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梨園妻職責

梨園妻職責

發布時間: 2021-02-09 05:00:52

① 日本梨園妻有中國人嗎

有中國人,,,

② 梨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內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容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③ 唐朝犁園是何種機構,有何職能.知道的請幫幫忙

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梨園子弟分類】

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即金鉦)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此外,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梨園究竟在什麼地方呢?由於時間久遠,現已找不出一確切的地址。有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市東的臨潼縣驪山秀嶺峽;有的人認為,在今西安市城東南隅曲江池附近,漢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臨村一帶,這里植梨樹百株;有的人認為梨園在今西安城東北,唐大明宮東側附近,三華里的午門村;有的人認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邐之北,渭河以南一帶);還有人為在今西安城北5華里許的未央區、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說法,但不管梨園在什麼地方,他確實是培養和訓練藝人的場所。 教坊是與梨園相近似的組織,以排演歌舞、百戲為主。唐高祖李淵時設教坊於禁內。由於唐代的經濟繁榮,加上唐玄宗對音樂、舞蹈的喜好,豢養了樂工數萬人,其規模就現在來看,也是相當龐大的,開元二年(714年)玄宗將原來隸屬於太常寺的倡優中的音樂人才劃出來,專門設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左右教坊的責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員有男有女,女演員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員。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員是妓女,從《教坊記》中就可了解妓女們的一些生活情況。

「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常在上(按;唐玄宗)前頭也。其家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家』,四季給米。其得幸者,謂之『十家』,給第宅,賜無異等。出,特承恩寵者有十家,後繼進者敕有司,給賜痛十家。隨數十家,猶故以十家稱之。每月26日內人母得以女對,無母者則姐姑一人對。十家就本落,余內人並坐內教坊對。內人生日,則許其母、姑、姐、妹皆來對,其對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還有宅地,但生活不那麼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見到母親、姑姑、姐姐等親人。

女優,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貞順皇後傳曰:「初,帝在潞,趙麗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書》王琚傳中雙記載:「山東倡人趙元禮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員黃幡綽,才藝品德在盛唐時首屈一指。開元年間,善於表演參軍戲,每寓匡諫,有人說:「黃幡綽,玄宗一日不見,龍顏為這不舒。」平日待從皇帝,亦常假戲謔,警惕其主,往往解紛救禍,世稱「滑稽之雄」。張野狐與黃幡綽是同時代的人,善弄參軍戲,又擅長觱篥(古代管樂器,用竹做管,用蘆葦做嘴,漢代從西域傳入)和箜篌(古代弦樂器),安祿山作亂,玄宗入蜀,曾與玄宗一起去四川,並一同返回京城,途中為玄宗制《雨霖鈴》和《還京樂》二曲。李可及為咸通年間(860-874年)伶官,擅演參軍戲,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調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爭相模仿,稱之為「拍彈」,並編《嘆百年》等歌舞,覺得唐懿宗的歡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衛將軍等文武官職。李龜年、李謨、馬仙期、賀懷智等著名樂師。

