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教師角色職責

教師角色職責

發布時間: 2021-01-23 10:37:21

A. 教師的角色職能與傳統教學中有何不同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並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倡導的「行動研究」,它是為行動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即這種研究不是在書齋里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B. 教師觀是什麼

教師觀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專行職責所必須具備屬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本節旨在通過對現代教師觀的論述,使教師了解現代教師職責和特點,明確現代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是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教師觀,實現教師角色的准確定位。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作一位符合新世紀素質要求的教師。

(2)教師角色職責擴展閱讀: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C. 教師的概念是什麼

老師是指傳授學生知識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和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有能力的人。
2016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數為1578.2萬人,其中,普通小學專任教師為578.9萬人,初中階段專任教師為348.8萬人,全國幼兒園專任教師數為223.2萬人,全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為5.3萬人,全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73.3萬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為84.0萬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60.2萬人

D. 大學授課老師是管理者嗎從管理職能,管理角色和管理技能這三個角度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個人覺得是教師屬於管理者。
(1)管理者的職能包括計版劃、組織、領導權、控制、創新。教師面對的不是一個學生,所以組織,領導職能就不言而喻了;而教師備課及學校領導對教學的規劃,這體現的就是計劃職能;控制職能主要體現在學校領導對教學進度的跟蹤及學生問的的跟蹤,任課教師對某一門課成在世間進度上的把握,甚至最粗淺的某一堂課時間進度的把握個人覺得也可以歸進去;在新版的概念里,管理者的職能還包括創新,創新教學方式,管理方式,甚至是教育的內容和目的;
(2)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際角色、信息角色、決策角色。這些作為教師來說都是符合的。人際角色主要體現在與學生的溝通,學校老師之間,老師與校外相關問題涉及人員的溝通;信息角色主要體現在再扮演的人際角色的過程中,有些溝通過後的信息是需要傳遞給第三方的,甚至是自己獲得的一手信息在很多時候也需要傳遞給別人;決策角色主要是在各個崗位的教師對自己范圍內的問題負責,需要決定給學生使用什麼樣的教材,由誰來采購,采購誰的作品,怎麼傳授給學生等等;
(3)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技術技能和人際技能就不用贅述了,概念技能也可以從角色得到佐證

E. 說說信息化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職能與傳統教學中有何不同

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人類的學習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其一,信息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改變了學習者對於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其二,信息的廣泛分布與方便獲取改變了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其三,網路的時空不限性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所有這些改變都在表明,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謂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形態。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這種模式的教育正在或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校以及教育改革工作者的主要實踐領域。
一、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之比較
為了達到信息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其教學評價必須要與各種相關的教學要素相適應,從而也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評價迥然不同,其區別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評價目的不同

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於評價學習結果,以便給學生定級或分類。評價通常包含根據外部標准對某種努力的價值、重要性、優點的判斷,並依據這種標准對學生所學到的與沒有學到的進行判斷。為了評價學習結果,傳統的評價往往是正規的、判斷性的。而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是基於學生表現和過程的,用於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學到了什麼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麼技能。這時的評價通常是不正規的、建議性的。

(二)評價標準的制定者不同

傳統評價的標準是根據教學大綱或教師、課程編制者等的意圖制定的,因而對團體學生的評價標準是相對固定且統一的;而信息化教學強調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學生在如何學、學什麼等方面有一定的控制權,教師則起到督促和引導的作用。卡賽特(Csete)和詹(Gentry) (1995)甚至建議使用名詞「學生控制的教學」(learner controlled instruction)來代替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所「控制」的要素中也包括對「評價」的控制。為此,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的標准往往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問題和學生先前的知識、興趣和經驗共同制定的。

(三)對學習資源的關注不同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資源往往是相對固定的教材和輔導材料,因而對於學習資源的評價相對忽視,往往只是在教材和輔導材料等成為產品前,才有由特定學生與教師所實施的檢驗或實驗性質的評價出現。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資源的來源十分廣泛,特別是互聯網在學習中的介入,更使學習資源呈現了取之不竭之勢。然而這些資源的質量跨度是很大的,有一流的精品,也有純粹的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學習目標的資源不僅僅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所要獲得的必備能力之一。因而,在信息化教學評價中,對學習資源的評價受到更廣泛的重視。

