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張巡憑著和堅守

張巡憑著和堅守

發布時間: 2021-01-11 18:37:52

❶ 張巡守睢陽文言文翻譯

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後,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有一日,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在城頭巡視,叛軍看到,一起放箭,雷萬春一不留神,臉上中了六箭。但為安定軍心,巋然不動。令狐潮以為張巡又是拿個什麼木頭人來騙他,叫來探子一打聽,大驚,在城下對張巡說道:「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命令將士出城猛沖,令狐潮忙逃,守軍俘獲叛將十四名,殺死一百多人,大獲勝利。
張巡守軍不過一千多,而叛軍總在幾萬人。但就這樣堅持守了一年。直到一天,張巡接到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派人送來的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領兵十三萬,來攻睢陽,請他馬上援救。
張巡趕到睢陽,與許遠兵合一處,不過六千餘人。許遠雖官職更高,但知道張巡善兵,就請張巡來指揮守城。雖說雙方兵力懸殊,但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了十六天,俘獲敵將六十多人,殲滅兩萬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團團圍住。形勢越來越危急。
一天晚上,張巡叫士兵擂起戰鼓。城外叛軍聽到鼓聲,連忙擺開陣勢,准備迎戰。等到天亮,卻還是沒見守軍出來。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內眺望,只見城裡靜悄悄,沒什麼動靜,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軍緊張了一宿,都倒頭睡去。就在這時,張巡和雷萬春、南霽雲等十幾名將領,各帶領五十名騎兵,同時從各個城門殺出,分路猛沖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頓時大亂,又被守軍殺了五千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時射殺他,但尹子奇平時上陣,總讓幾個人和他一樣的打扮,無法分辨。有一次,兩軍對陣時,張巡命士兵把一隻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叛軍士兵拾到這箭,以為城裡的箭用光,急上前報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剛拿到手,城頭上的張巡吩咐身邊的南霽雲箭射尹子奇。南霽雲一箭過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頓時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沖殺,又打了個大勝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罷休。把睢陽圍的更緊。城外的叛軍越聚越多,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還斷了糧食,士兵們連樹皮、茶葉和紙張都吃,一個接一個餓倒。 無奈之下,張巡只好派南霽雲帶領三十名騎兵重出重圍,向臨淮(今江蘇睢寧西北)守將賀蘭進明借兵。
賀蘭進明害怕叛軍,不願出兵救睢陽。但他愛惜南霽雲勇猛,召集手下設宴招待南霽雲,想留下南霽雲為自己所用。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不肯借兵,哪裡有心吃飯?他咬下自己一個手指,流著眼淚說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為來此的見證。 南霽雲離開臨淮,又從別處借兵三千,回到睢陽。被叛軍發現,一場血戰之後,才進了睢陽。張巡和許遠知道沒有借到兵,兩人反復商量後,認為睢陽乃江淮屏障。為阻止叛軍南下,惟有死守睢陽。
城裡糧食沒了,就吃樹皮,吃戰馬,連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裡所有的將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無希望,也沒有一個人叛逃。
到十月中旬,在疾病和飢餓又沒有外援的惡劣情況下,守城的將士們已失去戰鬥力,眼睜睜地看著叛軍翻牆入城,卻沒有一個人有力氣起來抵抗,睢陽城終於陷落。
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等人寧死不屈,均被尹子奇殺害。但尹子奇也在之後不幾天便被唐軍打敗,全軍覆沒,尹子奇被殺示眾。十二月,天下暫告平定,唐肅宗追封死難的功臣。後來,到唐僖宗時,又將張巡、許遠、南霽雲的畫像移入凌煙閣,供後人祭典。

❷ 韓愈為什麼說張巡守一城而捍天下

安史來之亂初期,叛軍攻勢凌厲,氣焰源囂張,唐軍則屢遭敗績,形勢危殆。
在這種局面下,張巡、許遠以萬余部眾堅守孤城睢陽,抗擊強大的敵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勢」,為日後唐軍的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盡管最終英勇犧牲,但他們的氣概和功績,可歌可泣,深受人們景仰。平亂以後,朝中有人利用張巡兒子的幼稚,散布謠言,混淆視聽,以為藩鎮割據勢力張目。
韓愈對此憤慨萬分。他寫作《張中丞傳後敘》,稱他「一城而捍天下」。既是補李翰所為《張巡傳》之缺憾,更是為了說明事實真相,駁斥小人謬論,歌頌英雄以宏揚正氣,打擊邪惡以維護朝廷政權的統一。
韓愈之所以稱張巡「守一城而捍天下」,其實就是為張巡辟謠,還有就是宣揚他的功績。
張巡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❸ 李翰的<張巡傳>原文及翻譯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與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李翰所寫的《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缺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李翰因文章自許,寫這篇傳記也很詳細周密。然而仍遺憾有遺漏:沒有為許遠立傳,又不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許遠雖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打開城門接納張巡,職位本在張巡之上,卻把指揮的權力交給他而處於他領導之下,沒有懷疑和猜忌,最終與張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雎陽城陷落而被俘獲,與張巡死的時間前後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們父親的志向,認為張巡被殺而許遠成了俘虜,便懷疑是怕死而用言辭向敵人降服了。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許遠真的怕死,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住那小小的地盤,吃他所愛之人的肉,來抗擊敵人而不投降呢?

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當他在圍城中堅守時,城外沒有一點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國家與君主而已,而敵人告訴說唐朝已亡了,國君已不在了。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許遠眼看救援的軍隊不到,而叛軍卻越來越多,必定會認為他們的話是真的。外面毫無可待而還在拚命守城,人吃人將要吃光,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計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許遠不怕死是很清楚啦。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獨蒙受羞愧恥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唉!難道說像許遠這樣賢明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

議論的人又說許遠與張巡分守雎陽城,城池的陷落,從許遠所分守的地方開始的,用這個責罵許遠。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這種論調又跟兒童的見識沒有什麼兩樣。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臟六腑必定有先患那種病的,拉繩子而拉斷它,繩子的斷絕必定有一個地方。

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之美如是哉!

旁觀的人看到它這樣,就跟著歸罪它(先患病的臟腑和繩斷之處),也太不通達事理了。小人喜歡發議論,不樂於成全別人的美名就是這樣啊!