④ 耿其昌的梨園夫妻

有一對夫婦,多年來活躍在京劇舞台上,他們同年生,同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後改為中國戲曲學院),同年畢業,單位都是中國京劇院,在同樣的舞台上,他們很難得地40多年來用同樣的調門,你一句怕你一去不回還,我一句快馬加鞭一夜還,深情款款地配唱著鐵鏡公主和楊四郎,唱著王寶釧和薛平貴……幾十年來,他們合作演出或單獨演出了幾十齣大戲,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秦香蓮、陳世美、正德皇帝、李鳳姐、虞姬、諸葛亮、楊開慧、謝瑤環……如此機緣巧合的兩個人,就是李維康和耿其昌。舞台上,他們一生一旦、珠聯璧合;生活中,他們如影隨形、相濡以沫,共同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體味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酸甜苦辣。歲月雖能夠銷蝕掉許多痕跡,但有些東西卻是歷久彌新,在時間中積淀存留,在李維康和耿其昌的記憶中就保留著許多讓他們無法忘記的細節。
一句耳語溫暖一生
11歲的李維康和耿其昌同年步入中國戲曲學校,同班學藝,兩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馬。李維康聰明伶俐悟性好,扮相俊俏,在二年級時便小荷露出尖尖角,得到了學校最強師資的全方位培養,青衣、花旦、刀馬旦,幾十齣戲都得以演出和實踐;傳統戲、現代戲,戲戲出彩兒,尤其是演起青衣更是形美神聚、靈氣十足。李維康不僅業務上十分出眾,政治覺悟同樣先進,在班裡集班長、團支書、生活委員三職於一身,畢業前還入了黨,而且還參加了北京市學毛選先進標兵的代表大會,當時在社會上已是小有名氣。同處一班,也許李維康太過突出,耿其昌就顯得稍許平常,但班裡戲目的男女主角卻也都是由兩人擔綱。雖然一直合作,但為人單純的他們,和周圍同學一樣,一心奔著學習、學藝,何況時處年少,也沒有戀愛之想。
俗話說:樹大風自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年僅18歲的李維康就因過於突出、 先進,與所謂的黑幫劃在一起,整天陪斗,被人貼大字報……不但沒有人理她,有人甚至還惡語相對:你是黑標兵!修正主義苗子!從此,李維康被外界孤立了,承受著孤獨、壓抑,一身苦楚無處述說。最讓人膽寒的一次經歷是這樣的,有一次,在主樓牆根喊嗓子的時候,一塊大磚頭猛然從我眼前掉下來,非常近。我想如果當時它砸到我,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了。就在掉下來之後我馬上一抬頭,4樓的一個小窗戶開著呢,到底是誰這樣狠毒呢?這事後來我也就不追究了。李維康說自己一直都比較單純,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都存一顆寬容之心。她說文革那時候,自己雖然滿腦子都是疑問:大字報寫的不是事實,怎麼會這樣呢?心裡卻也有著一個固執的念頭世道不會老這樣,也許再過幾年就好了。
一次,造反派來揪人,李維康被圈在批鬥之列,當時正值七八月份,烈陽毒辣,他們被揪出去在太陽底下曬,挨批鬥。耿其昌和幾個常在一起合作演戲的同學,實在看不過去,耿其昌就拿著喇叭為李維康伸冤:李維康僅是個學生,不應該連她一起揪出來。在那樣的境況下,有人肯為自己說話,李維康心存感動。有一次,孤獨的李維康在一個寂靜的角落裡看書,深知李維康為人的耿其昌走過去悄悄跟她說:別害怕,這是他們嫉妒你。李維康說這句話讓她一生感到溫暖。在那樣孤立、無助的情況下,每個對她好的人她都記住了,當然也記住了耿其昌。
一張紙條緣定終身
隨著李維康的境況有所好轉,與耿其昌的接觸機會更多了。有一次,耿其昌偷偷地給李維康寫了個紙條,大概內容就是希望和她做朋友。正值青春年少,談戀愛也屬人之常情,但李維康當時思來想去還是給耿其昌回了個條兒,上面寫著要把青春獻事業。幾個月過去,耿其昌再給李維康寫了張紙條--我在你心中是什麼位置?,李維康對耿其昌一直心存感激且情意真誠,於是這次回復了他一個特殊位置。慢慢的,他們彼此用紙條傳遞情感,簡單的方式卻包含著濃濃的純真愛意。
雖是戀愛了,可屬於兩個人共處的時間卻不多。那時中國京劇團(現中國京劇院)在魏公村那邊,耿其昌所在的北京京劇團(現北京京劇院)在虎坊橋,他每星期中總有一天從南邊趕到西邊去找我,一起談談相互的學習、演出情況和生活。晚上他再趕末班車回來,日子久了,其昌還為此做了一首詩:久走兩城間,有人把心牽。霞童晚我起,月老早我眠。
李維康和耿其昌,作為一個戲劇演員,上午要練功、吊嗓子,下午還要學習,晚上就是演出,每周都要演兩到三場,兩個人基本上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時間。
從1967年特殊位置的確立到1975年踏入婚姻殿堂,耿其昌形容與李維康戀愛過程為八年抗戰。結婚的時候,朋友送了一副玫瑰紅色的窗簾,老師親手為新婚燕爾的他們剪了個大紅喜字兒貼上,挺喜慶、挺顯眼的,由於仍處文化大革命後期,由此還挨了資產階級情調一批。
