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盟約解釋
『壹』 形容堅守崗位的詞語有哪些
詞語名字:來信守不渝源
詞語發音:xìn shǒu bù yú
詞語解釋:堅守信用不變。
詞語出處: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第五章:「她還像許多年前那樣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愛上誰,連命都捨得豁出去的。」
詞語名字:恪盡職守
詞語發音:kè jìn zhí shǒu
詞語解釋:恪:認真。盡:完善。 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嚴守自己的工作崗位。
成語名字:金石不渝
成語發音:jīn shí bù yú
成語解釋: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成語出處:宋·歐陽修《除許懷德制》:「享爵祿之崇高,荷寵靈之優渥,挺金石不渝之操。」
成語名字:抱柱之信
成語發音:bào zhù zhī xìn
成語解釋:後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成語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成語名字:蹈節死義
成語發音:dǎo jié sǐ yì
成語解釋: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成語出處:《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貳』 《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釋
8.《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余,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
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
謂兼之矣!
【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他以勇氣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怎麼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派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為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麼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裡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幸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適宜。」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種對策衡量一下,寧可答應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派為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把寶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給趙國抵償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站定,身體靠在柱子上,怒發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議的結果不想把寶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台觀接見我,禮節非常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收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主管的官員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的,於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量此事,畢竟不可強力奪取,於是就答應齋戒五天,請相如住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典,去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從小路已到趙國了。況且秦強趙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把寶璧送來。如今憑您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之罪應被誅殺,我情願下油鍋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考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並有驚怪之聲。侍從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接見相如,完成了大禮讓他回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身為使臣不受諸侯的欺辱,於是封相如為上大夫。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此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趙,殺死兩萬人。
秦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寡人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為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娛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相如向前遞上瓦缶,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把脖頸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侍從們想要殺相如,相如圓睜雙眼大喝一聲,侍從們都嚇得倒退。當時秦王不大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頭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秦王直到酒宴結束,始終也未能壓倒趙國。趙國原來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於是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里,匈奴每次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趙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
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准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沖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chán,纏)於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dān,丹)襤(lán,蘭),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太史公說: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死並非難事,而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後來又對廉頗謙遜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啊!
