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如何堅守傳統文化

如何堅守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1-16 21:32:36

① 我們應如何堅持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①立足社會實踐

② 英語教師如何堅守中國傳統文化陣地

1.提高自身修養,提高漢語言文化素質

中國的英語教師不僅是英美文化的傳授者,更要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英語也是一門語言,在學習過程中,它和漢語言、漢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在教授語法上,比較英語語法和漢語語法,目前漢語學習在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沒有語法內容,這是我們中國中學語文教學的軟肋,英語教師應該承擔起教授漢語語法的重任。把它和英語語法作比較,這不僅可以為學生補上一課,更能使學生容易地掌握語法知識。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漢語言和漢語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漢語文化素養,增強自身中西文化方面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較的高度上,把握英語教學。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中西方文化平等的意識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對其進行比較並講解,有意識地將課本中可以聯想到的內容與中國文化聯系起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

③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人事例

1、李謐青出於藍: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

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2、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3、卧冰求鯉: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5、迷途知返:三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中醫學家叫皇甫謐,他從小就被過繼給叔父,深受寵愛,養成了貪玩厭學的壞習慣。到了17歲,他仍「未通書史」,被人們嘲笑為傻子,叔父和嬸母都很傷心。

一天,嬸母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以此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街上買了一些瓜果獻給嬸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嬸母卻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要是真心孝順,就應該好好兒讀書。」

皇甫謐很慚愧,流著淚表示要改過自新。從此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終於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皇帝聽說他很有學識,想請他去做官,他卻回絕了,並向皇帝借了一車的書回來讀。此後,他一直學以致用,筆耕不輟,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3)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傳統文化

④ 如何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現實、注重人生的實踐理性精神,孕育了中國人深諳智謀三昧的傳統,幾千年來,有關謀略的論著和警語無以數計,有關「智囊」、智慧人物的故事播揚久遠,由此映現出中國人對智術的推崇心態。這一特點反映於中國人的處世風格上,便是:處世待人,慣於深思熟慮,冷靜慎重,周詳細密地計算估量,運用心智。

中國處世之道運用智性,首先表現於中國人把處世作為一門學問加以研究。清人魏禧言:「涉世處即是自己作學問處」,「涉世便是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把處世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操習,自然會有心得,會有總結,進而會有智術的運用,亦即運用心智控制事物的進程,達成有利於自身的預期目標。

中國處世之道中智謀的具體運作,可謂千形萬態。如下略舉數例,可見一斑:

1.以退為進中國人處世,十分強調忍、讓、退一步、吃虧,但這樣做的目標不是使自己利益受損,而是獲得更大利益。洪應明的《菜根譚》指示其中精義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正因為如此,退讓、吃虧的結果是不吃虧,甚至受大益,誠所謂「必有忍,其乃有濟」,「吃小虧佔大便宜」,「忍辱至三公」。

2.以柔勝強以柔勝強的命意前文已有論述,其意義在於通過「守雌」、「貴柔」保存自己,積蓄力量,最終戰勝對方而不會被轉化掉。這無疑也是一種運用心智的處世手段。

3.藏巧示拙《說文》雲:「拙,不巧也」,把自己的巧掩藏起來,對外示以不巧,是中國人心領神會的處世謀略。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這一智術論述甚多。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孫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蘇軾的《賀歐陽修致仕啟》言:「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若用民間大眾的語言來表達,便是「裝蒜」。裝蒜亦即藏巧示拙,其目的是以愚拙的外觀使對方輕視自己,懈怠疏忽,從而保護自己或擊敗對方。這既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手段,也是一種「出手不凡」的兵法。

