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堅守良知的翻譯家

堅守良知的翻譯家

發布時間: 2020-11-22 02:16:23

① 有關良知的正面事例

1、求知——自強不息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裡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一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

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裡人不能給他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那一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可以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來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裡窮,不能給他添置一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一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希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

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一二年,我的那雙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

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

2、機智的幽默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北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於是,劉真便請在場的梁實秋上台給同學們講幾句話。

梁實秋本不願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走上講台,掛著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台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准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

話不尋常,引起全場鬨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3、做好了,就是機會

有一個名叫艾倫的孩子,9歲時在祖父的農場時里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撿牧場上的牛糞餅。一般的孩子嫌這份活兒臟,都不願做,而艾倫卻幹得好極了。

由於他撿牛糞餅表現出色。祖父給了他一個嚮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馬匹。這件事深深影響了小艾倫,使他堅信這樣一則人生信條:手頭的工作無論多麼低賤,只要做好了,就是機會。

長大後,他從每星期掙1美元的肉鋪幫工做起。這份工作雖然低微且工作條件惡劣,但他幹得很出色,因為他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信條:做好了,就是機會。

後來,他成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聯社記者。再後來,他又成為年薪150多萬美的首度執行官。

4、必須成為總統

法國總統薩科齊,1955年1月28日出身於法國巴黎的一個移民家庭,從小就遭受別人的歧視和嘲笑。10歲那年的一天,他騎著自己心愛的山地車在郊外瀟灑地穿梭。

正當他得意時,幾個小孩攔住他,一把奪過他的山地車,猛地摔在地上,還指著他的鼻子說:「你這個外來的小崽子,不配騎山地車!」

晚上,他在日記本上寫道:「我不是想成為總統,而是我必須成為總統。」

15歲時,因家庭貧困,薩科齊告別了學校。以後的幾年間,他放過羊,當過樂隊號手,做過泥瓦匠,糖廠工人等。他哭過,泄氣過,但從沒有退縮過。後來,他通過半工半讀考上了巴黎政治學院。結業後,又與校友一起做生意。在生意場上打拚了10年後,他毅然離開,走上了從政之路。

1983年,年僅28歲的薩科齊當選巴黎郊區訥伊市市長,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市長。2007年5月,在法國總統大選中,薩科齊勝出,當選為新一任法國總統。他也終於圓了心中的總統夢。

5、球王喬丹

籃球上帝喬丹在一次中國之行中,拒絕乘坐主辦方為他提供的賓士、寶馬,而是點名要了美國的道奇山羊。原來喬丹有一條重要的商業原則,那就是「做廣告從來只做美國貨」,因為,座駕事件與「尊嚴」息息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說,球場外的喬丹給崇拜他的那些青少年們上了堂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課,這才是一個「星」真正的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

相反,我們的各種「星」們,同樣作為青少年們頂禮膜拜的偶像,他們的表現又如何呢?我們知道有的歌星歌唱得不怎麼樣,卻熱衷於把奇形怪態遁入極端;有些影星不在表演上下功夫,卻老是以緋聞來炒作自己。

還有那些所謂的足球明星,球踢得極爛,可酗酒、打架等丑聞不斷。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我們的「星」們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不是應該好好學學人家喬丹呢?

堅守良知、摯愛的意思

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要做違背良心的事情,真誠的愛護身邊的人。

③ "魯迅堅守良知,'給中國撥開了一方明凈的天空';……

這段話巧妙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魯迅先生用筆桿子來革命,林則徐捍衛民族,叢飛身殘志堅做善事的故事,強有力的表現出良知的偉大力量,引導人們揚帆遠航!

