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治安走向
㈠ 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是什麼
科學發展的十大方略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於對「十一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的判斷,不僅提出了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方針,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的十大方略,從實踐的角度,回答了人們普遍關注的「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的問題。
第一方略:堅持做好「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三農」問題是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問題,也是關系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目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也還沒有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依然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方略:堅持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轉變,能源資源瓶頸制約就難以打破,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也難以長期保持。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並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三方略: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則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我們國家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要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第四方略:堅持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消費的拉動作用。在國際市場不斷波動的情況下,更要深刻認識擴大內需的戰略意義,處理好外需與內需的關系,堅定不移地擴大國內需求,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第五方略:堅持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生產力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迫切需要。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攻堅、銳意進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著重推進體制創新,爭取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證。
第六方略:堅持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使對外開放更好地促進國內發展。
第七方略:堅持統籌區域發展,推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繼續積極推進,總的目標是,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部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八方略:堅持節約優先,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解決好能源資源不足的矛盾,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必須充分認識節約能源資源的極端重要性,把節約能源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第九方略:堅持保護環境,促進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第十方略:堅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這十大方略,凝結著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幾代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十大方略相輔相成,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一個目標,這就是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㈡ 對我國公共安全的認識有哪些
所謂公共安全,不僅僅是指共同體安全,更是指將維護個體利益和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進而實現社會安全的整體安全。解決公共安全問題的目的就是確保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滿足人民群眾公共安全需求,進而實現公民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只有將個體利益統籌考慮在公共安全之內才能更好地預防惡化的環境對個體利益的侵害,也就是說在維護維護好公共安全環境時只有將保證個體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才能更好地維護個體安全,個人安全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公共安全,而在這兩者關系之中確保公民的個體安全已成為公共安全問題的首要原則。
近年來,隨著社會公共安全環境的日益嚴峻,公共安全問題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及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公共安全環境仍將面臨嚴峻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傳統安全因素導致的公共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並有增多趨勢。
影響公非傳統安全因素相比於傳統安全因素要廣泛和復雜得多。隨著社會的日益深化發展,共安全問題的非傳統安全因素日趨復雜多變,並將伴隨社會發展長期存在下去。非傳統安全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內容,由此引發的問題若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呈現不斷積累且日益增多的趨勢,這將嚴重危及國家安全,並對社會秩序造成嚴重沖擊。非傳統安全因素有突發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隨著國內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非傳統安全因素導致的公共安全問題可能會逐漸增多。
2、國內群體性事件呈現上升趨勢。
群體性事件分為基於利益訴求、理念聲張、權力指向而發生情緒宣洩的群體性事從類型上看,件。從主要領域來看,主要分布在拆遷補償、土地徵用、干群矛盾、醫患矛盾、環境污染、勞資糾紛、交通肇事、房產糾紛等方面。從參與主體來看,主要是集中於青年群體和社會弱勢群體。群體性事件的特徵主要表現在:(1)網路群體性事件已成為虛擬空間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規模和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一方面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多充實了網路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對頻發的網路群體性事件調控能力有限,這也成為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2)農村群體性事件數量日益增多。首先,農村當前主要是條塊既相結合又相分割的治理結構,並未實現鄉村治理結構的有效提升和拓展,鄉村運作方式是重靜態管理,輕動態管理,這並不能很好地服務於鄉村治理。其次,城鎮化建設客觀上導致了鄉村的衰落,億萬農民進城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失去土地又無養老保這些都是引發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重要緣由。最後,農民通過險的農民終日憂愁老年保障等問題,「信訪不信法」正常渠道表達個人利益訴求受阻,由此導致了農村的觀念盛行,當農民遭遇問題時,想到的不是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而是願意將事件弄大,試圖製造轟動效應以達到信訪目的。(3)城市社區業主維權群體成為新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發展壯大。定居在城市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在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的同時,由於現行戶籍制度的不配套,在教育、醫療和就業等方面還沒有實現與本市戶籍居民同等的待遇,因應有權利配套制度的缺失使非本市戶籍居民喪失了很多機會,加之社會組織與業主群體沒有相應的權利和機制去應對出現的矛盾與沖突,使業主通過聚集聯合製造事件進行維權成為他們的選擇。
3、社會公共安全問題成為國家亟待面對的迫切性問題。
社會公共安全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並與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密切相關,因此,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已上升為國家層面並引起了廣泛關注。雖然一直以來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此問題,但是在應對與處理上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成為制約解決公共安全問題的瓶頸。國家治理若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公共安全問題必將呈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雖然我國已有的對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預警權、處置權、公開權等都有詳細規定,但是可操作性不強,並且沒有完備的監督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所以在對突發性問題處理時往往是採取了措施但卻得不到滿意的結果,這樣就進一步將社會公共安全問題提升到更為緊迫的層面。因此對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僅有認識是不夠的,還要保證在實踐中有嚴格的執行力度,並將監督與責任追究貫徹於執行推進的始終,同時將政府行政機構的執行力與營造和諧的無害化宣洩渠道相結合,進而達到維護公共安全的最終目的。
㈢ 中國未來如何應對嚴峻的社會治安問題
應對社會治安,從兩方面入手,外因和內因,外因是法律和軍隊,法律就是要回求國家的安全法健全,以及人民素答質的提高,軍隊就是國家治安工具警察隊伍和軍隊國防的強大,這樣防範治安問題就有了保障了。內因就是就業問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安居樂業,這樣國家的治安就能解決了。
㈣ 公安院校的治安學怎樣就業前景怎麼樣
公安機關的治安學關注的社會治安狀況,屬於小安全范疇,就業前景不錯,公安機關的派出所和社會上的娛樂場所都歸治安部門統管,社會輻射面挺廣的,有影響力。不過,想進入公安機關,並想進入治安警隊,是有難度的,這個受編制和社會關系多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