在外國,用他們的話來說,為了中國人的尊嚴,也一直在和洋鬼子作斗爭,。他們中間有的人不止一次被洋鬼子用槍指著頭,但他們一直沒有退讓過。他們說,有很多事情,並不是一低頭說我不是中國人就可以過去了的。很多事情,很多民族尊嚴,在國內,被國人肆意踐踏,而他們在外面要用生命來維護。國家的落後、政府的退讓和政策的無能,讓在外國的中國人受盡歧視。中國人,中國人的血脈,中國人的根一定在中國。要是他們這一代垮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你們會因為曾經的行為而懺悔嗎?如果從現在開始真正將「八榮八恥」貫穿於社會生活之中,以長征精神「革命理想高於天」作為道德行為規范,建設和諧社會,用行動證明了他們那一代將淪喪的傳統道德重新樹立起來的時候,你們會因為曾經的行為而臉紅嗎?
其實最基本的道德觀於我們並不遠,就象下面講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記者在家寫稿時,他的四歲兒子吵著要他陪。記者很煩,就將一本雜志的封底撕碎,對他兒子說:「你先將這上面的世界地
圖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過了不到五分鍾,兒子又來拖他的手說:「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記者很生氣:「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說謊話就不好了。怎麼可能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圖!」
兒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記者一看,果然如此:不會吧?家裡出現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問:「你是怎麼做到的?」
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我反過來拼,只要這個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統治者實行德治能提高自身威望。又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用政令刑法約束人,能制止亂行但不能制止亂心;用道德倫理約束人,則民有恥惡向善之心。治心比治行更為根本。
道德與法律的混淆
我們知道,現在一些享受高科技和高質量生活的人都躲在各自的真空里,他們身上的病菌雖不一樣,卻都很清楚病毒的致命性。一但「雙X」臨門,暴露在陽光下,其生命就會慢慢消亡。如果這時候我們用語言來批評它,用不道德和不法律這二個詞語來形容,會用那個呢?准確的應該是不法律,但我們實際只能說不道德。這是我們的漢語不夠嚴格規正精確,在此出現了詰詘拗牙,還是歷史上本身對此就是一說,使得我們容易在今天將道德和法律混淆。最近的一些關於新時期社會倫理觀道德觀的文章,在論述中也普遍存在著將道德與法律混淆的問題,把許多違反法律的事情,歸結到道德范疇。特別是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騙取銀行貸款,破壞生態環境上,如某某文章談道德的六種關系時候:
一、商業關系中的道德:假冒偽劣產品;
二、金融關系中的道德:不歸還貸款,銀行便無法保證存款的提取,更無力發放新的貸款;
三、僱傭關系中的道德:僱傭關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責任和義務;
四、環保道德:不注意環境保護,不重視環保工作,不講環保道德;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六、文化市場中的道德。
專家學者專班尚且如此,也就難怪普通平頭百姓了。萬萬不可說生活都不保還怕什麼法律,隨處可以聽生活都不保還談什麼道德。誰來向他們解釋道德和法律區別和共同點呢?道德與法律誰的范疇更大一些呢?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黨作為法寶的宣傳輿論工具看來有待發揮其導向作用,然而聲音太弱,太弱了啊!在利益的驅動下媒體(拿國家的錢,發言權政黨管得;取社會的財,綺誑語富人買得;謀個人的利,悄悄話自己進得。如此也混淆怎見其神聖職業道德。)一味追求發行和收視率,忙的可是金錢和美女,暴力和血腥,迎合低級趣味,就像「超女」我看涉嫌動用國家資源,謀取集團利益。我們怕的是極端,但中國人卻就會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麼是紅色海洋,要麼是金甌一片,矯枉非得過正。