④ 有關堅守良知的名人事例

有關堅守良知的偉人是咧

⑤ 堅守良心的名人名事

吳冠中:整個社會都浮躁 要有人說真話
2010年6月25日23點57分,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遵照先生生前遺願,將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

「除了具備藝術天分外,對於工作十分敬業和勤奮,像一個戰士,他是中國20世紀藝術史上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包林說。

剛直的老人:「總要有人把真話說出來」

吳冠中的得意門生、畫家趙士英認為,魯迅先生的精神給吳冠中以極大的啟迪。「吳先生非常崇拜魯迅,他說魯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親,他要做一個有脊樑的中國文人。」

2007年,吳冠中「以獎代養」、「取消美協、畫院」等言論激起軒然大波。雖然在生活中淡泊名利,但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事情,吳冠中依然是藝術家脾氣,痛陳利弊。

「美協機構很龐大,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術沒關系,他們靠國家的錢生存,再拿著這個牌子去抓錢。」吳冠中當年接受采訪時,炮轟美協和畫院,指出體制弊端。吳冠中指出,當下很多畫家千方百計地與美協官員拉關系,進入美協後努力獲得一個頭銜,再把畫價炒上去。

吳冠中當時有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美術比非洲還落後」。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家都是苦難中成長的,社會是不養詩人、畫家的,藝術家沒有吃過苦、沒有感情和心靈的波動是成長不起來的。

而對於自己的畫作屢屢拍出天價,吳冠中自己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指出,所謂的拍賣天價,都是很多收藏者為了盈利、套現,聯合拍賣行、買家一起炒出來的。

「我90歲了,我要把想說的話說完,總要有人把真話說出來。我年紀大了,沒什麼顧忌了。」吳冠中說。

平民藝術家畫作超千萬元,書房僅五平米

吳冠中畫作一向是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寵兒」,拍賣價格屢屢創出新高,甚至高達數千萬元。2010胡潤藝術榜上,91歲的吳冠中以2.2億元排名第二。

這樣一位作品屢屢拍出天價的畫家,卻過著簡朴的平民生活。

吳冠中生活在北京方庄小區附近一處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居民樓里。在吳冠中不足五平方米的書房裡,除了靠牆兩個裝滿畫冊和書籍的鐵架子,就是臨窗一張比課桌略大的書桌和一張椅子。椅子拉開就幾乎頂到了書架。

對藝術一絲不苟,對名利特別淡泊,這是吳冠中留給弟子的最深刻印象。

「吳先生在生活中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非常簡朴。理發就在馬路邊的攤子上,五角錢就理完了。」趙士英提起這些欷歔不已。晚年生活一邊創作,一邊毀畫

吳冠中晚年在家裡常常抽空做這樣的功課:一邊作畫,一邊把不滿意的舊作毀掉。盡管他的畫在市場上寸紙寸金,在拍賣行里打破了在世畫家中的作品最高價,卻有好幾百幅浸染著自己血汗的畫在他的眼皮底下化為灰燼。畫在紙上的墨彩、水彩、水粉畫可撕得粉碎,繪在布上的油畫只能用剪刀剪成碎片,繪在三合板上的需用油畫顏料塗蓋。

有一次,一位新加坡著名攝影師來訪,正碰上吳冠中和家人焚燒一批已裱過的水墨畫,足足有200多幅,堆得像座小山。他按動快門把這個焚燒場面搶拍了下來,並將照片在國外發表了,引起國際上的震撼。

愛心人士「我的作品應該屬於國家」

「我的作品應該屬於國家。」吳冠中常常這么說。「很多藝術家的子女為了爭畫會產生很大的矛盾,但吳先生只給自己的子女選了幾幅作品做紀念,其他的都捐出去了。」趙士英說。

2009年,吳冠中畫作《北國風光》在北京嘉德秋拍「新中國美術」夜場中以3024萬元成交。此畫拍賣所得將全部用於桑梓助學基金會資助特困大學生就學。

就在吳冠中先生逝世當天,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中國當代畫家吳冠中再贈五幅水墨作品給香港藝術館作永久收藏。

