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屈原的堅守之路

屈原的堅守之路

發布時間: 2021-01-25 14:31:20

『壹』 屈原在《離騷》中,用什麼表達不怕粉身碎骨堅守自己志向的決心。

您好。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望採納。

『貳』 屈原中"來吾道夫先路"先王之路是用誰舉得例,他的道是怎麼走的

算不上用誰舉例
屈原輔佐楚懷王進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國實現堯舜禹三代盛世。但專是,卻遭到小人讒陷,楚王毀約,屬被疏遠、排除在楚國政壇之外。
屈原是一個鬥士,他的道路是不容污濁的,純粹而真摯,最後不為世俗所容,自沉汨羅江
——以上個人意見,若是問題目答案之類的,請忽視

『叄』 屈原投江殉國概括1000字以內

屈原(約前340一約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個學識淵博、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屈原在擔任大夫和左徒期間,心系蒼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聯齊抗秦。
由於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誣陷,最終導致與楚懷王的疏遠,兩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希望楚懷王和後來執政的頃襄王召回自己,為國盡力,最後在楚國郢都被秦國將領白起攻破之後,他不忍心看著祖國滅亡,投汨羅江自盡。
查看大圖
用生命潛寫了一曲千古悲歌。關於屬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歷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是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四說。
一、殉國說。此說以清代王夫之和現代郭沫若為代表。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嘆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頃襄王不能拚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
據此,現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親眼目睹國家滅亡,故而投江殉國。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寫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他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寫道: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二、殉道說。此說以近人曲沐為代表。他認為「屈原的自殺無非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剛直,是生命在與現實的撞擊中而毀滅」。屈原是出身於華族貴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復存在。
面對楚懷王、頃襄王這樣的昏君,其抱負與志向無法實現,加之群小的讒害,因而憤感不平,屈原是戰國時代應運而生的一位別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於他堅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對自身「內美」、「修能」的不可動搖的認知,義無反顧地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隻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
三、屍諫說。此說以近人王之江為代表。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守備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面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志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有辦法身諫楚王,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
屈原在《離騷》篇末有:「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屍諫,是向彭咸學習而來的。
四、潔身說。屈原為國君昏庸而痛心,不願看著「黨人」亂政,葬送楚國錦綉河山。加之長期放逐,身心交瘁,再無重返朝廷、實施理想「美政」的希望。為了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捍衛自己所畢生追索的理想,終於帶著不盡的遺憾,憤然投身汨羅江中。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曾贊嘆屈原不肯在濁世中苟活,故而「蟬蛻於污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綜觀以上說法,屈原憤然自盡的內因似應是理想破滅後的「絕望」,這樣的死,當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對祖國的責任,而是對現實清醒的認知,是屈原堅守氣節的最終追求。

