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鄉村教師賈正興堅守村小22年

鄉村教師賈正興堅守村小22年

發布時間: 2021-02-02 18:55:56

① 求重慶酉陽山村教師「龐家奎」的詳細報道!

教師22年背學生渡河上學》追蹤報道 數百熱線電話由全國各地湧向本報,愛心人士表示有意重建南溪村小校舍
南溪小學的山裡娃終於有橋了!前日(21日)本報報道了「酉陽縣鄉村教師龐家奎22年來以背為橋,背學生渡河求學」的感人故事後,立即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民建重慶市委表示將出資捐助,為娃娃們捐助一座堅固的求學橋,而坐落於山腳的木屋學校、艱險的山裡娃求學道路也將得到改善。
當記者將這一系列消息輾轉告訴龐家奎後,這名朴實的山村教師流下了眼淚。
盧曉鍾
「民建給山裡娃建求學橋」
「21日報道刊登後,我們很多會員同時看到了龐老師的事跡,非常令人感動!」昨日下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建重慶市委主委盧曉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以經濟界人士為主體的黨派組織,民建會員們在感動的同時,更想為龐老師和這群山裡孩子們做點實事,民建重慶市委當天上午便決定對南溪小學進行援助,並立即派出代表,積極地通過報社與南溪村小取得聯系。
「龐老師堅守在深山中,22年默默用背脊為學生打通一條求學之路,這樣的行為足以讓每一個人向這名山村教師致敬!」盧曉鍾說,民建重慶市委除了給學校建橋外,同時將對南溪小學的山裡娃們實施一系列的援助。
當地黨委
「高速高質量建好求學橋」
「請你們盡快完成勘測,我們要為龐老師和山裡娃修一座最堅固的橋!」昨日,民建重慶市委派出代表,和本報記者一起,就為龐老師所在的南溪村小修建橋梁的具體事宜與學校所屬的蒼嶺鎮黨委書記向勇進行接洽。
「我們已經派人開始前往學校對河水寬度和路基進行勘測,受民建重慶市委的委託,鎮政府也將全程監管整個橋梁的修建,為娃娃們負責!」昨天專程趕到重慶的蒼嶺鎮黨委書記向勇告訴記者,橋梁的修建最快將在6月份正式動工,「我們將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抓緊時間,發動當地村民一起建橋,一定要讓娃娃們過完暑假之後,上學有橋過!」
向勇說,這座求學橋建好後,也將結束南溪村河兩岸上千村民出行必須冒險渡河的歷史。
山村教師龐家奎
「學校有橋了,我像在做夢」
「我在課堂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娃娃們,我們比過年還激動!」前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把民建重慶市委將援助學校建橋的消息,通過當地鎮政府輾轉告訴給南溪村小,龐家奎與同校的老教師陳天華在得知這一消息的那一刻,都流淚了。當天晚上,龐家奎22年來首次失眠了。
在送孩子們回家的路上,龐老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每一個孩子的家長,南溪村很久沒有像最近這樣喜慶了。
「學校有橋了,我像是在做夢!盼了整整22年了……」昨日下午,送完孩子們放學後,龐老師走了好幾里的山路,找到山裡能夠接收到信號的地方,給本報打來電話,「記者同志,我想謝謝這些好心人,能給娃娃們修一座橋,這是我們村裡人做夢都不敢想的願望。」
龐家奎說,連續幾天他都在激動中度過,整夜合不了眼,「如果南溪河上真的能架座給娃娃們上學用的求學橋,那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算了了……」

② 鄉村教師坐輪椅堅守講台其他人呢

余國安將輪椅移近教學白板,左手撐住扶手維持平衡,右手精確地畫出個大大的圓,然後眯著眼畫出4條筆直的線,不需要修補,內接正方形很快就畫好了。

若不是親眼所見,圖形工整得讓人很難相信是徒手畫的。

醫生在腿骨里植入鋼板,下肢沒有知覺的他在手術時並不覺得疼痛,卻「似乎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非常痛苦」。