(四)學生所獲得的能力不同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他們通過教師的評價被定級或分類,並從評價的反饋中認識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然而,在信息化社會中,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指望他人像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一樣適時地對自己的學習提供評價是不可能的。因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終身學習者,自我評價將是一個必備的技能,培養學生的這種技能本身就是信息化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評價工作的任務之一。

(五)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性不同

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和技術本身就是教學的目標之一,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激勵的作用,正是由於有了評價的參與,學生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因此,評價是鑲嵌在真實任務之中的,評價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是一個進行之中的、嵌入的過程,是整個學習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應該指出的是,雖然信息化的教學評價有著與傳統教學評價的種種不同之處,但在應用上並不是對立的。
二、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原則

在信息化教學中,以下一些評價原則將有助於達到評價目的,進而實現整個教學的目標。

(一)在教學進行前提出期望達到的目標

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的任務往往是真實的,而學生又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和控制權。為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途,在教學進行前,預先通過提供範例、制定量規、簽訂契約(將在本講第三部分給予詳細介紹)等方式使學生對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將是非常有效的。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主動地使自己的工作與任務的預期要求看齊。

(二)評價要基於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學的組織者要盡可能地從「真實的世界」中選擇挑戰和問題,並在評價時關注學生在實際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提問的能力、尋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評價的能力。評價的重點要放在如何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上,而不僅僅是判斷學生的能力如何上。

F. 教師的角色職責主要體現在對()的分析,具體表現在()()()()

教師的責任感主要表現在自覺地()。A:對學生負責B:對學生家長負責C:對教師內集體負責D:對社會負容責
具體表現在1,
堅守工作崗位,搞好本職工作,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堅持教書育人,注重言傳身教;2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一個遵紀守法、團結奮進、勤奮學習、朝氣蓬勃的良好班集體;3關心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負責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深入了解學生,堅持由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原則,精講多練,重點突出,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逐步形成個人教學特色。5結合工作需要,要不斷進修,參與科研、培訓,提高教學各方面的水平,無論是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6關心和愛護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台和學習平台,讓學生真正去學到東西。7指導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讓學生成為「四有」青年,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

G. 談談你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看法

一、鮮明的示範性

韓愈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明確指出了教師的職責,即傳授為人之道,傳授知識,說得具體些,就是教書育人。教師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的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範性。所以,「師者,人之模範」。教師勞動與其他勞動的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教師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識和言行,通過示範的方式去直接影響勞動對象。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任何一名教師,不管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對學生起著示範作用,並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

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之所以具有示範性,還在於小學生善於模仿,具有強烈的「向師性」心理。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對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無一定的分析能力。他們善於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充沛而易於激動;他們的心靈就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塑性很強。這個時期,教師會成為學生模仿的中心人物。在天真的孩子眼裡,教師具有某種權威性,甚至以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教師的威信遠勝於父母。許多教師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學生都在模仿,又因為是向教師學來的,往往就理直氣壯地做下去。教師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模仿對象。

教師的示範性特徵,幾乎表現在小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H. 孩子的教育:老師和家長角色職責該如何劃分

許多家長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我只管孩子的生活。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內子最大的學校,家長容才是學生永遠的老師。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監護人,也要承擔起課後監督孩子學習的責任。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應該將自己從孩子的學習中完全摘出來。家長不應該把孩子的學習交給老師就當起「甩手掌櫃」,老師也不應該強制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家庭作業之中。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負責,這樣孩子的成長才能有一片藍天。

I. 幼兒教師基本工作職責是什麼現代幼兒教師應承擔哪些角色

幼兒園的老師,基本工作職責就是照顧幼兒園的學生,然後教會他們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各種才藝。

J. 明確教師的自責,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

(一)社會代言人的角色

教師是受一定社會委託從事教育活動,為一定的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專業人員,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的「社會代言人」的角色。

作為社會代言人,教師要有為祖國建設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堅定信念,要忠誠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堅守高尚情操,精於教書,勤於育人;發揚奉獻精神,不斷探索,勇於進取,為教育事業貢獻聰明才智。