『肆』 有沒有誰看見過關於屈原的材料閱讀

從《離騷》談屈原的人格美
通過對《離騷》的研讀,人們不難體會到屈原人格的崇高和俊美,及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圍繞著楚國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這兩個重大問題來寫的,就好像一首樂曲中的兩個主旋律,這兩個問題反復出現,不斷地尋求著合理的答案。《離騷》起筆不久就指出了楚國前途的危險:「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之憚殃兮,恐夏輿之敗績。」屈原希望楚王能夠離開幽昧的小路而跟他走上國治民強的大道。因為屈原不但是一位詩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包括兩個方面:對內,他主張「美政」,即舉賢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實行德政,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他主張合縱抗秦,而以德政統一中國。屈原的「美政」集中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盡管屈原執著地堅持由楚國實行統一帶有狹隘性,但是這卻符合勞動人民的利益與願望,而且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戰國時期,七雄紛爭,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首蒙其害的是人民,而救祖國正是為了拯斯民於水火,這在屈原的其他詩歌里也有所反映:「皇天之不純命兮,遵江下以流亡」(《哀郢》)。屈原以深沉的哀痛畫出了一幅國破家殘的流民圖。而「舉賢授能」之目的也正在於減輕人民的苦難;提出「合縱抗秦」也同樣是為了減輕戰爭的威脅與破壞。所以說屈原的「美政」在客觀上與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再說戰國七雄都有可能統一中國,而其中條件較為優越的齊楚秦三國,當時的形勢是:齊國最富,楚國最大,秦國最強,「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戰國策》)。由此觀之,屈原「美政」的提出全在於實現從割據狀態到封建統一國家的建立的過渡,的確反映了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屈原的時代與文藝復興時代有很大相似之處,它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空前巨大進步變革的時代。屈原本人就是為了建立新制度而奔走呼號的,他是走在時代先驅者行列中的歷史人物,他高唱「來吾導夫先路!」並願做棄舊圖新的開路先導。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屈原是一位代表歷史潮流的進步人物,他的「美政」也是符合當時客觀要求的進步主張。正是由於屈原「美政」的進步性,以上官大夫靳尚、子蘭、鄭袖為首的舊勢力才竭力地在楚王面前誣陷他。面對「群臣相女石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戰國策》),國勢如江河日下的情形,從事過政治、「嫻於辭令」而又「明於治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政治家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抱負,同腐朽勢力進行了毫不妥脅的斗爭。
但是,由於楚王昏庸無能,不能體察他的忠誠,反而聽信讒言,任用佞臣,而將屈原放逐,屈原在政治主張得不到採納,而自己處境又極為不佳的境況下,也不肯放棄對「美政」的追求。在冷酷的現實面前,他追求理想之心反而愈加強烈、執著。女須女勸他明哲保身,與世同流合污,放棄理想。對於女須女的勸誡,用屈原自己的話說就是「余焉能忍與此終古!」他認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才是楚國的出路所在。他決心再一次地努力,來挽救楚國危亡的命運。他被一種新的希望鼓舞著,充滿信心地開始了上下求索。他在人間得不到理解,便到天國去求天神。然而,得到的卻是帝昏「依閶闔而望余」的冷漠。既然連天國都無好人,哪裡還會有是非曲直。屈原的第一次求索失望了;但是,屈原並沒有因為上天無路的失望而停止求索,他的可貴之處是能夠在失望中看到光明,在痛苦中不斷地尋求希望。他又懷著渴望的心情去追求古代的美女,盼望以愛的力量消除痛苦,最終改變「哲王不寤」的現狀。他振作精神去「求宓妃之所在」,可是,「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的宓妃驕而無理。故此,屈原只好改變主意棄去而更求他女。他的第二次求索又失望了;屈原看見有女戎國的美女,便托鴆鳥為媒,鴆鳥不肯並且遠離了他。接著他又想托雄鳩為媒,但卻「心猶豫狐疑」。最後轉托鳳凰,然而卻遲了一步而「高辛之先我」。這樣,屈原的第三次求索也失望了;在失望中,他又想趁少康未娶家室之際去追求有虞的兩個女兒,但是因為「理弱而媒拙兮」,他的第四次求索又再一次地失望了。一次次地求索,一次次地失望。無論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他的求索都沒有結果,因而他的理想也沒有實現的機會。所以,苦悶的心情始終得不到解脫,在極度失意的心境下,他又找來靈草、折斷小竹枝而「命靈氛占之」。「靈氛」說「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並勸告屈原「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指出了屈原「去國求女」的出路。屈原聽後「欲從靈氛吉占」,但出於對楚國深摯的愛,他又「心猶豫而孤疑」起來。於是他又去請教「巫咸」,「巫咸」鼓勵他說:「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還是力勸他「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而「去國事君」。最後屈原終於接受了「靈氛」和「巫咸」的勸告,決心遠離楚國到他邦去實現自己的「美政」。「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他探索,他神遊,他奔走,他追求。正當他「抑志而彌節兮,神高馳之邈邈」的時候,忽然在晨曦中看見了故鄉,就連他的仆從和馬也因為眷念故土而悲傷起來,不肯再繼續走下去了。屈原在留楚不能、去楚不忍的激烈矛盾斗爭中,看到「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的情形,覺得還是楚國最親,寧可死去也不願遠離楚地一步。因之,他便採取了最後的斷然措施,用死來披瀝肝膽,顯示自己堅如般石石的一顆愛國忠心。
