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治安論文
『壹』 求一篇治安管理專業的論文
關治安的 寫戶籍與人口管理 危險物品 特種
『貳』 求關於治安問題的文章一篇
外來工盲目湧入廣東 社會治安壓力驟增
(http://www.gznet.com/news/ 2009-02-06 更新時間:08:02)
根據各交通樞紐、口岸和主要輸出省監測顯示,農民工返粵第一個高峰將持續至今日,預計入粵民工將達到530萬人,約占節後預計入粵民工總量的55%。同時,節後入粵農民工預計將達到970萬左右。
40萬抵穗外來工沒帶足7天生活費
深圳市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市企業用工數量比去年減少50%。廣州形勢也不樂觀,今年進入人才市場招聘的企業減少了約三成,提供的崗位也減少了近三成。
雖然工作崗位減少了,但是來粵的外來工步伐並沒有停止。據廣州市春運辦統計,年初一到初七,抵達廣州的旅客達到不降反升,共計341.8萬人,同比上升了7.8%。其中外來務工者依然佔了大頭,占來穗總人數的74.1%。在深圳,同樣如此。
廣州市公安機關調查數據顯示,如此龐大的來粵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兩成的外來務工者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
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吳沙介紹說,在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單位的200萬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40萬外來務工者僅僅帶了少量車費,他們身上所帶的錢財甚至無法幫助他們在廣東度過1周。
社會治安壓力增大
部分盲目入粵的外來人員可能會面臨失業和生存的壓力從而成為具有違法犯罪傾向的「高危人群」,給我省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各地公安機關預計兩搶、兩盜等侵財型犯罪、涉眾型犯罪和暴力犯罪將會呈上升趨勢。
其實,這種擔心已經開始演變成現實。去年,東莞市公安局曾經對大嶺山、清溪、企石、中堂等10個鎮做過抽樣調查統計,在刑事拘留的3838人中,因失業後犯罪的嫌疑人共有330人。
「走佬」老闆被抓受嚴懲
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有些不懷好意的老闆想賴掉民工工資,於是想到了「走佬」來逃避責任。
「當前形勢下,老闆『走佬』呈上升趨勢。」東莞市長安鎮政府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闆一走了之,爛攤子都轉嫁到打工者和政府身上,社會不穩定因素也因此增多。
自去年12月以來,東莞市經偵隊在全市開展打擊惡意逃匿企業主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先後抓獲了14名「走佬」老闆,並積極協調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對他們進行了嚴懲。
嚴打黑中介
吳沙說,可能有超過百萬來粵的外來務工人員暫時無法就業。心急如焚的找工者顧不上分辨,只要看到哪裡有招工就去哪裡。如此一來,違法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各種名義教唆和欺騙外來務工人員從事黃賭毒、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正在對各職介場所的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以各種名目為由的地下職介場所、黑中介和「野雞車」。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0902/09/53872_5286660.htm
『叄』 經濟與行政管理論文,十萬火急!!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反思與批判
〔內容摘要〕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後在特定背景下發展起來並產生廣泛影響的政府治理理論以及運動。它為政府管理與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野。管理主義存在著許多值得反思與批判的缺陷:基本價值的偏頗;對市場機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當的顧客隱喻等。21世紀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關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關注政府與社會、市場、公民的互動,不可陷入偏狹的陷阱。
〔關鍵詞〕公共行政 管理主義 反思性批判
一、 導 言
自19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已成為各國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正如學者羅森布魯姆所言,由政府再造所促發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其理論及實務均已展現其獨特之處,成為與傳統管理途徑、政治途徑以及法律途徑並駕齊驅的新研究途徑。(Rosenbloom,1998,P.20)同時亦對公共行政學之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依學者哈貝馬斯的分類,科學認知包括三種旨趣,即經驗-分析性科學(empirical analytical science)、歷史-論釋性科學(historical-hermeneutical)以及批判取向的科學(critically oriented science)。本文的旨趣在於分析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理論主張以及實踐的內涵,探討其出現的環境系絡(context),進而進行批判性反思。
二、 公共行政管理主義之內涵
從1980年代以後,在西方大部分發達國家,均出現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這一運動被冠以不同的稱號,如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market-based Public administration)、企業型政府(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甚至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稱,如新右派(New Right)(Gray,1993)、新治理(New Governance),盡管名稱各異,但基本上卻描述著相同的現象,即傳統官僚體制已經被新型態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治理模式所取代,並認為公共部門正浮現出新的典範(New Paradigm)(Owen E.Hughes,1998,P.1-4)。那麼,這種公部門的管理主義或新公共管理包含什麼樣的內涵呢?依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作的界定,西方國家所展現的政府改革的共同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管理技術的採用;
(2)服務以及顧客導向的強化;
(3)公共行政體系內的市場機制以及競爭功能的引入(OECD,1990,1993,1995)。學者拉森和斯圖亞特(Ronson & Stewart,1994,P14-15)認為,它包括:(1)視人民為顧客,並強調顧客的價值;(2)創造市場或准市場的競爭機制;(3)擴大個人以及私部門自理的范圍;(4)購買者的角色須從供給者的角色中分離出來;(5)契約或半契約配置的增加;(6)由市場來測定績效目標;(7)彈性工資。
學者胡德(Hood,1991)特別歸納出其七項要點,認為新公共管理的特質為:
(1) 在公部門之中放手給專業管理,這表示讓管理者自己管理;
(2) 目標必須明確,績效必須能夠加以測量;
(3) 特別強調產出控制,重視實際的成果甚於重視程序;(4) 走向分解的轉變。分解(disaggregation)的意思是透過小型政策領域的機關設立,而將大規模的部會分割開來;
(5) 轉變為更大的競爭性;
(6) 重視私部門型態的管理行為;
(7) 資源運用上的剋制與節約。
