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堅守職責 » 鄧稼先的堅守

鄧稼先的堅守

發布時間: 2021-01-09 16:58:53

⑴ 鄧稼先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什麼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現在回國的努力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內及待,拳拳容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當下雖是改革開放時期,但仍需要這些精神去引導我們實現人生價值。

⑵ 鄧稼先簡介

鄧稼先(1924.6.25-1986.7.9)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生於安徽省懷寧,專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屬,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學術秘書,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研究員、副院長、院長,核式業部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70年代初以來,在組織、領導、規劃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是中國核武器理論傑出的奠基者。

⑶ 《鄧稼先》7件事體現了鄧稼先的什麼精神品質

《鄧稼先》7件事體現了鄧稼先的什麼精神品質?
簡述經歷,概括一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比性格,各有千秋,純正無私,真誠坦白是其性格,奉獻一生是他對祖國的拳拳愛心,是其崇高品格的體現。獨立研發,為之自豪,感情震盪,起身整容,是為友人為祖國驕傲,足見鄧稼先貢獻之大。環境險惡,堅守一線,一句話語,鏗鏘有力,奮戰在危險的前沿,是鄧稼先對自我的要求,作為領導卻身先士卒,才會有那樣的說服力號召力。高度評價,目標專一。
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運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舉大量的事實,敘述一百年前中華民族的恥辱。然後筆鋒急轉,鏡頭拉回到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敘述中國大地上所發生的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鮮明的對比構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場了。作者對鄧稼先的第一個評價就是「對這巨大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這樣,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兩彈元勛)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鄧稼先的一生可圈可點之處很多,而作者選取的主要內容是他在回國後的28年間「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的情況。這是與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從地位、成就、個性、為人等方面進行對比,用以表現主人公的個性和品格。通過對比,作者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就點明了主人公個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為了證實美國人說的話是謠言,鄧稼先親自請示了周總理。據有關材料記載,當時周總理說:「請你轉告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完全是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這就是後來鄧稼先給楊振寧的那封簡訊的內容。事情雖然不大,但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主人公的愛國心和責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說第四部分是從一件小事上見精神,那麼第五部分就是通過一句話突現人物個性。作者先用李華的弔古戰場文把讀者帶到神秘的戈壁荒灘。然後用兩個疑問句啟發讀者聯想,鄧稼先他們要征服多少困難才完成了兩彈的研製工作。這是從面上寫。接下來,作者從點上選取這樣一個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後,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作為院長,鄧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論指導。但他卻事必躬親,來到實驗現場指導工作。當井下出現問題,甚至會出現危險的時候,無論從職位,還是從在「兩彈」事業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來說,鄧稼先離開現場,都是無可非議的。然而,他只說了一句:我不能走。雖然只有四個字,但字字鏗鏘,聲聲有力,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徵。
第六部分(永恆的驕傲)
作者選取寫給鄧夫人許鹿希的電報和書信中的幾段話作結。一、二兩段,以摯友的身份來贊頌鄧稼先忠誠純正和無私的品質,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鄧稼先的敬愛之情。三、四兩段則從更高層次俯視鄧稼先的一生。他認為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認為「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因為他有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質。

⑷ 鄧稼先生平經歷

鄧稼先(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鄧稼先為鄧石如後人,父鄧以蟄,大學教授。鄧稼先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26歲。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九天決定回國,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客輪。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秋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1972年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任第九研究院院長,1982年4月9日國務院任命鄧稼先為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為姜聖階,另一副主任為王淦昌),1986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因長期受輻射傷害,1986年身患直腸癌症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他生前共參與了中國進行的32次核試驗,其中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的就達到15次。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拓展資料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鄧稼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參考自:鄧稼先-網路

⑸ 鄧稼先的資料

鄧稼先 1. 安徽懷寧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2.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新華社北京8月3 0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張愛萍與鄧稼先

東方鶴

鄧稼先病了,要動手術,75歲的張愛萍8點趕到醫院,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長鄧稼先從綿陽專程趕到北京,向張愛萍及有關領導匯報九院重建情況。

張愛萍一見到鄧稼先就有些吃驚:「你怎麼瘦了?氣色也不太好。」

「不會吧,沒有什麼變化呀!」鄧稼先知道張愛萍不是一般的見面問好。從他的神色里更從他的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關心。而周圍的人沒談到他這方面的變化,自己也沒感覺到。