在《離騷》中,句句都滲透和體現出了這種為祖國矢志獻身的深沉思想和悲壯美。屈原的歸宿正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悲劇命運。詩人屈原的命運既是獨特的,又是普遍的;既是他個性的悲劇,又是他那個時代和人民的悲劇。《離騷》中所體現的代表先進社會力量的美好理想和崇高的人格以及追求理想不屈不撓的求索精神,沖破了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獲得了更高的價值。因為美麗的東西的毀滅,是那高標獨立的個性在現實關系的發展中所必然遭遇的悲劇命運,而今天仍以它的悲壯美震撼著後來人的心扉。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然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屈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垂不朽的「脊樑」。屈原之所以要在「上下求索」之後走上屍諫之路,從現象上看好像是因為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然而從本質上分析,其實質全在於他的愛國憂民。「忠君」則是這一思想內容的表現形式。因為「忠君」與「愛國」密不可分,實在是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正如範文瀾同志所指出的:「國家建立在祖國的土地和被壓迫上面。代表國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在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會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間人姿態來調和兩大敵對階級的沖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壓迫階級。在這種情況下,祖國、國家、君主三者常常混為同一的事物,被統治階級區別不清楚」。「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況下,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愛國行動,一般都表現為愛本族的朝廷與君主」。「以恢復前朝為號召,實際意義是借前朝作象徵來恢復祖國」(《中國通史·緒言》)。統治階級中的愛國志士堅持抗戰,保衛祖國,盡管這種行為在他們的主觀上是對於舊朝舊君的忠愛,但在客觀上卻是與祖國、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那麼,屈原的「忠君」當然就更不是要打倒楚王和推翻統治,而是把「美政」的理想寄託於楚王一身,少則不滿,多則怨恨罷了。在這個問題上,魯迅先生有一段十分精闢而獨到的論述:「其實質,焦大的罵,並非要打倒賈府,倒是要賈府好。不過說主奴如此,賈府就弄不下去了。當然得到的報酬是馬糞。所以這焦大實在是賈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夠作文章,我想,恐怕也會有一篇《離騷》之類」(《偽自由書·言論自由的界限》)。因而,處在戰國七雄紛爭中的屈原,通過「忠君」來表達自己的一腔愛國之心,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了。更何況在戰國時期,君主就是國家的象徵和權力的代表,「忠君」就是為了「愛國」,而要「愛國」就必須做到「忠君」,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宮車覆駕,皇輿敗績簡直就等於亡國,而屈原也正是「恐皇輿之敗績」。所以他才要上下求索,為楚國尋求光明的出路,以致於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理想、殉祖國。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沉的感情」《列寧全集》第20卷第168頁)。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不但接近了人民,而且了解到了人民的苦難和體驗到了國破家亡的悲慘,他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哀嘆。他的痛苦因此而逐漸加深,對統治集團的認識也愈加清醒,同時,追求理想的態度也就更為堅定和強烈。誠然,出身於貴族階層的愛國詩人屈原,其思想往往不可避免地帶有「忠君」的烙印,亦即所謂時代的局限性。他把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希望主要寄託於君主而忽視了人民的力量,這正是感到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甚至飲恨而終的悲劇之根源。但是,屈原憂國憂民的一生,不僅得到了人民的尊敬與同情,而且獲得了生命的最高價值。《離騷》中所體現的屈原這種以身殉國的崇高美德,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不但是我國傳統文學中寶貴的不朽財富,而且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和共同的心理特徵之一。並且成為鼓舞後世之人反抗民族壓迫、追求國家富強與光明前途的巨大精神力量。