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來看,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主張:第一,公共行政研究的焦點在於結果而非運作的過程;第二,為了實際結果,公共行政應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以提供更佳的產品或服務,同時在市場機制下,政府各機關一方面應如同企業般從供給者與需求的互動過程中取得經費,另一方面也要與其它組織進行競爭;第三,配合市場導向和市場機制的運作,公共行政也應強調顧客導向(Customer Driven)的觀念;第四,政府應該扮演"導航者"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職責應定位於確保各項公共服務與公共財貨均可被順利提供,但卻不必要自己動手處理;第五,政府應推動法規松綁的工作,今日的公共管理應改變過去唯法則是向的觀念,更重視市場競爭、顧客需求以及成果的達成;第六,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授予權能(empowered)以充分發揮創意並投入工作;第七,公共行政的文化應盡可能朝彈性的、創新的、問題解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方向發展。
三、 公共行政管理主義的歷史背景
在分析管理主義的起源與發展時,學者波利特(Pollitt,1990)曾指出,管理主義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種政治人物所信仰的意識形態,因配合社會與經濟情境的改變,最後成為社會所接受的觀點,並因此在實踐中予以推動。的確,導致管理主義興起,是多種因素所構成的,具體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至為重要:1、 政府規模的擴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脹以及社會對政府之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福利更加觀念的推動下,政府的權力不斷擴張,政府的職能范圍擴大,政府的角色多樣化,尤其是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大量透過立法管制干預人民的生活,包括經濟性的管制和保護性的管制,其結果是一方面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以提供公共服務,另一方面為支付大量公共開支所採取的重稅政策也導致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民眾的不滿。在此情況下,政府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如胡斯所言,對政府的抨擊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認為政府的規模太大,而且消耗了過多的稀有資源;二是政府的范圍,政府自身陷入了過多的活動,而且許多活動的提供皆有替化方法可以運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認為透過官僚體制提供服務必然導致平庸和無效率。
2、 經濟因素與財政壓力工業化國家朝福利國家的方向發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須負擔龐大的轉移性財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預算和經濟,而經濟衰退、失業率的上升則形成了政治、經濟的不穩定。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的自由化趨勢所造成的競爭壓力逐漸加劇,對各國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壓力,如何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節省政府的施政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自然成為各國執政者面臨的核心課題。在此情況下,思經政府改革以緩解財政經濟壓力,追求國家競爭力必成為一重要策略。
3、 社會問題與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隨著工業化和科技發展,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問題、都市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環境惡化問題、消費者保護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健康問題、種族歧視問題、交通問題、犯罪問題……層出不窮,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政府所面臨的公共問題的復雜性、動盪性和多元性環境,導致政府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傳統的政府功能實有力不從心之感,加之官僚體系本身的保守、消極、被動,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陳規、不負責任、衙門作風、繁文縟節、官樣文章、腐敗,正如凱頓(G.E.Caiden,1991,P.1)所言:不管東西方國家,均可發現許多相似的行政問題,如行政傲慢(administrative arrogance)、無效能(ineffectiveness)、無效率(inefficiency)、行政帝國主義(administrative imperialism),均引發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使政府的存在充滿了合法性危機。在此情況下,政府改革的呼聲日盛,特別是讓公共服務回歸社會、市場的呼聲而起,縮小政府職能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
4、 新右派學說與保守主義政治意識形態的巨大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管理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運動,正如波利特所言,管理主義乃是新右派在思考國家時,一種可接受的門面。從20世紀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義政治傾向的政黨在西方執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張抨擊60年代盛行的社會福利國家和政治有許多重要缺點,例如多元主義盛行使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官僚體系偏好擴大自己所能享有的資源以致發生"預算最大化";公共服務系壟斷型態的運作模式;政府過度擴張的結果威脅個人自由,同時不利於企業及企業精神之伸張;政府尋求均等的社會正義措施缺乏正當性;公共支出大幅增加會因舉債而排斥私部門之成長。在他們看來,政府之失靈比市場更為嚴重。對於新右派的信仰者而言,更佳管理提供了一種標簽,其中私部門領域可引進公部門之中,政治控制可獲得強化、預算削減、專業自主性降低、公務員的工會弱化,以及半競爭性的架構將奮起趕走官僚體制天生的無效率。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下,親市場、反國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於市場或者類似市場的解決之道,幾乎成為一種不可置疑的選擇。
