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讀治安策有感

讀治安策有感

發布時間: 2021-02-07 17:17:00

㈠ 《過秦論》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意義。

戰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於是以秦統一六國為主線的多年兼並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後秦終於兼並了六國。
秦統一天下之後,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於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史上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秦末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而寫的,借說秦之過勸漢文帝「安民」。
賈誼(前200—前168)漢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河南郡洛陽人。十八歲便以飽讀《詩》《書》、善寫文章名揚郡中,為郡守吳公召於門下,後薦於漢文帝,任博士,年僅二十餘。參與朝政議論,見識超群,一年間越級升為太中大夫。因建議改定製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國,遭到守舊派周勃,灌嬰等人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抑鬱悲憤,寫出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數年後召回長安,任梁懷王太傅。先後多次上疏,提出重農業、行仁政、削弱諸侯勢力、制服匈奴侵擾等重要政見和具體措施。後梁懷王墮馬死,誼憂傷哭泣年余,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闢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如《過秦論》《治安策》(又名《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名文都顯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見解和對國家大事極其關切的激情。故劉向把他比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而在對待個人不幸遭遇方面則表現為悲觀失望。賈誼散文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扣緊時代脈搏,篇篇針砭時弊,說理透闢曉暢,深刻犀利,言詞激切,理足氣盛,如《論積貯疏》《治安策》等是;而《過秦論》更以鋪張揚厲,排比渲染、詞采絢麗見長。影響所及,非但兩漢,下及唐宋奏議,駢文莫不受其遺澤。故魯迅評為:「惟誼尤有文采,而沈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文學史綱要》)賈誼政論見《新書》,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賈子次詁》和《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賈誼散文,賦作較完備。

㈡ 《治安策》、《削藩策》、《推恩令》三者有何異同點

都是要集權於一身的政治讀本

㈢ 《論治安策》《論貴粟疏》《上皇帝書》《桃花源記》 《論說》 《敘事》 《原毀》讀

[《論治安策》《論貴粟疏》《上皇帝書》《桃花源記》 《論說》 《敘事》 《原毀》讀後感]

《論治安策》讀後感

西漢通過分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存在異姓王,乃至同姓王反叛的潛在危險,賈誼的這篇長賦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真切分析,提出君主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未雨綢繆,通過削弱王侯的權利達到穩定政局的效果,《論治安策》《論貴粟疏》《上皇帝書》《桃花源記》 《論說》 《敘事》 《原毀》讀後感。

在賈誼看來,治理國家就如同屠夫宰牛,一方面用仁義去安撫百姓,另一方面在適當的時候也要運用武力手段進行強有力的控制,這才能使國家安定,人民富足。

賈誼的建議雖然是從為維護封建王權出發而做出的,但是對現在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鑒,我們要維護社會的安定秩序,保證人民的安定團結,一方面要多推出惠民利民政策,但是當國家主權問題受到威脅時,我們又要毫不畏懼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論貴粟疏》讀後感

農業乃民生之本,晁錯認為,漢代人口眾多,但糧食積累卻不如虞舜時代,主要原因就是「谷賤傷農」,君主重視金銀商業卻忽視了對農業的發展,糧價很低,同時賦稅很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背井離鄉放棄農業生產,所以他建議提高糧價,君主要倡導農業的重要性,使人民安居樂業。

兩千年前的這篇文章雖然有其偏頗之處,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農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忽視的,現在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如何保民生,關鍵一點就是要保證糧食供給,而這又需要對農業發展的合理規劃,這篇疏不可不謂是對當下時局的一個有利借鑒。

《上皇帝書》讀後感

俗話說江山易,守江山難,那麼在徐樂看來,對於國家的危險,主要在於「土崩」和「瓦解」兩類情況,「土崩」就是廣大農民揭竿為旗進行的大規模起義,而「瓦解」就是諸侯王進行的叛亂,在他看來「土崩」是最需要重視的,農民雖無良馬強卒,但是他們往往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憤然之舉,所以會有很強的斗爭性,也就從一個側面建議君主要體恤民生。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順民者興,逆民者亡,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將民眾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去為人民辦實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政局才會安定,徐樂的這篇文章在封建社會不以王權是從,把民生問題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有其先進的一面,讀後感《《論治安策》《論貴粟疏》《上皇帝書》《桃花源記》 《論說》 《敘事》 《原毀》讀後感》。