作為社會代言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社會責任感,始終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盡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閱歷、價值觀、思想感情、個性特點、個人需求,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以維護社會的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為己任。當教師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應當以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為重。

作為社會代言人,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崇高的師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學生。否則,不僅會喪失威信,甚至可能會失去教育人的資格。

(二)教員的角色

教員的角色是教師所表現出來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處於核心的地位,是我國對教師角色最為關注的一項。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為宗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評定學業。這個角色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業務能力。教員應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技巧和知識,用於幫助學生獲得同樣的知識。他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把這些東西教給學生。現代社會中,學生知識源增多,出現了許多「平行學校」,教師作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減少。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功能,有日益增長加強的趨勢。社會對「手持金鑰匙的人」的企望,教育家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告訴學生怎樣和在什麼地方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給他們知識」的呼聲,都是在強調對教員角色指導功能的強化。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這是教師自產生以來就具有的職責。「傳授者」是教師角色的本體職能,人類的文化遺產依賴教師而被一代代地傳播和繼承。教師的這一角色職能雖說因為信息技術的發達而喪失其原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這個職能是不能喪失的。教師在人類文化的傳遞方面自有機器所不可能替代的作用,關鍵是怎樣發揮作用。

(三)學生心靈牽引者的角色

人們之所以對教師尊重,主要還是因為教師是傳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正是欽佩和贊揚教師的這種清貧獻身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和品格,教師的偉大也就顯示不出來了。人們常說教師是「精神上的百萬富翁」,這也正是廣大教師經受得住考驗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時期,同時也是身體發育、知識增長、智能發展的「關鍵期」,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啟發引導,做心靈和人格的培植工作,需要教師依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個性,進行人格教育的整體設計。因為這種原因,英國教育家沛西把教師比喻成塑造學生性格、溝通學生心靈的「思想搬運夫」。

人類靈魂工程師,這是人們送給教師的美稱和贊譽,也是社會的教師的一種職業期待。這種期待突出了教師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強調了教師工作中對學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開發意義,肯定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也含有對教師實際教育能力的估計和評價。教師從這種贊美中除獲得自豪和激勵之外,還應悟出其中角色期待的含義。

教師要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重要的是履行以下兩項職責:

1. 解決人生方向問題。教師對於學生,除了給予知識和訓練技能、發展智力之外,還要教他怎樣做人。這一角色的履行決定了一個教師教育力量的大小和德育工作行為的水平。

這一角色還有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教師行為所獨具的含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政治功能,強調了對接班人的培養,強調教育為未來社會准備一批可靠的建設者,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於這一批人的成長目標、方向、速度、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2. 對學生的思想灌輸和改造。青少年學生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觀察、選擇和吸收進步向上的積極思想,也不乏消極落後的不良成分。新的道德風貌和科學人生觀的形成,都不是自發的,而是靠灌輸和改造力量達到的。當學生政治上出現偏差,品質上有了污點,靈魂上出現扭曲之時,教師要盡園丁的責任矯正之。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除通過主要渠道實施集體教育外,還包括對學生個體成長中思想障礙的疏導。

(四)學生發展策劃者的角色

現代的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希望自己的能力被他人、集體或社會所認可。作為老師應努力挖掘學生身上所體現的良好道德品質,讓學生們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找到人生的坐標。同時,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通過競爭上崗、班幹部輪換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班級中讓學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引導他們在自我管理中,實踐自我教育,促進自我發展,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幸福。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同樣是實施教育的良好契機。

(五)學生心理醫生的角色

在教師眼裡,學生是除了具有血肉之軀,還具有思想感情的「社會人」。學校教育,既要考慮給予學生一個健康的體魄,也要重視給予學生一個美好的心靈。

教師作為一個心理醫療者,重要的、日常的、大量的心理工作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情緒氣氛是學生成長中的一個心理環境,是集體心理氣氛的表現。課堂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氣氛,教師負有很大的責任。傳統教育中的教師對班集體組織理論是不重視的,因此也就忽視了班集體的成員間以及學生集體和教師之間彼此的了解和相容。再者,教師還應是學生個體的心理醫生。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醫療也要及時到位。主要表現是:教師要提供一個能諒解和寬容的氣氛,幫助學生減輕焦慮或緊張,幫助學生獲得心理的需要,給學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教師在扮演多種角色時都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效應。教師不該給學生製造恐怖,而應把他的學生從恐懼、膽怯、缺乏自尊心以及卑微之感中解放出來。