兩度在家康復的漫長時間里,他找到了「心碎」的原因:因為自己胸膛里跳動著的是一顆教師的心。「教師一走上講台,就像那山樑上的樹,一旦紮下根來,就會本能地越扎越深,直到與山樑生死相依」。

「也許我的教學水平比不過城市老師,但我對教育的愛絕不會少,教室和我的血脈連在了一起。」他說,「我盼望著,一輩子都能教書,能看見孩子們的眼睛。」

在他23年前第一次走上講台時,這種情感就埋下了伏筆。

他開始代課生涯,淵源於對老師的感恩。他在萬家山村小念書時,李永華老師每天都為他補課,卻不收一分錢。

他念職高的第一學期,母親摔斷了鎖骨,失去勞動能力,他只得輟學回家。不久,患肝硬化晚期的李永華來到他家,紅著眼說不能讓孩子們沒學上。「恩師讓我替他代課,我不可能拒絕。」他接下這擔子,踏實認真地工作,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在此期間,他順利地通過了成人高考。該班學生畢業後,他外出打工,能掙比代課工資多3倍的錢。但他發現,代課那段美好經歷留在了內心最深處,「沒有聲音比孩子們的讀書聲更美,沒有什麼比孩子們的笑臉更動人。」1999年,鎮里招代課教師,他又拿起了教鞭。

在他眼中,教書就是快樂的源泉。可對於更多的代課教師來說,人生卻不乏苦澀。

代課教師這個群體,曾為無數農村孩子按下了改變命運軌跡的快進鍵,他們承擔了許多課程,工作量是城裡老師的兩三倍。受惠於「代轉公」的余國安們被視為代課教師中的幸運兒,但他們的「陣地」村小卻沒有同樣的幸運。

村小曾經輝煌過,《義務教育法》的頒布使得適齡學童人數激增,村小幾乎成為偏遠山區基層教育的救命稻草,這里曾培育出億萬名學生。但是,奔湧向前的時代洪流卻將村小逼向了日益尷尬的境遇。

變化來得悄無聲息,卻勢不可當。

就在余國安卧床養病期間,重慶通往湖南的鐵路修進了武陵山區,從他生活的萬家山腳下穿過。很多鄉親務工獲得第一桶金,搬往山外的世界。

隨後修建的高速公路,佔用了村裡的部分土地,帶來更多的掙錢機會,又一撥山裡人離開故園。

萬家山的村子有超過75%的中青年外出打工,多數帶走了下一代,讓村小的生源壓力越來越嚴峻,在落寞中等待著搖曳不定的未來。以龍溪鎮為例,10所村小僅剩5所,數量和規模都大幅度減少。

所幸,2012年,重慶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邊遠山區、高寒地區的村小原則上不得撤並。

即使有了這顆定心丸,村小依然壓力重重。2012年春季,學校還有4名老師和他們「包班」的4個班級,卻在秋季遽然滑向拐點:一個班畢業了,一名老師帶著學生並入了中心校,另一位老師通過招考進入了政府,他教的班級也並入了中心校,只剩下胡英章老師和她教的三年級在偏僻的村莊堅守。

很多年來,胡英章堪稱萬家山村小的中流砥柱。她1983年就開始在這里代課,每月工資僅17元,此後升到23元,1990年是29元,1991年升到31.5元,1996年升到49元,2000年升到83元,2004年「一刀切」地領取300元,直到2007年成功「代轉公」,工資與公辦教師持平。

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上不同的年級,只有一個年級的學校顯然難以生存。換句話說,此刻的萬家山村小若只剩胡老師孤軍奮戰,頹勢不難預見。於是,余國安腿部骨折稍微好一點,就回到萬家山村小。

僅存的這個班級中,孩子們的情況都很特殊,如果撤並,很多學生或將被迫輟學。

其中一個孩子由曾祖父和曾祖母撫養。這個家庭中的兩位老人命運多舛,兒子結婚不久就病逝了,兒媳離家出走;兩人含辛茹苦將孫子拉扯大,孫子病後留下後遺症,孫媳杳無音訊。從此,分別80歲和78歲的老夫婦不得不承擔起監護曾孫女的重任,「如果沒有離得近的村小,孩子就只能不讀書了。」