人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像張巡、許遠所成就的事業,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遭非議,其他人,還說什麼呢?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當許、張二公初守雎陽時,怎能料到別人最終不來救援,因而拋棄城池預先逃跑呢?假如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敵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好處呢?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

等到他們終無救援而又困難到極點時,帶領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疲弱的殘余士兵,即使想離開,也一定達不到目的,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憑著張、許二公的賢明,他們考慮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衛著整個天下,憑著千百名越戰越少的士乓,抗擊著日益增加的百萬敵軍,掩護江淮大地,阻止了敵人的攻勢,國家沒有滅亡,是誰的功勞呢?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在那個時候,棄城逃跑貪圖活命的人,不能一個兩個地數;擁有強大的軍隊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不追究議處這些人,反而指責張許二公以死來守,也可見那些自附於叛逆亂臣,編造誇大失實邪說而幫助叛逆之賊攻擊(張、許等英雄)啊。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我曾經在汴、徐二州的節度幕府任職,經常來往於兩州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雲: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

去祭奠過,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當時的故事。說:南霧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兵

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賀蘭忌妒張巡許遠的聲望功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

喜歡南霧雲勇敢豪壯,不聽他的話,硬要留他,准備酒席與歌舞,請南霽雲入座。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雎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霽雲慷慨激昂地說:「我來的時候,雎陽的人沒飯吃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嚨!」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於是拔出佩刀斬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看。在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激昂地為南霽雲流下眼淚。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霽雲知道賀蘭終究沒有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賓士而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快要出城,抽出箭來射佛寺的寶塔,箭的半截射進了它上邊的磚中,說:「我回去擊敗叛逆,一定要消滅賀蘭,這支箭用來作標記!。」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我在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來互相談論。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未應。

城破以後,叛軍用刀威脅迫降張巡,張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備殺死他;又迫降南霽雲,霽雲沒有回答。

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

張巡呼喊霽雲道:「南八,男子漢一死罷了,不可為不義之人所屈服!」

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霽雲笑著說:「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有話,我怎敢不為國捐軀!」於是就義了。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人,年輕時投*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時,於嵩曾在圍城中。」

張籍大歷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聞巡、遠事,不能細也。

張籍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於嵩,於嵩那時年紀六十多歲。因為張巡,起初得到了臨渙縣尉職務,喜歡學習,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當時還小,粗略聽到張巡、許遠的事,沒能細問。

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

據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長得像天神。曾看見於嵩讀《漢書》,對於嵩說:「為什麼老讀這部書?」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嵩回答說:「還沒讀熟呢。」張巡說:「我對書讀不超過三遍,就一輩子不會忘記。」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帖以試,無不盡然。

於是背誦於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不錯一字。於嵩很驚奇,認為張巡碰巧熟悉這一卷,就亂抽其他書套里的書來試,沒有不是這樣的。

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於嵩又拿書架上的許多書,試著來問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於嵩跟隨張巡時間長了,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 作文章,拿起紙筆就寫,從來沒打過草稿。

初守雎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須髯輒張。

剛守雎陽的時候,士卒近萬人,城裡的居民也近數萬,張巡憑著一次見面問過姓名,那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怒,胡須就蓬開。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到雎陽城陷落,叛賊捆綁著張巡等數十人,坐在地上,將要殺害。張巡起身一動,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陰陽如平常。

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頭看他。張巡就義時,臉色不變,安祥得跟平時一樣。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許遠是寬仁厚道的長者,外表如同他的內心;跟張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張巡晚,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年僅四+九歲。

嵩貞元初死於毫、宋間。

於嵩貞元初死於毫州、宋州之間,

或傳嵩有田在毫、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有人傳說於嵩在毫、宋之間有田產,武人奪去佔有它,於嵩准備到州里去告狀,被武人殺害。

於嵩無子。張籍雲。

於嵩沒有兒子。(以上這些都是)張籍說的。

❹ 誰知道張巡的事跡啊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准。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份迎接叛軍。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士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揚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入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摘自《三晉歷史人物》