四、 管理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自從其產生起,理論界和實務界見仁見智。學者胡德認為,管理主義是一種沒有實質內涵?quot;誇大伎倆",它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根據他的觀點,管理主義對公共服務造成傷害,同時它在降低成本的中心主旨方面,也沒有太大的效果,它認為管理主義"頂多瓶子是新的,但裡面的觀念卻是舊的",並認為這是一時之狂熱(Cargo Cult)(Hood,1991,)。而在其它人看來,管理主義代表著一種新的典範,代表著未來公共行政與國家治理的方面。在我看來,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和其它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學說一樣,均代表著人類尋求良好政府治理(Good Governance)的一種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以及社會公民對有效率的政府服務的合理期待;管理主義的許多主張和創意不能不說是極具啟發性的。但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典範的轉移,還不如說是另一個解謎之道。對管理主義的過度迷信,也是一種"致命的自負"。從反思批判的觀點來看,公共行政之管理主義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在我看來,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人性認識的偏頗管理主義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委託-代理人理論(Principal Agent Theory)以及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新古典經濟學理論(The Neoclassical Theory)。管理主義承繼了新古典經濟學對人性的假設,認為(1)理性行動者是由自利所激勵;(2)理性行動者是機會主義的、欺詐的、自我服務的、怠惰的和善於利用他人的;(3)由於這種假設,理性行動者不能被信任。然而,管理主義援引新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可能產生幾個盲點,首先,它忽視了文化因素對人性的規制。人的自利性在以下情形下可能會比較突出:無任何社會互動之原子化的個人;團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嚴重抵觸時;短期互動;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且是可以量化的情況下。除此而外,同胞愛、互惠性、互信、容忍、體諒、利他等文化因素同樣會對人的行為產生規制的;另外,許多理論同樣說明,人性是復雜的,人的需要也是多樣化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接受了人性走私理論假定時,就會產?quot;習焉不察"的現象,即我們失去了對自私和麻木不仁的道德敏感度,逐漸接受"利己不損人"的生活態度,而忽略了促進良好美德的重要,也會引發公共利益和公共倫理的危機。因為理論不僅可以是事實的反映,也可能引導人們走到理論假設的方面上去。在這樣的人性假設下,公務倫理也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依據,而事實上,良好的公務倫理是十分重要的。
2、管理主義所導致的公共行政價值的偏頗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的正當性的喪失管理主義看來,政府施政的基本價值在於"三E ":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teness),也就是強調企業價值的優先性和工具理性(instrument rationality)。然而事實上,公共行政具有追求或要求多元的,有時甚至於沖突的多元價值的特質。公共行政在本質上是以民主憲政為基石,強調追求人民主權、公民權利、人性尊嚴、社會公正、公共利益、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的。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無力反省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務的根本價值、目的,將其矮化為執行與管理之工具,不但無力負起公共行政對民主政治價值捍衛責任,也無法實現提升公民道德生活的信息與使命。行政學家鄧哈特(Roberts Denhardt,1993)認為,以效率為導向的工具理性只會引導人們關注達成既定目標的手段,而忽略對目的本身的關切;也就是在工具理性下的種種行動,將使行政工作越來越遠離社會價值的體現,而只是斤斤計較減少行政成本,而淪為公務產生過程中的工具,以致完全喪失作為行政體系行動本身的"道德系絡"(Moral Content)。學者佩龍和葛爾力(Bellone an d Goerl, 1992,131-132)曾指出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或管理主義與民主政治價值之間存在著沖突,即自主性朊裰髟鶉?Autonomy Vs Accountability)、個人遠見與公民參與(Personal Vision Vs Citizen Participation)、秘密性與公開性(Secrecy Vs Openness)、風險承擔與公共財的監護(Risk-Taking Vs Stewardship of Public Good)之間的沖突,的確是有道理的。筆者也同意泰瑞(Terry,1998)的觀點,經由公共選擇理論,代理人理論等確立的管理主義對於"民主價值"是無益而經不起深究的。現代政府的正當性或合法性必須奠基於足以承擔責任,並能實踐民主社會的價值前提。
3、市場基本教義和對市場機能的不當崇拜管理主義以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基礎,以自利與理性為假定,以演繹推理與計量模型證明市場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至於政府,由於人民對其所有權系分散且不可讓渡,故缺乏加以監督的誘因,加上沒有市場機制予以制衡,因而自利的官員得以罔顧公益,專注於追求個人利益,是故政府效率低下。因此主張公共財貨與服務應交更有效率的市場來提供,減少政府的職能,使政府更加小而美。然而這種市場基本教義(Market Fundamentalism)本身就是天真的、和不符合邏輯的。首先,對市場的過分崇拜忽略了市場的缺陷。經濟學家事實上並不諱談市場經濟的限制,福利經濟學承認市場機能的失調(Market Failure),政府以財政政策與公共政策介入市場,設定官僚體系執行這些政策,以挽救消費者權益,改正因市場機能失調所產生的問題,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晚近的組織經濟學(Organizational Economics)從交易成本切入,了解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限制,間接展現市場與政府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從契約法規權威的建立,財產權的確立,到各種管制政策,都顯示市場權威建立的背後,存在政府介入的需要。其二,市場基本教義也忽略了公部門競爭與完全競爭市場誘因結? 溝牟鉅臁6雜詮
『肆』 經濟現代化為何迫切需要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論文2000字
經濟現代化肯定需要社會治理,因為經濟現代化不僅僅包括經濟的發展,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伍』 求一篇關於經濟方面的3000字小論文~(論點不限)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死」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陸』 要一篇關於經濟與生活的政治論文,1500字
零花錢」不容輕視(政治小論文)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日益富裕起來,孩子們的零花錢便也在不止不覺間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書包,「SONY」的MP3……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上百塊的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看色情錄像、結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中學生的,將給他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首先,會促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第一,吃零食的習慣,尤其是初中學生,一旦身上有了錢,見到喜歡吃的零食便會毫無節制地買。一些學校的校門前就有不少賣零食及飲料的小賣部,周圍還有很多擺地攤的,賣些廉價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經對身體無益了,更何況這種環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無食品。這樣一來,不但浪費了錢,更重要的是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二,浪費的習慣。許多學生自以為有的是錢,所以對很多東西都不珍惜。比如,買了豐盛的午飯一句「沒胃口」就原封不動地「回收」了;早餐的饅頭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給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們會滿不在乎地說:"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錢。"但他卻沒有意識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他瀟瀟灑灑所花的錢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頓幾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擺一桌幾百元,看誰更有風度。現在的孩子誰手裡要是沒幾個零花錢,看著同伴經常拿著錢去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得很,又尷尬的很。這種羨慕、尷尬處理得好那是幸運,若是處理得不好,帶來的後果將不可想像。4月12日江北區一名約7歲的女孩哭喊著要跳樓。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從父母那得到零花錢。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或能換取金錢的一切作為自己的鍾愛。