另一位孩子的父親患肝硬化多年,靠文盲母親在外打零工掙錢治病,家裡過得異常清苦,卻債台高築。2014年秋季,父親帶著孩子報名後的第三天與世長辭,母親不得不回家看護孩子,「無法讓孩子到更遠的地方去讀書。」

一位孩子的父親患腦膜炎發燒後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癲癲狂狂的,連錢都不認識。」母親又有殘疾,只能由75歲的爺爺看護。「孩子還小,沒法走一個半小時去中心校讀書,如果每天坐車,來回得10元車費,我們付不起」。

學生的困境如此讓人揪心,責任心讓余國安又一次回到學校,和胡英章等人一道,守護村小的榮光。

他的努力義無反顧,也顯得有些許悲壯。他須臾不能離開妻子胡明術,需要她背著顫顫巍巍地翻越梯坎。他要教書就必須每天住在學校,只有寒暑假和國慶長假才能回到正常人幾分鍾就能走到的家,妻子也只能住在學校,照顧他的起居。

兩人是經媒人介紹而結合的,感情卻在經年歲月的積淀中變得牢不可破。妻子早上離開學校去喂豬、干農活兒,下午回校為他做飯。

家就在幾百米之外,卻不能回去,余國安毫不後悔。「在家裡,我是廢人。」他說,「在學校,能陪伴孩子們成長,人生有意義,我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學生也豐富了我的生命。」

當他還在養病時,便對幹完農活兒回家的妻子傾訴「真想回到村小聽聽孩子們的讀書聲」,心裡總「感覺少了什麼」。

讓他沮喪的是,這種熱愛並非每個人都有。2015年,一位特崗教師來到萬家山村小,看著岌岌可危的土房校舍、比學生還高的野草,這名大學生連學校都沒進去,寧可退還已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並支付違約金,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們不能一走了之,村裡娃需要有人去點亮未來。」余國安說,留守的孩子不能冒著安全風險,每天披星戴月走幾個小時去上學。「孩子是平等的,山裡的孩子也需要教育。就算只有一個孩子,我也願意為他講課」。

這種信念讓他和學生的關系超越了師生。對孩子們來說,身體殘疾的余老師就像是下雨時撐開的一把雨傘、迷路後一路找尋來的一束火把,或是飢腸轆轆時煮沸鄉味的一團灶火。

太多的事例見證了這份親人般的感情。

10多年前,有學生家遭受突然的變故,父親去新疆後失聯,母親也改嫁了,留下時年13歲、11歲的兄弟倆相依為命。

他與村小負責人商量減免孩子的學費,把自己用過的教科書給他以少交書本費。他種孩子家的地,把糧食給兄弟倆,他出車禍後,妻子仍堅持種了兩年。

那名堅強的孩子念到了高職,如今在成都的富士康工作。他每次回家都會探望余國安,在余表示想學習電腦時,為他寄來了書籍,余也因此學會了電腦。

他對班上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總是主動為未聽懂的學生補課,不收一分錢,「恨不得把懂的知識全都教給他們。」

他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上了央視,很多人通過他的講述,知道了孩子們的艱辛,慷慨解囊。

他的班級中,10人獲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生活費資助;4人獲得合計900元的零星資助;兩名學生獲得了3000元的資助。全校學生獲得了央視、浙江天麗爾服飾、廣東林氏木業、深圳獅子會、彭水暖風會等的關注和支持……

他所教班級成績一直位居全縣鄉村小學前列,有近20名學生後來考入大學。他關於做人的教導讓孩子們受惠更多,在普遍「缺少見識」的偏僻鄉村,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

他贏得了家長的信任。

萬家山村小的教室外就是農地,凜凜寒風中,乾枯的玉米稈簌簌抖動,但老鄉們從不在課間耕種,而會等到周末,「寧願少收糧食,也不潑糞,別臭了老師和孩子。」

余國安獲得了第三屆「馬雲鄉村教師獎」,42歲的他第一次乘坐飛機去三亞領獎,記者為他講解如何辦理登機時,這個漢子突然定住了,遠遠地看著不斷升降的飛機,眼噙熱淚地喃喃自語:「要是孩子們也能坐上飛機,那該多好啊!」