❺ 張巡的事跡

張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將領。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也有說為浦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雍丘抗敵
起兵真源 進駐雍丘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一些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燕軍的氣勢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
天寶十五年,燕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
這時候,玄宗任命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東)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統合河南兵馬以抗擊安祿山。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閬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帶領官兵先到,稱為吳王兵,對宋州展開反攻。張通晤敗走襄邑(今河南睢縣),被頓丘令盧韺所殺。之後,賈賁領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兩千餘兵。這時的雍丘縣令令狐潮已經率全縣投向燕軍。燕軍任令狐潮為軍將,率兵向東馳援襄邑。令狐潮擊敗在襄邑的淮陽軍,俘虜了百餘官兵,並將他們囚禁在雍丘,准備殺害,然後又去見燕軍大將李庭望。淮陽兵俘虜乘機殺掉守衛,雍丘城內頓時大亂。賈賁、張巡等得以乘亂攻入雍丘。令狐潮棄城逃跑。
被圍雍丘 奇襲敵軍
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領燕軍一萬五千意圖奪回雍丘,而雍丘城內唐軍總共不過三千餘人。賈賁出戰,因兵力懸殊,不敵,兵敗而死。張巡馳騎決戰,身上被創無數,但仍然力戰退敵。退回城後,兵士們推張巡為主將,從此張巡兼領賈賁的部隊,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沖鋒,累計殺傷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面對唐軍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委巡院經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兩千守軍,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沖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斗,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舌戰敵將 穩定軍心
令狐潮因為撤退而失利,十分憤怒,於是回頭再次圍攻張巡。令狐潮本來與張巡是鄰縣縣令,素來相熟。他知道強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誘降張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時見面那樣和張巡互相問候,並成績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到五月,張巡與令狐潮已經攻守相持了四十餘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將。這時候,長安已經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於雍丘與外界早巳失去了聯系,張巡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令狐潮乘機送信招降張巡,說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張巡接到信後,將情況告訴了眾將官。有六名將官動搖了,要求率兵投降燕軍。六人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形勢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開府、特進,在軍中都有相當影響。六人要降,軍心勢必動搖。於是,張巡假裝許諾,稱明日再具體商議。第二天,張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然後宣布六人的投敵計劃。全軍上下有感於國破家亡,遂群情悲憤,紛紛指責六人無恥行徑。張巡把六人帶到前面,責其不忠不義,擾亂軍心,當即推出斬首。此舉堅定了軍心。
智盜敵糧 草人借箭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糧食日漸缺乏。這時,恰好有數百艘為燕軍補給的運糧船,剛停靠在河邊,仍末卸糧。張巡從城上發現這個情況,便在夜間把軍隊集中到城的南面,裝出好像要出戰的樣子。令狐潮見巡軍集中到城南,也把軍隊調到城南來抵拒巡軍。張巡知燕軍完全調到城南後,便派遣勇士靜靜的到達河邊,把燕軍運糧船上的糧食奪走千多斛,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糧食通通燒光。
張巡智盜敵糧,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進攻。連日來,為了抵抗燕軍進攻,雍丘守軍很快就把准備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際,張巡在晚上,令士兵們把事先准備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繩子綁好,從城上慢慢放下。燕軍隱隱約約看見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的士兵,沿著繩索爬下牆來,報知令狐潮。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於是命士兵向城頭放箭,射殺唐軍。一時間,燕軍兵士爭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待到天色大亮,燕軍這才發現城牆上所掛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白天一數,共得敵箭數十萬只,這解決了軍中缺箭的問題。
之後一連幾天,還是像前次夜裡一樣,城牆上都出現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狀,都嘲笑張巡故伎重演,貪得無厭。於是只箭不發。逐漸,圍城的燕軍對張巡夜縋草人以為常,不再防備。
幾天後,張巡挑選了五百勇士,並在夜裡把他們放下城去。燕軍士兵以為這次城上吊下來的仍是草人,沒有防備。五百勇士乘敵毫不防備,突然殺向令狐潮的大營。燕軍頓時大亂,自相沖撞踐踏,不辨敵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馬,但倉皇之中,已不及組織抵抗,被唐軍殺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縱馬一直逃到十幾里外,才穩住陣腳。
出城取木 詐降退敵
不久,令狐潮又糾合兵馬,加緊圍城。
期間一日,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燕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麼森嚴了,然而這對於天道又能怎樣呢?)」張巡迴答說:「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你人倫都不知,還有什麼資格來談論天道?)」
這時,由於被圍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經用盡,水源也十分枯竭。於是,張巡故意裝出棄城的樣子,對令狐潮放話道:「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我想率軍棄城撤退,請你軍隊向後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了。張巡見令狐潮軍一退,便率領所有城中軍隊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圍內的燕軍營房完全拆掉,將木材帶回城,以作為護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圍雍丘。
不久,張巡又向令狐潮傳話:「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借口。」(如果你要得到這城,可以送馬三十匹,我得到馬之後,就要出奔了,到時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數送了三十匹馬給張巡。張巡得到馬後,挑選出三十位驍勇將士,將馬分給他們,相約道:「敵至,人取一將。」(燕軍若來,每人殺一敵將)第二天,潮率兵來到城下,責備張巡失約。張巡答道:「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我想逃,但將士們不讓我走,有什麼沒辦法?)令狐潮知又中計,大怒,正想攻城。未等軍陣排好,城內突然有三十驍騎率兵殺出。燕軍因為軍陣未成,一時大亂。三十鐵騎率兵,左挑右殺,擒獲十四名叛將,斬百餘首級,還繳獲不少兵械牛馬。令狐潮退到陳留(今河南開封),一時不敢再攻雍丘。