吳冠中的兒子吳可雨表示,雖然父親的畫作在市場上價格很高,但他最大的心願和追求是讓大家欣賞其畫作,因此堅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選擇捐給公立博物館。

⑥ 古詩《致良知》的翻譯

外國是否有詩文名為《致良知》,不太了解;中國古詩裡面沒有詩文名為《專致良知》,致良知屬學說是我國明朝儒學家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致良知思想在心學著作《傳習錄》中有較詳盡的論述。傳習錄原典+譯文網上很容易下載的,如果網上下載不方便的話,可以把郵箱留給我,晚上我把文件發給你。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⑦ 有關良知的名言、事例(急)

一:
山間公路上三名持槍歹徙居然盯上 漂亮的女司機,強迫中巴停下,要帶女司機下車去「玩玩」,女司機情急呼救,全車乘客噤若寒蟬。
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應聲奮起,卻被打傷在地。男子氣極.奮起大呼全車人制止暴行,卻無人響應.任憑女司機被拖至山林草叢。半個時辰後,三歹徒與衣衫不整的女司機歸來。車又將行.女司機要破打傷流血的瘦弱男子」下車。 男子不肯,倔持起來。「喂,你下車吧,
我的車不拉你!」中年男子急了,說:「你這人怎麼不講道理,我想救你還錯嗎?」「你救我?你救我什麼了?」女司機矢口否認,引得幾個乘客竊笑。中年男子氣極,恨自已身無大俠之力!救人未救成,可也不該得此亡被驅逐下車的結果呀,他堅決不下。「再說我買票了,我有權坐車!」女司機揚起臉無情地說:「不下車,我就不開。」 沒想到的是,滿車剛才還對暴行熟視無睹的乘客們.卻卻如剛剛睡醒般,齊心協力地勸那男子下車:「你快下去吧,我們還有事呢,耽擱不 起!」有幾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這中年男子下車,使人想起莫泊桑筆 下《羊脂球》.里的情節。三個歹徒咧著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個黑皮無賴毫不知恥地說:「 哥們把她玩恣了!」另外兩個歹徒也胡言亂語:「她是我對象,關你屁事!」一場爭吵,直到那男子的行李從車窗扔出,他隨後被推搡而下。 汽車又平穩地行駛在山路上,女司機掠了一下頭發,按響了錄音機。車快到山頂,拐過彎去就要下山了,車左側是劈山開的路,右側是百丈懸崖。汽車悄悄地加速了,女司機臉上十分平靜,雙手緊握著
方向盤,眼睛裡淌出晶瑩的淚水。一歹徒似乎覺察到了什麼,說:「慢點開,慢點開, 你他媽的想干什麼?」女司機並不說話,車速越來越快。歹徒企圖撲上去搶方向盤,汽車
卻像離弦的箭向懸崖沖去......
第二天,當地報紙報道:伏虎山區昨日發生慘禍,一中巴摔下山崖。車上司機和十三名乘客無一生還。半路被趕下車的中年人看到報紙
哭了。誰也不知道他哭什麼,為什麼哭。