張愛萍依然認真地問:「你最近身體怎樣?有什麼不舒服嗎?」

鄧稼先說:「其他沒有什麼,只是患痔瘡,總流血,怪討厭的。」

「做過檢查和治療了嗎?」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療,沒做什麼檢查。」

「那就到301(醫院)去好好檢查一下。我來給你聯系。」張愛萍說著,就打電話給301醫院院長,說明了鄧稼先的病情,特別叮囑給全面檢查一下。對方問什麼時間,張愛萍說:「現在,現在就去!」

「不,不!」鄧稼先連忙推辭,「我還沒匯報工作哪!」

張愛萍問:「有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嗎?」

鄧稼先說:「沒有。」

張愛萍說:「沒有現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鄧稼先幾乎驚慌失措了。他知道身為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每天都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時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將軍,怎麼可以讓他陪著自己去查病呢!於是就再三謝絕。

張愛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車去。路上可以談談你們的情況。」

鄧稼先只好服從了。

鄧稼先,這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的年輕、聰明、正直、純朴,在科學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學家之稱。1958年,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剛剛籌建時,他就被調入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並開展轟爆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勛;接著,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和技術難關,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擔任第九研究院院長重任後,更致力於核武器的改進、發展工作。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總是盡力深入到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遇到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崇高獻身精神。

張愛萍兩年前到九院視察工作時,曾規定科學家每年堅持查體;堅持休假制度。可是,鄧稼先總安排別人去,而自己總投身到九院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醫院領導和醫生,見張愛萍親自陪著一位病人來檢查,已經感受到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張愛萍還是對他們作了鄭重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功勛科學家!」

按常規檢查,僅做活檢,就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到結果,由於張愛萍站在旁邊,20分鍾就出來了結果。

結果令人震驚:直腸癌,已屬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

張愛萍指示醫院領導:馬上安排住院,為鄧稼先同志專門組織一個醫療小組,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案,我聽你們的方案匯報。

怎麼沒早發現呢?一些不治之症怎麼專門禍害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同志呢?看來對專家們按時查體的制度還沒有很好地落實。張愛萍自醫院出來,一直考慮著這些問題。返回辦公室後,便親自給科工委、各工業部有關領導打電話,明確指示:要迅速檢查一下專家體檢制度和休息療養制度的落實情況,今年未進行體檢的,要馬上補查;未休息療養的,要組織療養。有困難向我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犯錯誤了!

三年前,張愛萍幾次以沉痛的心情公開自我批評:長期以來,我們對科技人員的健康情況關心不夠。我應該負主要責任……

張愛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學家羅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業,患癌症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終於在47歲時不幸逝世。

張愛萍得知這一噩耗後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時,也覺得應負有對科研人員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學習羅健夫同志報告大會上,他公開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會後,他還寫了首悼念羅健夫同志的詩:

國防科工委學習羅健夫同志

報告大會

黃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關怒濤道。

奔騰勢不收。

往事稠,

國事稠,

破險尖端忘春秋。

為民肝膽酬。

他指示國防工委和國防工業部廣泛深入開展向羅健夫同志學習活動,並作出一個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各級領導要認真、及時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明確規定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定期做衛生防疫工作,堅持休假制度,特殊情況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開展向羅健夫學習、落實關心知識分子有關規定的活動中,發現了在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的核工業部核部件加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張同星。他20多年來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業研製生產第一線,為發展祖國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積勞成疾,身患胃癌,仍戰斗在工作崗位上,被譽為活著的羅健夫。

張愛萍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醫院治病。張愛萍先後三次到醫院看他。當張同星病情相對穩定準備返回時,張愛萍又去為他送行。張同星非常感動地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牽扯了軍委首長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而現實往往不是順從人的心願發展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竟患上了這難以攻克的惡症。

張愛萍一天幾次電話詢問鄧稼先的有關情況。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的研究,並就麻醉、輸血、主刀醫生及術後特護等事情一一進行了審核,還特地向參加鄧稼先手術的醫務人員講了話:我代表國務院、中央軍委希望你們、也拜託你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為稼先同志做好這次手術,要把這次手術當成攻堅戰來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拜託大家!謝謝大家!

