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職責
㈠ 故宮博物院什麼級別
故宮博物院級別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故宮的職責擴展閱讀:
1925年10月10日,北京城發生了一件令世界矚目的事情:紫禁城的神武門城樓上掛出一塊青石匾額,上面是時任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理事長李煜瀛先生手書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這一天,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此事被時人贊譽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業」。
幾百年來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地,第一次向大眾開放。從此,明清皇宮內廷禁地的原狀,集中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華的宮殿建築群,庋藏深宮、曾僅為一人所獨享的大量藝術瑰寶及文物,以完全不同的面貌一一展現在廣大民眾面前。封建王朝獨據紫禁城、老百姓不得靠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翻閱故宮博物院90年來的記載,有一個詞深深印在了記者腦中——典守。典守,就是「主管、保管」。可是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對故宮人來說,卻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職責,是一份需要用畢生精力甚至生命來恪守的職責。
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始終休戚與共。抗戰期間,為確保文物的安全,從1933年2月開始,故宮人守護著1萬余箱國寶先後南遷華東、避地西南,行程數萬公里,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建立了南京分院等機構,其間做了多次國內外文物展覽。
譜寫文化抗戰壯歌的他們說:「只有被侵佔的國土,沒有被侵佔的文化。」
㈡ 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的作用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
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2、中和殿
明清兩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在此休息准備。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皇帝都會先到中和殿閱讀寫有祭文的祝版,查看親耕用的農具。在參與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的類似活動前,皇帝也會在這里閱讀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工作完畢後就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閱讀擬好的奏摺。
有時候皇帝也會在這里召見官員或賜食。
3、保和殿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試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命題,指定大臣問卷,皇帝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
考取第一名的為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高中者均被賜予進士及第並委以高官。這樣的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者一般須經過鄉試、會試考中貢士方能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的儀式十分隆重,舉行時間有過幾次變動,清初曾規定在四月初,後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舉行,以後遂成定製。
4、乾清宮
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 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自雍正始移居養心殿)。
他們在這里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里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雍正帝雖移居養心殿,但還是經常到這里選派官吏、批閱奏文。
5、交泰殿
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明清時於此舉行冊封皇後和皇後誕辰典禮。皇後於此接受後宮妃嬪朝拜,同時,皇後在春分要去西苑親自採桑喂蠶,因此在春分前一天皇後要在此驗看採桑工具。
6、坤寧宮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
清代改作祭神場所,清朝皇室每年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這也是皇帝皇後的重要職責之一。
在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後進行的,而且地點就在坤寧宮中。滿族是一個極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對於滿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㈢ 關於北京故宮的簡介(200字左右)
作文
介紹北京故宮的作文300字
2018-12-23 1頁 錢正平
介紹北京故宮的作文300字
篇一:故宮的作文
中國的首都。中國人心之所在。中國的故宮。中國人心之所在。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而在這十四年的艱苦中,故宮不知經歷過了多少場大火,多少場災難,但是,中國人不怕艱苦,毀了又建,這正是中國人那頑強的意志! 北京故宮,又叫北京博物館,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相傳天上有房屋一萬間,天子用來自謙,於是少了半間。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一座無與倫比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世界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最多的古代建築群。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 故宮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皇帝被稱做「真龍天子」,是大地的主宰。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後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為紋飾。那麼,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築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不勝數了。 讓我們走進中國,走進中國那燦爛悠久的歷史!
