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強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守
『壹』 什麼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回在歷史進程中答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所謂「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華民族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有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強」。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獨尊,要在堅守自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著眼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凝聚奮鬥力量。
『貳』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出處在「文化覺醒、文化自信」,此 8 個字的完整提法出自安徽安慶人黃晶的論文《中文正在缺失》一文。費孝通先生僅僅是站在做學術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自覺」,與黃晶提出的「文化覺醒」在針對性和危機意識上有明顯的區別,而且沒有「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覺醒、文化自信首倡者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晶(現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第六屆理事)。
自此之後,相關「文化覺醒、文化自信」的論述才逐漸出現,文化自強和道路、制度自信的提法也由此才漸漸於十八大之後逐步推出。
文化覺醒、文化自信早在2009年就完整提出,是解決中國人近一百多年來崇洋媚外思想問題的根本指導原則。所有文化覺醒、文化自信的論述皆自此開始。這一主張也被寫入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雖然只有八個字,但這是中華民族真正復興的思想基石。因此,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原創精神。所以,並不是只有專家教授才能提出有效的思想主張。
2013年,黃晶再次上書(論文《中國,你在哪裡》)中央,提出「(傳承)開創中華文明」等措施,並正在思考探索什麼是中華文明的未來之路。他的公眾號「開創新文明」於2017年上線,自2009年上書中央推廣「文化覺醒、文化自信」以來,作者一直致力做「傳承開創」中華文化的推動者,希望能喚起高度西化的中國人真正地覺醒!
『叄』 分析為什麼說文博氣,源於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強,托舉中國夢建勁高飛
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3年5月16日,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音樂廳拉開了帷幕。本屆文博會,以推動文化資源的挖掘、交流、傳播,開掘中華文化魅力,提升國家文化實力,打造文化國際美譽,不斷豐盈中國夢的底蘊與內涵。也可以說,文博會,源於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強,托舉中國夢健勁高飛。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為什麼說文博會「源於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強,托舉中國夢健勁高飛」?
答案:①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來自於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文化自覺和自信,表現為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②文博會,展示中華文化美妙身姿與價值魅力,參與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不斷煥發民眾的文化自豪感,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匯聚浩氣磅礴的正能量,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文化自強托舉中國夢
時間: 2013-05-17 11:05 來源: 深圳特區報
昨晚,深圳音樂廳上演了一場金聲玉振、鼓樂和鳴的大型合唱交響音樂會《人文頌》,以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式取代傳統開幕式,拉開了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帷幕。本屆盛會,是黨的十八大之後舉行的首次國家級文化展會。我們對盛會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
本屆文博會,賞華夏之韻,攬創意之妙,攜品牌之力,創科技之新,精彩看點令人目不暇接。展會博覽中華文化精粹,檢閱中國文化產業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產業勃興、文化實力進位,皆可從文博會中汲取智慧與推力。
文博會,源於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強,托舉中國夢健勁高飛。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亦是文明復興之夢。中華文明理應有世界擔當,為全人類提供精神財富。文博會以文化資源的挖掘、交流、傳播,開掘中華文化魅力,提升國家文化實力,打造文化國際美譽,不斷豐盈中國夢的底蘊與內涵。展示中華文化美妙身姿與價值魅力的文博會,參與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不斷煥發民眾的文化自豪感,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匯聚浩氣磅礴的正能量,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文博會,是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大載體,是助益文化產業強筋健骨、迸發與涌流文化生產力的強勁引擎。黨的十八大發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動員令,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涵。
多年苦心經營,文博會堅守為國內外企業服務的情懷,挖掘優秀文化資源,完善交易配套服務,搭建順暢的投融資平台,堪稱文化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助推器。文博會平台,成為國內眾多文化企業騰飛的源動力,成為對接文化資源與資本的紐帶,成為創意文化產業模式的播種機。借文博會之力,將驅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逆勢飛揚,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方式根本變革增添新動力。
文博會,是文化遠航的出發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需要順暢的渠道。貿易揚帆,文化遠航。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會展,文博會成為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一座橋。作為「中華文化第一展」,文博會傳播優秀文化的渠道搭就、服務周到,助力中華文化從這里優雅轉身、揚帆遠航。
文博會,是深圳文明形象和深圳人文明素養的一次集中展示。人人都是東道主,市民的參與和支持是文博會圓滿成功的有力保障。立足本職,使城市高效有序運轉,讓四海賓朋感到賓至如歸;通過志願服務,為辦好文博會伸一把援手、助一臂之力;身體力行從身邊小事做起,講秩序、有禮貌,為城市文明建設增色添彩……每一個深圳人都應當好好客的主人,以良好的風尚,以實際的行動,熱心支持文博會,向世界秀出文明深圳的靚麗風采。
預祝第九屆文博會圓滿成功!