【註解】
①拜:授給官職。②和氏璧:據《韓非子•和氏篇》記載,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璞,獻給楚厲王,厲王派玉匠鑒別,說是石塊。厲王下令砍斷卞和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璞,玉匠仍說是石塊。武王又砍斷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在山中大哭。文王令匠人把璞剖開,里邊果然是一塊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③遺:送。④徒:白白地。⑤患:擔心。⑥嘗:曾經。⑦竊:私下。亡走:逃跑。⑧境:指邊境。⑨幸:寵愛。⑩束:捆綁。肉袒:脫去上衣,露出上體。斧質:古代殺人刑具。質,同「鑕」,鐵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頭。不:通「否」。⒀均:衡量。⒁負秦曲:使秦國承擔理屈的責任。⒂奉:恭敬地捧著。⒃完:完整無缺。
①章台:戰國時秦國渭南離宮內的一座台觀(guàn,貫)名。參見卷六《秦始皇本紀》。②奏:進獻。③美人:指妃嬪、姬妾。左右:指秦王近侍。④瑕:玉上的赤色小斑點。⑤卻:退。⑥負:倚仗。⑦布衣之交:平民交友。⑧逆:違背,觸犯。⑨齋戒:古人在祭祀之前幾天要沐浴更衣,戒酒,戒葷,戒女色,以表示對神的虔誠,總稱為齋戒。⑩嚴:尊重。修敬:致敬。列觀:一般的台觀,即指章台。倨:傲慢。⒀急:逼迫。⒁睨:斜視。⒂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務的官吏。⒃特:不過。詳通「佯」,假裝。下文:詳北不勝」之「詳」同此。⒄共傳:公認。⒅九賓:當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由九名迎賓典禮人員,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⒆舍:安置住宿。廣成傳:傳,傳舍,賓館。廣成,賓館的名稱。⒇褐:粗麻布短衣。(21)徑道:小路。
①繆(mù,木)公:即穆公。繆,通「穆」。②堅明:堅決明確地遵守。約束:信約,盟約。③間:小路。又解,頃刻,讀陰平。④一介:一個。⑤湯鑊:開水鍋。古代有一種酷刑為烹刑,即把人投入開水鍋中煮死。「就湯鑊」等於說願受烹刑。⑥孰:同「熟」。仔細。⑦嘻:驚怪之聲。或解為苦笑之聲。⑧遇:款待。
①拔:攻克。②西河:黃河以西。約當今陝西省東南部黃河以西一帶地區。③訣:將遠離而互相告別。又解為死別,廉頗擔心趙王遇險不能返趙,所以作訣別之語。④道里:路程。⑤奏:獻。有的版本「奏」作「奉」。缻(fǒu,否):盛酒漿的瓦器,同「缶」。⑥進:進獻。⑦叱:喝罵。⑧靡:倒退,潰退。⑨懌:快樂,高興。⑩壽:獻禮祝壽。
①右:秦漢以前以右為上。②賤:指出身低賤。③宣言:揚言。④爭列:爭位次的排列。⑤引車:把車掉轉方向。引:退。⑥不肖:不賢,沒出息。⑦孰與:何如。這句的意思是,「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怎麼樣」。⑧駑:劣馬。常喻人之蠢笨。⑨顧:但。⑩負荊:身背荊條,表示願受責罰。因:依靠,通過。刎頸之交:誓同生死的好朋友。⒀齊幾:齊國的幾邑。按:廉頗伐齊幾,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不載,而卷四十三《趙世家》記為「攻魏之幾邑」。《集解》認為幾邑「或屬齊或屬魏」。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則認為「幾是魏邑。……此作『齊幾』誤。」⒁這一段所記年代不盡准確,參閱《趙世家》。
①當:抵敵。②難(去聲):駁難,反駁。「不能難」的意思是不能駁倒。③將括:讓趙括為將。即:通「則」。④身:親身。奉:通「捧」。進:進獻。這句指的是被趙奢當做老師尊敬的人。⑤東向:坐西面東。古時帝王以南向為尊,公侯將相則以東向為尊。⑥稱:稱職。⑦隨坐:連坐。⑧約束:此指軍中的各種規定。⑨易置:撤換。⑩銳卒:精兵。阬:坑殺,活埋。以上關於長平之戰的情況,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有簡略記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有更為詳盡的記載,可參看。⒀楚軍來救指的是平原君趙勝帶領門客到楚國求救,楚春申君答應派兵。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魏軍來救即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事,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①代雁門:代地的雁門郡。②便宜: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③莫府:即幕府,「莫」通「幕」。古代將帥出征時,辦公機構設在帳幕中,稱為幕府。後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員的官署也稱為幕府。④饗:用酒食招待。⑤入盜:入寇,入侵。⑥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壘。保,同「堡」。⑦輒(zhé,哲):立即。⑧讓:責備。⑨田畜:種田和畜牧。⑩乃復:一再。強:勉強。起:起用。具:准備。選車:精選的戰車。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敵擒將者賞百金。」這里即指能沖鋒陷陣的勇士。⒀彀者:善於射箭的人。彀,把弓拉滿。⒁悉:全部。勒:組織起來。⒂北:敗走。⒃委:拋棄。⒄單於:匈奴的君主稱為單於。⒅陳:同「陣」。⒆襜襤: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⒇東胡:部族名,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是後世烏桓、鮮卑的祖先。(21)林胡:部族名,活動地區在今山西朔縣以北至內蒙古境內。
①走:趕跑。②微捕:暗中查訪,緝捕。③關於李牧之死,《戰國策.秦策四、五》所記與此不同,可參閱。
①處死:如何對待死。處,處理,對待。②發:發作,表現。③信:伸張。這句的意思是,威力伸張出來壓倒敵國。④太山:即泰山。
『叄』 盟約是指什麼簽訂條約的宋主是誰
盟約是指澶淵之盟,簽訂條約的宋主是宋真宗。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肆』 關於信守承諾的四字詞語
詞語有:一言九鼎、言而有信、一言為定 、駟馬難追、言信行果。
1、一言九鼎 [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釋: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引證:近代 朱自清《很好》: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當別論。
2、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引證: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則要你言而有信,休擔閣了少年人。
譯文:需要你講信用,不要耽誤了年輕人。
3、一言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釋: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翻悔。
引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4、駟馬難追 [ sì mǎ nán zhuī ]
解釋: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引證: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翻悔之理!