『伍』 找屈原一生中所寫過所有流芳百世經典的詞句及翻譯

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九死:泛指死亡多次。本句大意是:即使多改面臨死亡也決不後悔。原詩中,詩人用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堅持高尚品德的決心永不動搖。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堅持某種信仰,至死不悔的決心,也可用於形容有些人意志堅決,生死不移。
《離騷》
雷填填兮雨冥冥。 屈原經典語錄
戰國·屈原《九歌·山鬼》。填填:形容聲音巨大。冥冥:昏暗。本句大意是:雷聲隆隆震耳啊,雨下得地暗天昏。~寫深山雷鳴電閃、風狂雨急的凄厲景象。填填、冥冥這些形容詞現在還在使用。
《九歌·山鬼》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戰國·屈原《漁父》。顏色:主要指面容。憔悴(qiǎocuì樵脆):瘦弱萎靡的樣子。形容:兼指面容及形體。枯槁(gǎo搞):枯瘦羸弱。這兩句大意是:面容灰暗萎靡,形體乾枯瘦弱。這兩句中,「顏色」與「形容」義近,「憔悴」與「枯槁」義近,兩句連用,極言人面黃肌瘦、形銷骨立,從面目到神情都疲憊不堪,萎靡不振。可用於描寫某些人經過艱難困苦的生活折磨或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的外貌。
《漁父》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戰國·屈原《九章·橘頌》。蘇世:蘇,清醒。世,世俗。蘇世,對混濁的世俗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沉淪。橫:橫絕,橫渡。流:順水而流。過兩句大意是:你清醒地超脫世俗,保持了獨立的意志;你頂風破浪橫渡江河.決不隨波逐流。原詩中屈原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謳歌橘樹,表達自己要堅持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節操的決心。這兩句可供引用贊美那些能在惡劣環境中保持美好的情操而決不隨波逐流的人。
《九章·橘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名言
戰國·屈原《楚辭·卜居》。這兩句大意是: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兩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事物的質、量也是相對的。尺對於寸來說,它是長的,但對於丈來說,它卻是短的;寸對於尺來說,它是短的,但對於分、毫來說,它卻是長的。任何事物本身的優勢只存在於某種環境之中,某種條件之下,因而沒有絕對的優勢與劣態。可用於說明事物的相對性,也可用於說明做人的道理,人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所謂盡善盡美,至備無瑕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楚辭·卜居》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戰國·屈原《卜居》。黃鍾:古代的樂器,即青銅編鍾。瓦釜(fū斧):陶器,用普通粘土燒制的鍋子。這兩句大意是:青銅編鍾被毀壞拋棄而不用,反讓瓦鍋作為樂器響如雷鳴。原詩下兩句為「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用~比喻當時楚國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腐朽政治,表達了他對賢士備受壓抑打擊而讒人卻被重用的憤慨。後世多用這個名句形容賢才被斥逐而小人得志的情況。
《卜居》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戰國·屈原《九章·哀郢》。鳥飛返故鄉:古時傳說鳥兒不管飛得多遠,臨死時總要返回它出生的舊巢。首丘:把頭朝向山丘。古時傳說狐狸不管跑得多遠,臨死時必定把頭指向它出生的山丘的方向。這兩句大意是:鳥飛再遠總要返回舊巢,狐狸死時頭必定朝著出生時的山崗。這兩句以禽獸尚且知道戀舊作為襯托,表現了詩人在流放到沅、湘後日夜思念故土---楚國首都的感情。可供引用抒發懷鄉思家的感情,也可以學習這種運用對比、襯托來加強抒情效果的藝術表現手法。
《九章·哀郢》
舊故以想像兮,長太息而掩涕。
戰國·屈原《遠游》。舊故:兼指舊土故國及親朋故友。太息:嘆息。涕:淚。這兩句大意是:思念故土、舊友而馳騁想像啊,長長地嘆息著擦去傷心的淚水。這兩句表達了屈原流放到沅、湘以後,日夜思念楚國首都及留在那裡的親朋舊友,因而極其痛苦、傷感的心情。可用以描寫流落異鄉的人懷鄉思親的感情;如今也可用以表現海峽兩岸的親人互相思戀懷念。
《遠游》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屈原經典語錄
戰國·屈原《離騷》。舉:選拔。授能:把職務交給有才能的人。循:遵守。繩墨:木匠用的工具。頗:偏斜。這兩句大意是:選拔賢才,把職務授給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著繩墨而不偏斜。這兩句用於說明用明人要嚴格地遵守舉賢授能的原則。
《離騷》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遮兩句大意是,壽命與天地一般長久啊,名聲像日月一樣光輝。現多用於歌頌和贊美某些偉大的人物或偉太的功績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九章·涉江》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niǎo鳥):形容微風輕輕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用如動詞,泛起波浪。木葉:樹葉。這兩句大意是:陣陣秋風啊輕輕地吹拂,洞庭湖盪起層層微波啊,黃葉兒片片飄落。這兩句看似純粹寫景,但在這凄清的景色中,卻總讓人覺得隱隱透露出一種綿邈的情思,淡淡的哀愁。可引用描寫洞庭秋色,也可學習、運用這種以景托情或借景言情的手法。
《九歌·湘夫人》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名言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戰國·屈原《遠游》。耿耿:心神不安的樣子。煢煢(qióng窮):孤獨無依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夜裡輾轉反惻難以成眠啊,神魂飄盪無依直到天明。這兩句在原詩中寫屈原想到自己雖一貫光明磊落,為國為民奮斗不息,但總是遭受排擠打擊,因此深感孤獨痛苦,心神不寧,長夜難寐。可用以表現人們陷入重重困難或巨大痛苦之中,心神煩擾、夜不安席的情況。