《桃花源記》讀後感

封建社會人們渴望安定富足的生活,但是連年的戰亂讓人民這點最基本的願望也不能達到,陶淵明的這篇短文,雖說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是他筆下的人物個個生活怡然自得,幸福美滿,周圍景色秀美醉人,確是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之情,也在側面對但是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抨擊。

時至今日,我們雖然沒有了戰亂的紛擾,但「桃花源」的這種生活卻看似離我們還很遙遠,我們講求和諧社會,但是縱觀現在的社會,不平等的現象還存在,官員權力尋租的情況屢見不鮮,國家雖然在制度上保證了民生,但是在某些方面卻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所以要達到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狀態,我們的路還很長。

《論說》讀後感

論說文自古就有,但是什麼是論說文,怎樣寫出優秀的論說文,劉勰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所謂「論」的意思就是道理,就是對各種說法加以綜合研究,從而深入地探討某一道理,而「說」是喜悅的意思,通過闡述是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但是不可過分,過分追求對方的喜悅便是虛假。劉勰以歷史上眾多人的論說文出發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導方針。

在我看來,《論說》的中心觀點對現代議論文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借鑒價值,我們寫議論文首先立意要高,就如文中所說「言論不保持正道,這樣的論著還不如不寫」,其次表達要全面通達,論點組織導嚴密,文辭與思想結合,只有這樣,好的論說文才能寫出來。

《敘事》讀後感

文章中的敘事手法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讓讀者通曉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扇窗戶,在劉知幾看來,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尚簡」,用簡單的話語表達深刻的思想。在他看來過多的修飾鋪墊反而不利於文章意旨的凸顯,而簡單的筆法如「省句」和「省字」兩類則能將意思更好地表達出來。

這對我們現在的文章創作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在我看來,敘事並不需要長篇大論,要從細節入手,抓關鍵,看主流,把幾個重要的地方把握好就行,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文辭的華美,有時候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最終會將一篇好的文章的主旨淹沒而無法表現。

〔《論治安策》《論貴粟疏》《上皇帝書》《桃花源記》 《論說》 《敘事》 《原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㈣ (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

① 鞏固漢朝統治。不正確,因為秦亡根本原因是暴政。由郡縣制變為郡國並行制回。(答3分)
② 王國問題。材料三主張直接削奪王國封地,材料二、四主張讓諸侯王將自己直轄領地分給子弟建立侯國。後者手段更為可取,因為前者直接導致王國反抗,如七國之亂;後者不直接削奪領地,又達到削弱王國實力的目的,沒有給他們提供反叛的口實。(5分)
③ 分封制的落後性和郡縣制的進步性;西漢前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2分)

㈤ 治安策 最後發展成什麼措施

《治安策》,賈誼(前200-前168)著作,是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制。要「驅民而歸之農」,鞏固政權。其文說理透闢,邏輯嚴密,氣勢洶涌,詞句鏗鏘有力,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

《治安策》不僅在形式上有《荀子》之《富國》、《議兵》諸篇的結構,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得荀學修養。《治安策》關於置三公三少以教訓太子,主張從孩提之時,以道習之,他的立論點就是基於荀子的「惟善者偽也」的理論。同時,賈生又有荀子「謹注錯,慎習俗」思想的復述。荀子謂「積禮義而為君子」,賈生則說,「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捨。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這正與荀子「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之說相合。

不僅如此,詳析賈生思想,其核心仍不出儒學范圍,賈生也極力推崇仁義。他論秦之過,認為秦敗即敗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且他也曾指責商鞅「遺禮義,棄仁恩,並心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賈生認為,漢初立,「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官名,興禮樂」,於是「乃悉草具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如此制度變更更是儒者所為。

賈誼《治安策》的可貴之處,在於居安思危。如毛澤東所說:「《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於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以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毛澤東書信選集》第539頁)這個評價,是非常確切的。