一種默契相伴永遠
李維康、耿其昌夫婦雖然各自有各自的藝術特點和代表劇目,但二人一生一旦、珠聯璧合的默契合作更是圈內人和戲迷中齊眉舉案的佳話。李維康和耿其昌11歲就考入中國戲曲學校,一年以後開始去中南海紫光閣、懷仁堂合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人演出一些著名傳統劇目,此後兩人就一直合作至今。
李維康和耿其昌的身材搭配很合適,到了台上觀眾覺得很養眼;他們倆的嗓子也一樣,原來都是升F調,後來歲數大點了,就降到F調,兩人的調門一直能很好地配到一起,要是其中一個降了調,另一個沒降,觀眾聽起來就不舒服了。我們倆合作中也許有著諸多的巧合,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藝術觀點一致,都十分尊重傳統,同時又能創新。耿其昌認為倆人的創作道路和對京劇表演事業的信念相同,舞台默契由此而生。耿其昌說,同樣唱京劇的夫妻搭檔也有好幾對,有的是花臉配青衣,有的是武生配花旦,像他們這樣一生一旦幾十年同台合作演出的例子還真少見。先是耿其昌發現自己降了半個調門,過了沒多久,沒想到李維康也降下來了半個調門,這真是夫唱婦隨了,看來,他們真要一生一世天衣無縫地配唱下去了。
再說說他們之間更多的相同點--兩個人都師從百家,在中國戲曲學校都曾師承過十幾位富連成和老中華戲校的老一輩藝術家的傳藝,系統扎實地學了8年的的基本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又都沒再拜師,而是繼續師從百家,向當時的戲劇前輩和名家討教學習,一個是熔梅、程、張於一爐,一個是兼容余、譚、馬、奚派各家之長;兩個人對京劇藝術都痴心不改,很多原先唱京劇的人紛紛改行,名利雙收,但他們對此都極其淡然;兩個人都願意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如李維康嘗試使用過西洋電聲樂以及編鍾、塤、古箏、琵琶等傳統民樂器為京劇唱段伴奏。兩人倡導拍攝過京劇MTV,耿其昌還主演過京劇電視劇藝術片《瘦馬御史》,在第三屆京劇節上獲得了金獎,李維康也因成功演繹了電視劇《四世同堂》里韻梅一角而榮獲金鷹獎最佳女主角。他們說,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是賦予古老的京劇新的藝術生命的一種大膽嘗試。
在舞台上,他們是一對默契的搭襠,生活中,他們是一對知心愛人。
30年來,李維康和耿其昌一直是如影相隨,患難與共。1995年,李維康動了一場大手術,耿其昌一直陪守在妻子身邊。日常生活里,耿其昌處處體現了作為丈夫的細心與關愛:出門上車來攙扶,超市購物把袋提。 談到夫妻相處之道,他們說他們實行的是比較前衛的AA制--工資放在一起供日常之用;演出費公平分配,一人一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庫;如果要添置什麼東西,就一人出一半費用。耿其昌解釋說:其實,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受了什麼西方思想的影響而'西化'了,而是真的沒有時間為了生活瑣事浪費精力,比如1984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是我和維康演出最為繁忙的一段時期之一,那時維康任京劇二團的團長,帶領劇團常年在全國各地演出,最多時我們一年能演出150場左右;團里80多人,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花時間打理。所以我們實行的AA制生活目的是是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到事業上,抓緊時間為觀眾獻上更精彩的劇目,為京劇振興多出一把力。
李維康說:耿其昌為人誠實得都有點憨了,但我就是欣賞他的老實,孝順,清清白白,藝如其人。我們倆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相互支持對方,為了事業都不扯對方的後腿的結果。當然誰的生活都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付出才能有得到,人們常說捨得捨得,不舍就不得。
無論是舞台搭襠,還是生活伴侶,李維康和耿其昌都是令人羨慕的,他們還有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女兒。畢業於北大的女兒,現供職於一家大型金融公司,難得的是在這樣一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女兒保持了一顆純凈、賢良、忍讓的心,事事與人為善,從不與人一爭短長,這也是李維康、耿其昌除了京劇藝術成就,在為人父母的又一人生安慰。
他的《四郎探母》、《李清照》、《恩仇戀》、《寶蓮燈》等劇均系與夫人李維康合演,二人搭配默契,相得益彰,傳為劇壇佳話。

