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皇太子的職責

皇太子的職責

發布時間: 2021-02-04 18:15:20

A. 皇子參政的話擔任什麼職務合適

首先,要知道是什麼朝代,我拿漢唐來說。

一般來說,如果皇子可以參政的話,都是開始先去翰林院做編修、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禮部郎中,第3、4位置);要麼從軍,從軍的話,一般都是擔任監軍的職責。如果是下地方,都是以欽差的身份,很少會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按常理來說,如果想要奪位,必須從軍,好像楊廣就是最好的例子,你可以參考一下楊廣的發跡史。

皇子奪嫡位,多數都是培植自己的勢力,就是提拔官員,而不是自己站到台前,就算是清朝以外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其他皇子並非沒戲,通過中傷、污衊、暗殺等手段,是可以廢除繼承權的,這一點可以參考漢武帝的案例,他的太子就是涉及巫術案件,詛咒漢武帝死,而被漢武帝給處死的,在古代謀反是一個大忌,因此,為了奪位,通過污衊其謀反,成功幾率非常大。

其次,雖然制度上,除了太子不能參政,但是漢以後,朝廷對外,尤其是外族的交往增多,需要一些地位高,但是並不重要的皇族去擔任外交使節;或者有些皇子讀書非常好,參與到書籍、歷史等編修,甚至直接擔任太學的博士(官位),皇子多數通過這種手段逐步參政,因為,這些事情做了有功有名外,但是並不矚目,給人感覺無害,是一個太平皇子,日後是一個太平皇爺。

希望可以幫到你~

B. 太子的職能是什麼

處理政事
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僅次於皇帝。(實際上地位不如皇專後,那是因為那隻是在屬朝廷中的地位,在大家庭中太子地位比不上任何嬪妃,但如果成為皇帝後,地位僅不如太皇太後,皇太後,太上皇,太上皇後)。
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C. 日本皇太子多大的官,和安倍晉三比

沒有可比性,皇太子只是日本天皇的繼承人,與日本首相沒有可比的基礎和條件。日本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可從天皇本人的地位和性質去理解:
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為現代世界中唯一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皇室。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國、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經歷過改朝換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天皇是《大日本帝國憲法》指定的國家元首,而在現行《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由於被認為不同於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因此天皇與其家族沒有姓氏(歷史學上稱其為天皇氏),日本憲法也未賦予其公民權。昭和天皇登基後不久,即投入入侵中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中。二戰後,日本被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佔領,並在軍政統治下建立議會民主制;同盟國原計劃廢除天皇制度,但為了穩定局勢,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即「象徵天皇制」。1946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國佔領當局的主導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D. 皇太子的「東宮」配備了哪些官職,為何說它是一個微縮的朝廷呢

為何說「東宮」是微縮版的朝廷

雖然東宮屬官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和當時朝廷的官職對應起來分析不難發現,所有的東宮屬官均能在朝廷中找到對應的官職。可以說,東宮的官職,幾乎就是以朝廷為藍本設置的,只是職權有所縮小罷了,這其實也是為了使儲君日後能夠順利執掌朝政在做准備。

事實上,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將「東宮」打造為微縮版朝廷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太子可以盡早的熟悉朝廷的運轉模式,一旦皇帝駕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權力更迭而導致的朝政混亂。

E. 東宮官職制度和各官職主要職責

我回答是是唐代的東宮官吏制度 如有疑問 請補充問題

東宮官吏與秘書、殿中、內回侍三省一樣,都答屬皇家宮廷機構性質,直接為皇室宮廷服務

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置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葯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閑職。

F. 東宮屬吏 歷朝歷代東宮官屬的名稱、職責

我回答是是唐代的東宮官吏制度 如有疑問 請補充問題

東宮官吏與秘書、殿中、內侍三省一樣回,都屬皇家宮廷機構性答質,直接為皇室宮廷服務。

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置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葯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閑職。