------------------------
參考:從賈誼的《治安策》到不要害怕人們接觸錯誤的東西

成林
1958年4月27日,正值全國大躍進,熱火朝天。毛澤東寫信給他的秘書田家英,建議他讀一讀班固寫的《賈誼傳》,同時讀一讀賈誼寫的《治安策》,還推薦給陳伯達、胡喬木兩位看看。毛澤東的目的,在於鼓勵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要解放思想,敢作敢為,向歷史上年輕有為的賈誼學習,進一步推動大躍進的浪潮。他給田家英的信中說:如有時間,可一讀班固的《賈誼傳》,可略去《吊屈》、《鳥》二賦不閱。
賈誼文章大半丟失,只存見於《史記》的二賦二文,班書略去其《過秦論》,存二賦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於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又說:漢朝有個賈誼,十幾歲就被漢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後來貶到長沙,寫了兩篇賦,《吊屈原賦》和《鳥賦》。後來又回到朝廷,寫了一本書,叫《治安策》。他是秦漢歷史專家,他寫了10篇作品,留下來的是兩篇文學作品(兩篇賦),兩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過秦論》。他死在長沙時才只有33歲。
《治安策》是賈誼為西漢王朝長治久安的漢文帝想出的治國安民方略。
西漢王朝到漢文帝時,從漢高祖劉邦稱帝始,已經過四十年的統一和治理,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也不斷得到恢復和發展,後來傳到景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史稱「文景之治」,可謂清平盛世。也是一般文人正是歌功頌德唯恐不及的時代。然而賈誼卻具有政治家特有的敏銳感和崇高的責任感,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太平年景背後潛伏的種種隱患與危機。
《治安策》並沒有歌功頌德之辭,也不像某些現代八股文,一成績二問題,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次要的,千篇一律,使人厭讀。賈誼開宗明義,就來個劈頭棒喝,令讀者大吃一驚,不得不綳緊神經往下看。《治安策》一開始就是:「臣竊惟事勢,可為痛苦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提出九大問題,同時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賈誼一再強調當政者應制訂禮儀、綱紀、法度,使上下有所遵循,這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毛澤東在六十年代一再提出在全國、全黨、全民加強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斗私」,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等,都是把德育放在極其重要位置的集中體現。這與賈誼提出的「先禮後法」有相通之處、共同之點。能「以禮」遇其臣民,則「為人臣者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當然,「綱紀、法度」也很重要。我們現在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加強法制建設,要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文明、民主、法制的國家,可以說是安邦治國,千古一理。所以毛澤東很看中《治安策》,認為它切中當時事理,「很有借鑒作用,值得一看」。
毛澤東評論《治安策》中「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是指賈誼主張教育太子應選拔天下道德品行都很端正的人與太子作伴,使太子「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前後左右皆正人也」,「不能使太子見惡行」。這樣教育將使太子「失去免疫力」,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毛澤東一向主張,年青人要成長為革命接班人,就必須投身到斗爭實踐中去,到「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踐」中去「經風雨,見世面」,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毛澤東認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有斗爭,才能發展。真理是在同錯誤作斗爭中發展起來的。
」「我們要提倡正確的東西,反對錯誤的東西,但是不要害怕人們接觸錯誤的東西。單靠行政命令的辦法,禁止人們接觸錯誤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賈誼主張的培育太子的辦法,只能培育出溫室的花朵,沒有一點抵抗力,絕對不能經風雨,見世面。毛澤東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讓他鍾愛的長子岸英到工廠去做工,到農村去種地,上戰場去鍛煉。這是毛澤東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所決定的。因此,他對賈誼因梁王墜馬而痛不欲生表示惋惜,認為不值得:賈生才調世無論,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
何必哀傷付一生。
賈誼在另一篇著名政論文章《過秦論》中,揭示了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仁義不施」,不知「攻守之勢異也」。即在奪取天下、統一天下之後,沒有及時地意識到攻守形勢的轉換,從而及時調整政策與策略。
毛澤東顯然同意並贊賞賈誼的這一觀點。他在讀《舊唐書·朱敬則傳》時批註:「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就是因為唐人朱敬則能從《過秦論》中汲取歷史的經驗,上書武則天,闡明秦亡是「不知變之禍也」。秦原以苛急酷烈為政策特徵,在戰爭時期,為富國強行所必需。然而「刻北、「變詐」之術只適合進攻的形勢需要,進入治理時期就應變為寬泰淳和。秦不知變,「浮虐滋甚,往而不返,率至土崩」。毛澤東批註道: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㈥ 治安策翻譯