8月9日8時30分,開始了對鄧稼先的手術。

而75歲的張愛萍8時便趕到了醫院,又就術前的情況進行了仔細詢問。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手術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鄧稼先精神狀態尚好。張愛萍略感慰藉。主任醫師向他報告,下一步要進行化療,之後才能判定能否康復。張愛萍又一次叮囑說:一定要設法減輕他的痛苦,千方百計地予以治療。有什麼困難和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為了他的康復,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此後,醫院對鄧稼先的病情就採取了「病情報告」的辦法,不定期而又及時地報告有關首長和單位。8月24日,張愛萍接到了當天的也是第一期《鄧稼先病情報告》,說有癌細胞轉移,准備化療。張愛萍在這期病報上批示道:

請國防科工委領導(光亞同志)和核工業部領導同志分別前往探視。對其本人和家屬應多予以慰勉和照顧。國防科工委和核工業部應指定專人隨時與鄧夫人和醫院取得聯系。

對鄧稼先的病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組織都很關心。301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科學家,他於1986年7月29日與世長辭,終年才62歲。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張愛萍接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稼先病逝、安排其後事的傳真報告,深感悲痛,當即在電報上批示:決定何人參加追悼會,請即告我。我今日趕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根據中央的決定,張愛萍致悼詞。

新華社為此發了通電專稿。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題目是: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

同時還發表了張愛萍的悼詞。眉題是:張愛萍說鄧稼先英名永垂史冊。正題為:無私無畏貢獻畢生精力 嘔心瀝血建立國防殊勛

追悼會後,張愛萍滿懷悲痛寫下了一首輓詩:

痛悼我國傑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12年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稼先逝世後,張老請我們全家到北戴河軍委療養院休息了10多天。他對部下的關心是真心實意的,絲毫沒有賞賜的意思。他還建議拍一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紀錄片,連片名都給寫好了。我把他親筆寫的這幅大字掛在家裡,以示對稼先的紀念,也是對張老的感念。張老曾拄著手杖,爬上了二層樓,到我家來看望我們。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他當時坐過的沙發及房間的擺設,我們至今都沒有動,也不想動,是為了記住張老來看我們的情景,記住這個日子。」

(原載《文匯報》2000年1月11日)

⑹ 鄧稼先的事跡

鄧稼先的光輝一生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⑺ 求一篇鄧稼先的故事,要求有人物的大致生平經歷,千字以內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新華社北京8月3 0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張愛萍與鄧稼先

東方鶴

鄧稼先病了,要動手術,75歲的張愛萍8點趕到醫院,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長鄧稼先從綿陽專程趕到北京,向張愛萍及有關領導匯報九院重建情況。

張愛萍一見到鄧稼先就有些吃驚:「你怎麼瘦了?氣色也不太好。」

「不會吧,沒有什麼變化呀!」鄧稼先知道張愛萍不是一般的見面問好。從他的神色里更從他的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關心。而周圍的人沒談到他這方面的變化,自己也沒感覺到。

張愛萍依然認真地問:「你最近身體怎樣?有什麼不舒服嗎?」

鄧稼先說:「其他沒有什麼,只是患痔瘡,總流血,怪討厭的。」

「做過檢查和治療了嗎?」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療,沒做什麼檢查。」

「那就到301(醫院)去好好檢查一下。我來給你聯系。」張愛萍說著,就打電話給301醫院院長,說明了鄧稼先的病情,特別叮囑給全面檢查一下。對方問什麼時間,張愛萍說:「現在,現在就去!」

「不,不!」鄧稼先連忙推辭,「我還沒匯報工作哪!」

張愛萍問:「有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嗎?」

鄧稼先說:「沒有。」

張愛萍說:「沒有現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鄧稼先幾乎驚慌失措了。他知道身為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每天都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時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將軍,怎麼可以讓他陪著自己去查病呢!於是就再三謝絕。

張愛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車去。路上可以談談你們的情況。」

鄧稼先只好服從了。

鄧稼先,這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的年輕、聰明、正直、純朴,在科學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學家之稱。1958年,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剛剛籌建時,他就被調入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並開展轟爆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勛;接著,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和技術難關,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擔任第九研究院院長重任後,更致力於核武器的改進、發展工作。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總是盡力深入到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遇到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崇高獻身精神。

張愛萍兩年前到九院視察工作時,曾規定科學家每年堅持查體;堅持休假制度。可是,鄧稼先總安排別人去,而自己總投身到九院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醫院領導和醫生,見張愛萍親自陪著一位病人來檢查,已經感受到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張愛萍還是對他們作了鄭重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功勛科學家!」

按常規檢查,僅做活檢,就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到結果,由於張愛萍站在旁邊,20分鍾就出來了結果。