4.以誠取信誠屬於道德范疇,其內涵是內心誠懇,品性誠實。「以誠取信」則不僅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富於智慧的處世方法,一種通過道德表現使對方信服的手段。中國古代,多有智者以實話實說的誠實謀略達到比巧詐更成功的效果,其中包括的智慧與道德並重的二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5.因人制宜人情世故的復雜性、變異性,使中國人十分注重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心智因人制宜。所謂因人制宜,實際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對什麼人說什麼話。韓非深刻揭示知人達意的重要性說:「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矣。」因此,與人交際,必須掌握對方的心理傾向,對自身語言進行調節,以達到良好效果;二是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三是對不同的情景下的人採取不同的交往態度。如:「對憂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當著矮子,別說矮話」,這些議論顯然深得交際心理學的要諦。

6.知己知彼「知己知彼」作為一項兵法,千古著名,然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並不僅僅用於用兵打仗。呂坤的《呻吟語》說:「知己知彼,不獨是兵法,處人處事,一些少不得底」。金蘭生的《格言聯璧》所說:「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說的是相似的意思。因此,中國人將知人當做處人的首要法則。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充分表現出處世的大智慧。

7.「定、靜、安、慮、得」所謂定、靜、安、慮、得,即鎮定、沉靜、安然、思慮、適當。《呻吟語》說:「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此五個方面的養成,不僅能使人從容應付天下事,而且自然生成一種溫雅和平的大家氣派。其所蘊藏的心智無疑是高水平的,第一流的。

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用智性,事實上是一個難以窮盡的題目,如上所列,僅是千絲一縷,已足可表現中國人在處世之道中運用心智是何等嫻熟,何等精微。

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文化性格,是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生成物,幾千年來,它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處事態度。今天,中國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工程中重建民族文化精神,有理由去改造傳統處世之道的文化性格,使它富於開放性和現代性,然而,這種改造只能是一種傳統的轉型,而不是推倒重來,因為民族文化傳統永遠是該民族生存發達的根。

是什麼道?處世養生之道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梁漱溟被譽為「超標準的健康老人」。他博學多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在儒佛文化的研究上可謂「泰斗」級的人物,有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最後的儒家」。

在他95年的人生歷程中,在一些小事和故事裡,無處不發現在他博學的背後蘊含著養生「處方」。

說起來,梁漱溟從小就羸弱多病。五六歲時,患上了頭暈目眩症,發作起來,天旋地轉,坐立不穩,苦不堪言,只有卧床不動才能得到安寧。

梁漱溟發育也很緩慢,十幾歲時看上去也就五六歲的樣子。七八歲時,他看見別的小朋友玩雙杠得心應手非常開心,他十分羨慕,一時興起,也攀上雙杠玩,誰知兩臂酸軟,力不從心,竟從雙杠上摔下來,摔得不省人事。從此,他再也不敢參加小朋友的蹦跳踢球等強運動量活動了。有時同班同學們一起玩,往往他只能在一旁觀看。由於他不愛活動,卻愛動腦筋,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儼然一個「小老哥」,所以連他的長輩們都擔心他命不長,活不久。

在十四五歲時,他突然對佛經大感興趣起來,到處搜尋佛教經典,苦思苦讀。20歲時,竟想入佛門,由於家人再三勸阻,雖未能出家,但卻開始遵守佛家戒條吃起素來。

當然,他堅持吃素,並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兒子見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為吃驚,問起來,才知道這羊肝原來是醫生開的治病良葯。有時在外就餐,無素菜時,他就只吃葷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煩人家,但自己絕不動葷腥。這一點也能體現他的為人。即使與毛澤東在一起吃飯,也是如此。

一次毛主席在家裡宴請梁漱溟等人。梁先生說:「我是素食者,有一兩樣素菜就成,但你們吃什麼請自便,不礙我的事。」

他吃飯,絕不吃飽,也絕不因食物品種多少和味道好壞而有所增減。他一生未從事體力勞動,食量一生很少,一日三餐飲食總量在230克左右。對於酒是絕少上口的,只因晚年受失眠困擾,時而在臨睡前飲一小杯葡萄酒。平時很少飲茶,更不飲濃茶,而且飲茶量少,一天兩杯就算多的了。在他50歲生日時,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強應付。有人問他:「先生能飲?」他答道:「平日絕不飲,但亦可應酬,多飲似不醉。吾嘗謂:「吃飯是應酬自己,飲酒是應酬人家。」