學習他們我也把它放下不表,能看我的文章的人應該明白道德與法律區分,是嗎?你和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懂法律,談道德,背後干勾當的人。還是希望現在能睡好安穩覺的人多一些,我就有過草木皆兵的感受,當年偷看黃色錄相,同時幾人被抓,漏我一個,深更半夜聽見敲門聲就心慌,恐怖。今天,我們睡得著覺的人,不能在睡夢中錯過歷史,把倫理觀道德觀作為話題來講述對每個人都不為過,讓恐怖遠離人們是我們的責任。這是一個艱難的歷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警醒,讓我們有所覺悟,在這片本應該是全世界尊敬的文明古國的土地上,不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留下恥辱的腳印:……
我希望媒體在那些無聲無息的弱勢群體和受害者逆來順受的時候,再不要談那麼多的商界精英,企業名流的神話,這無異於號召人們去瘋狂的斂財,那金字塔永遠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正的記者監督他們,陪笑的記者歌頌他們。但是我也思考千千萬萬的弱勢群體和受害者的力量,怎麼還能這樣消散於無型呢?我並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可我還有過下面的經歷:一天,我剛剛發動車子,兩個背對我的人突然叫起來,說壓著他們一個人的腳了,我下車後,那人指著腳面說被壓的地方,咦,這就怪了,你背對我怎麼會壓到正面上去,接下去當然就爭執不休,要我賠錢,我當然不肯,最後有人報了警,我想也好現在「撞猴子」警察會處理的。沒有料到警察來後不問青紅皂白就收我的執照,扣我的車子,根本不聽我理論,理由很簡單,他說:我那有時間聽你們的,我忙著呢。我車子既然被扣,道理的天平自然就傾向他們了,你還能堅持真理嗎?想辦法取車吧!因為只有這樣警察才會將繁多類似的事件,在「公平自願」的情況下結案。那種屈啊!怨啊!恨啊!無奈,我將那人帶去定點醫院例行檢查,檢查費400元,我一看好多名目都沒有用到,和醫生交涉,他反而又開了一百多元的葯,去交吧,我等著寫報告,……只好乖乖地把錢交了。這真叫打掉了牙只能往肚裡吞,檢查結果當然什麼損傷也沒有。第二天再到警察那調解,看到報告沒有問題,讓我們雙方自己協商解決,最後,我付對方300元完事。給錢時我竟對那人笑了,交警還執照的時候也對我笑了,就是他的一笑我也心動了一下:哦,他還是怕我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如果沖動的對著他,罵「X你媽!」他也同樣很無奈,因為和我爭吵的結果於我無損,他可是要扣獎金的,其同行就可以多分一點點。再到停車場交費取車,因為在送那人去醫院的時候我沒有配合,拖車的人不耐煩的代我送了一程,我想他們會不會難為我啊,檢查車子後沒有發現什麼,我就往家裡走,半路我的車拋錨……
以上的事例就存在著法律和道德的取向和價值,那麼你認為我對誰可以用法律,對誰可以論道德。衡量一個社會文明道德水準的高低有一個標准,那就是法律的尊嚴。在這個事件中,我自愧沒有毅力和勇氣去追究什麼,我想即使我能夠打贏一場官司,我也不會得到超出我投人的賠償。不像有些發達國家的律師會打著燈籠找這樣的好事。世界沉默不語,他人沉默不語,我也沉默不語,每一個渺小的人都孑然一身地面對鋪天蓋地的無「禮」行為,武漢話:好黑啊!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是直接建構社會心理秩序的部分,這是任何文明穩定繁榮的社會必不可少的部分。對這部分意識中國上古概稱之為「禮」;晚近時期稱為「綱常」,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就是倫理觀、道德觀。司馬遷《史記"八書第一"禮》中說:國無「禮」,「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國家啊,你什麼時候能真正給我們一個方便說理的時間和空間。我這樣的文章K了媒體,註定只能在小范圍流傳,如果偶然會有契機讀的人很多,我也想把我遭遇那次事件後閃現的惡念說出來,如果有TMDSJCZDBL的機會我決不會手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和朋友說到,不想詰難的意味太強,希望只是把目光集中在我們自己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中來思考,若有居高臨下,向灰色者和旁觀者發難,實屬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