(六)教育教學研究者的角色

教育研究是教師的教育素養轉化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橋梁。在教育素養和教育效果之間,存在著一個加工處理與轉化的復雜過程,這個復雜過程就是教育研究活動。教師的研究活動,其實是很有條件的,「課堂即實驗室」。因此,成熟的教師應是專家型的教師,不僅要有有效的經驗行為,還要有理性的思考,應能解釋、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完善教育實踐,以使自己的見解不斷交流,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僅要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還要體現在自身的專業成果中。

教師的「研究者」角色,是新時期對教師角色的重要的補充。許多的優秀教師之所以成為「優秀」的教師,正是因為他們在教育研究中進行了創造性的勞動。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在這一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傳授什麼知識和怎麼傳授知識要在研究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後才能判斷和確定。一方面教師要有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又要有人的學習的知識、教學論的知識。教育學不再是對人類進行改造的工程學、園藝學,而是人類發展的人學,學習成了專門的領域和學問。教學第一次被作為一種專業。這樣,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人員,被賦予「學者」、「研究者」的職責。

在信息時代,對教師不能再以學生掌握知識多少來衡量其盡職情況,而要看教師是否使學生具有了可以進行終身學習的條件。因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師的新職能:「教師在培養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學習態度上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應激發好奇心,培養自主能力,鼓勵思考的嚴謹性,並為正規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成功創造必要的條件。」這就是教師必須成為「學者」、「研究者」的原因。

(七)教師領導者的角色

「領導者」是從教師角色的社會地位角度提出的教師的新職能。這是創造學習社會的需要。由於學校=教育,轉變為社會=教育這樣一種觀念,變革的焦點必然匯聚到所有的機構及其相互關繫上,而教育的責任就是在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中起到領路的作用。這樣,教師就有了新的使命,領導人的責任。

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重視教師的組織教育教學的努力,把它看成是一個教師自身擁有的決定教育成效的「教育力」。我國教育界所樹立的教師典範,大都是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涌現出來的,都具有突出的組織領導才能。一些學校管理者也認為,管理不好班級的教師,就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師。這是因為在達到學校目標上,教師承擔著的領導行為,有時比教學能力更重要。

(八)教師「榜樣」的角色

教師是社會行為規范的代表,他向成長中的青少年一代展示成人的行為樣式,是學生效仿的楷模。教師的榜樣作用,也構成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角色,在「教育情境」內完成得普遍比較好,比如說在教室里,課堂上,在學校正式的教育活動中,教室十分注意教師的樣子。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這個角色,表現為另一個樣子。比如說私下與學生的談話,有時就不注意教育意義,可能給學生一個很低的思想情調,使學生感到與那個在課堂上宣教倫理道德原則的教師判若兩人,從而大大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力量」。其實,教師的榜樣角色應能經受各種時空的檢驗,在校內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校外是一個模範公民。有些青年教師認為這種要求會限制他們的行為和生活自由。他們認為應當用同其他專門職業的人們同樣的標准來評判他們,允許他們做一個普通的人。當然,對於教師的社會生活細節和個性特徵是不應過分苛求的,但教師所應有的強烈的公民意識,包括國家觀念、法紀觀念、公民權利是不可缺少的。

在平時工作中,學生心理醫生的角色、教育教學研究者的角色、教師領導者的角色這些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把忽視了班集體的成員間以及學生集體和教師之間彼此的了解和相容重視起來;二是為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做好重要的、日常的、大量的心理工作;三是要有有效的經驗行為,還要有理性的思考,應能解釋、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完善教育實踐,以使自己的見解不斷交流,形成經驗材料;四是要研究是否使學生具有了可以進行終身學習的條件;五是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突出的組織領導才能;六是榜樣角色應能經受各種時空的檢驗,在校內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校外是一個模範公民。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