生日在1月的他,參加了鄉村教師們的集體生日會。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看到大海。

在頒獎典禮上,他被推上紅地毯,馬雲迎上去俯身和他握手,然後站在他的輪椅旁合影。周圍還有成龍、於丹、孫儷、梁家輝等。那一刻,他是明星。

這是一個職業,一份工作。

③ 鄉村小學校長為妻子送上遲到33年的婚紗照,如何評價堅守山區的鄉間教師

在這些鄉村教師身上,都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將自己的物質享受放到了最後,將孩子們的未來放到了最前面,為了這些可愛的孩子,他們可以犧牲掉自己有我的生活,可以犧牲掉對自己家人的陪伴,這樣的人無疑是非常讓人佩服的。楊忠華是雲南彌勒一間鄉村小學的校長,他和妻子已經在這個鄉村呆了37年了。在高中畢業以後,楊忠華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大城市打工,而是回到了家鄉,將自己的房子改建成了學校。這所特殊的學校只有楊忠華一個老師,也正是因為這位老師的堅守,這么多孩子才擁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後來楊忠華的小學並入了另外一所小學,而楊忠華也成為了這所小學的校長。

婚紗照被楊忠華裱了起來,放到了屋子中間最顯眼的地方。楊忠華的一生雖然沒有享受過大魚大肉的日子,但他卻並不為此而遺憾,因為他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而這些學生的命運因他而改變。只要想到這些,他的心裡就如同吃了蜜一般。我是非常敬佩楊忠華這種人的,他的犧牲精神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只有少部分像他這樣的人會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鄉村小學。如果楊忠華當初選擇去大城市打工的話,或許他的經濟會優渥得多,但他卻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這也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④ 鄉村教師的奉獻,有誰知道

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計劃提出了具體的實現方式,例如,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舉措。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鄉村中小學生有4000多萬,讓他們獲取知識、不斷成長的是280多萬鄉村中小學教師。他們的工作崗位既包括鄉鎮中心學校,也有大量偏遠的村小、教學點。但是這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和重視。收入少、地位低、工作條件艱苦,是這個職業的群體特徵。

近些年關於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師收入的文件也下發了許多,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大規模農村撤點並校,以促進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導向,農村教育的衰落和優秀農村教師的流失、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可以說加劇的趨勢一直沒能被扼制。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實行30多年,有些農村也出現少子化現象。孩子少了,農民對教育自然越來越重視。農村教師師資水平的整體下降,反過來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在一些地區,農村缺少教師,而在一些地方,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都是這一職業群體缺乏吸引力的表現。

教育部2010年教師節前公布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人數,其中農村教師472.95萬人。而今年春節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公布的數據則是280多萬農村中小學教師。這其中當然有農村學校減少的客觀因素,但是由於職業吸引力不強,教師流失也是重要因素,特別是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離開,對鄉村教育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打擊。

也有研究者曾對全國11個省23個區縣185所中小學5900名教師展開過調研,結果發現,相比於「承認與尊重」(23.4%)、「職業晉升機會」(22.1%)和「子女教育」(19.7%)等其他因素而言,鄉村教師群體最在意的因素是「工資水平」,比例高達74.2%。

其實,在大量鄉村教師中,有許多有教育理想和理念的好教師,他們根植於土地,希望用知識和墨香點燃農家子弟的夢想,但是他們被囿於現實的困境中。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幹得好」與「無發展」的矛盾。研究者發現,以村小教師為代表的鄉村教師獲得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限比城市教師晚五六年,「幹得好」卻「無發展」,不能堅守就會離開,而無法離開的那批人,在農村心態消極。有些家庭生活困難的教師,業余或者部分工作時間從事其他體力勞動。