二:
兒子拉著媽媽的手問:媽媽,人死了,會進天堂嗎?
媽媽想了想回答:傳說中有天堂和地獄之分,有的人可以進天堂,有的人只能進地獄。
兒子:媽媽天堂什麼樣啊?
媽媽: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吧!也是人們嚮往的美好的地方。
兒子:媽媽,我死了能進天堂嗎?
媽媽:凡是好人、善良的人都可以進天堂,那些壞人就只能進可怕的地獄,你從現在開始就做一個好孩子,而且一輩子要做好事的話,就會進天堂的。
兒子:哦,我知道了,我一輩子做好事就可以進天堂了,(兒子開始高興了)然後又問媽媽你會進天堂嗎?
媽媽:媽媽也從現在努力做一輩子好事,爭取進天堂,好吧?!
兒子:你是不是比我先進天堂呀?
媽媽:是呀!
兒子:你比我早進天堂,等我進去的時候,都很長時間了,媽媽你還會認出我嗎?(兒子的眼睛紅了)
媽媽的眼淚一下涌了出來,悄悄拭去淚痕,蹲下抱了抱兒子,說:會呀!
兒子:你怎麼能認出我呢?
媽媽:因為你是媽媽的兒子,媽媽對你的愛還有你對媽媽的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我們相互能夠認出對方呀。
兒子:哦,這種神奇的力量能讓我們認出來。(兒子的小臉不再凝重了,好象有點放心了)
媽媽:傳說中還有輪回,人死了以後,可以再投胎從新從嬰兒開始成長,媽媽會先進入輪回,你後進入輪回。到時候可能就不是我當你的媽媽了。
兒子:(又開始緊張)不行,你還要當我的媽媽。
媽媽:那要碰不上怎麼辦?
兒子:你不是說我們有一種愛的神奇的力量可以找到對方嗎?
媽媽:哦,媽媽忘了,是的,我們可以約定到什麼地方去找對方,可以告訴對方自己的標志。
兒子:好的,那爸爸能進入天堂嗎?
媽媽:告訴爸爸,讓他也開始努力做一輩子的好人,爭取進入天堂,好嗎?
兒子:好的,我要咱們三個人在一起。
媽媽吸了吸鼻子眼眶又濕潤了。
兒子:媽媽,你哭了?
媽媽拍了拍兒子的頭:沒有!
兒子:我怎麼看見你眼睛亮晶晶的?
媽媽笑了:沒有,是風把媽媽的眼睛吹了。
說完媽媽緊握著兒子的小手,往家的方向走去

三:
從前,有一個賭徒。他天天泡在賭場里和別人賭博。終於有一天,他輸的傾家盪產,再也沒有資本去和別人賭了。可是,他還想賭!賭場里的人跟他說,要賭也可以,拿**的心來賭!於是他跑回了家,對娘說,娘啊,我輸的一無所有了,可是我不甘心啊,讓我拿你的心去和別人賭吧!娘聽了,老淚縱橫,她揮了揮手,兒啊,如果用娘的心能換你回頭,那你就拿去吧…!兒子真的將娘的心挖了出來,他捧著娘的心向賭場跑去,腳下的一塊石頭把他絆倒了,娘的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這時,娘的心說話了:「兒啊,摔疼了嗎……」

四:
〔削足之刑〕
小時候,我家隔壁住著一個老兵,他養了一隻十多歲的老狗,叫小黃,附近的小朋友都喜歡和它玩。有一天我經過隔壁,看到小黃躺在地上抽搐著 ?上前一看,它的四隻腳掌已被剁掉!血流滿地。我趕快回去告訴媽媽,媽媽很生氣的去罵那個老芋仔,說他沒良心,沒人性,對養了那麼多年,那麼忠心的狗,還下這樣的毒手!原來那老兵想反正這狗那麼老也快死了,不如先把它宰掉。因為狗肉要先放血再燉比較好吃,所以就把它腳給剁了,讓它血慢慢流光!我一輩子記得小黃的眼神,它哀求的看著主人,拚命掙扎想站起來,但是傷口一 碰到地就痛得倒下。它就一直看著主人,希望主人救它,目光未曾離開主人一眼。那種臨死還相信主人,哀求主人的眼神讓我永遠忘不了……。到底什麼才是人類所謂的人性與情感呢?對於這一些人,我看不出來……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反映