譯文: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哪有反悔的道理!
5、言信行果 [ yán xìn xíng guǒ ]
解釋: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引證:近代 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伍』 訂立盟約是什麼意思
就是簽訂條款、協議。盟約,指結盟時所訂的誓約或條款、協議。語出《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約,涖其盟書而登之於天府。」
盟約,宗教詞彙。在猶太教、基督教中常用。又稱為「立約」。《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這「約」就是盟約、立約、約定的意思。
立約是雙方之間的協議。在舊約,神與猶太人立約。他應許要祝福他們(聖經,創世記十五18;出埃及記十九5-6;撒母耳記下二十三5)。但是在猶太人來說,他們還要遵行神的律法。在舊約,猶太人並未好好遵行神的律法。他們沒有履行立約的本分。因此,神收回對他們的應許。神於是與人立了新約,應許凡信靠他兒子耶穌的,都得著救恩。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34節和希伯來書八章6-13節就是講述新約的內容。在舊約,凡立約都要灑血為證,從而生效。立約時要獻上祭牲,同意立約的雙方面要在切成塊的祭牲中走過。如此,就說出若有破壞合約的,就如這祭牲一樣(創世記十五17-18;耶利米書三十四18-20)。祭牲所流的血,就稱為立約的血(出埃及記二十四5-8)。同樣的,耶穌流血,是因著神和人要立新約,所以便流血。(馬可福音十四24;哥林多前書十一25;參見詞條「聖餐」)神同意把刑罰加在自己的兒子耶穌身上。在神方面,他願意犧牲自己的兒子。而在我們方面,就是要相信和順服耶穌。神和人所立的約,正是因耶穌所流的血而奏效,並得以確認。《聖經》最初的盟約概念,出現在創世記,神與亞當夏娃立約。第一個明確出現「約定」一詞的是創世記中洪水退後,神與挪亞立約,再不用洪水滅絕大地,並以彩虹為記號,這就是著名的「彩虹之約」。此後,《聖經》多次出現神強調其與人立的約,並強調神對約定的堅守。這可以說是西方「契約」概念的萌芽。西方社會至今對「契約」、「合約」等有強烈的重視,也是受《聖經》影響。
特指:盟約(The National Covenant):蘇格蘭廣大的宗教信徒們簽署的一個文件,他們自稱為最忠於上帝,誓死保衛宗教的純潔、國王的尊嚴和王國的太平。1638年2月28日在愛丁堡一次露天集會上宣讀了盟約,自願簽名的人眾中,除了男子,還有許多婦孺。他們的一個特點是反對羅馬教皇和英國國教聖公會。
『陸』 什麼叫盟約
盟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結成同盟時所訂的條約。
『柒』 形容堅守信約的成語有哪些
抱柱之信: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丹書白馬: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蹈節死義: 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改節易操 : 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多指喪失應當堅守的節操;也指去惡為善。同「改操易節」。
堅持不渝: 渝:改變。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守不渝: 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貞不渝: 堅守節操,決不改變。
金石不渝: 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確然不群: 指堅守志操,不同流俗。
守道安貧: 堅守正道,安於貧窮。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守節不移: 堅守節操,決不改變。亦作「守節不回」。
守正不回 : 堅守正道,不屈從。
尾生抱柱: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尾生之信: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信守不渝: 堅守信用不變。
袁安高卧: 指身處困窮但仍堅守節操的行為。
『捌』 堅守崗位的詞語
關於堅守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保固自守】:指憑借天險,堅守不戰。
【抱柱含謗】:抱柱:比喻堅守信約。堅守信約卻遭到誹謗。
【抱柱之信】: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丹書白馬】: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蹈節死義】: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伏節死義】: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義:為正義而死。為堅守節操和正義而死。
【伏節死誼】: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誼:為情誼而死。指堅守節操,致死不相負。
【堅壁不戰】:堅守壁壘,不與敵人交戰。
【堅持不渝】:渝:改變。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明約束】:堅:堅守;約束:信守諾言。堅守同盟,信守盟約。