G. 宰相的職責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1. 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
2.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
3.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其中,「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又是宰相的助手,負責監察系統。
4.漢承秦制,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
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
漢成帝時,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為理由,建議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這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為三,三公實際上是三個宰輔。
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為最尊。
東漢初為了加強君主權力,權歸君主,協以內廷尚書,三公僅為備員。以後,大權又轉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成為一種空銜。三公制一直實行到東漢末。
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5.三國時期的宰相在各國不同,魏國稱為相國,蜀國依然延續用丞相,吳國最初也是用丞相,後來設立左右丞相。宰相的許可權在各國也不同,魏國的相國鍾繇、華歆執政,不掌兵權,軍權由大司馬執掌。司馬昭擔任相國時封晉公,始執掌軍權。蜀國僅諸葛亮擔任過丞相,執掌軍政大權,吳國的丞相開始也不掌軍權,陸遜任丞相時執掌軍政大權。
6.晉朝始建立省事,尚書省、門下省都是晉朝建立,開始執行多相制,重要事務由三司八座、門下三省共議,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公輔大位、宰輔。
7.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8.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9.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10.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 933年 )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台,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
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
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庄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11.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並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閑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12.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
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13.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為宰相。
14.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15.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16.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H. 唐朝王府屬官及其職能.太子屬官及其職能

王府:
錄事參軍、長史、諸曹參軍(功曹、倉曹、戶曹、兵曹等)、主簿、各衛帥、親事府和帳內府的軍官(典軍等)

太子左右衛率府
率各一人 副率二人 長史一人 綠事參軍事一人 錄事一人 史二人 倉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三人 胄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二人 亭長二人 掌固二人 司階一人 中候二人 司戈二人 執戟三人

左右率府親府勛府翊府
中郎將各一人 左郎將一人 右郎將一人 錄事一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校尉五人 旅帥十人 隊正二十人 副隊正二十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率各一人 副率二人 長史一人 錄事參軍事一人 錄事一人 史二人 倉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三人 胄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三人 亭長二人 掌固二人 司階一人 中候二人 司戈二人 執戟三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率各一人 副率二人 長史一人 錄事參軍事一人 錄事一人 史二人 倉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三人 胄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二人 亭長二人 掌固二人 司階一人 中候二人 司戈二人 執戟三人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
率各一人 副率二人 長史一人 錄事參軍事一人 錄事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二人 胄曹參軍事一人 府二人 史二人 亭長二人掌固二人 監門直長七十八人

太子左右內率府
率各一人 副率一人 長史一人 錄事參軍事一人 錄事一人 史二人 兵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胄曹參軍事一人 府一人 史一人 亭長二人掌固二人 千牛十六人 備身二十八人,主仗六十人

I. 唐代皇太子和宰相 誰的權力大

沒有,國無二日,怎可能有兩個君,既然是皇太子,就不是君,自然沒有君臣名分。

J. 唐代東宮官的職權

http://..com/question/54183861.html

東宮官是皇太子的下屬宮廷機構,其設置模仿朝廷的結構:其太子方師、太傅、太保(總稱三太)和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總稱三少)是太子的導師,另設太子賓客作為太子侍從官,這些職官都沒有具體職掌.設詹事府總管東宮官吏和政事,相當於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設左春坊負責侍從規諫,相當於門下省之職,右春坊負責文書啟奏,相當於中書省之職。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設崇文館,掌圖書經籍;司經局掌校刊經史;典膳局、葯藏局、內直局、典設局和官門局,負責太子的衣食住行。以上這些機構,與弘文館、秘書省、殿中省大體對應。另外還設立東宮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負責東宮具體事務的執行,也與九寺五監相對應。雖然東宮官職龐大繁多,但實際上多為閑職

在文官系統之外,唐代還設有武官系統。由於唐代前期實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設立十六衛。十六衛的名稱,唐代前期變化甚多,到唐玄宗開元時方大體上固定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右左威衛、右左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其中前十二衛均管轄府兵,只有後四衛不轄府兵,負責京城和宮殿諸門警衛以及皇帝的貼身宿衛。每衛設大將軍一人和將軍二人統率,下有長史、錄事參軍總管各衛日常事務,倉、兵、騎、胄四曹分別負責俸祿、給養、考績、宿衛、馬匹、兵械等具體事務。十六衛直接統屬於皇帝,但他們沒有調兵的權力。需要命將出征時,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議定後,頒發詔令到兵部,由兵部再發下符契,與詔令一起同時頒下各折沖府或州郡發兵。除十六衛外,東宮官中還仿照十六衛建制設有十率府,各設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統管,下轄一定數量的府兵,作為太子的禁衛部隊。以上十六衛總稱為南衙諸衛,因其官署均在長安、洛陽兩京宮城之南的皇城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