良知

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成為非作惡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麼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個人都要堅守良知。
堅守良知
教育家陶行之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成為非作惡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麼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個人都要堅守良知。
蘇武牧羊19年,吞氈嚙雪、歷盡艱辛,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終成千古佳話。人民警察任長霞盡忠職守,最終為了自己心中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她的名字,將永遠牢牢鐫刻在人們的心中。尾山宏:一位70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追問。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跨越國家和民族的正義力量,這力量啟示著人們,在捍衛正義的道路上,人們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義響在心中的聲音。
是什麼讓他們頂著如此巨大的壓力,也要孤注一擲呢?只因那胸中的一抹良知。因有良知,李白怒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因有良知,於謙 吶喊「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因有良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隨處凡塵,心境卻高,操而能守,質朴情真。陶淵明身處東晉亂世之秋,官場腐敗,民心不穩,作為讀書人的代表陶淵明,卻能處亂世而操守情,由於看不慣官場腐敗,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田,返璞歸真,恪守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骨氣和氣節,實在是難能可貴。
陶淵明能旁無他物,堅守情操,貴在心態平和,能心遠地自偏。堅守良知,不為富貴所淫,實在是後世學習之楷模。一生貧窮的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污,歸隱山田,其精神境界又是何等豁達。目視今日,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超凡脫俗,身居廟堂之高而不思百姓之疾苦,讀萬卷書卻不能為百姓而立言者,又是何其之多!
然而,當今社會,良知缺失,道德敗壞之事亦是屢見不鮮。「范跑跑」在四川大地震中,不顧學生的生命危險「臨陣脫逃」,這種行為不僅有悖於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一種良知的喪失!不良產家見利忘義,製造假貨坑害消費者。最有名的當屬「三鹿奶粉事件」了,只是因為這些假奶粉,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
郭沫若先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而現在,難道我們已經瀕臨「淪亡」了嗎?不!我們要找回那缺失了的良知。堅守良知,就是堅守希望,讓心中常存一分熱情,讓素養多留一分寬容,讓記憶煥發一分快樂,讓歲月留駐一些感嘆!

⑧ 什麼是堅守良知

知己所做,明己所做,悅己所做,守護初心
是謂堅守良知。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如是而已。願您能夠堅守良知!紫悅瓊華敬奉。

⑨ 對古詩《致良知》的翻譯。

沒有《致良知》這首古詩。

一、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1、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2、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3、《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4、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5、「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6、「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⑩ 中國的翻譯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一、嚴復

嚴復是中國近代翻譯史上學貫中西、劃時代意義的翻譯家,也是我國首創完整翻譯標準的先驅者。嚴復吸收了中國古代佛經翻譯思想的精髓,並結合自己的翻譯實踐經驗,在《天演論》譯例言里鮮明地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准。

主要翻譯作品: 《救亡決論》, 《天演論》 (赫胥黎),《原富》(亞當·斯密),《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二、許淵沖

許淵沖說過:"理論來自實踐,又要受到實踐的檢驗。」他正是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集畢生翻譯之經驗加以發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譯理論"優化論",用"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這十個字加以概括。

他以古稀之年參與翻譯普魯斯特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獨自翻譯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湯達的《紅與黑》,到78歲時還出版了羅曼·羅蘭篇幅浩繁的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托夫》。英文譯著主要有《西廂記》、《詩經》、《宋詞三百首》、《楚辭》、《中國古詩詞六百首》、《漢魏六朝詩一百五十首》、《元明清詩一百五十首》、《唐詩三百首》和《新編千家詩》)等。

三、郭沫若

郭沫若的翻譯實踐從1919年翻譯歌德的《浮士德》開始,一直到1947年結束,歷時約三十年的時間。在翻譯理論方面,郭沫若信奉嚴復的翻譯標准(信、達、雅),但他更強調「雅」。就「直譯」和「意譯」的劃分而言,他傾向「意譯」。郭沫若「意譯」傾向和對「雅」的強調主要體現在他的詩歌翻譯實踐中。另外,他在譯詩理論方面堅持「詩人譯詩,以詩譯詩」的觀點,並提出了「風韻譯」 的詩歌翻譯方法。

翻譯作品有: 《菌夢湖》(小說)德國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 、《浮士德》(詩)德國 、《石炭王》(小說)美國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