屢破敵軍 穩守不失
令狐潮退兵後,張巡又探知有燕軍步、騎兵七千餘人進駐白沙渦(今寧陵北),想切斷雍丘後路。於是張巡在夜間率兵突襲,大敗燕軍。當張巡迴軍經過桃陵(今河南汜水縣東南十里)時,又與四百餘名燕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並把當中的脅從兵釋放,令其各歸其業。在這來回十日里,張巡威名遠播,民眾脫離燕軍前來雍丘歸附張巡的達一萬余戶。這時為止,張巡在雍丘被圍已有四月,圍城燕軍常有幾萬人,而張巡僅有千餘士兵,但每戰皆捷。於是,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進駐彭城(今山東,濟南),授張巡為先鋒。
同月,令狐潮率領叛將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裝朝廷使者,說皇帝要詔見張巡,要求張巡前往。四人被張巡識破,經逼問招供後被殺。其餘隨從被壓王吳王李祗處。不久,令狐潮撤退。
八月,燕軍將領李庭望率領蕃漢兵二萬餘人向東襲擊寧陵與襄邑,夜裡在雍丘城外三十里處宿營。結果,遭到張巡率領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襲。燕軍大敗,死傷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連夜而逃。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與叛將王福德一同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再領兵迎擊,大敗燕軍,殺敵千人。燕軍敗逃而去。
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萬餘人扎營於雍丘城北面,張巡領兵邀擊,大敗燕軍,燕軍逃走。
轉戰寧陵
到了十二月,由於數月來令狐潮、李庭望對雍丘屢攻不下,燕軍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構築杞州城以斷張巡的糧食補給。此月,魯郡(今山東兗州)、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相繼被燕軍攻陷,濟陰郡(今山東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義獻郡投降燕軍。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蘇徐州),,領兵退守臨淮。叛將楊朝宗率步、騎兵二萬意圖攻取寧陵,以斷張巡後路。於是,張巡主動放棄雍丘,率馬三百匹、將士三千餘人移師向東,堅守寧陵,始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在寧陵合兵。
當日,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後,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經過一晝夜激烈廝殺,大破楊朝宗部,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余級,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因戰功顯赫,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為有功的部下們請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沖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三十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張巡就寫信責備李巨:「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
死守睢陽城
馳援睢陽 肅清內奸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接掌大權。安慶緒又命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進攻睢陽,妄圖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富庶的江淮財賦重地。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領媯州、檀州及同羅、突厥、奚族等兵,與楊朝宗部會合,共十幾萬大軍向睢陽進攻。睢陽太守許遠探知後,忙向在寧陵的張巡告急。睢陽地處進入江淮的要沖,萬一失守,江淮一帶便不保。於是,張巡聞訊後,決定放棄寧陵,率兵與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張巡僅有三千餘士兵,到睢陽與許遠合兵後,共有六千八百兵。
燕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激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日二十餘戰,仍然精力不減。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請求張巡主理一切軍務,自願處其下。張巡接受了請求。從此以後,二人分工,許遠負責調軍糧、修戰具等後勤工作,作戰指揮權都交給了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守城期間,城中大將田秀榮與燕軍私通。有人把消息告知許遠。經許遠核實,告知張巡。張巡將田秀榮召至城上,斬首示眾。
最後,燕軍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連夜遁逃,張巡初戰告捷,全軍士氣大振。睢陽守軍連戰十六日,擒獲燕軍將領六十餘名,殺敵兩萬餘人。勝利後,守軍獲車馬牛羊甚多,張巡將之全部分給將士,自己絲毫不要。城中守軍對他更加忠心,殺敵更用命。
唐肅宗聞得捷報,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一鼓作氣 鳴鼓擾敵
張巡想乘勝襲擊陳留(今河南開封)。尹子奇得知後,於三月再次圍攻睢陽。張巡對部下說:「吾蒙上恩,敵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直勛,以此痛恨!」將士們聽後,情緒激動,奮勇請戰。張巡殺牛宰羊,犒勞全軍,然後再率兵出戰。燕軍嘲笑唐軍兵少,都不以為意。這時,許遠親在城樓擂鼓助威,唐軍士氣大振。張巡手執戰旗,親率將士直沖燕軍營壘,一鼓作氣把燕軍擊潰。唐軍斬敵將三十餘人,殺傷燕軍三千餘人,又乘勝追擊幾十里。
第二天,燕軍又集兵逼臨城下。張巡屢次率兵出戰,時而晝夜交戰數十次,屢屢挫敗了燕軍進攻,但燕軍仍然不停圍城攻打。 五月,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尹子奇知道睢陽短期內難以攻下,於是下派兵把睢陽郊外的麥子全部割去,以斷守軍糧源。
之後,尹子奇不斷增兵,攻城也更猛烈。張巡為了疲憊敵人,經常於夜間在城內鳴鼓整隊,假裝將要出擊。燕軍以為,張巡又要夜襲,通宵達旦不敢休息,處於戒備狀態。天亮後,張巡卻停鼓息兵。燕軍在瞭望塔上瞭望城中,見毫無動靜,因一夜未睡,就解甲休息。這時,張巡就乘敵懈怠鬆弛之際,與將軍南霽雲、朗將雷萬春等十餘將,各領五十鐵騎從城門突然殺出,直沖燕軍兵營。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殺至尹子奇戰旗下,燕軍頓時兵營大亂。該役,巡軍斬叛將五十餘人,殲敵五千餘人。燕軍銳氣大挫。
城壕設伏 箭射敵將
有一燕軍胡人酋長,率領一千胡兵想招降張巡。於是,張巡先暗中用繩吊下幾十名勇士在護城壕中,各持鉤、陌刀、強弩,並和他們約好:「聞鼓聲而奮。」胡人恃其兵多,未加防備。當胡人行至牆下時,城上鼓聲突然響起,城壕下的伏兵突然殺出,將胡兵一舉擒獲。後面的燕軍不知前面的胡人因何出事,想要救人,但都被強弩射退,無法前行。過了一會兒,藏在胡城壕內的勇士又拉著繩索攀回城內。燕軍這才知道發生什麼事,大為驚諤,從此小心謹慎、按兵不動,圍而不攻。
張巡明白被圍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張巡想出了一條計策:擒敵先擒王,射死燕軍主將尹子奇,燕軍群龍無首,必將會退兵。但問題是將士們都不認識尹子奇,無法辨認主將。
張巡就命令用蒿草削作箭頭,射向燕軍。被射中的燕軍士兵,十分高興,以為張巡他們的箭頭已射完,就去報告尹子奇。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即命手下大將南霽雲拉弓射殺尹子奇。南霽雲本來就是名神箭手。尹子奇正得意間,不料南霽雲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主將重傷,燕軍陷入混亂。張巡便率唐軍將士趁勢出城掩殺過去,大破敵軍,差點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帶傷敗逃,睢陽之圍遂解。
糧盡援絕 奇謀迭出
七月初六,尹子奇徵兵數萬,又來圍攻睢陽。
本來,許遠在睢陽積存了六萬斛穀物,可以支持軍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堅持要把其中一半份給濮陽、濟陰二郡。許遠堅決反對,但也無濟於事。濟陰得到糧食後,隨即投降燕軍。這時,睢陽城中糧食已經吃盡。將士每人每日給米一合(10合為1升),並夾雜著茶紙、樹皮而食。睢陽守城將士因為死傷得不到援兵,有得不到糧食救應,所以士兵損耗很大,這時的城內僅剩下一千六百士兵,而且大多都因飢餓疾病而戰鬥力不足,以致射箭都難以射准。後來,守軍只好羅雀掘鼠,煮盔甲、烹弓弦來充飢。