說起美麗的故宮,每個人都很熟悉。 故宮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五大宮之首,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面積約有725000平方米,相當於900個大操場那麼大。 進了故宮的正門--午門,一個大廣場呈現在我們眼前。廣場上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橋下有一條金水河,形似玉帶,漂亮極了。 站在廣場上,抬頭一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聳立在眼前,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這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內雕鏤金漆的寶座,坐落在正中的須彌坐式楠木平台上,寶座周圍是六根瀝粉蟠龍金柱,氣勢磅礴。寶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巨大的蟠龍藻井。 出了太和殿,繞過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乾清宮。乾清宮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皇帝的寢宮。皇帝在乾清宮處理政務,召見臣工,接見外國使臣及內廷受賀和舉行家宴。 從乾清宮出來,繞過交泰殿和坤寧宮,就是御花園。進了御花園,就會看到一座亭子。蔥郁的樹叢映襯著紅色的牆壁和金黃的琉璃瓦,那就是千秋亭,千秋亭旁邊是堆秀山,堆秀山是一座石頭砌成的假山,四處是碧綠的樹木,美麗極了。 關於故宮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人叫劉伯溫。有一天,他對皇帝說:「陛下,臣昨晚做了個夢,夢見玉帝召見臣,說皇上住的宮殿必須要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看守,否則會有災難。說完騰雲而去,臣就嚇醒了。」皇帝聽了,命令劉伯溫去造一座宮殿,就叫紫禁城,要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把守。老百姓聞之此事後,都等著看劉伯溫怎麼造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把守的宮殿。過了十個月,宮殿造好了,皇帝看到宮里金光閃閃,好像是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在把守,高興極了,獎賞了劉伯溫,再晉升三級。後來人們才發現那些「三十六金剛」只不過是黃金,「七十二地煞」只不過是七十二口大缸。 故宮處處是美麗的景色,希望大家能細細游賞。
歷史的興亡榮辱,都似永恆的文字,若影若現地在不起眼的地方如古屍的指甲,依然鋒利,向我們透露著真情。而故宮,元、明、清三代帝王的皇宮,雕刻著最真實的歷史…… 走近宏偉博大的故宮,就是盲人也能感受到它的氣魄。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往下眺望,數不清這紅牆黃瓦的房子,再配上那湛藍色的天空,讓人不禁飄飄然起來。思緒如柳絮般飛向過去,飛向那太平的時代和那戰火紛飛的時代,想像那盛景。進入故宮了,不禁被其之勢所迷倒入其中,唯有張大嘴。那一道道門檻和一座座宮殿,使我們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屋頂上兼有精美的壁畫,雖有的設計成休息的場所,但均是古色古香的大門、廳殿。多數宮殿門口圍著欄桿,有里三層外三層的遊客爭著拍照,我費之九牛二虎之力,才「三生有幸」:看上一眼
㈣ 中國古代官署光祿寺職責的是什麼
不同時期指責不同
秦與漢初有郎中令,九卿之一,漢武帝改稱光祿勛,東回漢末復稱郎中令。答初始是掌宮殿掖門戶,是皇帝的侍衛長,因親近皇帝而極為重要,後演變為行政人員訓練機關。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隋唐光祿寺屬於禮部。
㈤ 試論述故宮的建築特色和文化內涵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兩朝長達600年的統治歷史中,共有24個皇帝生活居住在紫禁城裡,演繹出一幕幕興衰史劇。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名為《紫禁城》,在這里曾經有24個皇帝住過的地方,被稱為古老建築中的精華。
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故宮用了14年的時間建完,到今年已將近快六百年,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午門:午門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門,在這里也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同時也是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門舉行。
太和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也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場所。皇帝的登基、大婚、冊立皇後和每年的春節、冬至節、皇帝生日以及公布進士黃榜、派將出征、宴會等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保和殿: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乾清門:皇帝也會在乾清門上朝,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皇帝也在這里讀書學習、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
交泰殿: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清朝,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方玉璽都有專門的用途。
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帝皇後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明清兩代皇後的中宮。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宮,所以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皇帝大婚時候的宮殿。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都是在坤寧宮舉行。
神武門:神武門設有鍾、鼓,用以起更報時的地方。候旨進宮的人及侍衛、值更者臨時休息處。也是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門外上方匾額「故宮博物院」為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於1971年題寫。
紫禁城宮殿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築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的表達出了宮殿建築中所蘊含的君權神授、天子之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一個完整典型。
(5)故宮的職責擴展閱讀: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參考鏈接:網路-故宮
㈥ 清朝,故宮里的大學士的職責是什麼
官名。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內知館、院事,稱大容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