賈誼的《治安策》(或曰<<陳政事疏>>的譯文

建立的諸侯國過於強大,必然形成中央與諸侯相疑忌的形勢,諸侯已多次遭受這種局面的禍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諸侯叛亂的傷害,實在不是穩固中央政權、保全諸侯王國的辦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親弟弟謀作「東帝」,或者有親兄之子發兵西向,眼下吳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來了。皇帝正當壯年,行事得宜,沒有過失,對那些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況還有一個最大的諸侯,其力量十倍於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那些大諸侯國的國君年紀尚幼,朝廷給他們設置的太傅和丞相,還正掌握著大權。數年之後,這些諸侯王大多將成年,血氣方剛,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會以身體有病為由被解職,於是諸侯國中從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會全部安插諸侯王的親信,像這樣,同淮南王、濟北王的行為還有什麼兩樣呢?到那時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堯舜再世也沒有辦法了。

黃帝說:「太陽當頭時一定要曝曬物件,利刀在手時一定要宰割什麼。」現在如果能夠按照這個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願及早行動,日後弄到毀棄骨肉之親,甚至送去殺頭,難道與秦朝末年有什麼兩樣嗎?再說,處在天子的地位,乘著今日有利的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尚且擔心不能轉危為安,變亂為治,假設陛下處於齊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會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夠的。假設天下如過去一樣,淮陰侯韓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韓王信在做韓王,張敖在做趙王,貫高為趙相,盧綰在做燕王,陳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還好好活著,在這種情況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嗎?我有理由認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亂,高皇帝與上述諸公一同起事,他並沒有如陛下那樣作為皇帝側室之子的勢力以為憑資,諸公中的幸運者才能成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門客,他們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遠了,高皇帝憑著聖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諸公為王,多的據有百餘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後的十年之間,叛亂發生了九次。陛下之與諸公,沒有親自同他們較量並使他們臣服,也沒有親自分封他們為諸侯王。從高皇帝開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無法得到安寧的。

但是還有一種可以推諉的說法: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親屬。那麼我再來說說那些皇親。假令悼惠王仍做著齊王,元王做著楚王,中子做著趙王,幽王做著淮陽王,共王做著梁王,靈王做著燕王,厲王做著淮南王,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好好活著,在這種情勢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嗎?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都認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樣的關系,我估計他們沒有一個不想仿行皇帝的禮儀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為過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車馬儀仗,漢廷的法令在他們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為不軌像厲王這樣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從,召見他怎麼可能來呢?即使來了,也不能繩之以法,觸動一個親戚,同姓王們就會相顧聯合起而謀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馮敬這樣的人,剛剛開出口來,刺客的匕首就已經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有誰能幫助你處理這些事呢?

所以異姓王一定會引起危險,同姓王也必定發生叛亂,這已經成為事實了。異姓王恃強發動暴亂的,漢朝已幸而戰勝他們,但又不改變之所以發生禍亂的制度。同姓王沿襲異姓王的行徑而謀叛,已經有兆頭了,象這樣發展下去,必同異姓王完全一樣。災禍的變化,還不知會怎麼樣,賢明的陛下處於這種形勢,尚且不能得到安寧,到後世還能拿出什麼辦法來對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頭牛,而鋒刃不鈍,是因為他所批擊剝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節的縫隙之間。至於髖髀等大骨頭,就一定要用斧頭來砍了。仁義恩厚,就是天子的鋒刃;權勢法制,則是天子的斧斤。現在的諸侯王,都是那些髖髀之類,丟開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鋒刃,我以為不是缺口就是折斷。為什麼不能用仁義恩厚去對待淮南王、濟北王這些人呢?是形勢不允許。

我曾總結過去的經驗,發現大抵是強者先反。淮陰侯韓信做楚王,最強大,就最先反叛;韓王信倚靠匈奴,接著又反叛;貫高有趙國的資助,就又反叛;陳狶兵精,又反叛;彭越憑借做梁王的勢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條件,又反叛;盧綰最弱,最後反叛。長沙王的封地只有二萬五千戶,功勞少但最為完好,同皇族關系疏遠,卻最忠順,不是僅因為他秉性與眾不同,也是形勢造成的。假使當年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也據有幾十個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說他們已經因此而衰敗,也是可能的;如果讓韓信、彭越之流列為普通的徹侯,即使說他們至今仍完好也是不會錯的。