尹子奇得知城中糧盡,加緊攻城。燕軍先是製造一座高大如同半個彩虹的雲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內。於是,張巡事先在城牆上鑿開三個洞,等待雲梯快臨近時,先從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頭末端上設置一鐵鉤,鉤住雲梯使不得退去,由從另一洞中出一根木頭,頂住雲梯使不得前進;在最後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頭上安置了一個鐵籠,籠中裝著火,焚燒雲梯,雲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燒死。
之後,尹子奇又造鉤車攻城。燕軍用鉤車的鉤子破壞城上的敵樓,鉤子所經之處,敵樓無不崩陷。於是,張巡准備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個連鎖,並在鎖末安裝一個大鐵環。當鉤車又攻城時,守軍就用大木末端的鐵環套住鉤車的鉤頭,將鉤車拔入城內,折斷鉤車的鉤頭,再把車放掉。
其後,燕軍又造木驢車攻城。於是,張巡就用熔化的高溫鐵水灌入木驢。木驢全部被燒毀。
後來,燕軍在城的西北角不斷堆砌沙土袋和木材,企圖構築成台階,再登上城去。張巡沒有與燕軍正面沖突,而在每天晚上把松明、乾草等易燃物扔到尚在堆砌中的階道上。一連扔了十多日,燕軍也始終沒有發覺。張巡見時機成熟,選了一個風向有利於的日子,出城與燕軍大戰,同時派人順風縱火焚燒台階,於是熊熊大火沖天燃起,燕軍無法救火,經過了二十多天大火才熄滅。
張巡守城,隨機應變,雷厲風行。連燕軍也被他深深折服,不敢繼續攻城,而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並圍城設置木柵,想長期圍困守軍。而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防燕軍攻入。
睢陽城告急 南霽雲借兵
到八月,睢陽守軍僅剩六百多士兵。多數士兵都是飢餓而死的,仍然生存者大都傷病乏力。於是,張巡、許遠分區守城。張巡守城的東北面,許遠守東南面。兩位主將皆和士兵一樣,吃的是茶紙。守軍不再出城襲擊,只在城上死守。對於前來攻城的燕軍,張巡常常曉以大義。結果,先後有二百多人向張巡投誠,為張巡死戰。。張巡前後說降了很多叛將,無不為張巡死戰。其中,有燕軍將領的李懷忠等人。
這時候,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任河南節度使,並屯兵在臨淮,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三人皆對睢陽戰況擁兵觀望,不施援手。張巡見城中狀況日益危機,命南霽雲率三十騎兵突圍而出,到臨淮向節度使賀蘭進明告急。
南霽雲出城後,數萬燕軍前來阻擊,南霽雲直沖敵眾,左右施射,所向披靡,突出重圍後僅損失兩名騎兵。南霽雲先到較近的譙郡向叔冀求援。許叔冀居然送南霽雲幾千匹布,而拒絕出兵。南霽雲怒不可遏,在馬上大罵許叔冀,要與之決戰。許叔冀不敢回應。
南霽雲又到臨淮找節度使賀蘭進明。賀蘭進明竟說:「今日睢陽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霽雲答:「睢陽若陷,霽雲請以死謝大夫。且睢陽既拔,即及臨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賀蘭進明一來妒忌張巡的功名,二來與許叔冀有隙,怕分兵出戰後,自己遭許叔冀偷襲,所以百般推託,拒絕出兵。但他欣賞南霽雲的勇猛,於是不但不發兵,反而想將南霽雲留為己用。他強行留下南霽雲,並設歌舞宴會款待。南霽雲含著淚說:「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咽。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南霽雲說完,用佩刀將一節手指切下。席間眾人大都被南霽雲感動而泣。南霽雲知賀蘭進明無出兵之意,就上馬而去;將出城時,抽箭射向佛寺浮圖,那箭射進佛塔磚面半箭之深,喊道:「吾歸破敵,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出城後,南霽雲又到真源,李賁送給南霽雲一百匹馬。八月初三夜晚,南霽雲到達寧陵,與寧陵城使廉垣一起率領步騎兵三千人,突入叛軍重圍圈,且戰且行,回到了睢陽城下,再與燕軍大戰,又破壞敵軍營帳。因為大霧,張巡這時才聽到戰聲,喊道:「此霽雲等聲也。」於是打開城門,南霽雲趕著從燕軍手上劫得的幾百隻牛進城,而能從外面進入城中的士兵只有千餘人。回到城後將士們得知援軍無望,抱頭痛哭。叛軍得知睢陽已經斷絕援軍,圍攻得更加緊迫。
城破被俘 慷慨就義
睢陽被圍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向東撤退。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敵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若棄城撤退,燕軍必然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再說我軍士兵飢餓勞累,撤退必定走不脫。戰國時各諸侯還會還互相救援,況且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朝廷軍隊的將帥!不如固守待援)
十月初九,燕軍攻上城頭,將士們已經疲病得不能戰鬥了。張巡向西面拜了兩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敵!」隨後,睢陽終於被燕軍攻破。
張巡、許遠都被俘虜。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見到張巡後,問道:「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答:「吾欲氣吞逆敵,顧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開張巡的嘴巴,只見嘴裡僅有牙齒三四顆。張巡罵道:「我為君父死,爾附敵,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張巡的氣節,本想不殺他,但有部下勸止道:「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於是,尹子奇用刀子脅迫張巡投降。張巡始終不肯屈服。其餘大將三十六人,無一願降。於是尹子奇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姚誾等三十六人全部殺害。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難,時年四十九歲。許遠則被押送往洛陽,在途中被殺。
守一城而捍天下
在睢陽城破前,唐肅宗已詔中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機,率兵日夜兼程,趕往睢陽救援,並同時發文書往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共同發兵救援睢陽。閭丘曉在譙郡,距離最近,但素來傲慢張狂,竟然從軍令,沒有出兵。等張鎬趕到時,睢陽已被攻陷三日。張鎬一怒之下,召來閭丘曉,用杖刑將其斃命。
睢陽破城七天後被唐軍收復。十天以後,唐軍組織大反攻,廣平王李俶一舉收復東都洛陽(當時為安史燕軍的大燕都城)。
睢陽之戰,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面臨強敵,臨敵應變,屢屢制勝。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史書載,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人十餘萬,。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此外牽制了大量叛軍,又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張巡死後,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此後,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張巡身高七尺,須髯長得如同神像一般,每當發怒會須髯盡張。他記憶力超群,閱讀書籍不超過三遍,便牢牢記住,終身不忘;與人見一面,問過姓名,就能牢牢記住對方的名字。
張巡文才出眾,聰悟過人,寫文章從不打稿,年紀輕輕就進士及第,與他兄長張曉當時都是以「文行知名」。
張巡為人仗義、重氣節,如得知朋友生活困窘,他必會傾資周濟。
用兵特點
張巡用兵靈活,不拘泥古法,善於臨敵應變,出奇制勝。他命令部下的將領,按各自的戰術教習戰法,認為:「古者人情敦樸,故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古人戰法樸素,所以部隊分前後左右軍,主將在中軍,全軍都聽主將號令調動。現在面對的胡人,擅長突襲,行軍忽散忽合,變化不定。所以要求部隊能夠臨敵應變,我讓士卒了解將領的意圖,將領熟悉士兵情況。這樣兵、將都相互了解,部隊各自為戰,不也很好嗎!)
死守孤城的部隊,補給往往不能保證。張巡以「取之於敵」的方法解決被圍孤城的後勤補給問題。自從與燕軍交戰,張巡部隊所用的軍械、盔甲、武器,都是從敵軍中繳獲,從來沒自己修理製造過。
每次作戰,張巡都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有將士要後退,張巡就立在陣地上對說:「我不去此,為我決戰。」(我絕不離去,你們回去為了我與燕軍決戰)戰士們被他感動,沒有再敢後退的,無不奮力死戰,以一擋百,直到擊退敵人的進攻。
張巡平常待人誠懇,胸懷坦盪,同時也號令嚴明,賞罰分明,能與部下士兵們同甘共苦,所以全軍上下無不拚死效力。