『肆』 如何堅守文化自信與馬克思的最新相關信息
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能夠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實踐遵循和路徑所依。
一是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其奧秘就在於中華傳統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的獨特品質。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而這些亘古及今始終綿延的文化傳統和文脈根本也是我們的精神命脈。
二是要傳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抑或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一,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究其實質而言,都是中華文明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具體展現,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紅色革命精神,不僅是5000年中華文明發展脈絡上獨具時代意義的一環,還是我們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依託。
三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紅色革命文化,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價值。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升華,是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深度拓展和集中展現,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論表達和意義建構。由此可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應認識到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次,正是從這一意義出發,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鍵在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又要從紅色革命文化中獲得智慧滋養和精神砥礪。
吸吮著中華民族長期奮斗積累的豐富文化養分,使我們繼續前進的征途具有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偉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伍』 如何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雲杉先生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無疑值得警醒。縱觀整個社會,漠視文化、破壞文化、割裂文化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所向披靡,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丟了很多,而新的文化又沒有建立起來。如此下去,還有什麼文化繁榮發展和文化軟實力可言呢?
現在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也說明我們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還顯得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
先說文化自覺。現在,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是膚淺的、片面的、浮躁的。尤其是不少當官的眼裡,只有GDP,只有房地產,只有政績,只有財政收入,文化是「靠邊站」的。哪裡還談得上自覺把文化提到重要位置,自覺擔當文化發展的使命!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我們有引以自豪的文化產品,有值得敬重的文化大師,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嗎?文學,影視,音樂,舞蹈,出版,動漫,諸多領域,似乎都沒有。倒是「拆得一塌糊塗、建得千城一面」的「壯舉」,今天毀「名勝古跡」、明天拆「千年糧倉」的大膽行動,一再發生。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崽買爺田不心疼啊!」。一些表面上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文化活動,就像浮在水上的浮萍,一撈就沒了。比如娛樂選秀節目,雖然熱鬧一時,但虛火的成分多,文化的含量少。什麼諸葛亮、武松、曹雪芹、西門慶等名人故里之爭,更顯對文化認知的淺薄,太過功利,這肯定談不上文化自覺。且鄙俗化的潮流,不顧後果的粗製濫造,甚至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蔓延,使中華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特別在農村,人們看電視、看電影、看報紙、看書還比較困難,又如何培育起文化發展的土壤呢?如此現狀,文化的覺醒、使命和擔當從何談起?
再說文化自信。積貧積弱了上百年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已經缺乏信心了,培育文化自信刻不容緩。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要麼嗤之以鼻,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束之高閣。一個民族,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而國際上,反而出現「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熱」,很多人都在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對一些原本陌生的洋文化、洋節日,國人倒是頂禮膜拜,沉緬於西人的聖誕節和好萊塢大片中不能自拔。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多半是宗教節日。俺就納悶了,聖誕節、情人節這類的西方宗教節日為什麼這么受到青少年的熱捧?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知道Xmas也是聖誕的意思,並不一定聽說那個叫瓦倫丁的修道士。西方的影視,如好萊塢的大片、東洋的動畫片之類,有些也沒什麼太多的文化含量。那個製作粗糙、情節簡單的奧特曼,情節雷同,趣味性不強,卻深深地抓住了兒童的眼球。西方的游戲,尤其是網路游戲,在國內市場上一直佔有很大的份額,很容易讓游戲玩家在游戲的同時接受並認同其中的價值觀。還有迪斯尼等文化項目在中國落戶,表面上看是好事,既有名,又賺錢,還熱鬧,實則我們在文化上輸了一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一熱一冷,正好反映出我們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本土的東西弘揚不起來、傳承不下去,洋的東西自然就乘虛而來。必須銘記的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盡管有糟粕,但很精華也是無容置疑的。我們要吸收外來文化,但不是照單全收,不分青紅皂白,忘了本,丟了根。近期中國青年報就人們還講不講傳統生活禮儀規矩進行了調查,對象大多是年輕人,結果顯示,僅16.1%的人在生活中還遵循傳統禮儀。如此下去,中國還是中國嗎,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又在哪呢?