再次,會給其他人樹立不好的榜樣,給他們的父母造成壓力。有的孩子由於心理還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別的同學有那麼多錢用,於是也向父母要。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錢。我相信,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為了滿足孩子,甚至維護他們的「尊嚴」,他們只好省吃儉用地擠出一點來給孩子。可孩子並不心疼,錢花到不該花的地方,還嫌不夠。
第四,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嚀囑咐,老師的教誨當成「耳邊風」,只懂得吃喝玩樂,腹中卻空空如也。更是忘卻了將來有獨立生活,贍養父母,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前不久,報紙曾經報道,廣州一名14歲的中學生在潛入同字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向同學的母親狂刺38刀實在是慘無人道。
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他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金錢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傷人———家長們對此一定要有充分認識。在處理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家長首先要牢記:零花錢,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養勞動意識。家長可以把零花錢作為一種獎勵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麼家務勞動,學習上取得了什麼成績或進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約定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作為零花錢。讓孩子形成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二是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花錢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就像學游泳一定要親自下水一樣,不讓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錢,他們就學不會合理消費,這對他們以後走上社會,獨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養自立能力。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給孩子零花錢是孩子的「成長需要」。讓孩子自己乘車、買文具、買圖書,其重要意義是通過「購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生活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專家建議,至少在孩子七八歲時,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數額。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如消費、儲蓄等。
零花錢是每個家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何對待「錢」,是人生道德大廈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對零花錢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其成年後道德的形成。作為父母,首先,絕不能在經濟上放縱孩子,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礎上,教會他們如何消費與分配零花錢,掌握一些基本的經濟知識。一句話,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柒』 速求關於《形勢與經濟》的論文,(題目自擬,不少於1500字)謝謝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幾對矛盾,以及新時期新形勢給「形勢與政策」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從加強思想認識,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形式、方法,加強師資建設,建設網路思想政治新型陣地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為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教育;機遇和挑戰;對策
一、「形勢與政策」教育現狀分析
「形勢與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其教學內容包含形勢與政策兩大部分,形勢是國際和國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態勢;政策是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目標和任務而制定的行為准則。政策的制定要以國內外形勢為客觀依據,而形勢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政策的相應調整。身處於不斷變革時代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對形勢和政策的准確理解和把握,沒有心懷祖國、胸裝天下的視野,就有可能走彎路、錯路甚至於死路,要想成才立業是非常困難的。中國首富村、天下第一村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領導村民致富的法寶——「吃透兩頭」、「兩頭一致」,指的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實際,一頭與中央保持一致,一頭與老百姓保持一致,華西村的致富經驗說明了正確認識形勢和准確把握政策的極端重要性。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望成才,他們關注形勢和政策變化的趨勢,積極思考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角色,關心國家、家庭和本人的發展前景,這充分表明大學生也有學會判斷形勢、把握政策的內在需求。但從教學實踐來看,效果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 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幾對矛盾
1. 內在需求與實際效果的矛盾