❻ 誰知道「張巡守城」的故事啊快點!我作文急用啊!!

我補充兩個細節。一個是張巡身先士卒,每次打仗沖在最前面,他的習慣是咬著牙往前沖版。後來城破了,他權被敵人抓住。敵人撬開他的嘴,裡面沒有一顆好牙。他說:一發怒,都咬碎了。
第二個細節。一開始城被圍,沒有糧草了。先吃馬。他帶頭把自己最喜歡的馬殺了分給將士吃。於是大家就都吃馬。後來馬吃完了。城還是被圍。他們就商量要吃人。為了讓大家信服,他把他最親信的一個侄子殺了,假裝說他要逃跑,最應該殺。其實他侄子沒有要逃跑的意思。於是百姓信服。那些老弱病殘寧願被吃,也不逃跑。一開始吃人有三千多人,最後城破的時候只剩下八百多人,一個逃跑的都沒有。

❼ 文言文《張中丞傳後敘》的翻譯是什麼

對照譯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與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李翰所寫的《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 為此傳頗詳密。 然尚恨有缺者,不為許遠立傳,
李翰因文章自許,寫這篇傳記也很詳細周密。然而仍遺憾有遺漏:沒有為許遠立傳,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又不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
許遠雖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打開城門接納張巡,職位本在張巡之上,

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卻把指揮的權力交給他而處於他領導之下,沒有懷疑和猜忌,最終與張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城陷而虜, 與巡死先後異耳。 兩家子弟材智下,
雎陽城陷落而被俘獲,與張巡死的時間前後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

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 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不能全面理解他們父親的志向,認為張巡被殺而許遠成了俘虜,便懷疑是怕死而用言辭向敵人降服了。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
許遠真的怕死,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住那小小的地盤,吃他所愛之人的肉,

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
來抗擊敵人而不投降呢,當他在圍城中堅守時,城外沒有一點援助,

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他所要效忠的,國家與君主而已,而敵人告訴說唐朝已亡了,國君已不在了。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
許遠眼看救援的軍隊不到,而叛軍卻越來越多,必定會認為他們的話是真的。外面毫無可待而還在拚命守城,人吃人將要吃光,

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計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許遠不怕死是很清楚啦。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
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獨蒙受羞愧恥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唉!難道說像許遠這樣賢明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 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
議論的人又說許遠與張巡分守雎陽城,城池的陷落,從許遠所分守的地方開始的,用這個責罵許遠。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這種論調又跟兒童的見識沒有什麼兩樣。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臟六腑必定有先患那種病的,

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 從而尤之, 其亦不達於理矣。
拉繩子而拉斷它,繩子的斷絕必定有一個地方。旁觀的人看到它這樣,就跟著歸罪它(先患病的臟腑和繩斷之處),也太不通達事理了。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歡發議論,不樂於成全別人的美名就是這樣啊!

人如巡、 遠之所成就。 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像張巡、許遠所成就的事業,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遭非議,其他人,還說什麼呢?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
當許、張二公初守雎陽時,怎能料到別人最終不來救援,

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因而拋棄城池預先逃跑呢?假如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敵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好處呢?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雖欲去,必不達。
等到他們終無救援而又困難到極點時,帶領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疲弱的殘余士兵,即使想離開,也一定達不到目的,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
憑著張、許二公的賢明,他們考慮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衛著整個天下,憑著千百名越戰越少的士乓,

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抗擊著日益增加的百萬敵軍,掩護江淮大地,阻止了敵人的攻勢,國家沒有滅亡,是誰的功勞呢?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在那個時候,棄城逃跑貪圖活命的人,不能一個兩個地數;擁有強大的軍隊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不追究議處這些人,反而指責張許二公以死來守,也可見那些自附於叛逆亂臣,編造誇大失實邪說而幫助叛逆之賊攻擊(張、許等英雄)啊。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我曾經在汴、徐二州的節度幕府任職,經常來往於兩州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 雲: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
去祭奠過,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當時的故事。說:南霧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兵

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賀蘭忌妒張巡許遠的聲望功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
喜歡南霧雲勇敢豪壯,不聽他的話,硬要留他,准備酒席與歌舞,請南霽雲入座。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雎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霽雲慷慨激昂地說:「我來的時候,雎陽的人沒飯吃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嚨!」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於是拔出佩刀斬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看。在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激昂地為南霽雲流下眼淚。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霽雲知道賀蘭終究沒有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賓士而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快要出城,抽出箭來射佛寺的寶塔,箭的半截射進了它上邊的磚中,說:「我回去擊敗叛逆,一定要消滅賀蘭,這支箭用來作標記!。」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我在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來互相談論。

城陷, 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 霽雲,
城破以後,叛軍用刀威脅迫降張巡,張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備殺死他;又迫降南霽雲,

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 不可為不義屈。」
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呼喊霽雲道:「南八,男子漢一死罷了,不可為不義之人所屈服!」

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霽雲笑著說:「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有話,我怎敢不為國捐軀!」於是就義了。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人,年輕時投靠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時,於嵩曾在圍城中。」

張籍大歷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
張籍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於嵩,於嵩那時年紀六十多歲。因為張巡,起初得到了臨渙縣尉職務,

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聞巡、遠事,不能細也。
喜歡學習,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當時還小,粗略聽到張巡、許遠的事,沒能細問。

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
據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長得像天神。曾看見於嵩讀《漢書》,對於嵩說:「為什麼老讀這部書?」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嵩回答說:「還沒讀熟呢。」張巡說:「我對書讀不超過三遍,就一輩子不會忘記。」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帖以試,無不盡然。
於是背誦於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不錯一字。於嵩很驚奇,認為張巡碰巧熟悉這一卷,就亂抽其他書套里的書來試,沒有不是這樣的。

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於嵩又拿書架上的許多書,試著來問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於嵩跟隨張巡時間長了,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 作文章,拿起紙筆就寫,從來沒打過草稿。

初守雎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
剛守雎陽的時候,士卒近萬人,城裡的居民也近數萬,