然後說說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是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說,文化自強是建立自覺和自信基礎之上的。如果連自覺和自信都沒有,文化自強不是一句空話嗎?真正強大的文化是精深的,比如唐詩宋詞、維也納的音樂、俄羅斯文學和美國電影,那是傳世經典。有了這樣一種土壤,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來看一組數據吧,就知道中國文化的自強之路還任重道遠。據統計,西方50家媒體娛樂公司占據了當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場。美國新聞署在128個國家設立了211個新聞處和2000個宣傳活動點,在83個國家建立了圖書館。這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5%的國家,卻控制著世界75%左右的廣播電視節目及其生產與製作。再加上好萊鎢、肯德基、麥當勞、牛仔褲、可口可樂等,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每一個家庭。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 中文的信息在世界信息總量中不到4%,圖書報刊出口額是進口額的四分之一,電子出版物出口數量是進口的六分之一。還有英國的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影視產業,也給我們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沖擊。中國的文化出口呢,還不到人家的一個零頭。所以說,你光有GDP有啥用,人家照樣不信你、看扁你,還動不動就用武力和霸權來威脅你。而我們呢,聲明聲明,譴責譴責,抗議抗議,就了事。這既是經濟上的不自信,更是文化上的不自信。美國的一些華人教授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留學生:「ABC」很好——外語很好,「XYZ」很好——數學很好、業務很好,懂得「美元、英鎊」,會打經濟算盤,但對「長城黃河」不甚了了——對祖國的地理知之甚少,「經書史記」不知道——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一無所知。他們說,這些人就算學了些東西,也只是個「香蕉人」——黃皮白心。文化自強,從何強起?
說了這么多,我想國人特別是各級官員對文化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的根本原因,還是對文化是個什麼東西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如果把文化等同於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寫寫畫畫,那就大錯特錯了。可有些人包括官員和文化從業人員,正是怎麼認為的。對文化而言,固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作為國家層面,無疑是廣義的文化。
在我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典籍、制度、禮儀,還指做記號、留痕跡等。「化」既有教化、教行的意思,又有改變、生成的含義,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文化合在一起則是一個過程,既包含主體對自然界的改造,也包含了主體自身的變化」。一般而言,古人對文化的理解,一是指典籍制度,二是指禮儀風俗,三是指文治教化。
盡管直至今天,人們對文化是什麼眾說紛紜,有的說文化是人,有的說文化是家,有的說文化是社會,有的說文化是根,有的說是文化歷史長河。但我認為,它應該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一種社會環境,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力量發展力量。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而我們把文化等同於精神文化或者物質文化,把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給縮小了。文化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的,只是我們平時感覺不到而已,或者說我們平時根本就沒有顧及它。看看西方哪些城市,羅馬,巴黎,維也納,衛城,就知道文化是個啥玩意了。再看看美國的百老匯、好萊塢、蘋果、谷歌,就知道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了。
要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首先必須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文化、敬重文化的良好氛圍,讓各界人士靜下心來思考和研究文化,繁榮和發展文化。尤其是官員,必須把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認知,加以繁榮,加以發展。如果總是抱著急火攻心、急功近利的思想,來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肯定不現實。尤其是要注意用正確的文化觀來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觀歪了,對文化發展是一大「災難」。
依我看,所謂的發展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通過充分保護、傳承、利用、創新、吸收,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堅持下去,俺就不信有如此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的中國,文化強不起來。
關鍵問題是,各級政府對文化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捧,對文化發展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和使命,尤其在政績考核上,特別注意考核文化、考核文化發展的效果,包括公共性的和盈利性的,包括事業和產業等各個方面。指揮棒不調整,還是沿用過去政績考核的老辦法,官員不可能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幹部考核的體系和機制,能不能對破壞文化的也來個「一票否決」?我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也要實行最嚴格的文化保護制度。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需要拿出點實際行動來,別動不動用《皇帝新裝》的虛偽和自以為是的荒唐來糊弄百姓,讓文化始終徘徊在經濟發展的邊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陸』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含義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費孝通老先生提示我們:「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 」所謂「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華民族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有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強」。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獨尊,要在堅守自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著眼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凝聚奮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