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西域
㈠ 孤軍死守西域四十載,最後一戰三軍將士盡白頭,這場唐朝最悲壯的一戰是哪一戰
應該是唐憲宗元和三年,安西最後陷落的一場戰爭。其實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因為一場戰爭人的頭發就一夜間全白了頭的,而是因為戰士駐扎在前線40餘年,從身強力壯的青年出徵到了體弱多病的年老還未回。
幾十年的堅守,從年輕力壯到已是頭發花白,面對如潮水般涌來的吐蕃軍,郭昕率領士兵與吐蕃軍血戰,結局終是郭昕率領幾千早已白發蒼蒼安西軍死戰不退,最終全部陣亡。
㈡ 西域唐軍為何成了孤軍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的烽煙席捲大唐帝國半壁江山。也是從這一年年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唐軍成為名副其實的孤軍,西有大食,東有吐蕃,竟然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當時唐朝在西域主持大局的是安西都護府將軍郭昕,說來也巧,這位郭昕將軍正是名將郭子儀的親侄子,爺倆一個在關內打叛軍,一個在關外保家衛國,真可謂大唐王朝的擎天雙柱。
但是大唐為了剿滅安史叛軍,從西域調走了大部分的軍隊,吐蕃等勢力的目標很明確,他們都知道唐朝正處於危難之際,這個時候進攻實在是絕佳的戰機。於是乎,唐朝的東西疆域被他們攔腰截斷,隴右隴西這兩個交通要道被他們給拿下了。
不得不說,吐蕃的戰略思想很出色,切斷唐朝東西聯系之後,他們可以慢慢地蠶食沒有後勤支援,只能在西邊三座孤城堅守的唐朝軍隊。面對著吐蕃的強大勢力,面對著看似必敗的戰局,鎮守在西域的郭昕沒有想過投降。他將唐軍和依附於唐朝的少數民族團結起來,依靠城池和決心來抵抗吐蕃。這個時候唐朝中央政府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處境,也沒有辦法提供支援,可以說,郭昕等人正處於兵法上所說的死地,也許唐朝中央政府都認為的:這些人保不住了。
然而十幾年後,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系,朝野上下對他們在西域的堅持無不敢動的痛哭流涕,庸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贊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里,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指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爾朱某)之力,則度隍逾隴,不復漢有矣。」
然而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全唐文》卷464《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可是這支孤軍仍在堅持,他們依舊守望著朝廷之師,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將領朱??又發動兵變,佔領了長安。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請求援兵,吐蕃借機提出以徑、靈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為交換條件。德宗應允了吐蕃的條件,與吐蕃簽署了誓約,西域的唐軍被出賣了,他們只要離開故地就一定會遭到吐蕃軍的圍攻,因為沒有那個政權會希望敵國在自己土地上保有一支有生力量。
但大唐的皇帝此時已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西域的唐軍皆已老邁對於王朝已經沒有太大價值。我相信,這些英雄的孤獨者即使知道皇帝將他們出賣也不會不遵守詔令,他們堅持了五十年,不正是因為心中有對皇帝的忠心,和對國家的無比熱愛,天可憐見,最終這個協議在吐蕃肆意破壞的前提下無疾而終,但這支唐軍卻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故土。
公元808年,西域的唐軍只剩下了最後一個可以據守的城池--龜茲。吐蕃最後的進攻,也是西域唐軍最後的榮光,這個時候的唐軍都是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的老兵了,白發蒼蒼,再無力豎起唐朝的旗幟。最後的老兵戰死了,可他們的精神沒有滅亡。
㈢ 一己之力孤守西域42年,吐蕃不敢進寸步,鐵血安西軍如何練成
安西軍是大唐的榮耀,這支鐵血安西軍一直在邊疆地域生存,每天吃苦受累條件惡劣,但他們從未言棄,不斷地經過打仗來積累經驗,這只隊伍一直在努力擴大疆土,保衛邊疆,防止他人的入侵。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有一部電影是關於其內容的,而且最近有傳言說要翻拍電視劇,不知道能不能還原當時的壯觀場景,這是一段冷門歷史,但也值得大家去了解。