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 須髯輒張。
張巡憑著一次見面問過姓名,那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怒,胡須就蓬開。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 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到雎陽城陷落,叛賊捆綁著張巡等數十人,坐在地上,將要殺害。張巡起身一動,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陰陽如平常。
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頭看他。張巡就義時,臉色不變,安祥得跟平時一樣。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 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許遠是寬仁厚道的長者,外表如同他的內心;跟張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張巡晚,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年僅四+九歲。

嵩貞元初死於毫、宋間。
於嵩貞元初死於毫州、宋州之間,

或傳嵩有田在毫、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有人傳說於嵩在毫、宋之間有田產,武人奪去佔有它,於嵩准備到州里去告狀,被武人殺害。

於嵩無子。 張籍雲。
於嵩沒有兒子。(以上這些都是)張籍說的。

❽ 急需《張中丞後敘》的古文翻譯,誰能幫個忙啊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與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李翰所寫的《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 為此傳頗詳密。 然尚恨有缺者,不為許遠立傳, 李翰因文章自許,寫這篇傳記也很詳細周密。然而仍遺憾有遺漏:沒有為許遠立傳,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又不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 許遠雖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打開城門接納張巡,職位本在張巡之上, 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卻把指揮的權力交給他而處於他領導之下,沒有懷疑和猜忌,最終與張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城陷而虜, 與巡死先後異耳。 兩家子弟材智下, 雎陽城陷落而被俘獲,與張巡死的時間前後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 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 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不能全面理解他們父親的志向,認為張巡被殺而許遠成了俘虜,便懷疑是怕死而用言辭向敵人降服了。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 許遠真的怕死,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住那小小的地盤,吃他所愛之人的肉, 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 來抗擊敵人而不投降呢,當他在圍城中堅守時,城外沒有一點援助, 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他所要效忠的,國家與君主而已,而敵人告訴說唐朝已亡了,國君已不在了。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 許遠眼看救援的軍隊不到,而叛軍卻越來越多,必定會認為他們的話是真的。外面毫無可待而還在拚命守城,人吃人將要吃光, 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計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許遠不怕死是很清楚啦。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 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獨蒙受羞愧恥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唉!難道說像許遠這樣賢明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 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 議論的人又說許遠與張巡分守雎陽城,城池的陷落,從許遠所分守的地方開始的,用這個責罵許遠。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這種論調又跟兒童的見識沒有什麼兩樣。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臟六腑必定有先患那種病的, 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 從而尤之, 其亦不達於理矣。 拉繩子而拉斷它,繩子的斷絕必定有一個地方。旁觀的人看到它這樣,就跟著歸罪它(先患病的臟腑和繩斷之處),也太不通達事理了。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歡發議論,不樂於成全別人的美名就是這樣啊! 人如巡、 遠之所成就。 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像張巡、許遠所成就的事業,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遭非議,其他人,還說什麼呢?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 當許、張二公初守雎陽時,怎能料到別人最終不來救援, 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因而拋棄城池預先逃跑呢?假如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敵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好處呢?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雖欲去,必不達。 等到他們終無救援而又困難到極點時,帶領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疲弱的殘余士兵,即使想離開,也一定達不到目的,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 憑著張、許二公的賢明,他們考慮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衛著整個天下,憑著千百名越戰越少的士乓, 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抗擊著日益增加的百萬敵軍,掩護江淮大地,阻止了敵人的攻勢,國家沒有滅亡,是誰的功勞呢?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在那個時候,棄城逃跑貪圖活命的人,不能一個兩個地數;擁有強大的軍隊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不追究議處這些人,反而指責張許二公以死來守,也可見那些自附於叛逆亂臣,編造誇大失實邪說而幫助叛逆之賊攻擊(張、許等英雄)啊。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我曾經在汴、徐二州的節度幕府任職,經常來往於兩州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 雲: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 去祭奠過,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當時的故事。說:南霧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兵 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賀蘭忌妒張巡許遠的聲望功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 喜歡南霧雲勇敢豪壯,不聽他的話,硬要留他,准備酒席與歌舞,請南霽雲入座。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雎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霽雲慷慨激昂地說:「我來的時候,雎陽的人沒飯吃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嚨!」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於是拔出佩刀斬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看。在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激昂地為南霽雲流下眼淚。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霽雲知道賀蘭終究沒有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賓士而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快要出城,抽出箭來射佛寺的寶塔,箭的半截射進了它上邊的磚中,說:「我回去擊敗叛逆,一定要消滅賀蘭,這支箭用來作標記!。」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我在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來互相談論。 城陷, 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 霽雲, 城破以後,叛軍用刀威脅迫降張巡,張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備殺死他;又迫降南霽雲, 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 不可為不義屈。」 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呼喊霽雲道:「南八,男子漢一死罷了,不可為不義之人所屈服!」 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霽雲笑著說:「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有話,我怎敢不為國捐軀!」於是就義了。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人,年輕時投靠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時,於嵩曾在圍城中。」 張籍大歷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 張籍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於嵩,於嵩那時年紀六十多歲。因為張巡,起初得到了臨渙縣尉職務, 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聞巡、遠事,不能細也。 喜歡學習,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當時還小,粗略聽到張巡、許遠的事,沒能細問。 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 據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長得像天神。曾看見於嵩讀《漢書》,對於嵩說:「為什麼老讀這部書?」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嵩回答說:「還沒讀熟呢。」張巡說:「我對書讀不超過三遍,就一輩子不會忘記。」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帖以試,無不盡然。 於是背誦於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不錯一字。於嵩很驚奇,認為張巡碰巧熟悉這一卷,就亂抽其他書套里的書來試,沒有不是這樣的。 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於嵩又拿書架上的許多書,試著來問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於嵩跟隨張巡時間長了,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 作文章,拿起紙筆就寫,從來沒打過草稿。 初守雎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 剛守雎陽的時候,士卒近萬人,城裡的居民也近數萬, 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 須髯輒張。 張巡憑著一次見面問過姓名,那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怒,胡須就蓬開。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 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到雎陽城陷落,叛賊捆綁著張巡等數十人,坐在地上,將要殺害。張巡起身一動,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陰陽如平常。 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頭看他。張巡就義時,臉色不變,安祥得跟平時一樣。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 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許遠是寬仁厚道的長者,外表如同他的內心;跟張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張巡晚,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年僅四+九歲。 嵩貞元初死於毫、宋間。 於嵩貞元初死於毫州、宋州之間, 或傳嵩有田在毫、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有人傳說於嵩在毫、宋之間有田產,武人奪去佔有它,於嵩准備到州里去告狀,被武人殺害。