此次《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的十條具體措施,直指現存問題,而設定的「多措並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路徑原則更是符合事實需求。筆者認為還應該關注幾個問題。首先是不能切斷鄉村教師的發展,不光能留得下,還應該出得去進得來,可上可下。讓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農村教師成為鄉村知識分子,讓他們所供職的學校成為鄉村的精神高地。而對那些不適合教育崗位的教師,打開大門,讓他們重新選擇。

其實,鄉村不僅有一批教育堅守者,還有一批志願者,他們自願到鄉村去進行教育實踐。把傳播知識當成是自己理想,對工作不計報酬,不辭辛苦。這其中既有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也有在城市工作幾十年退休後的教師,他們用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讓農村的教育試點生動別樣。

此外,各地教育部門這些年進行的各種鄉村教師培訓不可謂不多,每到假期,總有各地教師到大城市參觀學習。但是,許多培訓只有校級領導有資格,而且反復疊加,普通教師少有機會。而且,對這種走出來的培訓效果要重新評估。單純講座和講課的形式,也讓農村教師感覺是坐而論道。有時鄉村、城市反差巨大,培訓反而成了農村教師脫離鄉村的促進劑,或者產生「永遠無法改變,可以無所作為」的反作用力。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還需共同探討。

近幾年,各地涌現出一批基層自發產生的教育實驗,還有一批活躍的教育NGO,他們的成功實踐可以看到,因地制宜,把培訓送到鄉村、送到教師工作的場景中去的培訓經驗,更加符合實際。

2012年9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大規模的撤點並校被叫停,小規模學校在各地保留下來或者被恢復,近兩年各地小規模學校、教學點,甚至是復試教學重新登上歷史舞台。在一個以農耕文化為根基發展起來的大國,在經濟高速奔跑多年之後,重新深思鄉村教育的價值意義重大,此時,農村教師在鄉村實現教育理想恰逢其時。

⑤ 教師堅守鄉村23年病逝女兒也想當鄉村老師

近日,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名鄉村教師因病逝世,眾多鄉親前往為他送行,悼念畫面催人淚下。在鄉親的眼裡,他是最可親可敬的人。



7月13日,蒙志年被安葬在了半山腰。家裡擠滿了為他送行的鄉親,有7歲的學生,有70多歲老人,有溫和村小學的老師,有大化縣教育部門等送來的花圈……村民在沿路的樹上,繫上白布,系著對蒙老師的思念。

蒙志年的大女兒蒙艷梅剛高考結束,小兒子馬上要上初中,一家子不知道該倚靠誰。

「我想做老師。」蒙艷梅說,高考結束後,父親找她談過一次話,希望她能報考河池學院農村小學老師定向培訓計劃。

7月15日,她去面試了。如果能錄取上,將能免掉三年學費,並留在山村,做一名鄉村老師。這是她兒時的夢想,也是父親的遺願。

向所有默默奉獻的好人致敬,正是有了他們,這個世界才會更美好。

⑥ 被資助14年後山村女孩歸來當鄉村教師,鄉村教師要有怎樣的職業堅守

大家通常都會聽到這樣一個新聞,有一些鄉村的孩子們,他們由於自己沒有經濟條件去上學,所以就有一些城裡面的一些好心人去供他們上學。由於他們被資助了之後,所以他們才有了學習的機會,並且他們能夠非常努力的考上一個非常好的大學,然後獲得了非常好的回報。其實對於這些好心人,他們去捐贈,讓這些孩子們能夠上學,也是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善良。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們,他們秉承了這種內心的善良,把這種善良帶回到自己的家鄉。

也有一些鄉村老師因為忍受不了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和這樣落魄的經濟條件所以選擇回到了城市裡面,所以就導致有一些孩子,他們在一年之內換了層出不窮的很多老師,這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也是非常的不利的。對於一個鄉村老師來說,他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有著堅持的這樣一種態度,因為雖然說堅持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確實能夠影響到他們終身的。所以他如果選擇了在這個崗位上從事這個職業,那麼就一直要堅持下去,無論中途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這樣才是一個鄉村老師應該擁有的職業堅守。