大學生對正確了解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會生活中被廣泛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具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慾,他們對「形勢與政策」課懷有極高的期望。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一些院校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重視不夠,認為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可有可無的,常常是作為非課堂教學環節設置,最終往往流於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給學生解疑釋惑的作用,學生對這樣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卻步。
2. 形勢復雜與途徑單一的矛盾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路化的發展趨勢下,國際、國內形勢變得異常復雜,並且時時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如何引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五彩紛呈的現實世界裡正確認識形勢,使他們無論面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還是社會思潮湧動,都能夠知行統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一門大學問,難度非常大。但從應對復雜局勢的措施來看,力度明顯不夠,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途徑單一,主要是課堂教學,甚至在一些院校僅僅是通過幾個講座、幾場時事報告會來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既缺乏針對性,又不能保證教育的普遍性和經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3. 時事易變與師資不穩的矛盾
形勢與政策我們天天都在接觸,它也天天都在發展變化,要把難點、熱點、深層次問題講好,教師需要做大量的實際研究比較,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與更新,這就需要教師能潛心鑽研、與時俱進地充實教學內容。而從教學實踐來看,「形勢與政策」課往往由「兩課」教師或學校行政工作人員兼任,由於地位上不受重視、教師精力上的局限及資料上的缺乏,導致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空洞枯燥,這樣的課學生當然不會喜歡。
(二) 新時期新形勢給「形勢與政策」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1. 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多變,熱點、焦點多, 吸引性強,大大豐富了形勢政策教育課的內容,內增了教與學的興趣,師生互動, 教學相長,教育效果將明顯得到提高。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網際網路( Internet)不斷延伸,時空差異與距離不再無法逾越,學生們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外,還可以在另外一個包羅萬象的「虛擬學校」———網際網路上自由掠取信息,遨遊世界,拓寬形勢視野;而且在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已非主體化,他們不再高高在上「灌輸」思想,而是製造、傳播、監控網路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傳授給教育客體———學生。但是網路信息的自由直接傳播,有時難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處理的、抑或人為歪曲的、富有蠱惑性的、帶有分化陰謀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畫面會趁機佔領人的思想,使訪問對象產生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給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2. 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結構與形式的多樣化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使形勢政策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客觀環境、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的競爭觀念、利益觀念、法制觀念等不斷加強,自主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不斷提高。但是, 在「多樣化」的今天, 教育客體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由關注社會到更加關注自身,認知方式注重直觀;二是由關注生活到更加關注生存,價值判斷注重自我。學生從關注昨天的生活質量轉為更加關註明天自身生存的質量。因而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期望、對自身價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這些既提出了形勢政策教育正確引導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勢政策教育要創新的要求。
3.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互動式教學的實現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環境。在這個新的技術環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尋找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 由於網際網路的影響,學習本身的含義將會改變,學習不再是理解與知識的結合,而變為僅僅是獲得信息。長此以往,學生們以信息取代知識,只是學習檢索和照本宣科網上信息,不再學習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識貧乏,分析能力低,價值取向無以把握。
二、加強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若干對策
(一)教學內容上要堅持「精」、「管用」的原則, 注重基礎、把握重點、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內容的選取上突出重點,從可講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適合當前形勢發展,學生最想了解的熱點、難點和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作為要講的內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選取的內容給學生講深講透,讓學生領會並學會運用。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理論武裝青年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勢更要求我們應充分重視並切實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基本的思想觀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紀律觀念教育。 「管用」就是從社會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在思想上、認識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論說教。通過形勢政策課,真正能吸引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發展形勢,起到統一思想、引起共鳴、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
(二)教學形式、方法要靈活、要創新
