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對品格的堅守
A. 君子應具備怎樣的氣度與品格呢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范: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
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慾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於具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別,才能真正體現君子的精神.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即所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
其五,君子不黨.孔子認為,君子之見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時還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B.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哪一位先秦思想家對君子品格的闡述
孟子!
請採納!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語譯】金錢地位不能使版自己迷權惑腐化,貧苦窮因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
【注釋】 淫:亂。
【出處】《孟子·媵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渭大丈夫。」
【說明】 《盂子》簡介見第024條。
所節的話的背景是:有一次,有個叫景春的人和孟子對話。景春認為戰國時魏國著名的說客公孫衍和魏國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能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說,這些人「焉得為大丈夫」,接著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所節的三句話就是孟子說的大丈夫的標准:富貴是人所羨慕的,貧賤是人所厭惡的,威武是人所懼怕的,但能不為之所動,這就表現了一個人堅守節操、大義凜然的高尚品德。這整齊的排句,氣勢磅礴,鏗鏘有力。後來,這三句話成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為許多英雄豪傑、志士仁人的座右銘。
C. 論語中認為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怎樣的品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不因為別人說過什麼話而判斷一個人,還要看他版做什麼。權)
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別人要求很少,對自己要求很高。)
君子周而不比。(能團結別人,但是不搞小團體。)
君子喻於義。(向義靠近,不以利益為先。)
君子坦盪盪。(心懷坦盪)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很低,對內心精神世界的要求很高。)
——先說這點吧,論語中講君子很多的。
D. 君子的品格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並說明理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你非常想掙錢,但是你有一個正確的標准。
E. 可以從哪幾方麵塑造君子的品格
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F. 君子有什麼品格
第一、君子辭富不辭苦:有時候,君子寧接受苦難也不要富貴。因為甘於淡泊,經過苦難的考驗,往往能養成堅韌的節操。如曾國藩所言:「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君子怕享受多了,會減少向上的志氣,寧可守貧、守苦,也要咬緊牙根撐下去。 第二、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以道德為本,對於貧富不會太計較,他總是憂懼自己的道德沒有完善。處在貧窮時,不會計較生活的困難,衣食不周也沒關系, 只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增長,所以鑿壁借光、懸梁刺骨者,終於得以成就功名。 第三、君子知義不知利:凡是君子都非常重視義氣、道義、仁義,利害得失都不掛在心上,若有人用利益來引誘他,也不為所動。君子認為,人要自信自守,要有節操,只要是義舉之行,他做得到的, 多少的犧牲,多少的奉獻,都當仁不讓。君子善待於人,並能激發他人的自覺和自尊,他們不求名聞利養,只知有情有義,善待身旁的每一個人。 第四、君子成人不成己:君子有成人之美的雅量,不會自私、小氣、嫉妒,他們喜歡成人之美,樂於支助他人的困難,不會汲汲於自己的蠅頭小利,甚至認為別人的利益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別人的成功比自己的成功更美好。君子有種種好的品性,因此能得到贊美,也更能獲得別人的真心友誼。 希望成為君子嗎?做一個君子比較辛苦,福樂先給別人,困難自己擔當;富時以能施為德,貧時以無求為德;貴時以下人為德,賤時以忘勢為德。不論貧富貴賤,只在乎「吾有德乎?」這就是君子做人所品格,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菩提心,君子之品有四點: 第一、君子辭富不辭苦, 第二、君子憂道不憂貧。 第三、君子知義不知利, 第四。君子成人不成己。
G. 君子的品格指君子有高雅的節操,無媚世之態。
[jūn zǐ]
君子
(漢語詞語)
編輯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版籍,權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後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易經》《詩經》《尚書》廣泛使用。《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H. 君子一般具有( )優秀的品格
以理服人。心胸坦盪,不為瑣事斤斤計較,愁眉不展。言出必行。辭窮不辭富。憂道不憂貧。成人不成己等等。
I.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哪些品格
孔子談到君子應該具備的條件時,提到「行己有恥」,大意是說君子在進行各種活動時,要為自己的行為不正而感到羞恥。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這里有問號)」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子路》第二十章)(子貢問道:「怎樣才能稱為士?(這里有問號)」孔子說:「自己做事保持知恥之心,出使四方不辜負君主的使命,可稱為士了。」)恥是恥辱,這個字在《論語》里用了16次,孔子提倡人要知恥。一個人能夠知恥,知道怎樣的行為可恥,就不會去做。反之,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可能會無恥,什麼壞事、損事、缺德事,乃至大奸大惡的事,都做得出來。
知恥,便有自尊心,榮譽感,珍惜自己的名譽。我們民族從歷史到現代,有不少人視名譽比生命還寶貴,這也是傳統的美德。俗話說「臉面值千金」,俗話說人「要面子」,即維護自身人格的尊嚴,不願蒙受羞辱。
至於無恥,就是不要臉,兩千五百年前的《詩經》就有這樣一首詩,翻譯成現代話是:「看看老鼠還有張皮,你為人反而沒廉恥;你為人竟然沒廉恥,你為啥還不快點死!」廉恥是偏義復詞,單講「廉」是清,與「恥」組成復詞,也含有叫人潔身自好的意思。沒廉恥就是無恥,不能潔身自好。
知恥,這要看是怎樣的「恥」。有的人也要面子,衣服沒有人家時髦,房子沒有人家裝修漂亮,手指上沒有光彩的鑽戒,他們比生活,比享受,事事處處攀比,攀比不上就覺得傷面子。對什麼是「恥」,孔子有兩段話: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第九章)(孔子說:士立志於道義,而以衣服粗劣、飲食粗劣為羞恥的人,不值得與他討論。)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第十三章)(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自身貧賤,是恥辱;國家政治昏暗,自己富貴,是恥辱。)天下政治清明,社會蓬勃發展的時候,你又貧又賤,這是可恥的,因為這是你不好好工作;在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時候,從中取利,又富又貴,這也是可恥的。所以貧賤不一定可恥,不義而富貴卻可恥。恥與不恥,決定於所作所為是否合於道義。
知恥的人,不一定不犯錯誤。知恥,正是為了避免錯誤,也為了有了錯誤就改正。任何一個人,過失總是難免的。孔子兩次說:「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是對錯誤應持的態度。有了錯誤,並不可怕,改掉以後就沒有錯誤了;可怕的是有錯誤而不承認錯誤,文過飾非,或者雖然知道錯了,卻堅持不改,這樣還會繼續犯錯誤: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第三十章)(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正,就真叫過錯了。[又,《韓詩外傳》卷三引孔子語如下:「過而改之,是不過也。」])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第二十一章)(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他的過錯,大家都看得見;改正了,大家都仰望著他。)有錯誤必須勇於改正,最好能自己發現錯誤,並自覺地改正。怎樣能發現錯誤而決心改正呢?(這里有問號)最好的方法是自我反省。孔子曾嘆息能這樣內省的人不多: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J. 君子應該具有怎樣的品質
君子應該具有的品質:清高,坦盪。對君子的含義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