那末天下之大計已經可以知道了。想要諸侯王都忠實附順,則莫過於使他們都象長沙王;想要臣子不至於因為謀反而被剁成肉醬,莫過於使他們都象樊噲、酈商那樣;想要使天下太平,莫過於多封一些諸侯,並減弱每個諸侯國的力量。力量單薄就容易使他們遵守朝廷法紀,國土狹小則不會有邪念。讓天下之勢,象身體指使臂膀,臂膀帶動手指,沒有不服從的。諸侯國的君主不敢有什麼異心,象車輻歸聚軸心那樣,歸心於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夠安心,所以天下人都會體會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規定齊國、趙國、楚國各分為若干小諸侯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為止,其餘梁、燕各國都照這樣辦。那些分地多而子孫少的諸侯王,可以讓一些新建立的諸侯國,暫時空缺而擱置一邊,等待他們有了子孫,再讓子孫去做諸侯國國君。諸侯國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奪了大片土地的,就遷徙他們的侯國,等到封他們的子孫時如數嘗還。諸侯國的一寸土地、一個轄民,天子都不據為已有,只是為了國家穩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製度確立之後,皇室宗族的子孫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沒有背叛的念頭,上面沒有誅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對他們的仁愛。法令制訂了無人觸犯,命令發布後無人反對,象貫高、利幾那樣的叛謀就不會產生,柴奇、開章的反計也不會萌發,百姓安於本業,大臣更加恭順,因此天下人都領會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兒做皇帝天下也會安定,甚至扶植遺腹子為君,或以亡君的禮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會亂套,當代天下大治,後世歌頌聖明。採取一個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義、聖五項功業,陛下究竟顧忌什麼而久久不這樣做呢?

當今天下形勢,毛病正如腳腿嚴重浮腫,一條小腿腫得和腰一樣粗,一根腳趾腫得象腿一樣大,平時無法屈伸,只要有一二個腳趾抽筋,就會擔心整個身體失去依靠,錯過今天的機會不治療,一定會成為頑症,以後即使有扁鵲那樣的神醫,也無能為力了。毛病還不單是腳腿浮腫,還苦於腳掌扭折。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堂弟,現在繼位的,是堂弟的兒子;惠王的兒子,是陛下親哥哥的兒子,現在繼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孫有的還沒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孫反倒握有大權以威脅天子。所以我說,還不單有腳腿浮腫的毛病,又苦於腳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為之痛哭的,就是這種病啊!

㈦ 《江城子》李好古 1從全詞看「徒感慨」「空悵望」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詞主要運用那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③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註:
①中行:中行說,西漢文帝時太監,後降匈奴,成為漢朝大患。
②馘(guó):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記功。
③治安:賈誼曾給漢文帝上《治安策》。

閱讀答案
1.從全詞看,「徒感慨」「空悵望」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請列舉出兩種,並作簡要分析。(6分)
(3)請從「景」「情」關系的角度對這首詞上闕的寫景句進行賞析。(4分)
(4)這首詞的主旨與姜夔《揚州慢》相比有何異同?(4分)

參考答案:
1、(5分)上闋既描寫了揚州(維揚)經過戰爭劫難後的荒涼景象,又陳述了古往今來的英雄都隨著時間消逝的史實,在此基礎上,「徒感慨」表現了作者對歷史興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與感嘆。下闋作者先寫自己年輕時的志向遠大,但隨著時間流逝,壯志成空,「空悵望」表現了作者年華已逝、壯志難酬的惆悵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運用了單調的景物,形成遼遠、凄迷的意境,抒發了對國事的擔憂、惆悵之情。 ② 運用典故。作者運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等典故,書寫了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運用「徒感慨,漫悲涼」「空悵望」抒發悲傷、惆悵之情。④對比。作者把年輕時的遠大理想與現在的願望成空進行對比。(每答出一種手法並分析,給3分;答出任意兩種即可。)
(3)上闕寫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兩句以「平沙」、「淺草」、空闊的「天」、「茫茫」的「路」這些單調的景物,為我們展現了維揚劫後蒼茫、荒涼的畫面,象徵著作者惆悵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對即可)「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兩句通過寫夜間波濤拍岸,令人寒意頓生,表現了詞人輾轉難眠、憂慮國事、功業未成的悲涼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對即可)

(4)同:兩首詞都有對國家昔勝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或答「抒發了『黍離之悲』」)。(意思對即可)
異:李詞除了與姜詞一樣都表達了對國家昔勝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外,還寫了自己年青時的報國之志和如今報國無門的失意憤懣。(意思對即可)

