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孔子堅守的君子
⑴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是怎樣堅守這個原則的
這是「闕疑傳疑」的《史記》編纂原則
來源於孔子這句話,《史記》 嚴格遵守這個原則,做到無征不信,疑以傳疑,寧缺毋濫,
如《三代世表》說:「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著其明,疑者闕之。」
《仲尼弟子列傳》編次孔門弟子名字皆來自《論語》,「疑者闕焉」
《周本紀》載西伯在位年數,演《易》八卦為六十四卦的時間,
《老子韓非子列傳》載老子其人與年壽,
《孟子荀卿列傳》載墨子的時代,
都是這樣的,如果你好好讀讀史記,能找到很多文字
孫德謙《太史公書法 載疑》中有詳細描述
⑵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說的君子是指什麼樣的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說的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首次在他的學說中,將君子和小人的含義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並沒有改變。孔子有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一般理解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對待的,和他們關系親近他們就不尊重你,和他們關系疏遠他們又會抱怨。
如放在宗法環境下,應這樣來理解: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們和大宗同屬一個大家庭,雖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處理與小宗之人的關系就很難,和他們親近,他們就會有非分之想要獲得和大宗之人一樣的待遇,疏遠他們又會抱怨不把他們當一家人看。可見這句話的要點在一個「難」字上。
(2)看到了孔子堅守的君子擴展閱讀:
《論語》中有對君子的描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路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隨便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⑶ 文言文閱讀一道題。急
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子貢怒氣發作。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用一個思想貫穿於全部學說。」
以上內容應該是這篇文章核心思想了,在窮困中仍堅守自己的信仰,是君子所為。君子安貧樂道,達觀知命,雖然「無恆產」,但 「有恆心」,所以能夠安守窮困,「貧賤不能移」。小人既「無恆 產」,又「無恆心」,所以,一旦窮困,就會「被辟邪侈,無不為 已」這里說孔子「在陳絕糧」,固然指的是經 濟窮困,但我們理解這段文字卻不應僅僅局限於經濟窮困方面,舉 凡人生挫折,事業坎坷,人到了窮途末路,都可以理解為「窮」的 范圍。而凡是到了這些關頭,君子都應該具有「固窮」的胸襟和氣度,既來之,則安之,走出困境。而不應該「窮斯濫矣」,胡作 非為,鋌而走險或投機取巧,甚至屈態變節,苟且偷生。
說到底,不過是一個人應當如何戰勝逆境,走出困境的問題。 自古雄才多磨難,聖人尚有斷糧餓飯的時候,我們受一點窮困又算得了什麼呢?
主要行為:講誦弦歌不衰 。在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喪家之犬的時候 孔子仍能施教不衰,可謂聖人。
⑷ 論語十則比喻孔子始終能堅守志節的句子是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傲寒而屹立,多麼像在亂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嚴和氣節的人啊!意思是說,年歲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最後萎謝的道理。比喻中仍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 贊同0
⑸ 小古文問題
君子要堅守正義
君子要以仁為本,克己復禮
君子要堅持中庸之道
君子要適度交往,保持距離
君子應該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應忠告善道,適可而止
君子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君子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滿意請採納
⑹ 孔子所謂的君子有九思,是那九思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回疑思問,答忿思難,見得思義。」
九思:看,考慮是否看得清晰;聽,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火發怒,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
《君子有九思》是孔子說的一段話,出自《論語·季氏》。
(6)看到了孔子堅守的君子擴展閱讀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就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參考資料
網路-君子有九思
⑺ 孔子怎麼看待君子的...
孔子首次在他的學說中就將君子和小人的含義增加了道德因素,雖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並沒有改變。如他有一句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現在一般理解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對待的,和他們關系親近,他們就不尊重你;和他們關系疏遠,他們又會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環境下來理解,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理解: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們和大宗同屬一個大家庭,在一個大家庭里,雖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處理和小宗的人的關系就很難,和他們親近,他們就會有非分之想,想獲得和大宗的人一樣的待遇,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抱怨不把他們當一家人看。可見這句話的要點在一個「難」字上。 對君子的論述,孔子還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 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鍾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⑻ 我心目中的君子作文結合孔子的君子之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是曹植筆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那樣豪邁的人?是像意氣風發的李白,在被玄宗賜金放還後,仍能吟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豁達之人?還是魯迅漫筆中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視淋漓的鮮血」的人?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君子?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在我眼中,君子是超塵脫俗的人。
君子超塵脫俗,因為他們擁有打著的心靈境界。
外表美猶如曇花,轉瞬即逝。只有真正的心靈美才能散發迷人的芳香。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辭官歸隱,一心嚮往美好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帶月荷鋤歸,」,那是自然之美。「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劉蘭芝舉身赴清池,寧死也不該嫁,堅守「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承諾,那是執著之美。愛因斯坦一生簡單樸素,稱安逸與享樂與他無緣,不願過豬玀般的生活。他堅信只有「真,善,美」才能照亮他前進的道路。這是一種達者的境界。只有超塵脫俗的人才能到達。拋開復雜的軀殼,留下的就是君子的真正自我。
君子超塵脫俗,因為他們擁有無限奮斗之火。
奮斗,是人一生永不停息的話題。君子,他不會停止前進,奮斗讓他變得更加強大。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一代君王越王勾踐,敗吳之後,在夫差膝前受盡凌辱。但他能忍,為的是能東山再起。奮斗之火讓他心中充滿永不逝去的希望。大丈夫能屈能伸,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依舊是一代霸主。奮斗讓他永不言敗。
⑼ 孔子說君子遠看是嚴肅,近了以後是和藹。求原話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
不知是否為你所需要的原文。
⑽ 孔子的關於君子的名言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專『隱』;未見顏
色而屬言,謂之『瞽』。」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
色而言,謂之『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
人之言。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
難,見得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