結果令人震驚:直腸癌,已屬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

張愛萍指示醫院領導:馬上安排住院,為鄧稼先同志專門組織一個醫療小組,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案,我聽你們的方案匯報。

怎麼沒早發現呢?一些不治之症怎麼專門禍害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同志呢?看來對專家們按時查體的制度還沒有很好地落實。張愛萍自醫院出來,一直考慮著這些問題。返回辦公室後,便親自給科工委、各工業部有關領導打電話,明確指示:要迅速檢查一下專家體檢制度和休息療養制度的落實情況,今年未進行體檢的,要馬上補查;未休息療養的,要組織療養。有困難向我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犯錯誤了!

三年前,張愛萍幾次以沉痛的心情公開自我批評:長期以來,我們對科技人員的健康情況關心不夠。我應該負主要責任……

張愛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學家羅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業,患癌症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終於在47歲時不幸逝世。

張愛萍得知這一噩耗後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時,也覺得應負有對科研人員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學習羅健夫同志報告大會上,他公開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會後,他還寫了首悼念羅健夫同志的詩:

國防科工委學習羅健夫同志

報告大會

黃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關怒濤道。

奔騰勢不收。

往事稠,

國事稠,

破險尖端忘春秋。

為民肝膽酬。

他指示國防工委和國防工業部廣泛深入開展向羅健夫同志學習活動,並作出一個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各級領導要認真、及時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明確規定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定期做衛生防疫工作,堅持休假制度,特殊情況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開展向羅健夫學習、落實關心知識分子有關規定的活動中,發現了在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的核工業部核部件加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張同星。他20多年來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業研製生產第一線,為發展祖國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積勞成疾,身患胃癌,仍戰斗在工作崗位上,被譽為活著的羅健夫。

張愛萍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醫院治病。張愛萍先後三次到醫院看他。當張同星病情相對穩定準備返回時,張愛萍又去為他送行。張同星非常感動地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牽扯了軍委首長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而現實往往不是順從人的心願發展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竟患上了這難以攻克的惡症。

張愛萍一天幾次電話詢問鄧稼先的有關情況。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的研究,並就麻醉、輸血、主刀醫生及術後特護等事情一一進行了審核,還特地向參加鄧稼先手術的醫務人員講了話:我代表國務院、中央軍委希望你們、也拜託你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為稼先同志做好這次手術,要把這次手術當成攻堅戰來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拜託大家!謝謝大家!

8月9日8時30分,開始了對鄧稼先的手術。

而75歲的張愛萍8時便趕到了醫院,又就術前的情況進行了仔細詢問。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手術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鄧稼先精神狀態尚好。張愛萍略感慰藉。主任醫師向他報告,下一步要進行化療,之後才能判定能否康復。張愛萍又一次叮囑說:一定要設法減輕他的痛苦,千方百計地予以治療。有什麼困難和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為了他的康復,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此後,醫院對鄧稼先的病情就採取了「病情報告」的辦法,不定期而又及時地報告有關首長和單位。8月24日,張愛萍接到了當天的也是第一期《鄧稼先病情報告》,說有癌細胞轉移,准備化療。張愛萍在這期病報上批示道:

請國防科工委領導(光亞同志)和核工業部領導同志分別前往探視。對其本人和家屬應多予以慰勉和照顧。國防科工委和核工業部應指定專人隨時與鄧夫人和醫院取得聯系。

對鄧稼先的病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組織都很關心。301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科學家,他於1986年7月29日與世長辭,終年才62歲。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張愛萍接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稼先病逝、安排其後事的傳真報告,深感悲痛,當即在電報上批示:決定何人參加追悼會,請即告我。我今日趕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根據中央的決定,張愛萍致悼詞。

新華社為此發了通電專稿。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題目是: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

同時還發表了張愛萍的悼詞。眉題是:張愛萍說鄧稼先英名永垂史冊。正題為:無私無畏貢獻畢生精力 嘔心瀝血建立國防殊勛

追悼會後,張愛萍滿懷悲痛寫下了一首輓詩:

痛悼我國傑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12年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稼先逝世後,張老請我們全家到北戴河軍委療養院休息了10多天。他對部下的關心是真心實意的,絲毫沒有賞賜的意思。他還建議拍一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紀錄片,連片名都給寫好了。我把他親筆寫的這幅大字掛在家裡,以示對稼先的紀念,也是對張老的感念。張老曾拄著手杖,爬上了二層樓,到我家來看望我們。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他當時坐過的沙發及房間的擺設,我們至今都沒有動,也不想動,是為了記住張老來看我們的情景,記住這個日子。」