《遠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戰國·屈原《離騷》。太息:嘆息。掩涕:擦拭眼淚。民生:人生。這是屈原自嘆之詞。一說「民」指楚國廣大人民,認為這句是屈原哀嘆楚國人民多災多難的。這兩句大意是:長長地嘆息啊擦去傷心的淚滴,哀嘆人生之路啊是這樣地艱難!這兩句是屈原想到自己雖一貫修身潔行.卻無辜遭貶而發出的感慨。舊時多用來表現知識分子懷才不遇,感事傷時。現在可用於抒發個人壯志難酬或屢遭挫折的感嘆,也可用於描寫在亂世中人們憂國憂民的嘆息。
《離騷》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備之不立。
戰國·屈原《離騷》。冉冉:漸漸。修名:美名。立:成.樹立。這兩句大意是:年光不再,老已將至,我所擔心的是美名尚未樹立。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具有進步的政治理想,堅貞的高貴品質和正直的人生態度,對祖國有強烈的愛。可惜他生不逢時,受到群小的攻擊和政敵的迫害,在理想完全破滅後投泊羅江而死。~表現了詩人對人生遲暮、修名未立的感慨。現在仍可用於表現老大無成的感嘆。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屈原經典語錄
戰國·屈原《離騷》。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指季節更相替換。這兩句大意是:時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來,更相替換,年復一年。這是屈原有感於日月空流,自己無法施展政治抱負而寫下的傷時名句。名句記述詩人的感受,為抒發懷才不遇的強烈感情張目。~看似客觀描寫,實際上潛蘊著主觀情志,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離騷》
船客與而不進兮,淹回木而凝滯。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容與:行進遲緩、徘徊不前的樣子。淹:停留。回水:迴旋、逆折的水流。凝滯(zhì糟):停滯不前。選兩句大意是:小船猶豫徘徊遲延不進啊,停留在迴旋的水流中凝滯不前。這兩句借逆水行舟的艱難遲緩,暗示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留戀故都、牽掛楚王的憂傷心情。除可供化用以形容人們在離開某人、某地時依依不捨、猶豫遲疑的心情外,這種比附、襯托的手法也值得學習和借鑒,因為它可以使感情的表達含蓄、委婉而富有詩意。
《九章·涉江》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見戰國·屈原《離騷》。惟:思。美人:代指楚王。遲暮:指年老。這兩句大意是:想到那草木的飄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將逐漸老去。這兩句表現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時光易逝,人生無幾,因此深恐楚王不能趁壯盛之年有所作為,完成振興楚國的大業。可供引用抒發對歲月如流、時不我待的感慨。也可用於表達不願默默無聞地蹉跎歲月,而願趁年富力強干出一番事業的迫切心情,有時也單用「美人遲暮」感嘆流光易逝,盛年難再。
《離騷》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屈原名言
見戰國·屈原《離騷》.伏:通「服」,保持。死直:死於正直。固:本來。厚:看重。這兩句大意是: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這本來是前聖先賢所贊許的。~二句是從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重視節操,堅持真理,守正不阿的重要性。詩人認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傳統,為前聖先賢所重視。我們也應發揚光大,以保持清白為榮,以獻身真理為榮。這兩句以詩歌的形式具體闡述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是作者光輝人格的寫照,可用於贊美先賢忠貞的品格,或用以勸勉青年人敢於堅持真理,勇於為真理而獻身。
《離騷》
虎嘯而谷風至兮,龍舉而景雲往。《楚辭》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戰國·屈原《九章·哀郢》。絓(guǎ掛)結:心有牽掛而憂恩郁結。思:心情。蹇(jian簡)產:曲折,不順暢。釋:解開。這兩句大意是:心中的牽掛、憂慮郁結成團難以解開,愁思紆回曲折糾纏重疊不能消去。這兩句在原詩中是表現屈原在首都淪陷後為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而憂慮、痛苦的,可化用以形容各種憂郁,苦悶的心情。
《九章·哀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酲。
戰國·屈原《漁父》。舉世:普天下所有的人。這兩句大意是:人人都污濁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只有我清醒。這兩句在原文中是屈原揭露和指責當時楚國腐朽的統治集團只知道追逐個人的私利,不考慮國家的前途、命運,並表示了自己超拔於流俗之外,不與他們同流合污的態度。後世多用以形容正直、賢達之士在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的時候,能夠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有時也用以形容志士仁人在國家、民族遭到危難之時,能清醒地認識形勢,憂國憂民,而不像一般世人那樣渾渾噩噩。這兩句還可反用其義,用來諷刺那些脫離群眾,自以為很聰明的人。
《漁父》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屈原經典語錄
戰國·屈原《離騷》.民生:人生。樂:愛好.兮:語助詞。余:我。好(hào號)修:愛好修養品德。常:常道。不變的法則。這兩句大意是:人生各自有各自的愛好,我個人獨獨愛好修養純潔的品德並把它作為一貫的准則。這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表白自己堅持修身浩行,不與惡勢力同流台污的詩句。可供論述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時引用.