❾ 求《張巡傳》翻譯

對照譯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與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李翰所寫的《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 為此傳頗詳密。 然尚恨有缺者,不為許遠立傳,
李翰因文章自許,寫這篇傳記也很詳細周密。然而仍遺憾有遺漏:沒有為許遠立傳,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又不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
許遠雖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但打開城門接納張巡,職位本在張巡之上,

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卻把指揮的權力交給他而處於他領導之下,沒有懷疑和猜忌,最終與張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城陷而虜, 與巡死先後異耳。 兩家子弟材智下,
雎陽城陷落而被俘獲,與張巡死的時間前後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

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 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不能全面理解他們父親的志向,認為張巡被殺而許遠成了俘虜,便懷疑是怕死而用言辭向敵人降服了。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
許遠真的怕死,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住那小小的地盤,吃他所愛之人的肉,

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
來抗擊敵人而不投降呢,當他在圍城中堅守時,城外沒有一點援助,

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他所要效忠的,國家與君主而已,而敵人告訴說唐朝已亡了,國君已不在了。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
許遠眼看救援的軍隊不到,而叛軍卻越來越多,必定會認為他們的話是真的。外面毫無可待而還在拚命守城,人吃人將要吃光,

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計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許遠不怕死是很清楚啦。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
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獨蒙受羞愧恥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唉!難道說像許遠這樣賢明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 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
議論的人又說許遠與張巡分守雎陽城,城池的陷落,從許遠所分守的地方開始的,用這個責罵許遠。

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這種論調又跟兒童的見識沒有什麼兩樣。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臟六腑必定有先患那種病的,

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 從而尤之, 其亦不達於理矣。
拉繩子而拉斷它,繩子的斷絕必定有一個地方。旁觀的人看到它這樣,就跟著歸罪它(先患病的臟腑和繩斷之處),也太不通達事理了。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歡發議論,不樂於成全別人的美名就是這樣啊!

人如巡、 遠之所成就。 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像張巡、許遠所成就的事業,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遭非議,其他人,還說什麼呢?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
當許、張二公初守雎陽時,怎能料到別人最終不來救援,

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因而拋棄城池預先逃跑呢?假如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敵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好處呢?

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雖欲去,必不達。
等到他們終無救援而又困難到極點時,帶領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疲弱的殘余士兵,即使想離開,也一定達不到目的,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
憑著張、許二公的賢明,他們考慮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衛著整個天下,憑著千百名越戰越少的士乓,

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抗擊著日益增加的百萬敵軍,掩護江淮大地,阻止了敵人的攻勢,國家沒有滅亡,是誰的功勞呢?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在那個時候,棄城逃跑貪圖活命的人,不能一個兩個地數;擁有強大的軍隊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不追究議處這些人,反而指責張許二公以死來守,也可見那些自附於叛逆亂臣,編造誇大失實邪說而幫助叛逆之賊攻擊(張、許等英雄)啊。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我曾經在汴、徐二州的節度幕府任職,經常來往於兩州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 雲: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
去祭奠過,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當時的故事。說:南霧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兵

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賀蘭忌妒張巡許遠的聲望功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
喜歡南霧雲勇敢豪壯,不聽他的話,硬要留他,准備酒席與歌舞,請南霽雲入座。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雎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霽雲慷慨激昂地說:「我來的時候,雎陽的人沒飯吃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嚨!」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於是拔出佩刀斬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看。在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激昂地為南霽雲流下眼淚。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霽雲知道賀蘭終究沒有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賓士而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快要出城,抽出箭來射佛寺的寶塔,箭的半截射進了它上邊的磚中,說:「我回去擊敗叛逆,一定要消滅賀蘭,這支箭用來作標記!。」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我在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來互相談論。

城陷, 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 霽雲,
城破以後,叛軍用刀威脅迫降張巡,張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備殺死他;又迫降南霽雲,

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 不可為不義屈。」
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呼喊霽雲道:「南八,男子漢一死罷了,不可為不義之人所屈服!」

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霽雲笑著說:「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有話,我怎敢不為國捐軀!」於是就義了。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人,年輕時投靠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時,於嵩曾在圍城中。」

張籍大歷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
張籍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於嵩,於嵩那時年紀六十多歲。因為張巡,起初得到了臨渙縣尉職務,

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聞巡、遠事,不能細也。
喜歡學習,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當時還小,粗略聽到張巡、許遠的事,沒能細問。

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
據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長得像天神。曾看見於嵩讀《漢書》,對於嵩說:「為什麼老讀這部書?」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嵩回答說:「還沒讀熟呢。」張巡說:「我對書讀不超過三遍,就一輩子不會忘記。」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帖以試,無不盡然。
於是背誦於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不錯一字。於嵩很驚奇,認為張巡碰巧熟悉這一卷,就亂抽其他書套里的書來試,沒有不是這樣的。

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於嵩又拿書架上的許多書,試著來問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於嵩跟隨張巡時間長了,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 作文章,拿起紙筆就寫,從來沒打過草稿。

初守雎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
剛守雎陽的時候,士卒近萬人,城裡的居民也近數萬,

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 須髯輒張。
張巡憑著一次見面問過姓名,那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怒,胡須就蓬開。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 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到雎陽城陷落,叛賊捆綁著張巡等數十人,坐在地上,將要殺害。張巡起身一動,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陰陽如平常。
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頭看他。張巡就義時,臉色不變,安祥得跟平時一樣。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 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許遠是寬仁厚道的長者,外表如同他的內心;跟張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張巡晚,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年僅四+九歲。

嵩貞元初死於毫、宋間。
於嵩貞元初死於毫州、宋州之間,

或傳嵩有田在毫、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有人傳說於嵩在毫、宋之間有田產,武人奪去佔有它,於嵩准備到州里去告狀,被武人殺害。

於嵩無子。 張籍雲。
於嵩沒有兒子。(以上這些都是)張籍說的。

參考資料:http://www.masstudy.cn/xljy/masdd/kejian/yuwen/kj/9ZZCZHX/Zzczhx.htm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