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堅守
A. 與在卑微中堅守光明有關的作文素材
嵇康《廣來陵散》
行刑當日源,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哥哥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從前袁孝尼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廣陵散》並不是嵇康獨作)」說完後,從容就戮。海內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才意識到錯誤並深為後悔。 謝萬將其列為「八賢」之一。 袁宏在《名士傳》中稱嵇康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B. 名仕人傑的竹林七賢為何不入仕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動盪時期,時局變亂,戰亂頻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政局越動盪文化越繁榮。春秋戰國如此,五代十國如此,民國如此,魏晉時期亦是如此。魏晉時期政局雖然動盪,但精神是極自由的,文化是極繁盛的。魏晉有說不完的金戈鐵馬,英雄無悔;魏晉更有道不盡的劍膽琴心,名士風流。這些大名士中最風流倜儻、瀟灑快意的當屬為後世景仰稱道的「竹林七賢」。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入仕呢?上文提到,魏晉是歷史上少有的動盪時期,「竹林七賢」生活的時代是曹魏衰落,司馬氏興起的時代,曹與馬的斗爭非常激烈,仕人稍有不慎就會身首異處。更何況七賢是當時的文人名士,有強大的思想文化號召力,自然是兩大政治集團爭搶的對象。文人名士堅守的道德標準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凜然不屈的傲骨,這傲骨是幾千年來文人精神的所在。寧可折骨,絕不彎腰。真正的文人是可殺不可辱的,嵇康受小人所陷,寧死也不低下高傲的頭顱,臨刑前的一曲《廣陵散》彈得鎮定從容,只有不畏死的人才有如此心境,只有真正的文人才能彈得出此等千古絕唱。
雖然「竹林七賢」結局不一,但他們曾經共同締造的竹林盛會一直被人們傳頌,他們的人格和風骨從未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