《離騷》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戰國·屈原《九歌·國殤》。旌(jing晶):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此泛指戰旗。若雲:紛若雲集。矢交墜:取方流矢交加,在陣地上紛紛墜落。這兩句大意是:(戰場上)戰旗遮天蔽日啊,敵人來如雲涌;流矢紛紛墜落啊,戰士們爭先殺敵。這兩句把激戰的場面寫得驚心動魄。把愛國戰士冒著槍林矢雨爭先殺敵的勇敢精神寫得宛然可見。《國殤》不愧為用詩寫戰爭場面的典範,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寫古代征戰場面可以借鑒。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戰國·屈原《九歌·國殤》。操:持。吳戈:吳國所制的戈,以精良著稱。戈,平頭戟(ji濟)。被:同「披」。犀(xi西)甲:以犀牛皮製作的鎧甲。車錯轂(gu古):敵我戰車的輪軸交錯在一起。這兩句大意是:(楚國的戰士們)手持精良的兵器啊,身披犀皮鎧甲,(敵我雙方的)戰車已交錯在一起啊,短兵相接展開一場浴血的廝殺。《國殤》是一篇追悼陣亡將士的悲壯的祭歌。~兩句描寫楚國戰士與敵人車轂變錯,短兵相接,浴血廝殺,奮力拚搏的激戰場面,宛如一幅悲壯的古戰場激戰圖,可藉以描寫古代征戰的場面,歌頌將士英勇奮戰的精神。
《九歌·國殤》
青雲農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屈原名言
戰國·屈原《九歌·東君》。白霓(ni泥):白虹。矢:箭。玉狼:星名,古人認為天狼星是主戰爭、侵掠的惡星。這兩句大意是:您以青雲為上衣啊以白霓為下裳.舉起那長箭啊射落天狼。《東君》是札贊太陽神的樂歌,因為太陽給人類帶來溫暖、光明,因此詩人想像太陽神穿著青雲衣、白霓裳.舉起神箭去射那引起戰爭和災禍的天狼,為人類除害、造福。這兩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和神奇的想像,表達了屈原對光明時憧憬和對邪惡的厭憎。後世人們常引用「舉長矢兮射天狼」或化用其意,表達對入侵之敵的痛恨,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九歌·東君》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莫:這里是「沒有比…更」的意思。本句大意是:世上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活生生地別離。這句可用於形容夫妻或情侶問痛苦分別時的情景,且多用於別後難以再見的情況。
《九歌·少司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後悔。
《離騷》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經典語錄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戰國·屈原《離騷》。眾女:比喻當時楚國的一些奸臣。蛾眉:原義是指女子細黑而彎曲的眉毛,這里泛指美麗的容貌,用以比喻美好的品德。謠諑(zhuó濁):造謠誹謗。淫:淫亂,這里比喻姦邪。這兩句大意是:那些女子嫉妒我的美貌啊,造謠中傷說我生性好淫。這兩句運用了象徵的手法,揭露和譴責當時楚國一幫當權的小人,因嫉妒楚王對詩人的信任,所以用造謠誹謗的手段,來挑撥離間楚王與詩人的關系,達到排擠、打擊詩人的目的。今天可用來比喻或形容有些人因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招致壞人的造謠誹謗,惡意中傷。不過,用時必須嚴格掌握界限,注意把壞人有意讒毀誣蔑、栽贓陷害與有時由於人們暫時不明真相,因而說些閑言碎語的情況區別開來。
《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戰國·屈原《離騷》。朝、夕:互文生義,意為自朝至夕,朝朝暮暮。落英:落花。一說「落」作「始」講,「落英」是秋菊最初開的花。這兩句大意是:我朝朝暮暮飲的是木蘭上墜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屈原以飲露餐菊,食用高潔,比喻自己修身潔行,滑白無瑕。他的作品想像豐富,文辭絢麗,井運用了大量神話傳說和奇妙的比喻,開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先河。
《離騷》
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屈原名言
戰國·屈原《卜居》。蟬翼:蟬的翅膀,喻極輕的東西。千鈞:古以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喻極重的分量。這幾句大意是:社會混濁,是非不清,把蟬翼視為重,把千鈞當作輕。屈原生活在戰國時的楚國,眼看著奸佞小人得勢,賢人君子遭貶,內心萬分憂憤,這幾句以比喻的手法痛心地揭示了這種賢愚不分,忠奸不辨的黑暗現實,對自己懷才不遇深表感嘆。比喻的運用,使作者的意思顯得既易明又含蓄,也使語句含有了更豐富的容量。我們可以學習這種達意的方法,也可以用「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說明輕重顛倒,比喻是非不明,賢愚不分。
《卜居》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九章·涉江》我要堅守正道,毫不猶豫,所以難免終身處在黑暗之中。董道,恪守正道。董,正,作動詞用。重昏,一再陷入黑暗環境。
《九章·涉江》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見戰國·屈原《九章·涉扛》。從俗:隨從世俗。固:本來。終窮:終生窮困。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能改變我的心志去隨從世俗啊,定將愁苦潦倒,終生窮困。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進步政治家,在與權貴的斗爭中受到讒害而被放逐,長期流浪在湖南的沅江、湘江一帶。在遭讒受屈、艱難困苦的流放生活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見《離騷》)。~兩句就是他百折不回的高浩心志的寫照。可用以表現一種在不被理解的艱苦逆境中依舊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獻身精神。
《九章·涉扛》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戰國·屈原《九章》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或過失。你那無私的品行喲,恰可與天地比德。
《九章》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屈原經典語錄
戰國·屈原《偶然作》。這幾句大意是:百兩黃金可以買來駿馬,千兩黃金可以買來美人,萬兩黃金甚至可以買到上等官爵,但是什麼地方能買到青春呢?此名句以一系列例子做鋪墊,著重突出青春韶華的千金難買,從「百金」、「千金」到「萬金」層層遞進,以突出「青春」的無價,再以「何處」反詰,更加強化了青春無價的概念。此名句長於繁筆鋪陳,帶有明顯的民歌特色,故而顯得通俗明晰,易誦易記。
《偶然作》
後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從,更壹志兮。
戰國·楚·屈原《九章·桔頌》後:後土,大地。皇:皇天,天。嘉:美好。徠:來,生來。服:適應。遷:移植。深固:根深蒂固。從:遷從。壹志:心志專一。詩人把桔樹作為「獨立不遷」的高尚人格的象徵。該詩開拓了後世詠物詩的先河。
《九章·桔頌》