生平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
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
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
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
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
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
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
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
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
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
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
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
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
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
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
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
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
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
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
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
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
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
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
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
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
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
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
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
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
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
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
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
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
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背景

■楊振寧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
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回答:「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
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激動得流出淚水

鄧稼先的一生,是中國一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
長大,在「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西南聯大校歌聲中走上科學之路。
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強國的宿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
同時,他在黨的教育下知道了應該如何發動群眾進行科研攻關,為此而終生奮斗不
惜個人的生命。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核彈、氫彈和
衛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
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
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
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
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故事

■他從美國歸來,帶了幾雙尼龍襪子送父親,還帶回一腦袋原子核的知識

■岳父支援的一點糧票,他都用來買餅干與同事們分享;他在基地度過10年單
身漢生活

鄧稼先於1950年夏天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完全可以留在那裡並擁有良好的
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來建設仍一窮二白的祖國。同年國慶節,在北
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
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
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
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
們日夜加班。鄧稼先還強調試驗的基本原則是親臨第一線。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
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
第一手材料。

■一次,航投試驗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他搶上前去把摔破的
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檢驗,自己受到致命的輻射傷害

■得知患癌症,他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
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
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
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
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
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
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
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
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
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
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
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
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
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⑻ 鄧稼先堅持回國的理由

急切回到祖國,用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的心情,作為一個中華兒女對祖國衷誠不一的思想品質

⑼ 急!關於鄧稼先的資料.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http://www.xtrj.org/hero.htm

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張愛萍與鄧稼先

東方鶴

鄧稼先病了,要動手術,75歲的張愛萍8點趕到醫院,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長鄧稼先從綿陽專程趕到北京,向張愛萍及有關領導匯報九院重建情況。

張愛萍一見到鄧稼先就有些吃驚:「你怎麼瘦了?氣色也不太好。」

「不會吧,沒有什麼變化呀!」鄧稼先知道張愛萍不是一般的見面問好。從他的神色里更從他的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關心。而周圍的人沒談到他這方面的變化,自己也沒感覺到。

張愛萍依然認真地問:「你最近身體怎樣?有什麼不舒服嗎?」

鄧稼先說:「其他沒有什麼,只是患痔瘡,總流血,怪討厭的。」

「做過檢查和治療了嗎?」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療,沒做什麼檢查。」

「那就到301(醫院)去好好檢查一下。我來給你聯系。」張愛萍說著,就打電話給301醫院院長,說明了鄧稼先的病情,特別叮囑給全面檢查一下。對方問什麼時間,張愛萍說:「現在,現在就去!」

「不,不!」鄧稼先連忙推辭,「我還沒匯報工作哪!」

張愛萍問:「有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嗎?」

鄧稼先說:「沒有。」

張愛萍說:「沒有現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鄧稼先幾乎驚慌失措了。他知道身為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每天都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時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將軍,怎麼可以讓他陪著自己去查病呢!於是就再三謝絕。

張愛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車去。路上可以談談你們的情況。」

鄧稼先只好服從了。

鄧稼先,這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的年輕、聰明、正直、純朴,在科學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學家之稱。1958年,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剛剛籌建時,他就被調入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並開展轟爆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勛;接著,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和技術難關,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擔任第九研究院院長重任後,更致力於核武器的改進、發展工作。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總是盡力深入到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遇到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崇高獻身精神。

張愛萍兩年前到九院視察工作時,曾規定科學家每年堅持查體;堅持休假制度。可是,鄧稼先總安排別人去,而自己總投身到九院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醫院領導和醫生,見張愛萍親自陪著一位病人來檢查,已經感受到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張愛萍還是對他們作了鄭重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功勛科學家!」

按常規檢查,僅做活檢,就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到結果,由於張愛萍站在旁邊,20分鍾就出來了結果。

結果令人震驚:直腸癌,已屬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

張愛萍指示醫院領導:馬上安排住院,為鄧稼先同志專門組織一個醫療小組,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案,我聽你們的方案匯報。

怎麼沒早發現呢?一些不治之症怎麼專門禍害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同志呢?看來對專家們按時查體的制度還沒有很好地落實。張愛萍自醫院出來,一直考慮著這些問題。返回辦公室後,便親自給科工委、各工業部有關領導打電話,明確指示:要迅速檢查一下專家體檢制度和休息療養制度的落實情況,今年未進行體檢的,要馬上補查;未休息療養的,要組織療養。有困難向我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犯錯誤了!