⑦ 退休教師22年籌款幾千萬幫扶學生

騎壞4輛自行車,走遍安溪大小村莊,幫扶5000多名學生……82歲的泉州市安溪縣退休教師胡雲豹克服種種困難,22年如一日搭建「愛心橋」,在為貧困生牽線搭橋、尋求資助的道路上默默奉獻,把愛心灑滿茶鄉大地,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奉獻之歌。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今,經他牽線搭橋、結對幫扶的學生共有5638名,爭取到的社會各界捐款共計1639.6萬元。




胡老與受助學生交流

堅守助學22年騎壞4輛自行車

「有困難,找胡老幫忙!」在安溪,被胡老幫助過的貧困生很多,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每每有貧困生無力繼續學業時,當地村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胡雲豹,已然成了貧困助學的代名詞。

「我家裡兄弟姐妹眾多,從小家境拮據。村裡沒有小學,我們去上學要走10多公里山路,放學後還要幫忙家裡干農活。村裡很多同齡人都放棄求學了,但我父母堅持讓我讀書。」談起助學的初衷,胡老動情地說,正是這份特殊的經歷,讓他對貧困生求學的不易感同身受。二十多年來,不論酷暑嚴寒,胡老始終四處奔走,光自行車就換了4輛。

熟悉胡老的人都知道,一輛自行車和一個裝著貧困生材料的文件包是他出門必備的兩樣東西。「我是帶著學生的資料和求學的渴望在走。」胡老笑呵呵地說。

在這過程中,文件包也日漸厚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胡老近年來沒能繼續騎自行車,但是文件包卻始終不離身,依舊奔波在這條愛心大道上,並與時俱進學習使用智能手機。

「常有人問我,退休了在家種花種草、抱抱孫子多好,何必辛苦奔波。在我看來,這些想讀書的孩子也都是我的孩子,盡我所能幫助他們,他們的笑臉和感謝,我覺得比花更美、更讓我高興。」

⑧ 都說農村教師辛苦,那麼農村教育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真的辛苦嗎

我的一個堂兄今年57歲,是鄉村小學老師;一個遠房親戚今年35歲,在一所鄉鎮中學教書。他們是兩類農村教師的代表,給我的印象是堂兄在農村鄉村小學教書工作量較小,相對輕松;而親戚在鄉鎮中學任教工作繁忙,壓力頗大。

⑨ 她,默默堅守心中的信仰,在鄉村教師的平凡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她,衣著樸素,粗茶淡飯,從不

⑴忠於職守、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愛心、終身學習、愛國主義、堅強的意志、樹立崇高的理想等。(評分標准: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4分)
⑵我的理想是:如教師、醫生、科學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青春等(個人理想、社會理想都可以)。(1分)
意義: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樹立崇高理想,對於青年人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有利於動員人民、鼓舞人民、調動各各方面積極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有意義的生活要有明確的進取目標,有了進取目標,前進才有方向,學習才有動力,工作才有勁頭,人生才有樂趣等。(言之有理即可給分)(2分)

⑩ 鄉村教師的堅守才是鄉村教育的希望嗎

又是一年教師節。在南京,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默默無聞,紮根在最底層,用自己的愛心和汗水,將一批批農村孩子培養成才。他們是鄉村教師,他們的堅守,點燃了鄉村教育的希望之火。

由於學校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剛進校的孫華除了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和數學老師外,還承擔了五年級的英語教學。最多的時候她還兼音樂和信息老師,一個星期28節課。

上學期期末,孫華已經懷孕快8個月,除了每次例行產檢時請假,其餘時間都堅持上課。校領導看她肚子越來越大,給她開了「綠色通道」,課堂上累了可以坐著上課,但值班老師去巡課時,總是看到她站立在講台前。

「她呈現給大家的總是精力充沛的樣子,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啥事交到她手上,她總能辦好,她是個『拚命三郎』!」……看似調侃的話語,卻是同事們對她的最高評價。

孫華說,2014年開始,學校的校舍翻新了,如今的校園特別漂亮。最艱苦的時候她都熬過來了,未來她依然會堅守在這一夢想開始的地方,和這所鄉村學校一起成長。

所以,給他們加工資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