【賞析】
《江城子·平沙淺草接天長》是南宋詞人李好古的詞作。南宋時,金人多次攻入揚州,破壞之慘重,令人目不忍睹。這首詞就是詞人李好古的感懷之作。這首詞不著力渲染敵人去後的殘破,而將重點放在自己保衛家國的責任上,所以其立意高出眾人一籌。

於此,其最著名的莫過於姜白石的《揚州慢》,其中有「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樣的句子,但李好古過維揚時寫的這首《江城子》,此外,詞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掃沙場」(馘,殺敵後割取左耳以計功)的原因,歸結為「欲上治安雙闕遠」(治安,賈誼曾作《治安策》評議的時政。雙闕,指代朝廷),等於說興亡的關鍵、維揚屢遭破壞的根子,都因為統治者不納忠言。這種尖銳態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這首詞在寫法上注意了兩個結合。一個是寫景與抒情結合。詞中寫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即僅僅是沙、草、天、路。這些單調的景物,為讀者展現了維揚劫後的荒涼。再說,作者又逐次為它們加上「平」「淺」「長」「茫茫」等修飾語,從而共同組成一幅遼遠、凄迷的圖畫,正好象徵著作者惆悵的心情。「昨夜波聲」一句表面寫波濤,背後卻有一個在揚州的某一間屋子裡聽著波聲久久不能入睡,想起無限往事的人兒。把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燾說:「 兩句寫夜間聽到波聲拍岸,使人激奮而氣節凜然。」(《唐宋詞選注》)則景中之情就更為顯著了。還有一個傷今與懷舊的結合。這首詞目睹揚州破敗景象,痛悼國家不幸,這是「今」;可是詞篇中又有「幾興亡」一句,接下去還有「千古英雄成底事」,這是「舊」。有了歷史舊事的陪襯,眼前的感慨變得越發深沉幽遠;相反,由於當前維揚的變故,千年的興亡也變得越發真切。同時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調,暗示自己也像歷史上的無數英雄一樣,壯志難酬,只能「徒感慨,漫悲涼」。下半闋開頭五句寫自己少年時的志向。詞人年輕時就有降服中行說(漢文帝時宦者,後投匈奴,成為漢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掃沙場」的雄心壯志,甚至象祖逖的樣子,在中流擊楫,立下報國誓言。這樣,有千古、少年時、目前三個時間層次的結合,詞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開闊,作者因國事而生的憂慮也就特別深廣。

這首詞直接寫到維揚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兩句。前五句寫見聞,結尾處點維揚,全詞自然構成一個整體,中間的感慨部分則正好處在包孕之中,這樣能使結構緊湊,抒情集中,應該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作者簡介】
李好古(生卒年不詳)高安人。有《碎錦詞》一卷,「自署鄉貢免解進士」。清吟閣本《陽春白雪》載:「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陝西渭南縣東北),可備一說。」大約活動於南宋中後期。其《八聲甘州》揚州詞雲:「百萬貔貅夜築」,似賈似道築揚州城事。《酹江月》雲:「平生英氣,嘆年來,都付山林泉石。不作雲霄軒冕夢,只擬綸竿蓑笠。」蓋自慨身世。王鵬運跋謂亦「白石老仙之亞」。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這里指的是寫《碎錦詞》的李好古。

㈧ 讀過漢代賈誼<治安策>的學者幫我分析兩句話含義

第一句:如果現在不處理,將來必定成心腹問題,就如當初蔡桓公一樣,即使有扁鵲,也治不好.
第二句:原意是增加諸侯的數量而減小每個諸侯的力量.

㈨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6題。治安策夏、殷、周為天子皆數十世,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遠也,何

1.A(廟:太廟。當時佛教還未傳到我國)
2.B(「明日」在古時指第二天,現在指今天的下一天。其他三項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3.D(兩個「而」字都是連詞,都表示順承關系。其他三項:A項兩個「乃」字都是副詞,前一個是「剛、才」的意思,後一個是「競、竟然」;B項兩個「之」前一個是代詞,後一個是動詞;C項兩個「則」都是連詞,前一個表示承接,後一個表示轉折。)
4.C(作者認為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胡亥,而在於擇師不良,教之不得法。符合這個意思的只有①⑤)
5.C(「太子胡亥年齡很大才讓趙高作他的老師」的說法在文中沒有根據。)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