少吃多動,並持之以恆,這是梁先生的生活規律。他的活動主要有:

靜坐

他從小由於「瘠瘦多病」,又愛動腦,因此從年輕時代,就有失眠之苦。1919年,他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不久,他的失眠症越來越嚴重,不得已只好向蔡先生請假。他來到西直門外的「極樂寺」休養,找到省元老和尚。經他指點以靜坐來治療失眠,效果頗佳,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1956年他到北戴河療養,在劉貴珍氣功師指導下再習靜坐。靜坐可無思無慮,全身放鬆,使身心得到休息。

打太極拳

梁先生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練太極拳後,興致一直很高,一招一式,都認真習練揣摩,從不間斷。而練太極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園、過道他都能靜心習練。

散步

他常說:「俗話講『人老腿先老』,我現在對此深有體會。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要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懶得動,越是要活動。」他信奉百練不如一散之說,認為人進行各種有套路與規范的鍛煉,都必然使大腦處於回憶與思維之中,使人落於被動,惟散步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活動,聽之自然,無所思索,處於主動。去公園暢游,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北京各大公園都有他的足跡。就是在90高齡之後,除外出郊遊需要攙扶外,仍堅持在樓前樓後散步。

自我按摩

這是他數十年來持之以恆的鍛煉項目。每天早上5點左右醒來,就在床上進行。他的按摩步驟是:

1.雙手搓熱兩眼,再搓臉,然後坐起,背靠軟墊。此法可明目、防感冒、防皺。2.以雙手掩雙耳,以食、中指彈擊後枕部,稱之「鳴天鼓」,可防耳聾。3.雙腿放平,低首彎腰以雙手攀足趾,可以伸腰活動筋骨。4.雙手在背後腎腧穴,也稱腰眼,上下搓摩,到熱方止。此舉可生精固陽並防腰痛。5.雙手撫兩膝,球行揉搓,有利於關節活動。6.以雙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可以調脾強身體。7.以雙手分別摩擦兩足底湧泉穴至熱方止,可以通腎氣固真氣。

梁先生到耄耋之年,仍堅持多讀多思,筆耕不輟。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一個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雲:『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後一段歲月。」

梁先生的養生處世之道更得益於他精神上的恬淡無我的境界。他一生光明磊落,寧折不彎,生性淡泊而不趨炎附勢,隨波逐流。他對名利看得很淡。1986年,他的一些學生表示要給他塑像時,他堅決不允:「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舉,切不可行,我斷然拒絕,吾人在世,只當『謙虛謹慎為人民服務』,我與同學諸弟共勉之。有違此旨者,非吾門徒。」他常說:「一個人遇事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郁於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情淡,自長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鍛煉的一項功夫。」

「文革」時他也未能倖免。紅衛兵沖進他的家,不容分說,就翻箱倒櫃,撕字畫,砸古玩,燒圖書。梁家三代珍藏的古書、明清名家書法繪畫以及從戊戌維新到東西文化論戰的各家手札等文物古籍都被付之一炬。還勒令梁先生每日打掃院里院外和廁所,還要他隨時檢查交待自己的「罪行」,不許亂說亂動。然而就是在這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囂聲中,梁先生竟然萌發了繼續研究東方文化的念頭,立即著手撰寫起《儒佛異同論》來。他原先已寫就的一萬余字的手稿及有關資料此時早已化為灰燼,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和豐厚的學識,白天被批鬥,夜晚伏案,奮筆疾書,前後只用了2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達5萬余字的論文。然而天天清晨,他仍堅持散步、打太極拳。「文革」雖然轟轟烈烈,口誅筆伐雖然氣勢洶洶,但並不在他心中。