形勢政策課應多開展一些新聞評述、形勢分析討論、資訊理論文交流評比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並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可輔以音像視聽、參觀等鮮活的形式配合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課堂界限,有針對性地邀請內行專家與學生面對面討論交流。還可以嘗試把形勢政策課引入第二課堂、引入社團,讓學生上講台,教師做點評,使形勢政策課更加生動,更有說服力,效果更好。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眾傳媒手段的變化,特別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迅猛發展,給廣大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網路時代,形勢政策課的載體要不斷創新,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路資源,辦好多媒體教學,嘗試網路教育。在國際上,網上大學也紛紛宣告成立,並以其開放性、資源共享性、靈活性、費用低等一系列優勢贏得學員的廣泛歡迎。
(三)開展研討,加強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樣,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要樹立牢固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敬業精神,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注重互動探究。教師應真正了解教育對象,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實際。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性強,而且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師應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全面、客觀的分析,把握他們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在一些重大「形勢與政策」問題上存在的模糊認識和
『捌』 急求與治安方面有關的論文
這個推薦你在行政法中找找資料,治安問題最法學聯系最緊密的就是行政法了。最容易寫的就是從基本原則或者基本理念入手。
『玖』 有關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的論文1500字左右
我
門,就是,給,
做的,好
『拾』 求關於經濟和金融危機論文,1500字兩篇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
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
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
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
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
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
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
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從美國更深層次來分析原因的話,有以下三點:
一是, 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
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
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
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
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二是,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
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
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
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三是,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
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
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的影響,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中國官方儲備及商業銀行投資的美元資產在本輪危機
中一度暴露於風險中,但總體而言投資損失有限,不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較大沖擊。
具體影響也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
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進口方面:
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
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
的數量。
第二,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
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雖然中長期還是看好美國經濟走強和美元匯率走高,但是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
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第三,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第一個層面是市場信心,美國出大問題的機構相繼破產,給中國的投資者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可以獲得
印證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消息傳來的次日,正值A股結束中秋三天假日開市,滬深兩市銀行板塊全線暴跌,其表現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
容,其中,工商銀行跌9.95%,建設銀行跌9.94%,中國銀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擊之下,滬深兩市銀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過9.0%,
多達8家銀行股跌停。
第四,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
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根據破產文件顯示,雷曼兄弟前30大無抵押債
權人主要是亞洲金融機構,包括日本的Aozora銀行、中央三井信託、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實業銀行、信金中央金庫、國內金融機構中中國銀
行再度被牽涉其中。據報道,雷曼對日本Aozora銀行欠款額達4.62億美元,對瑞穗實業銀行欠款額達3.82億美元,對花旗集團香港子公司欠款額
約為2.75億美元,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主導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中國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
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
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
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