㈣ 漢王朝對於班超堅守西域有哪些態度
漢章帝當時剛剛登基,考慮到西域都護陳睦全軍覆沒,恐怕班超如果一直勢孤力單,難以在西域立足下去,和朝臣商議之後就決定下詔召回班超。
㈤ 唐朝堅守西域的那個將領叫什麼名字
1、安史之亂後守衛西域的是: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都護曹令忠、北庭都護爾回朱×
763 年(廣德元答年)時,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系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
768年(大歷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系。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庸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贊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里,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指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爾朱某)之力,則度隍逾隴,不復漢有矣。」
2、最後的唐軍首領是:北庭節度使 楊襲古
789年(貞元五年)冬天,吐蕃軍隊以葛邏祿、白服突厥作為向導,聯合大舉進攻北庭。回鶻大相頡干迦斯率軍由漠北西進,援救北庭。回鶻軍隊與吐蕃軍隊在橫口遭遇,回鶻大敗,恰好這時頡干迦斯得到了回鶻可汗被暗殺的消息,於是在 790年(貞元六年)6月撤軍返回漠北。失去回鶻的援助之後,北庭很快就被吐蕃攻陷,節度使楊襲古率殘兵二千人逃往西州,被回鶻人殺害
㈥ 古代中原國家堅持不斷地往西域打,西域到底有多重要
那些在古代多戰一方面的面積就會對自己有好處的,所以對於他們是很重要的。
㈦ 被國家遺忘的軍團孤守西域42年,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他用生命中的四十二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多年來默默無聞,卻詮釋了何為鐵血軍魂,展現了大唐將士的血性。他的名字,叫做郭昕。
▲汾陽王郭子儀。
唐德宗給的,其實只有精神上的鼓勵,沒有物質上的嘉獎。西域的唐軍艱苦卓絕,唐朝始終無力支援。唐代宗寸土不讓的態度相比,唐德宗顯得模稜兩可,在他眼中,安西、北庭二都護府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建中四年(783年),長安城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唐朝剛與吐蕃洽談清水之盟,涇原兵變就爆發了。積怨已久的涇原鎮士卒攻陷長安,擁立太尉朱泚為帝,唐德宗無力抵抗,倉皇出逃。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被打到搬家那是常有的事情。叛軍一來,唐德宗秒慫,急忙向吐蕃示好,稱願割讓安西、北庭之地,換取吐蕃出兵援助,這是要把郭昕賣了。
㈧ 古代哪支軍隊無補給無支援的情況下,堅守西域四十餘年
在孤立無援的環境下,堅守西域四十多年的是大唐的安西軍。安西軍是大唐鎮守西域的軍隊,他們一直在對抗吐蕃等國家。他們在得不到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獨自對抗吐蕃幾十年,未曾後退一步。
人們這才知道,在西域還有一支孤軍在守護國土。當時的皇帝雖然給了這些將士們莫大的榮譽,但是實際的幫助卻一點也沒辦法給與。雖然人們沒有明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已經放棄了西域,放棄了安西軍。
後來,隨著吐蕃的一步步進攻,西域和大唐的通道被徹底斬斷。而安西軍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沒有任何投降或者逃跑的念頭。敵人每拿下一片土地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支安西軍打出了大唐的風采。這支安西軍出西域的時候,都是少年或者壯年,最後的時候他們都成為了白發蒼蒼的老人。
㈨ 東漢名將耿恭堅守西域寧死不屈,為何兩年後被漢章帝攆回老家
雖然他前面有功勞,但是到了後面確實是犯了大錯才會攆回老家了。
㈩ 漢朝堅守西域城是誰
耿恭堅守西域一年多,糧盡援絕,誓死不降,感天動地,戰後終於回到故鄉,為回母親守孝,然而答,計劃趕不上變化,還不到一年,朝廷就派來五官中郎將馬嚴(馬援之侄),賜以牛、酒,命耿恭立刻停止服喪,上朝接受新官職與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