『陸』 屈原堅守了什麼

屈原堅守節操,不同流合污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柒』 屈原在《離騷》中,表達「自己堅持理想並願意為之蹈死而不悔」的詩句是什麼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捌』 屈原在汩羅江邊縱身一跳,為多少人樹立了堅守的榜樣為材料寫一篇作文

屈原在汨羅江邊的縱身一跳,喚醒了多少有骨氣的文人,這一跳,為他們樹立了堅守的回榜樣;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答的一躍,警醒了多少固執己見的家長,這一躍,讓他們明白了堅守愛情的力量;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這「守拙」二字,讓多少人明白了堅守品節的高尚。

『玖』 堅守本心,捨生取義,屈原為何要用生命堅持自己的原則

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朱熹曾經在《楚辭集注》中這樣評價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屈原,他是楚國貴族後代,因此在年少的時候接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從小便才華橫溢,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在他早年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在朝廷中擔任三閭大夫一職,主要負責處理朝政事務的同時與其他的國家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

在政治上,他主張任人唯賢,改革法律制度,對外聯合齊國一起抵抗強大的秦國。但是後來卻受到了其他貴族的排擠,被流放至死。


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無疑是成功的。在他的主持下,楚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奈何遭到了頑固勢力的反抗,最後以失敗告終。

而作為一名文學家,他開創了全新的風格,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拾』 《離騷》中表示屈原堅守節操,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什麼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
2《離騷》中的名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3《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4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表現其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6表現其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7表現其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