【堅守不渝】: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貞不渝】:堅守節操,決不改變。
【潔身守道】:指保持自身純潔,堅守正道。
【金石不渝】:像金石那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泥封函谷】:泥:泥丸;封:守住。用一個小泥丸就可以守住函谷關。比喻能利用險要地勢,堅守住軍事要地。
【憑險作守】:憑:靠著。憑依地勢險要而堅守。
【確然不群】:指堅守志操,不同流俗。
『玖』 古文翻譯
蔡澤,燕國人。游學四方,向所在諸侯求取官位,(都沒有獲得機會。)到趙國,被驅逐。又前往韓、魏,在路上,所帶行廚炊具又都給別人搶去了,於是蔡澤只好向西到秦國。
蔡澤准備去見秦昭王,就(用計)先派人揚言,用以激怒秦國宰相范雎,說:「燕人蔡澤,是天下見識高超、口辯厲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見秦王,秦王一定會使你窘迫而(蔡澤)定會奪取你的相位。」范雎聽說後,派人召蔡澤來見。蔡澤進見,卻只長揖之禮而不下拜,本來早就(惹得)范雎不高興。等到接見後,蔡澤的態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於是責備他說:你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宰相,難道有件事嗎?請允許我聽聽你的說法!」蔡澤說:「假使像商君、吳起、大夫種那樣的結局,也可以作為祈向的願望嗎?」范雎料到蔡澤故意引用這三人之事,是要用這些說辭來堵住自己的嘴。於是就詭辯地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像這三個人,本來就是仁義的極致,忠誠的標准。因此君子為保持節義可以以身殉難,視死如歸。活著而受辱沒,還不如為節義死去而榮耀。士人本來就有殺身成名的,只要仁義所在,即便死也無所怨恨,為什麼不可以!」蔡澤說:「商君、吳起、大夫種作為人臣,做得對;但那些君主,卻錯了。所以,世人稱這三人盡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報,難道羨慕他們那樣不得好報而白死么!十人建功立業,難道不期望成全嗎!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這是最好的願望。功名可以使後世景仰而性命卻失去的,這就次一等了;性命雖得苟全,但聲名卻蒙受污辱,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聽到這里,范雎稱許蔡澤的話。於是請他入座,待為上賓。
過後幾天,范雎上朝,把蔡澤的情況向秦昭王作了稟報。秦昭王召見蔡澤,同他談話,大為喜悅,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於是託言有病情昭王允話他歸還相印。秦召王新寵蔡澤,於是授予蔡澤宰相之位,並在他的輔佐下滅了東周。蔡澤做秦相幾個月後,有人說他的壞話,中傷他,蔡澤害怕被殺,於是就託言有病歸還相印。在秦國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後奉事秦始皇。蔡澤作為秦國使者出使燕國,在燕國三年,就讓太子丹被送入秦國當了人質。
『拾』 表示堅守的成語
保固自守】:指憑借天險,堅守不戰。
【抱柱含謗】:抱柱:比喻堅守信約。堅守信約卻遭到誹謗。
【抱柱之信】: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丹書白馬】: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蹈節死義】: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伏節死義】: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義:為正義而死。為堅守節操和正義而死。
【伏節死誼】: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誼:為情誼而死。指堅守節操,致死不相負。
【堅壁不戰】:堅守壁壘,不與敵人交戰。
【堅持不渝】:渝:改變。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明約束】:堅:堅守;約束:信守諾言。堅守同盟,信守盟約。
【堅守不渝】: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貞不渝】:堅守節操,決不改變。
【潔身守道】:指保持自身純潔,堅守正道。
【金石不渝】:像金石那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泥封函谷】:泥:泥丸;封:守住。用一個小泥丸就可以守住函谷關。比喻能利用險要地勢,堅守住軍事要地。
【憑險作守】:憑:靠著。憑依地勢險要而堅守。
【確然不群】:指堅守志操,不同流俗。
【守道安貧】:堅守正道,安於貧困。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的話。
【守節不回】:堅守節操而不改變。同「守節不移」。
【守節不移】:堅守節操而不改變。
【守節不淫】:守節:守名分,保持節操;淫:過分。堅守名分節操,不做過分、無禮的事情。
【守正不回】:堅守正道,不屈從。
【守正不移】:堅守正道而不改變。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尾生之信】: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信守不渝】:堅守信用不變。
【嬰城自守】:嬰:纏繞,圍繞。倚仗城牆可達到堅守的目的。
【袁安高卧】:指身處困窮但仍堅守節操的行為。
【仗節死義】:指堅守節操,為正義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