1974年,在所謂批林批孔運動中,梁先生在全國政協的學習會上拍案而起,公開表明自己「不批孔,但批林」的態度,還為孔子辯誣,秉筆直書,寫了一萬字的《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孔子》的文章,並作了長達8小時的發言,呼籲對孔子要一分為二,不能全盤否定,結果又招來對他的批判斗爭。但他心情平靜,冷眼相對。1976年3月28日他給友人信中說:「我以拒不批孔,受到孤立。但我的態度是獨立思考和表裡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我身體精神並佳,雖年紀八十有三,仍然像六十許人,可以告慰遠方朋友。」在對他長達7個多月、大大小小100餘次批判會中,他每會必到,洗耳恭聽,但卻堅持己見,聲言「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真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

這是一種無我為大,超然物外的胸懷。

他給兒子寫信時談到自己身處險境時的心理:「《人心與人生》等三本書寫成,我乃可以死得;現在則不能死。又今後的中國大局以致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與死,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正如他的孫子梁欽東所說:「祖父一向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看作自己的使命,未完成當努力奮斗時絕不輕生;在他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不能再為世人多做貢獻時也絕不貪生。」

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無我」概括。他的兒子對此有很深的感受:「人的心思和活動往往為達到一己的某些目的所驅動,而從先父那裡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只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他應人之請題字時,常常寫的是「無我為大,有本不窮」八個字。正因為他有恬淡無我的心境,因此面對名利榮辱,都能有一個平衡的心態。梁先生常說:「情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⑤ 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恆。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⑥ 堅守傳統文化的作文帶有題記的怎麼寫

手微微抄地顫抖著,恨憤憤地燃襲燒著,心默默地疼痛著。
拿著報紙,一字又一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這竟然是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為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驚訝,我憤怒,我感到莫大 的恥辱。怎麼可能?怎麼可能?這怎麼可能?兩千多年的攜手相伴,兩千多年的榮辱與共,兩千多年的悲喜交織,難道一瞬間,就這樣被強行撕裂、一筆抹殺了嗎? 難道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廈,就這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嗎?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⑦ 在網路這把雙刃劍下,青年大學生應該怎樣堅守中華傳統文化

其實他從利用他的優勢方面可以不斷的宣傳,做出各種各樣的視頻音樂網站來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青年大學生應該從內心來尊重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是說到意義上的宣傳。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才會去宣傳這個東西,並不是說在別人的要求之下,而且我們可以用自己學會的科學文化知識來改造我們所認為的中華傳統文化,做出我們認為更好的文化,來將中華文化傳統一直傳統下去。

⑧ 留學生如何堅守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更早地出國留學,回接受國際化的教育。可答以想像,在歐美文化中學習、生活的同時,這些「小留學生」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也會相對減少。

「這不意味著留學生只能適應當地文化、拋棄傳統文化,家長還是有很多辦法來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的。」UniversityFirst英國公立預科(簡稱UF)中國辦公室的劉馨遠說,在出發前,家長不妨與孩子共同准備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品,待到達國外後讓孩子贈送給老師、好友,在幫助孩子融入生活的同時,也提升了民族認同感;或者在孩子用英文學習、生活的同時給予一些引導,鼓勵孩子用中文進行一些活動,達到兩種語言文化系統的平衡。

⑨ 如何堅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論文

以身作則。傳統文化三大支柱是儒釋道。堅守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道。

⑩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在新時代自處

中國傳統文化按時間先後依次主要有: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專子》屬;仁、義、禮、智、信;《中庸》) 佛家(《心經》、《地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道家(老子、列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蘭名鈞)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兵家 醫家 社會人道主義(謝周勇)
由於謝周勇創立的社會人道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真正的規律和真理,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到社會人道主義階段,學習、領會好社會人道主義精髓,並靈活運用,就學好、做好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