三年前,張愛萍幾次以沉痛的心情公開自我批評:長期以來,我們對科技人員的健康情況關心不夠。我應該負主要責任……

張愛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學家羅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業,患癌症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終於在47歲時不幸逝世。

張愛萍得知這一噩耗後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時,也覺得應負有對科研人員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學習羅健夫同志報告大會上,他公開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會後,他還寫了首悼念羅健夫同志的詩:

國防科工委學習羅健夫同志

報告大會

黃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關怒濤道。

奔騰勢不收。

往事稠,

國事稠,

破險尖端忘春秋。

為民肝膽酬。

他指示國防工委和國防工業部廣泛深入開展向羅健夫同志學習活動,並作出一個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各級領導要認真、及時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明確規定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定期做衛生防疫工作,堅持休假制度,特殊情況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開展向羅健夫學習、落實關心知識分子有關規定的活動中,發現了在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的核工業部核部件加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張同星。他20多年來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業研製生產第一線,為發展祖國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積勞成疾,身患胃癌,仍戰斗在工作崗位上,被譽為活著的羅健夫。

張愛萍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醫院治病。張愛萍先後三次到醫院看他。當張同星病情相對穩定準備返回時,張愛萍又去為他送行。張同星非常感動地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牽扯了軍委首長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而現實往往不是順從人的心願發展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竟患上了這難以攻克的惡症。

張愛萍一天幾次電話詢問鄧稼先的有關情況。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的研究,並就麻醉、輸血、主刀醫生及術後特護等事情一一進行了審核,還特地向參加鄧稼先手術的醫務人員講了話:我代表國務院、中央軍委希望你們、也拜託你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為稼先同志做好這次手術,要把這次手術當成攻堅戰來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拜託大家!謝謝大家!

8月9日8時30分,開始了對鄧稼先的手術。

而75歲的張愛萍8時便趕到了醫院,又就術前的情況進行了仔細詢問。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手術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鄧稼先精神狀態尚好。張愛萍略感慰藉。主任醫師向他報告,下一步要進行化療,之後才能判定能否康復。張愛萍又一次叮囑說:一定要設法減輕他的痛苦,千方百計地予以治療。有什麼困難和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為了他的康復,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此後,醫院對鄧稼先的病情就採取了「病情報告」的辦法,不定期而又及時地報告有關首長和單位。8月24日,張愛萍接到了當天的也是第一期《鄧稼先病情報告》,說有癌細胞轉移,准備化療。張愛萍在這期病報上批示道:

請國防科工委領導(光亞同志)和核工業部領導同志分別前往探視。對其本人和家屬應多予以慰勉和照顧。國防科工委和核工業部應指定專人隨時與鄧夫人和醫院取得聯系。

對鄧稼先的病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組織都很關心。301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科學家,他於1986年7月29日與世長辭,終年才62歲。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張愛萍接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稼先病逝、安排其後事的傳真報告,深感悲痛,當即在電報上批示:決定何人參加追悼會,請即告我。我今日趕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根據中央的決定,張愛萍致悼詞。

新華社為此發了通電專稿。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題目是: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

同時還發表了張愛萍的悼詞。眉題是:張愛萍說鄧稼先英名永垂史冊。正題為:無私無畏貢獻畢生精力嘔心瀝血建立國防殊勛

追悼會後,張愛萍滿懷悲痛寫下了一首輓詩:

痛悼我國傑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12年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稼先逝世後,張老請我們全家到北戴河軍委療養院休息了10多天。他對部下的關心是真心實意的,絲毫沒有賞賜的意思。他還建議拍一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紀錄片,連片名都給寫好了。我把他親筆寫的這幅大字掛在家裡,以示對稼先的紀念,也是對張老的感念。張老曾拄著手杖,爬上了二層樓,到我家來看望我們。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他當時坐過的沙發及房間的擺設,我們至今都沒有動,也不想動,是為了記住張老來看我們的情景,記住這個日子。」

(原載《文匯報》2000年1月11日)

⑽ 是什麼力量讓鄧稼先堅守奮斗28年

忠誠!對黨對人民的忠誠!!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