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高尚道德心得體會
Ⅰ 關於道德方面的感受
道德感受:9月22日,央視轉播首次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海選出來的助人為樂模範、見義勇為模範、誠實守信模範、敬業奉獻模範、孝老愛親模範頒獎典禮,觀看過程中,筆者幾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道德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頒獎典禮中,53位道德模範,以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跡,譜寫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詩篇,向人們呈現人性深處的美麗,讓公眾看到了道德的魅力。
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這次評選出的道德英雄,既有矢志不移、默默奉獻,在科技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袁隆平,又有捨命救人的殷雪梅;既有樂善好施、扶貧助學的叢飛,又有一往情深、用人間至愛譜寫愛親樂章的羅映珍;既有在洪水中放棄自家8萬元財物,奮力搶救32個生命的李明素,又有一諾千金、歷經困苦,一筆一筆地償還270多萬元債務的武秀君。盡管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但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敬業奉獻、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的道德風貌,不愧為時代的楷模、公民的榜樣。在這些模範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時代精神。可以說,這次評選表彰活動,是對近年來公民道德建設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道德的價值在於行。崇尚道德模範,弘揚良好風尚,褒獎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基層涌現的「凡人善舉」,引導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氛圍,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威。」53名道德模範的事跡告訴我們,好生活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超出純粹物質層面的生活,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建設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以道德模範為榜樣,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個好員工、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形成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融洽關系,為和諧社會增添新的光彩。
法律感受
作為一名法科專業的學生,學習法律這么久了,也只不過是對於我國的基本法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沒有怎麼真正進入法律的這個神聖殿堂,也深深地感覺到法律的重要性,雖然這條路充滿著不確定的東西,對於學習好知識,我還是一直充滿著信心,夢想著做一名職業的法律人,因為那是每個法科學生的人生夢想.
有時候我感覺到沒有學習到什麼很實用的知識,也許沒有實踐的經歷,一次實習的經歷也沒有,其實這些機會並不是沒有,而是自己錯過了,人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我自然也不例外。有時候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我知道這是我們不應該有的狀態,但有什麼辦法呢,也許是一種不少人都有的心理,只有去慢慢調整。
最近,因為才剛剛開學不久,我們課不是很多,有不少閑暇的課余時間,就時間去做一點點喜歡的事情。我看了一點著名的民事訴訟法學家張衛平的一本書《守望想像的空間》,也看過他的博客,他寫了一些關於他的母校西南政法的一些往事,西南政法,多少人心中遙遠的夢想,我記得本校一名學姐,現在已經畢業,在南方一家報社工作,她本來很希望考上西南的民訴方向的研究生,最終卻因為英語一分之差而與西南失之交臂。張衛平教授與北大教授賀衛方是同學,都是從西南走出去的法學大家。他做過西南政法教授,期間也在日本留學過,回來以後,後來還下海過,在深圳一家證券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法律顧問,沒有過多久就感覺到失落不已,幸他只當作僅僅不過是一次高雅的社會實習而已。一個偶然的電話,他走進了水木清華,任法學院教授博導至今,在民訴法學方面,取得了很傑出的成就,他也是我作為一個法科學生心中的永遠的老師。我想以後,的確任重道遠,雖然現在的條件比當時西南的大師的學習環境好得多了,真的想要做一名法律人,沒有孤獨的持久學習,不會有什麼成績可言。現在就得奮力一搏一如既往地雜實地學習好更多知識,還要抓緊機會去學習,去把枯躁的理論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法學大師們如;沈家本,伍延芳,梁慧星,張衛平,賀衛方,張明楷,田平安等等。
我希望以後自己會恰當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不斷地學習。
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心中有希望,就會有不斷地為之拼搏的行動,堅持,執著的信念。
Ⅱ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200字
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可以高度凝練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既弘揚了傳統美德、繼承了革命道德,又了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新經驗,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時代特色。這20個字,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個農民都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
公民道德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許多分支,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職業道德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判斷一個教師的行為是否符合職業道德呢 ?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有沒有責任心。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責任心強的人。
首先,教師必須心中有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有心中想著學生,才能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才能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而且不能在上課時才想到學生,而是要在備課的時侯就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把他最需要的知識傳授給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在講台只顧想當然地講,學生在下面卻聽得一頭霧水」的問題,形成教與學的互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必須關心學生的思想,掌握學生的心理,抓好學生的紀律。教師不能任由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甚至曠課,逃學。如果有學生出現違紀行為,必須及時找他談心,了解情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避免問題惡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許多學生由開小差、曠課發展到厭學、逃學,最後流失,非常可惜。如果教師能及時解決這些學生的思想問題,很多損失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所以這一點也很重要,是衡量教師責任心的重要標准。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小學生的年齡小,是非觀念模糊,要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必須提倡的,什麼是堅決反對的。就是我們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