⑤ 為什麼管唱戲的叫梨園行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梨園」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⑥ 梨園 杏林 槐市典故

梨園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南音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
【梨園的由來】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晉代葛洪《神仙傳》載:
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得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葯三丸,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坐起,後四日乃能語。雲:「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中。獄各一戶,戶才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土從外封塞之,不復見外光。忽聞戶外人言雲:「太乙遣使來召杜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一個持節,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燮遂活。」因起謝曰:「甚蒙大恩,何以報效?」乃為奉起樓於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如是一年余,辭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為具之,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七日後,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雲:「為謝燮,好自愛理。」燮聞之,乃啟殯發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雲:「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匝。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明鈔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雲:「不久當愈,勿當風。」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後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乃自齎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餘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余斛。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奉遂納女為妻,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之。年十餘歲,奉一日竦身入雲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槐市 漢武帝設立太學後,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至成帝時,人數已達數千之眾。眾多太學生聚集一地,擴大了對書籍的需求,於是,在太學旁形成了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易集市「槐市」。槐市位於長安城東南,因其地多槐樹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學術思想,互通有無,對當時的官方教育起了積極的作用。更始元年(23),太學在戰亂中解散,槐市隨之消失。

⑦ 為什麼唱戲的地方叫做梨園呢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7)梨園妻職責擴展閱讀:

梨園軼事

1、買大褂

19歲的侯喜瑞已在搭班效力,一天隨班去應某王府的堂會戲,可巧兩位王爺都點錢金福的活,一個要聽他的煞神,一個要聽他的馬謖,而錢先生怕趕場不及,便把馬謖讓給了侯喜瑞,侯喜瑞圓滿唱完馬謖,便找到俞大老闆說:「我既然替了錢先生的活,那麼就該領錢先生的戲份」。

當時氣得俞振庭心裡直罵「好你個小子」。可侯喜瑞領完錢並沒有裝入自己的腰包,而是親自送到了錢家。

俞大老闆知道真情後,很贊揚侯喜瑞的做法,於是便帶他去東來順吃飯,飯後又領著他到了一家成衣店,指著掛滿的大褂說:「小子,揀好的挑,我送你,你做的對!」

2、好學李萬春

李萬春先生對藝術,向來是一絲不苟,謙虛好學。文革後,他終於回到北京,一次在中山堂演《鬧天宮》,請侯喜瑞聽戲。侯老早來了幾分鍾便到後台看李萬春,這時李萬春已勾好了臉,見到侯老便請指教。

侯老說:"別的地方不錯,就是嘴沒勾出來"(指神態)。李萬春二話沒說,抹掉後又重新勾,直到侯老滿意。

⑧ 日本人希望自己的女兒當梨園妻嗎

不清楚抱歉。

⑨ 「梨園」的來歷

唐代中期,梨園是御御園中的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果園。果園里有離別專的宮殿、酒屬館和體育場這些地方是皇帝、皇帝、親戚和貴賓舉行宴會和娛樂的地方。

後來,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下,梨園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一個簡單的果園,逐漸成為了梨園。

(9)梨園妻職責擴展閱讀:

唐玄宗的梨園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會被辭退,也有因為年齡大而辭退的,梨園絕沒有濫竽充數之人在裡面,這大大地保證了梨園子弟技藝超群的權威。

這些職業樂工後來有的流落民間,又極大地帶動了民間音樂藝術的發展。唐代的音樂藝術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皇朝的最高峰,就連後世的宋元明清都自嘆不如,領先於世界。

據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教於梨園。」法曲發展為歌舞,歌舞又發展為戲劇。

戲劇常托古喻今,也是因為本來是做給皇帝看的。梨園,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梨園也就成了後世演藝界的代稱。

⑩ 唐代梨園的職能是什麼

職能主要是聚集一批戲子,為皇室尤其是皇帝表演唱戲。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